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長亭送别

西廂記·長亭送别

元代詩人王實甫所寫元雜劇
《西廂記·長亭送别》是元代詩人王實甫寫的。用元雜劇的形式講述了崔莺莺十裡長亭送張生進京趕考的别離場景,而張生和崔莺莺這對沖破世俗相愛的戀人,短暫的歡愉後即将飽嘗長久的别離相思。反映了自由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矛盾,表現了對封建禮教對人性人情嚴重束縛和壓制的控訴。[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作品名稱:長亭送别
  • 作者:王實甫
  • 創作年代:元朝
  • 作品出處:西廂記
  • 文學體裁:元雜劇

原文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裡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裡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骢難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随,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裡呵?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靥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幫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将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着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潔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籲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着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長籲氣,推整素羅衣。

[麼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雲]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籲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别離。我谂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别離情更增十倍。

[麼篇]年少呵輕遠别,情薄呵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雲]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别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厮守得一時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裡,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麼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來的酒共食,嘗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裡。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

[夫人雲]輛起車兒,俺先回去,小姐随後和紅娘來。[下][末辭潔科][潔雲]此一行别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忏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裡?在夢也難尋覓。

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别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将舊來意,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赓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别,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裡,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隻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帏裡,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别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裡青鸾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栖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霭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麼懶上車兒内,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随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劇情簡介

《長亭送别》寫莺莺、紅娘、老夫人到十裡長亭送别上京趕考的張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劇中人,據此可把課文劃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叨叨令]結束):赴長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邊靜]之前):長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臨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劇終):長亭别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長亭送别》是《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

2.碧雲天黃花地:句本範仲淹《蘇幕遮》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黃花,指菊花,菊花秋天開放。

3.“曉來”二句:意謂是離人帶血的淚,把深秋早晨的楓林染紅了。霜林醉,深秋的楓林經霜變紅,就像人喝醉酒臉色紅暈一樣。

4.“柳絲長”句:玉骢(cōng):馬名,一種青白色的駿馬。此指張生赴試所乘之馬。古人有折柳送别之習慣,故寫别情多借助于柳,此言柳絲雖長卻系不住玉骢.猶言情雖長卻留不住張生。

5.倩(qìng):請人代已做事之謂。

6.迍:行動緩慢,留連不進的樣子。

7.“卻告”二句:卻,猶恰;破題,唐宋詩賦多于開頭幾句點破題意,元曲中用于比喻開端、起始或第一次。

8.钏:古代稱臂環為钏,今謂之手镯。

9.恨:遺憾,不滿意。與今天“仇恨”“怨恨”的恨相别。

10.花兒、靥兒:即花钿。

11.争揣:争取、奪得。

12.視官如拾芥:把取得官職看得像從地上拾取一根草棍那樣容易。

13.斜簽着坐:側身半坐,封建時代晚輩在長輩面前不能實坐。

14.死臨侵地:呆呆地,沒精打采的樣子。

15.閣淚汪汪不敢垂:強忍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閣淚,含淚。

16.推整素羅衣:意謂裝作整理衣裳。推,借口,這裡有“假裝”的意思。

17.時間:目下,眼前。

18.意似癡心如醉:《樂府新聲》無名氏《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心似燒,意似癡,情如醉。”

19.“我谂知”二句:意謂這幾天我已經深深知道了相思滋味的苦痛難堪,原來這離别比相思更苦十倍。谂,知道。

20.棄擲:本指抛棄,此指撇下莺莺而遠離。

21.妻榮夫貴:本指妻子可以依靠丈夫的爵位而尊貴,這裡反其義用之,意謂說你與崔相國家做女婿,本已因妻而貴,大可不必再去求取功名了。

22.眼底空留意:意謂母親在座,有所避忌,不得與張生同桌共食以訴衷曲,隻能以眉眼傳情表達心意。

23.玉醅(pēi):美酒。

24.怕不待要:難道不想、何嘗不想之意。

25.蝸角虛名:蝸角極細極微,喻微小之浮名。

26.蠅頭微利:比喻因小利而忘危難。

27.輛:動詞,駕好,套好。

28登科錄:登載錄取進士姓名的名冊。

29.春雷第一聲:進士試于春正、二月舉行,故稱中第消息為春雷第一聲。

30.“青霄”二句:此為當時成語,青霄路即緻身青雲之路。

31.口占一絕:随口吟出一首絕句詩。不打草稿,随口成文叫口占。

32.赓(gēng):續作。

33.趁程途節飲食:意謂路途中要節制飲食。趁,趕;趁程途,趕路。

34.順時自保揣身體:估量自己的身體情況,适應季節變化,自己保重。

35.“淚添”二句:上句以水喻愁之多,下句以山喻愁之重。華嶽三峰,即西嶽華山的蓮花峰、仙人掌、落雁峰。

36.據鞍:跨鞍。

37.文齊福不齊:意謂有文才而缺少福分,不能考中。

38.栖遲:留連,逗留。

39.來時甚急去後何遲:時與後,都為語氣詞,相當于“呵”或“啊”。

40.“淚随”二句:互文見義,謂睹秋雲、見流水都引起對莺莺的思念而愁生淚落。

白話譯文

(夫人、長老上場,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在這十裡長亭,準備了送别酒宴;我和長老先行動身來到了長亭,隻是還沒見張生和小姐到來。(莺莺、張生、紅娘一同上場)(莺莺說)今天送張生進京趕考,本就是使離别的人傷感,何況又碰上這深秋季節,多麼煩惱人呀!“悲歡離合都在這一杯酒,從此就要各分東西相隔萬裡。”

〔正宮〕〔端正好〕碧藍的天空,開滿了菊花的大地,西風猛烈吹,大雁從北往南飛。清晨,是誰把經霜的楓林染紅了?那總是離人的眼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别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我和車緊緊地跟随,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别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裡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别恨有誰能理解?

