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

諸城市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
諸城市隸屬山東省,由濰坊代管,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西漢呂後七年(公元前181年)置縣,宋代為密州州治所。諸城位于山東省中東部,濰坊市境東南端,濰河上遊。2010年總面積2183平方千米,總人口108.8萬。諸城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膠新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南線貫穿諸城,市内6條幹線公路四通八達,乘車1小時可達青島、日照兩大港口和青島、濰坊兩大機場。諸城地處泰沂山脈與膠濰平原交界處。南部為低山丘陵,北部為平原窪地。諸城年平均氣溫12℃,年均降水量776毫米。礦産資源有重晶石、石英石、螢石、膨潤土、鉀長石、明礬石、雲母、大理石、黃崗石等。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盛産蘋果、闆栗、猕猴桃。諸城有王盡美紀念館、大舜苑、恐龍博物館等名勝古迹。諸城是中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因此,諸城又稱“龍城”。諸城在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争力百強縣市排名中,排名第32位。
    中文名:諸城市 外文名:Zhucheng Shi 别名: 别稱:密州、東武、龍城 所屬地區:中國,山東省濰坊市 面積:2183平方公裡 GDP:24.91億人民币(2006年) 地理位置:山東半島東南部 著名景點:常山、九仙山、馬耳山 地域名人:劉墉、丁耀亢、張擇端、臧克家、李仁堂、窦光鼐 地方特産:桃林茶、闆栗、紅富士蘋果、敞口山楂、密州鳳翅 火車站:諸城火車站 行政類别:縣級市 著名學校:濰坊工商職業學院 車牌代碼:魯G、魯V 氣候條件:北溫帶季風性氣候 所屬地區:華東地區山東省濰坊市 人口:108.8萬(2010年) 地方方言:膠遼官話-青州片 郵編區碼:262200 電話區碼:0536

城區簡介

諸城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西漢初年設東武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據考證,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曆史上名稱、歸屬屢有變更,至隋開皇十八年(598)始更名諸城縣,1987年撤縣設諸城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任密州太守兩年,在這裡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千古名篇。諸城名人輩出,孔子的學生、女婿公冶長,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東閣大學士、書法家、宰相劉墉(劉羅鍋),《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庫全書》總裁窦光鼐等都是諸城人。在現代文學史上,湧現出了王統照、臧克家、陶鈍、王願堅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崔嵬、李仁堂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黨的“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也誕生在諸城。

諸城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市境内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複雜,其中有小巧的鹦鹉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蜥腳龍、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目前,全市已在十幾個鄉鎮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市境内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1964年至1968年,先後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餘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現已在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于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内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因此,諸城又稱龍城,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

行政區劃

諸城市現轄3個街道,10個鎮:密州街道、舜王街道、龍都街道、相州、皇華、枳溝、辛興、石橋子、百尺河、昌城、賈悅、林家村鎮、桃林鎮。

1.諸城市密州街道地處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面積79平方公裡,耕地面積4萬畝,轄43個行政村,29個居委會,總人口13.2萬人。是中共諸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2.舜王街道位于諸城市境中部,濰河北岸.轄6個居委會、58個行政村。面積123平方公裡。人口7萬。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時,改置舜王街道,原箭口鎮并入該街道。街道辦事處駐地在萬家莊,因境内有舜帝出生地諸馮古迹而得“舜王”之名。206國道、泰薛公路在境内相交。諸城火車站在其境内。

3.龍都街道位于諸城市區西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面積110平方公裡,轄86個行政村(社區),36852戶,人口11.6萬,耕地面積7.0萬畝。2006年全街道完成國内生産總值22.5億元,同比增長22%;地方财政收入3482萬元,同比增長53%;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利稅6.8億元,同比分别增長31%和34%;第三産業增加值達7.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44元。連續兩屆被評為“中國千強鎮”。 

4.諸城經濟開發區是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省級開發區。開發區總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南起北外環路,北至膠新鐵路,東起濰河,西至站前街。現已劃歸舜王街道

5.昌城鎮位于諸城市東北隅,距市政府13公裡,東與百尺河相鄰,北與高密市注溝鎮接壤,西與九台鎮、相州鎮毗連,南與密州街道辦事處相接。全鎮轄78個行政村,總人口為6.5萬人。是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國家農業示範基地、全國重點鎮、山東省雙文明明星鄉鎮、山東省農村經濟前200名鄉鎮、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區、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環境優美鄉鎮和山東十大魅力鄉鎮,是著名的“中國闆栗之鄉”。 

6.相州位于諸城市境北部。相州鎮是個古鎮,下轄12個社區,71個行政村。面積140.8平方公裡。人口7萬。鎮政府駐相州。相州鎮建置于明初,屬于山東省諸城市,村臨濰水,因濰水改道無常,村人備受遷徙漂泊之苦,宛如水中泊船,故名“象舟”,後演變為相州。相州曆代人才輩出,文化繁榮,“文明古鎮”的稱謂當之無愧。曆史上的相州不僅有乾隆皇帝親賜一品全恤禦葬林,有志、公、德、貞、孝的九座牌坊,還出過衆多的曆史文化名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王統照、山東省最早的共産黨員之一王翔千、著名作家王願堅等都是相州人。 

