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戰略

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發展戰略之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要開荒,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遊、南(甯)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中文名:西部大開發戰略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範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陝西等 作用:發揮中心城市

基本簡介

中國西部大開發區域圖西部大開發的範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自治區、陝西、甘肅、青海、甯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内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為685萬平方公裡,占全國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億人,占全國的28.8%。2003年,國内生産總值22660億元,占全國的16.8%。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大,戰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曆史、社會等原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決策過程

西部大開發戰略

1.西部大開發:面向新世紀的戰略抉擇

在中國發展的戰略棋盤中,西部的發展極為重要。我國西部國土面積占全國的56%,人口占全國的22.8%(2009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是實現全國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西藏鐵路改革開放至今,沿海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地區也在加速發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條件,東西部的差距仍在擴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适時提出西部大開發,正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在新世紀實現我國現代化戰略目标的必然抉擇。

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總體規劃。國家提出西部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态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開發特色産業為關鍵,以依靠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繁榮經濟、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在總體規劃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區新開工10大工程,繼而循序漸進,遵循經濟規律實施,避免一哄而起。

2.西部大開發決策出台前後

(1)鄧小平的“兩個大局”的戰略。

80年代,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後,1988年,鄧小平針對中國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一個大局,就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中西部地區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就是當沿海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2)1999年6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步伐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3)1999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抓住時機,着手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戰略。

3.西部大開發是我們黨面向新世紀推動生産力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中央提出的推動生産力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在共同發展過程中,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慢一些。中西部地區特别是西部地區的發展,關系到全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協調東西部關系,開發西部地區。

西部地區占我國面積的2/3,和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為稀少,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濟較為落後。這些情況的存在,是各種複雜的社會曆史原因造成的。如果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東西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出現某些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是不正常的,必然會出現西部拖東部後腿,最終導緻發展嚴重滞後,影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對于擴大内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對于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鞏固邊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施西部大開發戰賂,目前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我們一定要把握“兩個大局”的辯證關系,抓住機遇。現在的有利條件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建設,東部地區已經得到了較快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一方面,東部地區在繼續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有願望也有能力支持西部地區的發展:另一方面,西部地區的豐富資源和巨大市場潛力,也為東部地區繼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更加重要的是,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綜合國力顯着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接近小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我們黨運用經濟手段适應市場規律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日益豐富,加上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開發好西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4.正确認識西部大開發

由于觀念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人們對西部大開發存在不少認識上的誤區。

(1)對“大開發”含意的誤解。“西部大開發”是一個廣義上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概念。“大開發”不僅意味着經濟指标的大幅度提高,其中還包含着對生态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完整的内容,這才是“大開發”中“大”的含義。

(2)西部發展的目标并非縮小與東部的絕對差距。

(3)跳出資源導向型發展戰略。

(4)必須走出“等、靠、要”的思維誤區。

(5)對國家扶持政策的誤解。

市場的作用一般是趨向于強化而不是減弱地區間的不平衡,因此,加快西部的發展并縮小其與東部的差距,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但目前的現狀是:

①國家政策難以大幅度向西部傾斜。

⑧國家直接推動的力量較弱。

(6)西部大開發要眼光長遠,避免盲目性。

一不要搞重複建設。二不要搞“夕陽工業”。不能饑不擇食,把人家将要淘汰的東西建在自己地盤上。三不要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環保。 總之,面對知識經濟的嚴峻挑戰,必須對西部一貫實施的資源導向戰略重新審視,确立面向21世紀的新的跨越式發展戰略。基本點要“以人為本”:要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素質;從單純經濟增長轉向全面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從增強本地經濟實力轉向提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質量;從資源導向型轉變為市場導向型,走出一條市場與知識為主體的可持續發展的西部開發模式。這是在全面啟動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時,必須予以特别關注的重大問題。

5.搞好規劃,制定政策,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

(1)正确處理東部和中西部的關系,努力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我們黨曆來重視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

首先,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實現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重要舉措。

目前看來,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時機已經成熟。

一是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着增強,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标已經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小康,國家有能力加大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東部地區經過一個時期的快速發展,面臨着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壓力,許多領域産品出現剩餘,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市場。

三是建國以來國家在西部地區有計劃地布局和建設了大批能源和工業項目,為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第二,西部地區要借鑒東部地區的經驗,引進和利用東部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加快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第三,中部地區要承東接西,發揮區位優勢,争取自身的較快發展。

第四,東部地區要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賂的機遇,提升産業層次,使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西部開發打好基礎。

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進展,但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央決定,要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個重點,從戰略高度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适當超前。

