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

謝姓

中國姓氏
謝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台灣排第十三),出自于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謝姓最早活躍于河南南部。楚人滅申并遷謝姓族人于淮河上遊,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曆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國時,謝姓一支移民四川。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陝西、雲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廣東,成為東南地區的著姓。明初入台灣。由于謝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雖經曆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但所受的傷害相對要輕。在中國曆史上幾次大遷移中,謝姓向南、西南和東南遷移,在南方穩定長足地發展,尤其在宋、元、明時期,謝姓在贛閩浙粵湘蘇六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1]
    中文名: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名稱:謝 讀音:xiè 起源:炎帝(姜姓)後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邑 名人:謝安、謝靈運、謝非 國籍:中國 别名:Tze(海外)、Hsieh(台灣)

簡介

謝姓的始祖是姜太公的後代申伯。

炎帝五十三世孫姜太公,又稱子牙,輔助滅商有功。傳至六十三世申伯、申甫兄弟,周宣王念太公開國之功,封申伯於陳留郡謝邑(今河南唐河縣南)。申伯子孫便以地為姓。申伯為謝姓始祖,申甫仍姓姜。所以說謝姜同源。

《元和姓纂》記載:“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汝南謝城是也,後失爵,以國為氏焉。”

申伯為周宣王王後的兄弟。王後姓姜,以賢德着稱。申伯就以姜後兄弟和國舅的身份取得了一份封地謝。後來,謝被楚吞并,其子孫也就按照當時的習俗,以國為氏,全都改姓了謝。

申伯受封的謝國古邑,在今河南唐河南。《詩·大雅·崧高》:“壇壇申伯,王缵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詩·大雅》把謝國喻為“南國是式”,是因為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當時的謝國位置正好在洛邑之南,故有“周之南國”之稱。這裡就成了謝氏的最早源地。

但謝氏的姓源并不止這一個。在申伯之後的這一系源傳至唐代時,因為他姓加入,又生出了新的一系。這就是《舊唐書·文苑傳》記載的謝偃。謝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姓謝氏”。謝偃,以善賦着稱。他被唐太宗召見時,曾當場獻賦,規勸太宗不可志得意滿,要想國家長治久安,仍要勵精圖治。謝偃有膽有識,其祖父原本姓直勒氏,後來就改姓為謝了。從此,謝姓多了一個姓源。

謝姓起源

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讨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于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于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杩:“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杩:“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于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并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于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裡,說明炎帝的足迹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号神農氏。”第三,《太平禦覽衆“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許多磨制精緻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于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于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裡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绛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于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别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他姓改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于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诏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藥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曆,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曆、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後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代,後來因為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後,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後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衆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遨,歌吟欣欣”。後來追随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裡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後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内附,被授以揚威将軍之職,置司馬、參軍,并賜谷兩萬斛。《周書·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将王鸾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後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衆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于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顔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後,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兖州龔邱縣(今山東甯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後來又以謝丘為姓。

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準,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将軍鄧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謝、範五千家于蜀,為獵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于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禅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裡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内的廣大地區。  

由于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裡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号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甯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

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

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羁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于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于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莊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甯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裡,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

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莊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于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内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诏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範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遷徙分布

中國的謝姓,發源于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遊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潇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潇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迹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嫁女于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缵與其子孫均顯貴于曹魏。

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缵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甯,其子謝鲲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鲲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于東晉南朝,僑居于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缵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甯都。

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并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甯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随文天祥收複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布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曆史名人

謝缵:魏朝時典農中郎将。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于始甯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缵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後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鲲:晉代謝萬的伯父,是個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調戲鄰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織布,看他要非禮,就将手中的梭子擊向謝鲲,結果把他的門牙給打斷了。謝鲲也沒當回事,出來後得意洋洋地說:“猶不廢我嘯歌!”