7.皇華鎮是個古鎮,是魯東南沿海與内陸交彙的交通樞紐,它地處膠東半島東南部,黃海、渤海分水嶺北側,東與青島為鄰,南與日照接壤,是省政府确定的山東省中心城鎮,全鎮共73個行政村,4.5萬口人,總面積140平方公裡。原郝各莊鎮劃歸皇華鎮。 

8.枳溝鎮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烈士的故鄉。位于魯東南濰坊、日照、臨沂三市交界處。東經119°13′,北緯35°55′,總面積85.2平方公裡,轄55個村,4.8萬人;鎮區建城面積3.0平方公裡,鎮區人口1.2萬人。枳溝始于明初,因古時村内有一條東西貫穿的大溝,溝兩岸長滿枳樹,故取名枳溝。鎮境1929年置枳溝鄉,屬諸城縣第三區;1945年置枳溝區;1947年劃歸莒北縣;1950年1月複歸諸城縣,為第六區;1955年4月複為枳溝區;1958年改置枳溝鄉,屬呂标公社;1976年成立枳溝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社為鎮;1995年被濰坊市人民政府确定為“濰坊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确定為“百新工程”試點鎮;1999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确定為“山東省中心城鎮”。 

9.辛興鎮位于諸城市城東16公裡處,東與青島市接壤,是諸城市接受青島輻射的東部橋頭堡。新建成的青萊高速公路橫貫全境,北鄰中國陸海鐵路大通道----膠新鐵路及217省道,距青島流亭國際機場92公裡,距全國吞吐量第二位的前灣港集裝箱碼頭65公裡。全鎮面積80.73平方公裡,轄13個農村社區,68個行政村,1.1萬戶,4.1萬人口,耕地面積7.6萬畝。是山東省中心鎮,省級文明鎮、省級衛生鎮和省級環境優美鎮。 

10.石橋子鎮該鎮版圖面積158平方公裡,共有102個行政村,2007年有17433戶,64450口人,自然基礎條件優越。 

11.百尺河鎮地處魯東南,東鄰海濱名城青島市(與膠南,膠州相鄰),南毗新興港口城市日照,東經119°31’,北緯36°08’,總面積125.2平方公裡,轄79個村,1.3萬戶,5萬人口,耕地面積11萬畝。鎮境内有一百尺河,自東南向西北穿越境内,百尺河鎮因此得名。晚清至民國初期置諸城縣百尺河練,1929年置諸城縣百尺河鄉,轄于第七區,1945年屬諸城縣埠頭區。1958年2月撤區,置諸城縣百尺河鄉,1958年9月百尺河、仁和兩鄉合并為勝利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為百尺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置為百尺河鎮和大仁和鄉,1989年4月,大仁和鄉并入百尺河鎮。 

12.賈悅鎮位于諸城市西部,轄64個行政村,面積106平方公裡,人口4.3萬。鎮政府駐賈悅。鎮境1944年屬諸莒邊縣。1945年劃歸諸城縣。1947年改屬莒北縣。1950年劃為諸城縣賈悅區,後改為第七區。1958年建賈悅公社。1984年改置賈悅鎮,以鎮政府駐地得名。原孟疃鎮劃歸賈悅鎮。 

13.林家村鎮位于諸城市境東部。全鎮面積320平方公裡,轄167個行政村,9.8萬人。林家村鎮地處諸城、膠南、膠州三市交界,至青島國際機場、前灣港碼頭都在半小時經濟圈内。省道薛館路、青萊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被諸城市确定為全面對接青島的橋頭堡。原瓦店鎮(含石河頭)桃園鄉劃歸林家村鎮。 

14.桃林鎮位于諸城市境東南部。轄72個行政村。面積138平方公裡。人口3.8萬。鄉政府駐桃林。有東亮馬西漢古墓群、戰國齊國長城遺址。抗日戰争時期粟裕等領導人曾在此進行過抗敵鬥争。平日公路縱貫鄉境。

經濟社會

諸城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秦代屬于琅琊郡,漢代置縣,宋代為密州州治所在地,蘇東坡在此任太守兩年,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千古絕句。諸城名人輩出,古有春秋七十二賢士之一、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宋代宮廷畫家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四庫全書》總閱窦光鼐等名士重臣;近有中國共産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一代詩翁臧克家,文學巨匠王統照、陶鈍、王願堅名垂青史。諸城還是全國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因此,諸城又稱“中國龍城”。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一)努力推動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全市預計完成地區生産總值450億元,比“十五”末年均增長15.1%。實現财政總收入51.5億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億元,年均分别增長26.4%和26.6%。五年來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926億元,其中2010年完成270億元,年均增長15.5%。縣域經濟基本競争力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35位,财政收入進入全省前五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89.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301億元、利稅122.5億元,年均分别增長18.3%、22.1%和29.8%。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億元,年均分别增長18.2%和17.9%。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552億元,年均增長19.5%。 