一是水利。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

二是交通運輸。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全面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幹線建設,形成全國的綜合運輸體系。

三是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要進一步加快西部地區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

(3)搞好生态環境建設和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必須加強生态環境建設和保護,包括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綠化荒山荒地,對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等。這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根本和切人點。

①改善生态環境,是西部地區開發和建設必須首先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②當前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的有利時機。

③采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赈、個體承包”政策。

④堅持“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

⑤搞好規劃和試點示範。

(4)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教育水平落後和由此帶來的人們價值觀念落後、勞動者素質不高等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西部發展的主要因素。在國内外市場競争加劇和結構調整加快的新形勢下,振興西部地區經濟,隻有加速發展科技教育,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才能創造條件實現跨越式發展。

(5)西部大開發要有新思路、新辦法。

新思路的深刻内涵就是不能沿用過去計劃經濟的老辦法,必須要有新方法、新内容、新機制。具體要在兩個方面有新的轉變,即:由過去主要開發物轉變為既開發物又開發人,且以開發人為主s由過去主要開發自然資源轉變為既開發自然資源又開發教育、技術、信息、市場等各類要素,且以優先開發各類軟要素為主。同時在開發的方法和手段上必須要有質的轉變。即由過去以計劃經濟和政府行為為主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規律調節為主的開發方法;由過去單純靠有形資本投入轉變為既靠有形資本投入又靠無形資本投入,且主要靠無形資本投入的開發手段。具體内容由五大戰賂構成:

①知識發展戰略。

②人力資源開發戰賂。

③産業結構調整戰略

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戰略。

⑤可持續發展戰略。

6.西部大開發的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賂,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是黨中央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江澤民總書記強調,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直接關系到擴大内需、促進經濟增長,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系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1)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共同富裕、保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2)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擴大國内有效需求、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必然要求。

(3)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标的客觀需要。

(4)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是适應世界範圍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國際競争力的迫切要求。

總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一項振興中華的宏偉任務,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深遠意義是難以估量的。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思想統一到中央決策和江澤民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上來,從現代化建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

7.海外媒體評“西部大開發”計劃

日本《世界周報》稱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計劃為“政府将竭盡全力實施的長期大戰略”。該報評論說,中國政府多次提出要“發展内陸地區”,但以往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這次,中國政府是要“動真格的了”。因為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不開發西部地區,就不可能實現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戰略目标。該報同時也指出,西部地區由于“不占據地利的優勢”,在開發過程中将會遇到很多困難。

更具影響力的日本《讀賣新聞》認為,“西部大開發”計劃已成為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的熱門話題。該報尤為關注中國大幅增加以西藏投資的舉措(預計今年的固定資産投資将達60億元),稱中國此舉在于希望通過投入巨額資金獲得西藏民衆對政府更廣泛的支持。該報還評論說,中國大幅增加對西藏的投資反映了國家主席江澤民“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意向。

日本的《國際貿易》周報稱,中國政府把“西部大開發”計劃作為舉國一緻的事業來推進。該報援引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指導小組會議的内容說,加速發展中西部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随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迎來新的對外開放期,中西部将和東部地區一樣開放。

《德國商報》的文章則把“西部大開發”看作是自中國20年前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計劃。該報評論說,中國實施這個宏大計劃的動機是:中國經濟增長需要新的推動力,西部和内陸省份将以最快的速度趕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該報還對計劃的長期性做了強調,它援引一位中國地方官員的話說,“中國西部建設不是3年、5年就可以完成的,這是百年大計”。

香港《南華早報》分稱“西部大開發“計劃為“一次史無前例的十字軍遠征”。與前面幾家報紙稍有區别的是,該報突出報道了一些經濟學家對“西部大開發”計劃的擔心,比如數額龐大的開發資金是否能有效地利用,振興西部的行動是否會拖東部的後腿,以及該計劃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缺乏人才等。

三個階段

西部大開發總體規劃可按5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 1、奠定基礎階段:從2001年到2010年,重點是調整結構,搞好基礎設施、生态環境、科技教育等基礎建設,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培育特色産業增長點,使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環境惡化得到初步遏制,經濟運行步入良性循環,增長速度達到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2、加速發展階段:從2010年到2030年,在前段基礎設施改善、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制度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入西部開發的沖刺階段,鞏固提高基礎,培育特色産業,實施經濟産業化、市場化、生态化和專業區域布局的全面升級,實現經濟增長的躍進; 3、全面推進現代化階段:從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發展地區增強實力,融入國内國際現代化經濟體系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着力加快邊遠山區、落後農牧區開發,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産、生活水平,全面縮小差距。 “十五”計劃時期,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工業結構,發展特色旅遊業;發展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事業;特别是要做好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的扶貧工作,從根本上改善這些地區的生産和生活條件,要集中有限力量,精心規劃,組織建設一些關系西部發展全局的标志性工程。力争用5到10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确保西部開發有一個良好的開局。