謝安: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東晉宰相、太傅,他與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通力合作,将号稱擁有百萬之衆的苻堅大敗于淝水,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升平二年(358年),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将,監司、豫、冀、并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隻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衆。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将,以取悅部衆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麼能夠成事呢?”謝萬于是召集諸将,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幹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領說:“諸将都是勁卒。”如此淩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将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隻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将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并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将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玄:字幼度(343-388),謝安兄謝奕之子。自幼為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初為征西将軍桓豁司馬,領南郡相。時前秦苻堅強盛,數犯邊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應诏,拜建武将軍、兖州刺史、領廣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壯,組織“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堅将彭超、句難進犯,玄擊破之,進号冠軍,加領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大舉南下,兵臨淝水,诏以玄為前鋒,與其叔父石、從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劉牢之襲擊洛澗,首戰告捷。繼以精銳8萬敗秦師數十萬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馬倒被殺,堅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進号前将軍。安以苻堅喪敗,上疏請乘機北伐,以玄為前鋒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軍事,封康樂縣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遼襲據黎陽,泰山太守張願舉郡叛,河北騷動。玄自以處分失當,上表求解職,又以疾辭,皆不允。轉授散騎常侍、左将軍、會稽内史。玄輿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歲。谥獻武。《晉書》有傳。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鲲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玺,政績卓著。少有令名,八歲即被名士視為“一座之顔回”。又為王導所重,比之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時人謂謝尚為“小安豐”(安豐為王戎字)。初為黃門侍郎,後辍清貴職而轉為建武将軍、曆陽太守、江夏相出鎮一方。北伐時進号安西将軍,但因不能安撫降将張遇而敗,回朝降職為建威将軍。此戰謝尚雖敗,卻于其後自冉智處得到東晉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從而結束了東晉皇帝被稱為“白闆天子”的局面。繼而破北将楊平,拜尚書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自請留朝。後又進号為鎮西将軍,出鎮壽陽。以病辭洛陽不鎮,進都督豫、冀、幽、并四州軍事,進封衛将軍,加散騎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曆陽。追贈衛将軍,散騎常侍并開府儀同三司,谥号為簡。另外他在音樂和舞蹈上也頗有建樹。

謝衡: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孫謝衡率謝氏從中原遷居于浙江省會稽郡東山,為東山派始祖。

謝眺:陳郡陽夏人,南朝齊國詩人,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時出警句,風格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為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詩人。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鑒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翺:字臯羽,一字臯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後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節。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鄉兵百人歸附,任咨議參軍。宋亡不仕,漫遊江海以終。謝翺詩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詩辭采濃烈,沉郁奇特,文則長于記叙,風格近柳宗元,為紀念文天祥所作詩文尤為沉痛感人。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遷: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内閣,參預機務,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谥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謝丕從小過繼于陸氏夫人為子(謝選之妻,謝閣老的弟媳)。由于陸氏夫人撫養教之有方,謝丕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成誦,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醜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一反東晉籠罩詩壇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派。

謝枋得:字君直,号疊山,弋陽(今屬江西省)人,南宋愛國詩人。謝性格豪爽,以忠義自任,寶佑三年(1235年)中舉人,翌年與文天祥同科進士。寶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題以賈似道政事為問,因罪貶逐。德佑元年任江東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擊元軍,城陷,流亡建甯,以賣蔔教書為生,元政府兩次薦他為官,他堅辭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強制送往大都後絕食而死。他寫了不少傷時感懷、沉痛悲涼的詩作,詩風樸素端直,有時也饒有韻緻。“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他的凜然大節,使其作品不同凡響。著有易、書、詩三傳行于世,并著詩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傳,明代輯有《疊山集》五集,現存于弋陽縣圖書館。著有《文章軌範》、《疊山集》等。

謝覺哉:原名維鋆,字煥南,筆名覺哉、飛飛、見心、馬彬、敦夫等,湖南省甯化人,當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曆任内務部長、司法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在工作繁忙情況下,仍堅持為《新觀察》、《中國婦女》、《北京晚報》撰稿,晚年,對青年新聞工作者的成長非常關心,經常就報刊編采業務、記者修養寫文章,對年輕一代言傳身教。著有《一得書》、《謝覺哉日記》等。

謝晉元:畢業于黃浦軍校,淞滬會戰時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後在租界孤軍營中被害。

謝子長: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人,與劉志丹開辟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在1935年的反圍剿戰鬥中犧牲。

謝婉瑩:筆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長樂人,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一位參加過甲午戰争的愛國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軍營中冰心度過了着男裝、騎馬、射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的屈辱曆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學習。1914年就讀于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五四”時期,在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就讀,後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铎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