(二)着力優化産業結構,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三次産業結構更趨合理。三次産業比例由“十五”末的13.3:62.2:24.5調整為10:61:29。工業加快轉型升級。汽車、食品、服裝紡織三大主導産業鍊上的規模以上企業,由“十五”末的240家發展到483家,主營業務收入由396.4億元增加到1004.2億元。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濰坊市級以上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實驗室由7家發展到72家,五年累計完成國家專利申請2818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比由15.9%提高到43%;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品牌擁有量居全省縣級市首位,國家級由13件發展到44件,省級由38件發展到101件,榮獲“全省推動質量興市實施名牌戰略先進市”、“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市”稱号。節能減排居全省先進水平,萬元GDP能耗降至0.6噸标準煤,全面完成COD和SO2污染物“十一五”減排目标任務,被評為“山東省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現代服務業快速擴張。

五年來,規劃建設高層樓宇616棟,完成主體封頂331棟。紮實推進六大物流園區建設,物流企業發展到40家。發展國家級旅遊景區5處,成功舉辦大舜文化節、國際燒烤節,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号。建成利群、百盛、新天地等大型商業設施和栗園、楊春、華玺等高檔酒店60多家。現代農業發展提速。濰坊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77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7家、濰坊市級67家,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928家,建起國家級農業标準化示範區8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基地88.3萬畝,食品安全示範區建設順利推進,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标準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榮獲“全省農業産業化先進市”、“全省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示範市”、“全國農業标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單位”、“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稱号。經濟外向度逐步提高。

“十一五”累計利用外資2.4億美元,其中2010年6300萬美元。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3.8億美元,其中2010年11.7億美元,年均增長18.8%。興辦境外企業13家。 

(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質量不斷改善。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50元、年均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9270元、年均增長11.4%。教育事業優質均衡發展。新建、改造諸城一中、濰坊工商職業學院、繁華中學、實驗中學、濰坊技師學院諸城分院,中小學校、幼兒園标準化建設和校舍安全工程順利推進,建成農村社區學院,榮獲“全省教育工作示範市”、“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稱号。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在24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市人民醫院、中醫院、人口計生婦幼保健服務中心得到擴容提升,建起208處農村社區衛生室,完成423處村衛生室标準化改造任務,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更加完善。文體事業生機蓬勃。博物館、名人館、超然台、體育館、遊泳館等一批重點項目落成開放,農村文化建設“五大工程”、名人故(舊)居恢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穩步推進,被評為“全國全民閱讀活動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蟬聯省級文明城市稱号。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城鄉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内,社會保險參保人員達到26.5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100%。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紮實推進。服務管理質量不斷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社會管理全面加強。精神文明創建卓有成效,平安諸城建設深入推進。民兵預備役建設取得新的進展,榮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加強,市場供應充足。信訪、監察、審計、發改、統計、糧食、物價、供銷、住房資金管理、地震、人防、史志、檔案、氣象、外事僑務、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 

(四)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承載功能全面提升。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科學編制并組織實施城鄉一體的發展規劃,初步構築起以中心城區、城區副中心、重點鎮、農村社區為框架的新型城鎮化體系。舊城改造共拆遷11734畝、鎮(街)駐地改造拆遷2854畝,完成城鎮建設投資215.9億元,鎮域建成區面積達到102.5平方公裡,城鎮化水平達到51%。基礎設施日漸完備。

完成境内國省道、城鄉主要道路拓寬改造和山區道路一期工程,新汽車總站竣工運營,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3000多公裡,交通客運網絡覆蓋城鄉;境内首個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用,所有變電站實現雙電源供電;天然氣長輸管線建成投用,城區集中供氣率、供熱率分别達到83.6%和99.8%,農村通自來水率達到100%;鎮(街)、社區均建起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城鄉污水、垃圾初步實現一體化處理;完成濰河城區段生态治理,全面推進城鄉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3.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3%;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順利完成。

曆史沿革

諸城春秋時為魯之諸邑。

魯莊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莊)。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内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餘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市境屬琅琊郡(郡治琅琊)。

諸城置縣始于西漢初年。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後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内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内并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内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并,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複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縣北)。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複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于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并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裡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并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複為密州。縣因變随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複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祐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曆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複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并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于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

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内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于濱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諸城市。諸城市為縣級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地方特産

諸城曆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土壤質地較好,氣侯條件适宜,生物資源豐富。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形成了大量的土特名産而享譽國内外。經粗略調查,有50多個品種(産品),可分煙、油、林果、畜禽、瓜菜、水産、食品等11大類。

諸城衆多的土特名産,具有以下特色與特點:

