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十五講

西方文學十五講

徐葆耕創作的小說
《西方文學十五講》是徐葆耕創作的小說,于2003年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1]一本西方文學史的入門書,介紹了西方文學從《荷馬史詩》到卡夫卡乃至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性作家與作品。
    書名:西方文學十五講 别名: 作者:徐葆耕 類别:西方文學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頁數:327 定價:32.00 開本:16 裝幀: ISBN:9787301060698

内容簡介

本書内容縱橫上下三千年,橫跨歐美兩大洲,涵蓋了從古希臘至今西方文學發展的主要思潮及各個時期最具經典性的作家和作品,從心靈深層揭示了西方文學生生不息的運動曆程。行文生動活潑,富于哲理,讀者能從愉快的閱讀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啟發和對于當代人生存環境和意義的思考。

本書系的内容設計充分照顧到社會上一般青年讀者的閱讀選擇,适合自學;同時又能滿足大學通識課教學的需要。每一種書都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有相對獨立的學科範圍和專業性,但又不同于專業教科書,不是專業課的壓縮或簡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專業之外的一般大學生和讀者,深入淺出地傳授相關學科的知識,擴展學術的胸襟和眼光,進而增進學生的人格素養。

本書系每一種選題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學問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對這套書作者的要求很高。

圖書目錄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前言

第一講:西方文學的發展曆程

第二講:古希臘神話及其現代性

第三講:中的基督文化與騎士浪漫主義

第四講:但丁和《神曲》

第五講:文藝複興概說

第六講:莎士比亞和《哈姆雷特》

第七講:從新古典主義到啟蒙文學

第八講:歌德與《浮士德》

第九講:19世紀的浪漫運動

第十講:19世紀的現實主義與《簡·愛》

第十一講:司湯達與巴爾紮克

第十二講: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

第十三講:托爾斯泰與《安娜·卡列尼娜》

第十四講:現代主義與艾略特、卡夫卡、海明威

第十五講:後現代主義文學及其他

附錄一:屬下能說話嗎?——底層文學與肖洛霍夫

附錄二:保爾:新聖徒的理念與激情

原文摘錄

罪感,隻是一種情感。對于改造社會現實而言,它的作用很有限。但對置身于不公正的現實中的思想家、藝術家來說,它意味着尚未泯滅的良知。藝術家們對于罪惡的自我忏悔促使他們的筆觸突破表層而到達社會與人的心靈深處。沒有罪感,很難想象歐洲文學會放射出如此燦爛的光華。

中華民族擁有衆多的慷慨悲歌之士和卓有才華的詩人、作家,但是,卻缺少足夠深刻的社會批判型作品,原因何在?論者見仁見智,我總感到同中國文人的生活心态有關。中國曆來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是,當一個文化人未能盡社會批判之責時,我們的老祖宗卻又設計了太多的精神安慰之法,使我們在未盡責時,也不會認為自己有“罪”。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有一節,叫“處理情感的方法”。文章引用莊子、王弼、程颢的論述說明:聖人的“心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任何東西。這種态度産生的結果是,隻要對象消逝了,它所引起的情感也随之消逝了。這樣,聖人雖然有情,而無累”。也就是說,一個人做了錯事、壞事,隻要自認為是“廓然而大公”的,便可以問心無愧,不必感到歉疚和痛苦。

這種思路很招人喜歡。記得“文革”結束後,有人提出“全民共忏悔”,建議大家都想想自己在這場大浩劫中的表現和自己應負的責任。這個提議,被不少人——包括參與悲劇釀造的人——堅決拒絕,認為是搞“錯誤人人有份”。有位文化人在“文革”前給領導提供了不少“小報告”,導緻一些同志挨整。

“文革”後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鼓起眼睛反問道:“在那個環境裡有什麼辦法?”中國有一句極深刻的話語:“任何個人的曆史行為,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這種說法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由此導出每個人都把個人的過失挂在“社會曆史”這棵樹上,從而求得情感上的“無累”,這是不是對曆史、對民族負責?一個社區、一個企業把某件事情辦砸了,虧損幾千萬,死傷上百人,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雖然有人“檢讨”,但檢讨的人也不特别難過,想必也是把自己看做“鏡子”,自己的罪責并不是自己的,而是種種客觀原因造成的。

作者簡介

徐葆耕,1937年生。196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90年起曆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人文學院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現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術著述有《西方文學:心靈的曆史》、《釋古與清華學派》、學術随筆有《紫色清華》、文藝創作有電影劇本《鄰居》(合作)等五部以及小說《同窗》等。

1994年獲北京市教學優秀一等獎,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号。

上一篇:厚樸花

下一篇:白藓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