1923年赴美留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内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舉世為之矚目,至今仍然聲譽不衰。1926年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等。還翻譯了叙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于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緻力于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郡望堂号

郡望

陳留郡:秦代置郡,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曆代均置。1957年并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鎮)。

陳郡:秦置陳郡,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河南省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

下邳郡: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省睢甯西北。金移睢甯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甯西北)。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會稽郡:秦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

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省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馮翊郡:漢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相當于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地區。

堂号

陳留堂:是謝姓最早發祥地,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陳留縣。

會稽堂:是謝姓在東晉時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

東山堂:東山位于浙江省上虞縣之西南,在晉室謝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薔薇洞、池屐池等遺迹。另在浙江臨安之西,及江蘇省江甯之北各有一座東山,當謝安征讨玁狁建功後,曾在江甯之東山修建别邸,迄今江甯東山山頂仍有一寺廟古迹,寺中祀奉為謝安遺像。

寶樹堂:相傳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着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為堂号,由來在此。另有一說,出自《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後來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此外,謝姓的主要堂号還有:“哲經堂”、“哲經堂”、“存著堂”、“敬業堂”、“閣老堂”、“起風堂”、“烏衣堂”、“宣城堂”、“威懷堂”、“安晉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陳留堂”、“式南堂”等。

宗祠對聯

寶樹流芳

謝氏在東漢以後,成為望族,世稱“崔盧王謝”,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東晉,家世更為顯赫,宰相謝安、都督謝石,名将謝玄均出自一門。謝石是謝安三弟,謝玄是謝安侄子。謝家三傑在中國軍事史上,導演了一出以少勝多威武雄壯的大戲――淝水之戰。他們三人僅統帥東晉八萬兵馬,卻打敗了前秦苻堅九十萬大軍;使秦軍丢盔棄甲,望風潰逃。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戰事。

戰後,東晉朝廷表彰謝家功臣稱:淝水之戰,功在一族。考東山,在浙江紹興上虞縣西南四十五裡,謝家叔侄寓居會稽,在東山建有豪宅,謝安緻仕歸第,常遊東山以山水自娛。許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晉帝乘輿幸安宅,距安宅數武,停輿憩榕樹下,涼爽宜人,百倍精神,帝問左右:“此樹誰家所種?”左右以謝對,帝贊曰:“是謝家之寶樹也,聯若得之,可蔔長生。”王勃《滕王閣序》“謝家之寶樹”正指此事。堂号“東山堂”、“寶樹堂”均源于此。

謝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周宣王時,為申伯作邑于謝,後為氏。

庭生玉樹;

世濟鳳毛。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名将謝玄,字幼度,陳郡陽夏人。他叔父謝安任宰相時,任他為廣陵相,組織北府兵抵禦前秦,太元年間在淝水大捷,并率軍收複徐、兖、青、豫等州,進兵到黎陽。後鎮守淮陰,又因病改任會稽内史。曾回答謝安的問話說:“子弟們好像是芝蘭玉樹,讓他們生長在階庭。”下聯典指南朝齊陽夏人謝超宗,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孫子,好學而有文辭,宋時任新安王國常侍。新安王的母親死後,他寫了诔文,當時皇帝見了,大加贊賞,對謝莊(謝安弟弟謝萬的玄孫)說:“超宗非常出衆,身有風毛,簡直是又一個謝靈運!”人齊官黃門侍郎,因恃才縱酒失去禮儀,出為南郡王中軍司馬。

烏衣望族;

鳳羽名流。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烏衣在江蘇省江甯東南,南朝宋謝弦微等望族居烏衣巷。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之孫謝超宗,陳郡夏陽人。好學有文辭,帝大嗟賞,曰“超宗殊有鳳毛,靈運複出矣”。

程門道學;

江左風流。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謝良佐,為理學家程頤四大弟子之一。下聯典指晉謝安,風流灑脫,人稱風流宰相。

托傭複仇;

蔽障解圍。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謝小娥,改男裝托傭仇家,手刃仇人,報殺父殺夫之仇。下聯典指東晉謝安侄女謝道韫聰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為小叔解圍。

忠義兩盡;