1、品種多,曆史久。諸城市土特産多達幾十種,且多數曆史悠久。黃櫻桃在明洪年間就開始在諸城市栽培,《中國果樹分類學》和《山東櫻桃資源》都列入了黃櫻桃,并将它人微言輕中國櫻桃的一個主要品種。名貴藥材諸香附,1500年前就已開始被人們應用,在聞名的白龍山藥會上倍受青睐。濰河鯉魚以其味道鮮美而馳名,鄭闆橋任濰縣知縣時曾專門寫詩贊譽。

2、質量好,分布廣。土特名産一般都質量上乘,具有獨特的風味、作用和功效。諸城市黃煙,栽培曆史悠久,品種優良,因而諸城市被定為全國優質煙生産基地,連續七年被中國煙草公司評為烤煙生産先進市。諸城市酒廠研制的密州玉液酒,199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第28屆世界優質産品選評會榮獲金獎。諸城得利斯公司生産的“得利斯”牌圓火腿、香辣腸,1990年分别榮獲“西湖杯”國際儀器博覽會金獎和銅獎。 

諸城“燒又”(燒肉)

密州一絕,時逢春節家家自制。以新鮮豬肉偎以多種佐料,入鍋煮至脫骨,肉涼置于鐵箅子入鍋(傳統大鐵鍋),紅糖入鍋底,文火煨之,紅糖化煙将豬頭肉熏至醬紅色,熏烤味彌漫四鄰,入口香而不膩,四季于密州城裡鄉鎮皆有售。

諸城雞架

取原生自養家雞,去肉留骨,謂之“雞架子”。以密州民間自創之法烤之,遂成。随密州遊子至異地,客嘗,紛索之。

桃林茶

1968年諸城引進安徽茶樹,在桃林鄉試種,經過馴化和選育,使茶樹在諸城安家、繁衍下來,并保持特有的品質和風味。以後,又擴種到皇華、郝戈莊、桃園、石門等鄉鎮,曾一度發展很快,達1000多畝,以後受幹旱和寒冷的影響,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因當初試種這種茶地點在桃林,故稱“桃林茶”。

闆栗

諸城闆栗,從清初引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曆史。目前,諸城的主載品種是明栗子及70年代從煙台地區引進的紅光、金豐等優良品種。諸城闆栗品質上乘,味美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分等。

紅富士蘋果

諸城市自1982年開始引進繁育紅富士蘋果,共引進長富1、長富2、長富6、秋富1、岩富10等五個單系,成為山東省較早發展紅富士蘋果生産的縣市之一。諸城市出産的紅富士蘋果色澤豔麗,甜脆可口,1989年被評為山東省和農業部優質蘋果,并在全國總評中評為第一名,成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蘋果品種。 

敞口山楂

敞口山楂,在諸城以馬莊、石橋子等地栽培曆史最長,約2000多年。現在敞口山楂已成為諸城市馬莊、石橋子、

皇華、石門、昌城等山楂産區的主栽品種。全市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産量2000多公斤。馬莊鄉現存有100多年生的敞口山楂大樹,全鄉年産山楂800多萬斤,成為遠近聞名的“山楂之鄉”。 

諸城黃櫻桃

黃櫻桃主要分布在諸城南部山區,栽培曆史悠久。自明洪武年間(公元1364-1368年)開始栽培,約有500至600年的曆史。黃櫻桃果實平均單果重2.5克,圓球形,頂端無尖,果梗較長,梗窪圓形,狹而較深,向陽面有紅暈,有光澤,外形美觀,皮厚不易剝離,果肉黃色微紅,果汁多,味甜微酸,風味品質上乘。

諸香附

諸城市出産的香驸,據清《乾隆諸城縣志.方物考》記載,大約1500年前開始被人們認識應用,其主要藥用功效理氣疏肝,調經活血,适用于胃腹脹痛、兩肋疼痛、月經不調等症。

諸城為馳名全國的“諸香附”生産地。濰河岸邊的白玉山子村出産的香“白玉香附”而馳名全國,是諸香附中的姣姣者。

濰河鯉魚

諸城市境内的濰河自古以盛産鯉魚而馳名,人們習慣稱這裡的鯉魚為“濰河鯉魚”。濰河鯉魚在諸城還沒有作為主養品種,僅限于在濰河水系内生殖繁衍。

密州鳳翅

“密州鳳翅”是諸城久負盛名的一道名菜,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曆史。

“密州鳳翅”始創于清朝乾隆年間。劉墉回諸城老家祭祖,從宮廷技藝精良,“提籃雞”是他的拿手好菜。随劉墉來諸城後,這們廚師以“提籃雞”的烹調方法,專用雞翅做了一道菜,這道菜深受食客的喜愛,後根據諸城古稱“密州”,将這道菜取名為“密州鳳翅”。所以,“密州鳳翅”也是清朝宮廷中的一道傳統工藝名菜。

密州烤鴨

諸城密州烤鴨選用天津鴨,烤制時特選用棗木、蘋果木等果木熏烤,故以皮酥肉嫩馳名中外。在食用時配上精制和特選的單餅、大蔥、大醬等10多種佐料,味道鮮美,隻感肥而不膩,是宴請貴賓的上等佳肴。