主要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曆史任務,也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既要有緊迫感,又要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總的戰略目标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21世紀中葉全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面貌,努力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紀頭10年,力争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産業有較大發展,重點地帶開發步伐明顯加快,科技教育和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出現新局面,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西部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積極發展有特色的優勢産業,推進重點地帶開發;發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類人才;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财政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内資本參與西部開發;西部地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

黨的三代領導人對西部地區發展的關注

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曆史存在和過分擴大,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支持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實現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是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條重要方針,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

早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論十大關系》中就強調,要處理好沿海工業和内地工業的關系。他講道:“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70%在沿海,隻有30%在内地。這是曆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内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

八十年代,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顧全兩個大局”的地區發展戰略構想。“一個大局”是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内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當發展到一定時期,即到本世紀末全國達到小康水平時,全國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幫助中西部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江澤民同志高度重視這個具有全局意義的重大問題,并多次就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問題發表重要講話。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總書記在西北五省區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世紀之交曆史機遇,加快西部地區開發步伐”。

江澤民同志還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區開發的總原則,即“把加快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同保持政治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結合起來,把西部發展同實現全國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标結合起來,在國家财力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通過轉移支付,逐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調動西部地區自身積極性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内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開發,有目标、分階段地推進西部地區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青藏鐵路

從青藏鐵路公司了解到,青藏鐵路通車運營兩年多來,青藏鐵路公司投入4800多萬元用于高原鐵路衛生保障工作,實現了“職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傳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時救治”的衛生保障目标。

青藏鐵路公司有關負責人李力介紹說,結合青藏鐵路在高原運營的特點,青藏鐵路公司嚴格實施進出藏旅客《健康申報卡》制度,把不适宜高原旅行的旅客勸阻在車下。在車站和列車上配備了相應的醫療設施和應急預案,由列車工作人員組成的衛生小組可以為出現高原反應的旅客及時提供醫療咨詢和救助;建立起複蓋全線的醫療體系,設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協調機構,确保患病旅客得到最及時的醫療救助。

據了解,在配備有供氧裝置的進藏列車上,車内氧氣濃度可達23%到25%,完全能夠滿足旅客高原旅行對氧氣的需求。(完) 從西部地區“十大工程”,到青藏鐵路的開工建設;從西氣東輸,到西電東送工程的穩步實施;從西部地區大規模的機場建設,到鐵路、公路建設的全面啟動;從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大面積的退耕還林還草試點。西部大開發——這一跨世紀的偉大工程,正在廣大西部地區紮紮實實地推進。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十大工程”,即甯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重慶輕軌、澀北—西甯—蘭州輸氣管線、青海 30 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與此同時,去年還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套項目。現在這些項目都在順利建設中。

6月29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長達 1118 公裡,預計2007年完工。青藏鐵路将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而成為溝通西藏、青海與内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通道,同時也成為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電東送”全面啟動。經國務院批準,貴州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天生橋至廣東第三回 500 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雲南寶峰至羅平 500 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于 2000 年 11 月 8 日同時在貴州、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開工建設。此前,對“西電東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慶萬州至三峽電站 500 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和雲南宣威火電廠也開工建設。“十五”期間,從貴州、雲南、廣西和三峽将向廣東輸電 1000 萬千瓦。

“西氣東輸”開始實施。目前,西氣東輸工程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進展順利。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會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重新勘測了管道走向,各相關部門和西部大開發政策下遊各省正在積極落實市場。根據目前規劃方案,初期年供氣量 120 億立方米左右,以後随着資源勘探的深入和下遊用氣市場的開拓,逐步增加供氣量。屆時每年可以代替幾千萬噸煤,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将提高 1-2 個百分點。

今年,國家還将再新開工一批重大項目。将新增 500 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廣西百色、内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地區重要路段,蘭州—重慶輸油管道工程,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西部教育、高新技術産業化和醫療衛生項目等。此外,還要加快塔裡木河、黑河綜合整治工程和小灣水電站等一批西部地區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

在機場建設方面,根據“十五”時期西部地區民航機場“實施樞紐工程,發展支線機場,優化航線結構,提高運行效率”的基本原則,今年将開工建設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同時建設以成都雙流機場、昆明巫家壩機場、西安鹹陽機場、蘭州中川機場和烏魯木齊機場為中心的支線航空網絡,逐步形成一個以主要樞紐機場為中心的輪幅式支線航空運輸網絡。