節孝雙全。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謝枋得,拒仕元,絕食而死。下聯典指清謝萬程,居唐縣,家貧不能葬父,妻賣身葬翁,郡丞感其孝,縣旌“節孝雙全”。

南邦世澤;

東晉家鄉。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龍川縣龍母鎮洋田村謝氏祠堂聯。

東山世第;

西晉家風。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謝氏宗祠東山堂通用堂聯。

謝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淝水震北寇;

宣城驚南文。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河南省南陽市東謝營村謝氏宗祠聯。

決心扶世運;

翹首望神州。

——謝覺哉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謝覺哉詩句聯。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謝晉元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抗日戰争時期民族英雄謝晉元自題聯。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弗為。

——謝琬瑩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當代女作家謝琬瑩(冰心)自題廳堂聯。

謝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治法輕能退谷;

文章美若疊山。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教谕謝金銮,字退谷,侯官人。乾隆舉人。喜讀宋儒書,博通傳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謝枋得,字君直,弋陽人。号疊山。為人豪爽,觀書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義自信。私谥文節,世稱疊山先生。有《文章軌範》、《疊山集》。

謝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西堂自誇夫奇夢;

東山系望于蒼生。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政治家謝安,字安石,早年隐居東山,人為之語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乎。”下聯典指南朝宋·謝靈運,嘗在西堂思詩不就,忽夢見族弟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為工。

東山絲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晉大臣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早年住在會稽,縱情山水間,以絲竹陶冶情操。四十多歲才出來做官,孝武帝時位至宰相。當時前秦勢力強盛,相繼攻破梁、益、樊、鄧等地,他派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為将領,加強防禦。太元年間,前秦大軍南下,江東震驚,他又派謝石、謝玄前去抵禦,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又收複一些失地。會稽王司馬道子執政時,謝氏受到排擠,他出鎮廣陵。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玄的孫子,東晉時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人宋,曆官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内史等。其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于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曾在西堂構思詩句,忽然夢見弟弟謝惠連,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龍煙缥缈烏衣室;

鳳燭輝煌寶樹堂。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安徽省懷甯縣受泉村謝氏祠堂聯。

江左稱風流宰相;

程門重道學先生。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宰相謝安,每遊必以歌妓自随,時人謂“風流宰相”。下聯典指北宋學者謝良佐,學者稱上蔡先生,曾從程颢受學,後卒業于程頤,程門四大弟子之一。

相業古今三太傅;

家聲吳越一東山。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河南省南陽市謝營謝氏家祠聯。

曹子有才稱八鬥;

倉師無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廣東省肇慶市茅坡謝氏宗祠聯。聯首嵌房名“曹倉”。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祠堂聯。

鳳毛儀世風流遠;

玉樹生庭物色佳。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祠堂聯。

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施障解圍,曾傳才女;

托傭誅盜,群仰勇娥。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謝道韫。下聯典指唐謝小娥。

絕粒元都,忠義兩盡;

懸旌唐縣,節孝雙奇。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謝枋得。下聯典指清謝萬程。

詩思神奇,忽夢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東山白雲。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謝靈運(385-433),夢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聯典指晉宰相謝安“寓居會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鳳毛之彩;

賦志鹦鹉,風華袅藍王之煙。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謝超宗。下聯典指謝弘微子謝莊,七歲能文,文帝見而異之。歎曰:“藍田生玉,豈虛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臨風玉樹;

遠懷烏衣巷,派分當日金陵。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青陽縣謝家村謝氏宗祠聯。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

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謝姓郡望之“陳留堂”、“東山堂”、“寶樹堂”堂号典故(參見上《謝姓宗祠門楣題辭·注釋》)。溯謝氏之源,出于呂望之後,望,姜姓也。為太嶽後,嶽又炎帝後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為姓。至周宣登極,求後于申,申伯以女應之,稱為元舅,封于申,城于謝。考謝屬陳留郡,故陳留為謝氏發祥之地,陳留堂号本此。

黃蕉丹荔嶺西多,祀祖敬宗,應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啟後,毋忝爾所生。

——謝康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東泉圩謝氏宗祠聯。

胥宇兆鹿眠,紀當年斬棘,丕基肇啟創垂志事;