諸城辣絲

“諸城辣絲”在冬季、春節涼菜中堪稱一絕。是諸城民間流傳的一種具有鄉土風味的涼菜。

“諸城辣絲”是以辣菜疙瘩為主要原料,在冬季精心制作而成的一種辣味涼菜,俗稱“辣絲子”。它顔色潔白,刀功細膩,條型絲狀,清脆爽口,辣味獨特,别具一格。近幾年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辣絲子的人越來越多,促進了諸城辣絲的生産。城關、昌城、九台三鎮相繼出現了辣絲子專業村、專業戶,諸城辣絲已由原來的百姓自做自吃,發展到了用罐頭瓶、塑料袋包裝,在食品市場上銷售。

密州玉液

諸城古稱密州,釀酒曆史源遠流長。

“密州玉液”以高粱、玉米、小麥為原料,采用傳統的濃香型白酒生産工藝,經長期貯存精心勾兌而成。酒質清亮透明,窖香濃郁,綿甜爽淨,諸味協調,餘香悠長。

得利斯系列産品

“得利斯”,英文譯意是鮮嫩味美的肉制品。1990年該産品榮獲“西湖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得利斯系列産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市場不斷擴大暢銷濰坊、青島、濟南等20多個大中城市。

百帶麗

百帶麗起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1975年諸城市抽紗總廠引進生産。諸城百帶麗已有近400個規格,主要用來制作台布、床蓋、窗簾等。

猕猴桃

産于郝戈莊鎮東郝戈莊村。藤本灌木樹種。果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且含有抗癌物質,長期食用,具有防癌治癌之功效,有較高的藥用、食用雙重價值,六月中旬成熟。

花崗岩

郝戈莊鎮馬耳山蘊藏着豐富的花崗岩礦,儲量達2億立方米以上,并且多裸露于地表,極易開采。由于處在大山陰面,岩石硬度大,制成闆材光潔度高,被廣泛用于建築、裝飾裝修等行業,同時還被加工制作成石幾、石桌等民間用品。

岔道口牌醬菜

岔道口牌醬菜采用孫氏祖傳秘方,相傳在清代就久負盛名,後經幾代人的鑽研,使配方更科學,工藝更先進,醬菜色澤光潤,醬香濃郁,香甜可口。

旅遊景觀

障日山

位于山東膠東半島,隸屬于山東省諸城市。是青島、濰坊、日照三地級市中心接壤之地,相距均在百公裡内,距離黃海岸48公裡。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東赴青島、南下日照、北去濰坊、西走臨沂,交通十分便利,當日均可從容往返。障日山景區,總面積1.3萬餘畝,與青島市著名的崂山遙相呼應,并以姐東妹西之稱而毗鄰。是道教、佛教鼎盛荟萃之地,據載:障日山香火最鼎盛時期是明未清初,共建有五寺、二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庵,當時僧尼、道士達二千多人,真是“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名勝古迹大多存在,每逢“清明”和節假日,到山下祭祀掃墓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大山

大山,原名回頭山,回頭者,泰山龍脈阻東海之回頭也。大山屬于崂山山脈餘脈,海拔571米。是諸城第二高峰,位于諸城桃林與五連叩官之間,位于諸城第一峰馬耳山之北,著名風景名勝區五蓮山,九仙山之東北。其東有石屋山,松園山,黃山,為附近群山之首。

常山

位于諸城市城南10公裡處,原名“卧虎山”。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幫更名為“常山”。雩泉亭,坐落于常山之北的一條山澗中,澗中有一古泉,泉水很旺,“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如一。餘流溢去,達于山下”是扶淇河的一條支流。

盧山

原名故山,位于縣城東南13公裡,海拔382.9米。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山前有盧山洞,洞口上方刻有宋宣和三年趙周賓題寫的“盧山洞”三個大字。洞中有許多宋人刻詞,中央置有盧敖像。洞西南有“聖燈岩”,山巅有“飲酒台”,山後有磨菇石等古迹。山之陽還有興國寺、盧山寺等寺院,寺内石塔林立于群山環抱之中,景色秀麗,環境幽雅,為諸城重要名勝。

盧山洞

又名休糧洞,傳說即盧敖藏匿之所。石洞南向,洞高約2米,似一間房屋大小。摩崖刻有題名,洞中頂部刻有“陳行之攜稚子知自、知晦、知×、知素、知恪、知恭到此洞。”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九月初六日”。東壁刻有“趙周賓、高在用、趙守中同遊,宣和三年(公元1113年)”。洞外上端刻有“守中、周賓、大用同遊”。洞口上橫題“盧山洞”三個大字。縣志記載為邑人張侗所題。