在鐵路建設方面,以建設青藏鐵路為契機,“十五”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将高潮叠起。主要有:修建溝通東西部通道的鐵路線。加強陸橋通道、京蘭通道建設,研究修建西北至華北地區便捷鐵路通道,強化滬昆通道,建設沿江通道;修建西部省區間通道鐵路。

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有資金保障。國家在投資的安排上,注重向中西部地區特别是西部地區傾斜。在去年計劃安排的國債投資中,用于西部地區的國債投資 430多億元,同時還安排了相當數量的中央預算内投資和中央專項建設基金。從總體上看,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生态環境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已經全面啟動和加快。公路國道主幹線和路網建設進度明顯加快,新增通車裡程 1 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 1000 公裡。安排的國家級貧困縣道路工程進展已經過半。農網改造工程已完成近三分之二。退耕還林還草共完成 1120 多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完成 780 多萬畝。(數據為2009年)

國家對西部投資的安排上,主要安排基礎設施、生态環境和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建設。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包括續建項目在内,今年國家對西部地區安排的投資要比去年有較大增加。

基礎設施落後仍然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有關人士認為,要在“九五”以來優先安排和近兩年利用國債資金建設的項目的基礎上,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多的投入,先行建設,适當超前。同時要多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鼓勵企業、社會和國外資金加大對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部大開發不僅僅是西部的事、國家的事,東部、中部地區的企業都可以從參與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中找到共同發展的結合點。

工作重點

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署,2000年3月中旬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并開始工作。

西部開發辦2000年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做好西部開發的總體規劃;二是抓緊制定促進西部開發的政策措施;三是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加強西部地區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

最近,江澤民總書記多次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加快開發西部地區要有新思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确指出,要調整地區經濟結構,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必須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直接關系到擴大内需、促進經濟增長,關系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系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面向21世紀的大戰略、大政策,一定要貫徹好、實施好。

一、西部大開發是面向21世紀的一項大戰略、大政策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發展,逐步縮小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各地區經濟普遍繁榮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要求,亦是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開發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戰略部署。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内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内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内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鄧小平文 選》第3卷第277~278頁)對于什麼時候、在什麼基礎上把支持與促進西部地區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提到日程上,鄧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并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同上,第373、374頁)現在到了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我國東部地區經過20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大大提高,實力大大增強,同時東西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所以,目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有了條件,而且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審時度勢,把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對國家經濟布局指向和區域經濟政策作出調整,是非常及時和正确的,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西部大開發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确分析當前形勢,總攬全局,作出的面向21世紀的重大決策。

1.适應形勢變化适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是我們這兩年來取得的一條極為寶貴的經驗。西部大開發是黨中央在對國内外政治、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分析與判斷的基礎上,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所作出的适時調整與部署。在市場供求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要保證下個世紀的長遠發展,必須實行以擴大内需為主的發展方針。全國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區,隻有加快西部的發展,提高西部民衆的收入水平,使龐大的潛在需求變成現實的市場需求,才能為經濟增長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2.西部大開發是實現國家第三步戰略目标的強有力的保證。第三步戰略目标的實現,有賴于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發展。隻有東部地區的發展,而西部地區長期處于相對落後的境況,将影響全國經濟的發展,拖整個經濟發展的後腿。

3.西部大開發是我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内在要求。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資源分布與要素秉賦各異,相互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北煤南運、西油南輸、西電東送、西棉東調、南菜北運……,表明區際經濟之間存在很高的關聯度,加快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才能保證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對基礎原材料和動力的需要,使整個經濟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4.西部大開發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西部地區居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江的上遊,是國家生态屏障之所在。隻有加快西部發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盡快從“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遊地區的安全,全國生态環境的改善才有保證。

5.西部大開發是實現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的重要保證。我國55個少數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陸地邊境地區,加快西部經濟發展,使愈來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區和邊境地區走上繁榮之路,是鞏固、加強民族大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保持邊境安甯與社會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礎。