斯堂恢鴻緒,诒奕世告虔,入廟永昭尊敬儀容。

——佚名撰謝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祖厝聯。傳說魁鬥村謝姓人家的遠祖是獵戶,原本居住在仙遊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時,發現了一處小溪淙淙,山花爛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獵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遷到這裡,長久地居住下來。此處,就是如今的魁鬥村。魁鬥村人傑地靈。曆史上魁鬥村謝姓人家“世敦詩書,人多好義”,人才輩出。三世子孫謝孟,乃元朝狀元及第,才華橫溢,睿智過人,被後人贊譽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孫謝鳴珂,時任湖廣衡州府陽縣知縣,為人嫉惡如仇,愛民如子,被世人贊譽為“民之父母”,受到當朝皇帝的頒诏褒嘉。十三世謝維,讀書成誦,聰敏過人。明末清初随鄭成功抗清,屢立戰功,鄭成功歎曰:“吾無知人之明,有謝維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謝維乃民族英雄。

謝姓字輩

古代宗法制度規定: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穆,用來分别宗族内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祭祀時,子孫也按這種規定排列行禮,即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餘類推。後來,“昭穆”泛指家族的輩分。

“輩字”約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輩人都用一個固定的字來代表,讓人一看便知是某個家族的第幾輩(第幾代)人。輩字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個字代表輩分,另一個字是同輩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為輩分名具有明顯的傳承性,所以直至現在仍被一些家族所采用。輩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寫在族譜裡。

謝家人在曆史上以字排輩的情況,最早見于陳郡謝氏的第5代,是由謝安開創的先河。他為長子取名瑤,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實際上就是謝氏字輩的雛形。此後,第7代晦、昭兄弟共用“日”旁,綜、約、緯兄弟共用“纟”旁,惠連、惠宣共用“惠”字,靈佑、靈運共用“靈”字;第8代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第10代才卿、幾卿共用“卿”字,谖、誦兄弟共用“言”旁;第12代俨、伯共用“人”旁,等等,都是這種情況的演變和發展。另據《南史·謝莊傳》記載,謝莊有“五子:飚、肋、颢、(山從)、(氵艹龠),世謂莊名子以風月景山水”,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的字輩。

廣東《謝氏梅縣屬世系》:

一世:樸六,生于南宋理宗寶佑元年,原居福建甯化縣石壁村,因任梅州尉令,遂蔔居。生子三:天佐,居白渡;天保,遷居潮州;天佑,居丙村。

二世:天佑,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官粵南觀察使。生子一:君仲。

三世:君仲,生子二:英德、文興。

四世:英德,生子三:一裡、二裡、三裡。

五世:一裡,生子三:瑛、碧、璋。

二裡,生子三:遂、曼、崇。

三裡,生子三:(王睿)、(缪-纟)、磝。

出自祈福求吉的目的,排輩分用的字都是吉祥如意之類的喜慶字,往往列出數十代輩字,寫入族譜,以便于本族子弟起名乏用。族譜裡的輩字,排列有序,用字講究。為了便于記誦,大都編成四言、五言、七言等字數相同的句子,多數還押韻。

謝氏沒有在全國範圍排過輩次,自然沒有全國統一的輩字,但不同地區聚族而居的謝氏,大都有本地區世代承襲的昭穆(即輩字)。

以用做字輩偏旁的玉、絲二字為例,它使用于謝家的第5代和第7代。當時正處在謝氏政治地位确立前後,它的家族風貌還沒有完全從文化世家中擺脫出來,政治世族的特殊地位還沒有固定下來。因此,對族中子弟所寄予的願望和對政治、經濟利益的渴求勢必十分強烈,于是便在字輩中反映出來。所使用的玉v絲二字,—十方面具有鮮明的經濟色彩;另一方面,玉字也是用來代表貴族子弟的,如前述“藍田生玉”便是如此。命名者的用意顯然在于:希望後代成金成玉,上可以報效國家,下可以光耀祖宗。

世、卿二字用于第8代和第10代人中。他們生活在家族的鼎盛時期,為之命名者有世為公卿、永享世祿之意,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日、人、言三字反映的是自然現象和社會存在,用做字輩時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不明顯。