飲酒台

位于盧山西峰之巅,台呈方形,台北即為10餘米的峭壁,台中部有一大裂縫,但尚完好。傳說為盧敖飲酒處。

聖燈岩

在飲酒台西南盧山半坳中,一排拔地而起的怪石,高約20餘米,遠望似燈台排列,故名“聖燈岩”。尚完好。盧山不公景色秀麗,古迹聞名,而且最引人神往的是它的“山市”。

清同治甲子(1864)春,四川丹陵人彭促尹來諸城登戶山,寫下《遊東武盧山記》。

九仙山

在諸城市南八十七裡。《山東通志》:“漢明帝時,有九老日飲酒萬壽峰下。一日,同化去。人稱仙人。”故名。蘇轼有詩贊曰:“九仙今已壓京東。”自注:“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雁蕩者也。”明代文學家張世則《九仙石閣賦》雲:“三齊頌靈景,九仙稱名山。”熙甯九年九月,密州太守蘇轼再次遊覽九仙山,在流杯亭之西的懸崖峭壁上題刻了“第一山”三個遒勁大字,跋題:“熙甯九年九月蘇轼”。且在其下的一巨石上刻有“白鶴樓”三字,跋題:“宋熙甯九年蘇轼書于石東”。今題刻猶存,豎排陰刻,“第一山”每字3米見方,“白鶴樓”三字0.5米見方,赫然醒目,令人驚歎不已。

馬耳山

占地約40平方公裡,主峰海撥706米,為魯東南最高的一座山。主峰二巨石并舉,遠望狀如馬耳,故名。山勢為東西走向,由片麻岩、花崗岩構成。五老峰、松朵峰、鴿崖峰等奇峰高峙競秀,山間岚氣霭霭,泉水淙淙。山坡林木覆蓋,荊榛遍生。山石磷峋,山勢陡峭,但有曲徑通幽。這兒有仙人洞、龍王泉、隐龍寺、石龍寺、齊長城和橋上莊等勝迹。馬耳山自古有名。唐開元年間,官秘書正字、史館待制的“蕭夫子”——蕭穎士,“慕名托疾”不遠萬裡,來諸城馬耳山遊覽,寫下了《遊馬耳山》著名長詩。

白龍山

在縣東北四十裡(今百尺河鎮駐地北2公裡處——筆者注),其巅有古塔。東西麓有黑,白二龍池。

此志《疆域考》還載:百尺河之北為白龍山,每歲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貸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土人雲“山會”也。每年農曆二月一日、四月八日、六月八日和十月十五日,這兒舉辦“山會”,情景正如乾隆縣志所載的“百貨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相同。尤令人注目的是二月一日和十月十五日的山會,專門是藥材交易。此時,來自全國的商賈雲集,因此,“白龍山會”成為名播海内的藥材集散地。

白龍山的古塔、山寺和廟宇已蕩然無存,“山會”亦随之銷聲匿迹。但當地的鎮辦工業卻悄然崛起,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社團紛紛來此合資興辦企業,其三維管件、美陽太陽能熱水器和保安器材等産品又蜚聲海内外。

“龍池”小景

諸城東北25公裡處有一“龍池子”材(今屬百尺河鎮)。材東北角有一個小池塘,面積約400平方米,水極清澈,水中遊魚曆曆可數。其側有一小泉,泉眼碗口大小,常年湧水。水入池塘,池滿複入北邊的水潭,潭深數米。1954年,當地人民政府對其進行整修,以石圍徹,并立一石碑,上刻“龍池”二字。池邊綠草如茵,樹木環繞,水天相映,景色如畫。

都吉台

原名“鬥雞台”,為春秋時魯國季氏與後氏的鬥雞之處。《史記•魯周公世家》載: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大夫季平子(季孫意如)與魯大夫後昭伯(後惡)以雞角高下,季氏敗北,羞怒辱後氏。後氏聯合臧氏去魯昭公處告讦,昭公偏袒後氏,遂讨伐季氏。季氏聯合叔孫,孟孫,三家共伐魯昭公。昭公敗而失國出亡,後氏亦為孟孫所殺。

文物古迹

古迹類

超然台:坐落在原北城牆偏西處,今台下巷北端與北關路交彙處。台高10米左右,北面緊靠城牆,台面略成梯形,前沿東西長約28米,南北寬25米。

齊國長城:齊威王六年(公元前351年),齊國為防楚國入侵,在國境南部邊陲群山之巅築造,後稱"齊國長城"。齊長城蜿蜒于市境南部群山之巅,西南自馬耳山入境,沿馬耳山、石人山、七泉山、茁山、拔地盤、黑溜頂、摘星樓、馬山、磊石山至台家溝南嶺入膠南縣境,經郝戈莊、皇華等6個鄉鎮,境内全長60餘裡。

