豆天蛾

豆天蛾

天蛾科豆天蛾屬的動物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 Mell,1922)是天蛾科豆天蛾屬的一種動物。[1]
  • 中文名:豆天蛾
  • 拉丁學名:Clanis bilineata tingtauica
  • 别名:鸢色雀蛾(日本)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
  • 科:天蛾科
  • 亞科:短吻天蛾亞科
  • 族:
  • 屬:豆天蛾屬
  • 亞屬:
  • 種:豆天蛾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中國、韓國、日本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豆天蛾
  • 别稱:鸢色雀蛾(日本)
  • 二名法:Clanis bilineata

形态特征

翅長50—60mm。體翅黃褐色;頭及胸部有較細的暗褐色背線,腹部背面各節後緣有棕黑色橫紋;前翅狹長,前緣近中央有較大的半圓形褐綠色斑,中室橫脈處有一個淡白色的小點,内線及中線不明顯,外線呈褐綠色波狀紋,順R3脈走向有褐綠色縱帶,近外緣成扇形,頂角有一暗褐色斜紋,将頂角分為二等分;後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後角附近枯黃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鈎形突粗壯,頂端尖呈鳥喙形向内下方彎曲;背兜骨化強,邊緣有微刺;颚形突自中央分為兩個指形叉,向上方伸出;陽莖基環環形,兩側骨片叉狀;囊形突長三角形,頂端鈍;抱器平闆狀,上有密集的小皺褶及淺色毯狀纖毛;抱器腹突掌狀,前端有峰狀突2個,上面及外側有鈍齒,齒端骨化強;陽莖端不完整,分為數塊骨化片;中部兩側及中央有骨化闆,上面有成列的齒及刻點。

一年發生一代(河北、山東、江蘇、安徽)至二代(湖北武昌、江西南昌),即北緯32°以北為一代區,31°以南為二代區。以幼蟲在土中50—100mm深處作土室過冬,來年6月化蛹,6月下旬、7月上旬及8月間成蟲出現。成蟲晝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茂密的高稈作物的中上部,晚間在栖息的作物上交尾。交尾時間平均在24小時以上,隔3小時左右産卵,多喜産卵于生長茂盛的豆田裡及其它寄主的頂部嫩葉上。一般單産于葉背面,每雌蛾可産卵200—350粒左右。每年如7、8月間雨水較多,分布均勻則發生嚴重,植株茂盛、地勢低窪及土壤肥沃的淤地發生最多。

生活習性

豆天蛾每年發生1~2代,一般黃淮流域發生一代,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生2代。以末齡幼蟲在土中9~12厘米深處越冬,越冬場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邊、田埂等向陽地。

成蟲晝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長茂盛的作物莖稈中部,傍晚開始活動。飛翔力強,可作遠距離高飛。有喜食花蜜的習性,對黑光燈有較強的趨性。卵多散産于豆株葉背面,少數産在葉正面和莖稈上。每葉上可産1~2粒卵。

初孵幼蟲有背光性,白天潛伏于葉背,1~2齡幼蟲一般不轉株為害,3~4齡因食量增大則有轉株為害習性。在2代區,第一代幼蟲以為害春播大豆為主,第二代幼蟲以為害夏播大豆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間,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勻,發生就重。雨水過多,則發生期推遲,天氣幹旱不利于豆天蛾的發生。在植株生長茂密,地勢低窪,土壤肥沃的淤地發生較重。大豆品種不同受害程度也有異,以早熟,稈葉柔軟,含蛋白質和脂肪量多的品種受害較重。豆天蛾的天敵有赤眼蜂、寄生蠅、草蛉、瓢蟲等,對豆天蛾的發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生活環境

成蟲出現于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國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綠豆、豇豆和刺槐等。

上一篇:讓孩子做主

下一篇:馴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