惠、靈二字則是宗教信仰的标志。陳郡謝氏原是道教世家,東晉中葉後,一部分人受社會風氣的影響,開始改信佛教,用惠、靈二字做字輩,正是他們要區别于傳統家教的證明。用靈字做字輩的謝靈運是虔誠的佛教徒,其事例已見以前各節所述;排行惠字輩的謝惠連,在《高僧傳》和《廣弘明集》等佛家經典裡,多次提到“弟子惠連”雲雲,對佛教也是堅信不疑的。

謝莊分别以風、月、景、山、水五字作為五個兒子名字的偏旁,更反映了他的文化心态和精神追求。史書說他7歲時便能寫出好文章,長大後風度閑雅,悅意山水,寫過《月賦》等著名篇章,極力讴歌大自然的美麗。但常為仕宦所羁,不能盡騁其志。于是便寄情于五子,讓這些人世間的風、月、景、山、水常在眼前,既能激發其生活情趣,又可聊以自慰。

總而言之,字輩作為謝姓先祖曆史上的文化現象之一,除與姓氏和其他文字一起組成人名外,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因如此,南北朝以後的謝姓人便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讓字輩文化一直保留在自己的姓名之中。如湖南甯新縣謝氏用“光昌興宗德,富貴古流傳”10字作為字輩;湖北棗陽縣謝氏用“立修懷德遠,倫正澤會長,學典定中道,運開永克昌”20字作為字輩;廣東謝氏用“士崇文學,道德才華,曰聖維彥,汝克紹嘉,應元啟裔,宏宗世遐”24字作為字輩。每輩按順序使用一字,可用數代數百年,便是在陳郡謝氏基礎上更深層意義的發展。最近又有消息說,僑居在泰國等地的謝姓人,建議用輩序昭穆詩的形式,把全世界的宗親都編人同一個字輩譜中,以期在交往之時,隻報一字,便知尊卑長幼。

河南光山、新縣、羅山、息縣、固始、商城一帶的謝氏,1945年合譜,定派40字,依次是:

中耐成聯芳,紹複煥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爾彜常;

雍熙延祖憲,啟迪壽熾昌;國家資屏翰,勳名耀前光。

福建閩侯安仁1913年修譜列一至十四世輩行字表為:

喜添元世一文廷,國君兆仲仕日向。

江西弋東案山謝氏民國36年七族統宗字行為:

餘烈暖林野,衆芳揖蘭荪;德晖映岩足,勝賞延高原;

遠水昭匹練,因晴見吳門;器有成形用,功資造化元。

湖北随州謝氏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輩行字表為:

懋修倫常,昭訓萬紀,蘭玉長榮,賢才濟美,詩書流傳,家澤永遠。

廣西橫縣謝氏1946年族譜,自28代起,将“預定後代班次(班列的次序)”編成歌為:

宏植基緒,錫履南邦;根本孔固,技業蕃昌;培成寶樹,

蔚為棟梁;文經武緯,家國之光;克承前烈,長發其祥。

台灣疊山公派謝氏自一世起為:

奠賢益樸友,振騰天福文;亭鳳日朝陽,錦龍從清雲;上緻立久光,科甲仕鴻恩。

台灣興公謝氏自八世起為:

弘開景運長,韶文祖德光;貝振蜚聲烈,燮世有書香。

台灣宏獻公派謝氏自九世起為:

承繼南邦曾孫恢祖德,栽植寶樹蘭桂發天香。

宗祠通聯

四言通聯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

——全聯典指周宣王時,為申伯作邑于謝,後為氏。

庭生玉樹;世濟鳳毛。

——上聯典指東晉名将謝玄,”下聯典指南朝齊陽夏人謝超宗.

烏衣望族;鳳羽名流。

——上聯典出烏衣在江蘇省江甯東南,南朝宋謝弦微等望族居烏衣巷。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之孫謝超宗,陳郡夏陽人。好學有文辭,帝大嗟賞,曰“超宗殊有鳳毛,靈運複出矣”。

程門道學;江左風流。

——上聯典指北宋謝良佐,為理學家程頤四大弟子之一。下聯典指晉謝安,風流灑脫,人稱風流宰相。

托傭複仇;蔽障解圍。

——上聯典指唐謝小娥,改男裝托傭仇家,手刃仇人,報殺父殺夫之仇。下聯典指東晉謝安侄女謝道韫聰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為小叔解圍.