文物類

鷹首提梁壺:1970年出土于臧家莊大型戰國古墓。高56厘米,腰圍90厘米,重10公斤。通體瓦紋,嘴似鷹首,口上唇可自由張合,并有提梁用雙環連于壺蓋之上,造型奇特,制作精湛,是全國罕見的藝術珍品,多次參加國外、北京和省文物展覽,經省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蛋殼黑陶杯:1976年出土于呈子遺址,共12件,4種造型。此為2式高柄杯,高12.5厘米,口徑10.8厘米,底徑4.7厘米。杯口作大淺盤狀,杯底部外鼓作圜底狀,下部外撇,杯底垂入中間粗柄内。柄上作鼓形,上作束腰狀,外觀無明顯分界,矮圈足,腹部飾細弦紋,柄上部飾條形紋,二楔形镂孔,造型靈巧,精美異常。

漢代編鐘:1970年出土于臧家莊大型戰國墓,一組,共9件。最大的通高37.8厘米,最小的16.5厘米。鐘方形紐,口呈月牙形,通體布滿乳丁及繁缛的紋飾,下部均有銘文。

宣德青花碗:1975年建房時發現,高11厘米,口徑30厘米。大口、園腹、圈底,周身飾纏枝牡丹,碗下部及圈足飾花紋圖案,碗口沿外側橫書"大明宣德年制"6個正楷字。造型厚重古樸,青花釉潤濃重,是青花瓷器中之代表,亦是明代青花瓷之珍品,經省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諸城龍文化特色突出,恐龍化石蘊藏豐富,長16.6米、高9.1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就出土并陳列于諸城恐龍博物館,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有“南自貢、北諸城”之說。

過年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臘八日”過後,人們開始忙年,購買、趕做新衣,操辦年貨。商店内外、集貿市場商品充盈,年畫、對聯、香、燭、鞭炮煙花等垂挂羅列,趕集人群擁擠,争相選購,一派節前景象。碗、筷、鞭炮煙花、臘燭、香、紙必購,寓意家丁興旺、新春喜慶。

臘月十五日之後,家家戶戶籌備節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餅、蒸饽饽(饅頭),寓意“新年豐滿”,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割肉、殺雞(吉)、買魚,寓意“連年有餘”。有“賠不完的嫁妝忙不完的年”之說。二十三日前後,家家清掃房屋,粉刷牆壁,以示辭舊迎新。

除夕,戶戶貼春聯、過門箋,糊窗紙,貼窗花,挂年畫,裱糊燈籠,房間、院落煥然一新。午後,水缸裡挑滿水,備好過年柴。柴多為豆稭、芝麻稭,有“燒豆稭,出秀才;燒芝麻稭,當大官”之說。家家戶戶竈房煙霧缭繞,炸、炒、煎、煮菜肴,調水餃餡,菜肴必備“合菜”、“魚”,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餘”。傍晚,男子整裝率兒孫去祖茔祭奠,燒紙、放鞭,告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此時,家家于财神、家堂、天地供位設好供台,過節事宜一應就緒。晚飯後,擺好供品,提燈籠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頭,迎财神,接家堂。迎接時先到既定地點就地撮土燒香、燒紙、磕頭、放爆竹;迎至大門口時再次焚香燒紙、磕頭,請祖宗或财神就位,并在院中燃放鞭炮。事畢之後,于大門口放置“攔門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内撒置谷草,意為備财神、祖先喂馬;燃燭焚香,燈火通明,徹夜不眠,亦稱守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歡度除夕之夜。午夜子時,發紙馬、放鞭炮,供水餃。長輩率子孫敬天地、祭祖先、叩頭禮拜,祈求全家平安,萬事如意,節日氣氛達到高潮。此後,全家老少同飲團圓酒,共吃辭歲飯。飯為素餡水餃,水餃裡有包銅錢者,誰吃到則意味着一年發财。下水餃時保持肅靜,不能拉風箱,不能說“破了”、“掉了”、“爛了”等晦氣話。飯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爾後,男女循序出門,給同族長輩及鄰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着節日盛裝,見面互道“新年好”、“新年發财”等吉祥話。此日不幹活,俗稱“耍年”,亦很少有在親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趕早起床,恭送“家堂”,飯後,去祖茔祭奠,曰“上年墳”。是日,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說。

同時,民間雜耍、踩高跷、耍龍燈、唱戲等文娛活動普遍展開。直至正月十五方止。

資源儲藏

礦藏資源主要有重晶石、膨潤土、沸石岩、珍珠岩、螢石、雲母、黃鐵礦、明礬石、鉀長石、鐵、銅。

藥材資源主要有草決明、苦參、艾葉、益母草、桔梗、香附、柴胡、幹姜、蟬蛻、刺猬皮、蟾酥、桑蛸、土元

經濟發展

諸城以制作火腿腸聞名的得利斯集團,1995年開始實現一項規模宏大的“雙十工程”,即在山東境内建10個生豬原料生産基地,在全國建10個低溫肉制品加工企業。到1996年已完成計劃的60%,工程完成後年可創彙35億元,實現利稅31億元,可安排一萬多勞動力就業。諸城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就。1996年初中央報刊曾稱之為“諸城現象”。改革前即1992年4月,諸城市有150家獨立核算企業,其中有103家,虧損1.47億元。市領導經過試點,采取“股份合作制”模式,到1995年所有改制企業全都盈利。已改産的國有企業淨資産6.3億元,比改制前增4.2億元。1996年初,國家9部委聯合調查組到諸城調查,肯定了諸城的經驗。