二、西部大開發要依靠兩個手段、三股合力

兩個手段是指市場機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尤其是區域政策。

要素價格的變化和地區要素價格差異,是推動産業空間結構轉換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20年來,東部沿海地區,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土地、環保、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攀升,不少傳統産業、産品的優勢正在或已經喪失,西部地區應該利用要素價格相對低廉的有利條件,在這些産業和産品上形成優勢,赢得市場,站穩腳跟。傳統理論在講到産業空間轉移時,往往解釋為發達地區及大城市的工廠和設備向欠發達地區搬遷。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的是通過優勝劣汰,一地區某産業逐漸失去優勢和衰落,而在另一地區發展起來,形成優勢。因此,西部地區不能坐等“轉移”,而應打主動仗。方式不同,中西部的付出與收益都大相徑庭。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推進西部發展的積極效應,但單靠市場機制還解決不了東西發展的差距問題。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區位(處于國内運輸網的末梢、國内大市場的邊緣等)、曆史基礎和曆史包袱(如“三線”建設時,工廠靠山進溝,社會負擔沉重)等因素,使西部的市場主體和東部并非處于同等的起跑線。實踐表明,區域發展差異完全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一定時期内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人才、資金、能源、原材料的流出造成欠發達地區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發展速度的“極化效應”;二是因發達地區經濟實力增強導緻資金、技術、設備向外擴散而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擴散效應”。在經濟起飛時,強大的“極化效應”和弱小的“擴散效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如果單憑市場力量的作用而不進行政府幹預,結果勢必造成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通過中央政府的政策投入和資金投入,使西部市場主體處于與東部大體相同的起跑線,非常重要。具體說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中央财政支持加快西部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揭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前提;二是支持西部地區的生态環境的保護與建設。保護與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态環境既是為了實現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亦是為了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下遊地區的安甯。在上遊地區為改善生态環境實行退耕還林(草)的過程中,國家和中下遊地區應通過以糧代赈等方式予以補償;三是保證西部居民特别是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初級衛生保健等社會公共産品的享用上與東部地區大體持平;四是為某些國有企業還清曆史舊賬。60年代從備戰出發在西部山溝裡建了一些軍工廠,現在産品要軍轉民,有的工廠要出溝進城,這幾筆“舊賬”讓企業靠加強經營管理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消化不了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有關“改善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結構和減輕企業社會負擔”所提的各項政策,有必要更多地向西部傾斜。

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目标的實現,還有賴于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一是進一步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對西部地區政策與資金投入的力度。二是廣泛推進東部和西部之間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技術協作,加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推動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跨區域的資産重組。三是加快西部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探尋适應國内外大市場新态勢、适合西部區情的發展戰略與對策。前兩者是加快西部地區發展的啟動與推動力,後者則是關鍵與根本。隻有通過後者,來自外部的種種支援和幫扶,才能轉化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組織、自發展的機制,成為推動西部發展永不衰竭的内在動力。

加快西部改革開放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的形成與壯大;加快西部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的調整,使國有資本集中布局于優勢産業,實行有進有退,以退求進;加快西部商品與要素市場體系的發育、市場規則的完善和市場秩序的建立;加快西部各級地方政府的職能轉換,由過去按行業隸屬原則管理所屬企業,轉向按屬地原則,面向多種所有制、多種經濟成分的所有市場主體,履行社會經濟管理職能,通過制度安排與政策誘導,構建良好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活環境,使來自各個國家、國内各地區、各種所有制的投資者,在西部投資能取得合理回報,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市場主體。

]突出成就

西部大開發,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這期間,多個重點工程已經開始運作或是已經竣工,比如:西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煤南運、西油南輸、西電東送、西棉東調、南菜北運等等。

第一,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加快。截至2009年,國家累計新開工西部開發重點工程70項,投資總規模約1萬億元,中央累計投入财政性建設資金5500億元、财政轉移支付75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資金3100億元。國家投入帶動了社會投入,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2000-2004年,西部地區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2%,與全國同口徑經濟增長速度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2004年西部地區地方财政收入較之1999年增長了将近一倍,自身經濟實力有了明顯提高。西部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大幅增加,西部地區的經濟效益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産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第二,以基礎設施、生态環境建設為突破口,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性問題開始得到解決。黨中央、國務院選擇西部地區最薄弱的方面、也是長期以來制約西部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和生态環境建設為突破口,提出力争在西部開發頭十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09年,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顯着加強。西氣東輸工程提前一年全線貫通并投入商業運營,西電東送工程新增向廣東送電1000萬千瓦的任務提前完成,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全線鋪通。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區累計退耕地還林8467萬畝,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萬畝,退牧還草工程安排治理嚴重退化草原2.9億畝。經過幾年的努力,許多項目已經開始發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西部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西部大開發中,國家一手抓關系西部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手抓關系群衆切身利益的中小項目,使各族人民不斷得到實惠。油路到縣、送電到鄉、廣播電視到村基本實現,縣際公路、農村飲水、農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積極推進,"兩基"攻堅計劃穩步實施,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第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提高。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強大動力和重大任務,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西部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鼓勵、支持、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力完善市場體系,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拓寬東西合作和對外開放領域。

上一篇:營銷顧問

下一篇:東南亞國家聯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