忠義兩盡;節孝雙全。

——上聯典指南宋謝枋得,拒仕元,絕食而死。下聯典指清謝萬程,居唐縣,家貧不能葬父,妻賣身葬翁,郡丞感其孝,縣旌“節孝雙全”。

南邦世澤;東晉家鄉。

——此聯為廣東省龍川縣龍母鎮洋田村謝氏祠堂聯。

東山世第;西晉家風。

——此聯為謝氏宗祠東山堂通用堂聯。

五言通聯

淝水震北寇;宣城驚南文。

——此聯為河南省南陽市東謝營村謝氏宗祠聯。

決心扶世運;翹首望神州。

——謝覺哉撰謝姓宗祠通用詩句聯。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抗日戰争時期民族英雄謝晉元自題聯。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當代女作家謝琬瑩(冰心)自題廳堂聯。

六言通聯

治法輕能退谷;文章美若疊山。

——上聯典指清代教谕謝金銮,字退谷,下聯典指宋代進士謝枋得,号疊山。

七言通聯

東山系望于蒼生;西堂自誇夫奇夢。

——上聯典指東晉政治家謝安,字安石,早年隐居東山,人為之語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乎。”下聯典指南朝宋·謝靈運,嘗在西堂思詩不就,忽夢見族弟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為工。

東山絲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

——上聯典指東晉大臣謝安,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

龍煙缥缈烏衣室;鳳燭輝煌寶樹堂。

——安徽省懷甯縣受泉村謝氏祠堂聯。

江左稱風流宰相;程門重道學先生。

——上聯典指晉代宰相謝安,每遊必以歌妓自随,時人謂“風流宰相”。下聯典指北宋學者謝良佐,學者稱上蔡先生,曾從程颢受學,後卒業于程頤,程門四大弟子之一。

寶樹堂前觀風舞,烏衣楷上看龍飛

——佚此聯維湖南衡南縣硫市鎮慶瑞村謝氏祖厝聯。

相業古今三太傅;家聲吳越一東山。

——河南省南陽市謝營謝氏家祠聯。

曹子有才稱八鬥;倉師無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廣東省肇慶市茅坡謝氏宗祠聯。聯首嵌房名“曹倉”。

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祠堂聯。

鳳毛儀世風流遠;玉樹生庭物色佳。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祠堂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施障解圍,曾傳才女;托傭誅盜,群仰勇娥。

——上聯典指晉謝道韫。下聯典指唐謝小娥。

絕粒元都,忠義兩盡;懸旌唐縣,節孝雙奇。

——上聯典指南宋謝枋得。下聯典指清謝萬程。

詩思神奇,忽夢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東山白雲。

——上聯典指謝靈運夢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聯典指晉宰相謝安“寓居會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鳳毛之彩;賦志鹦鹉,風華袅藍王之煙。

——上聯典指宋·謝超宗。下聯典指謝弘微子謝莊,七歲能文,文帝見而異之。歎曰:“藍田生玉,豈虛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臨風玉樹;遠懷烏衣巷,派分當日金陵。

——此聯為安徽省青陽縣謝家村謝氏宗祠聯。

姜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始發;東山地沃,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此聯典出謝姓郡望之“陳留堂”、“東山堂”、“寶樹堂”堂号典故(參見上《謝姓宗祠門楣題辭·注釋》)。

黃蕉丹荔嶺西多,祀祖敬宗,應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啟後,毋忝爾所生。

——謝康撰謝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東泉圩謝氏宗祠聯。

胥宇兆鹿眠,紀當年斬棘,丕基肇啟創垂志事;斯堂恢鴻緒,诒奕世告虔,入廟永昭尊敬儀容。

——此聯為福建省永春縣坑仔口鎮魁鬥村謝氏祖厝聯。

先人有燕翼贻謀,無論為文德為武功,承紹允推賢子弟;地勢得象山靈秀,從此産英雄産豪傑,勳名彪炳泰東西。

——蔡元培為江西省贛縣夏府村謝氏宗祠敦五堂撰聯。

上一篇:中國移動香港套餐

下一篇:駕校達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