城市建設

2007年,城市基礎設施快速推進,完成建築業總産值50.3億元;完成房地産開發投資10.5億元,施工面積14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建材業、房地産業完成稅收2億元以上,圓滿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和平街

和平街長2074米,紅線寬度為46米,四塊闆式,中間為10米寬的綠化帶,兩側依次為8米寬的機動車道、2米寬的路燈隔離帶、4米寬的非機動車道、4米寬的人行道。于1999年8月28日竣工并試通車,同年9月26日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儀式,獲2000年度中國市政工程最高獎——“金杯獎”。

和平街是繼諸城市密州路建設後的又一重大城建工程。整個工程包括道路、地下通道、排水、供水、雕塑、噴泉、綠化、路燈、電信、廣播電視等10項内容,總投資達3005萬元。其中,建設綠化帶2萬餘平方米,以馬蹄金鑲邊,向陽紅作底襯,用嫩黃的金葉女貞和墨綠的蜀桧構成“龍鳳呈祥”、“彩雲飛”等圖案,讓人賞心悅目;栽植廣玉蘭、桂花、櫻花、百日紅等名貴樹木1000多棵。聘請上海和杭州名家設計、施工的“九龍雕塑”,高18米,噴水高度達15米,堪稱一絕。安裝橄榄燈84盞、路燈174對、高質量的草坪燈248盞,電力、電信、廣播電視三線全部入地埋設。實現了綠化、亮化、美化的目的。諸城天然氣管道輸配工程是諸城市最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共分三期。一期工程投資6000萬元,已完成中壓管網和居民小區低壓管網鋪設45公裡,形成向全市3萬戶市民用戶的供氣能力,共有7000餘戶居民先期用上了管道燃氣。二、三期工程将于2006年前完成,建成後,将具備向8萬戶市民用戶和工業福利用戶的供氣能力。該工程項目的開工建設,對于提升諸城市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将産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電視塔

諸城廣播電視發射塔又稱龍塔。1995年1月8日動工,1997年5月1日落成,塔高181.6米,總投資1600萬元。龍塔位于諸城城區的北大門,北依濰河,東鄰恐龍公園,是目前諸城最高的标志性建築物。

龍塔集發射、觀光、娛樂于一體,廣播電視信号覆蓋半徑為45公裡,能同時發射4套電視節目和2套調頻廣播節目。塔底一樓大廳為綜合性娛樂服務中心,内設歌舞廳、音樂茶座及冷飲室等;二樓為廣播電視發射中心。距地面100米高的空中塔樓底層為一流的餐飲中心,設有咖啡廳、餐廳和情侶間等;上層為旋轉式觀光廳。

諸城市城标

諸城市“城标”,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名為“騰飛吧,諸城”,1997年6月竣工于東外環,總投資220萬元。

“城标”高18米,主體為相形站龍,寓意諸城為“龍城”(恐龍的故鄉)。龍身形體為“諸”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Z”;底座為地球,寓意為諸城這條“巨龍”屹立在地球上,同時,地球設計一切口,形為“城”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C”;龍翼用80根不鏽鋼管組成,代表諸城建于公元八O年;龍身下的圓球為龍騰時收起的龍爪,象征諸城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碩果累累。

自來水公司二水廠

諸城市自來水公司第二水廠座落在三裡莊水庫北岸,占地18.8畝,由濟南市自來水公司設計室設計,市建築公司施工,設計日供水能力2萬噸。于九六年五月十日動工興建,九七年十一月竣工并投入運行,總投資1500萬元。該水廠主要由取水、澄清、過濾、調蓄、加壓、變配電及附屬設施七部分組成,采取出廠水直接進入市區管網的供水方式。

第二水廠建成投運後,自來水公司日供水能力提高到了6萬噸。

城市榮譽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百強縣市之一

中國龍城-中國地質調查局授予

國務院确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

國務院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

山東省省級文明城市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優秀集體

國家級地質公園

改革

1992年,當地推動國有和集體企業改制,把90%以上的企業都賣掉,引發激烈争議,當時主政的諸城市長陳光被戲稱為“陳賣光”。

在争議中,諸城的經濟實力跻入了全國百強縣的行列。如今,諸城又率先撤銷了全部行政村,幾個小村莊合并成大的農村社區,引導農民集中到中心村居住,農村社區成為諸城新的社會基層組織。

除諸城外,山東淄博、臨沂、濟甯、德州、聊城等地都部分推行了“撤村改社區”。事實上,這些撤并舉動都是在城鎮建設用地緊缺的情勢下出現的。專家認為不能強制農民“被城市化”,警惕村改居後産生的大量“三無”(無土地、無工作、無社保)農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