(紅娘說)姐姐今天怎麼不打扮?(莺莺說)你哪裡知道我的心裡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見準備着離去的車和馬,不由得我難過生氣;還有什麼心情去插花兒、貼靥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妩媚;準備好被子、枕頭,隻要昏昏沉沉地悶睡,從今後,那衫兒、袖兒,隻會揩滿流不斷的淚。怎麼不愁煞人呀?怎麼不愁煞人呀?從今往後,張生你要書信給我趕緊寄。

(到達長亭,拜見夫人)(夫人說)張生跟長老坐,小姐這邊坐,紅娘拿酒來。張生,你也上前來,都是自家的親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許配給了你,到了京城後不要辱沒了我孩兒,努力争取一個狀元回來。(張生說)小生我托夫人洪福,憑着胸中的才氣,把考個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樣。(長老說)夫人的見識不會錯,張生不是個落後的人。(斟酒後,坐下)(莺莺長歎)

〔脫布衫〕西風吹來,黃葉亂飛,染上了寒霜之後的枯草滿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張生,緊鎖着愁眉,沒精打采,呆呆發愣。

〔小梁州〕我看見他強忍着淚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發覺;猛然間又看見他把頭低下,長長地籲氣,假裝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綢衣。

〔麼篇〕雖然久後終成美好姻緣,無奈眼前這個時候,怎麼不讓人傷心悲泣!心意好象癡迷,心情如同醉酒,從昨夜到今天,細腰兒更加瘦減。

(夫人說)小姐斟酒!(紅娘遞酒壺,莺莺端着酒杯長籲歎,說)請喝酒!

〔上小樓〕團圓歡聚沒多久,離情别緒相跟而來。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訂情,昨天晚上結為夫妻,今日卻要分開。我深切休會了這幾天相思的滋味,卻原來比别離的愁苦還要深十倍。

〔麼篇〕青春年少呵,把别離看得很輕,情意淡薄呵,容易遺棄對方。全不想過去腿兒相挨,臉兒相依,手兒相攜的情形與甜蜜。你給我崔相國家做女婿,算得上妻榮夫貴,隻求像并蒂蓮似的永不分離,遠勝過狀元及第。

(夫人說)紅娘倒酒吧!(紅娘倒酒)(莺莺唱)

〔滿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對片刻,馬上又要分離。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間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雖然隻能相守得一時半會兒,也算是我們夫妻同桌共食了。眼裡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點化成望夫石。

(紅娘說)姐姐不曾吃過早飯,就喝一口湯吧。(莺莺說)紅娘,什麼湯兒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來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氣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樣,這裡邊多半是相思的淚水。眼面前的茶飯難道不想吃,隻是愁恨塞滿了腸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卻把一對夫妻拆開在兩處。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裡,一聲接着一聲長長地歎氣。

(夫人說)套上車兒,我先回去,小姐随後和紅娘一起回來。(夫人下場)(張生和長老辭别)(長老說)你這一走我沒有别的話要說,我準備買科舉後的錄取名冊看,你結婚酒的茶飯還少不得我的。先生當心,一路上多保重!從今往後我無心誦習佛經,專聽你高中狀元的捷報。(長老下場)(莺茑唱)

〔四邊靜〕一會兒送别的筵席已經結束,我的車往東,張生的馬兒向西,兩情依依難别離,夕陽的餘輝照在綠色的山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裡?即使在夢中也難尋覓。

(莺莺說)張生,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來。(張生說)我這一去一定不費力地考取一個狀元。正是“青天有路終會到,金榜無名誓不回。”(莺莺說)你這一次赴考我沒有什麼相送,吟詩一首,為你送行:“抛棄我的人現在何處?想當初對我那麼親熱。現在卻把原來對我的那份纏綿用來對别人。”

創作背景

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官調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藝術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元雜劇的出現,标志着我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西廂記》是一部著名的元雜劇。其故事取材于中唐詩人元稹所作的傳奇小說《莺莺傳》。王實甫《西廂記》是在繼承和吸收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的基礎上創作的傑出作品,它不僅在形式上由叙事體(叙事體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節的發展)的講唱文學變成了代言體(代言體是由戲中角色的言行來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的雜劇,而且在思想深度方面,也作了進一步的開掘。《西廂記》通過崔張愛情故事的描寫,批判了封建禮教和門閥婚姻制度,熱情歌頌了崔莺莺和張生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行為和自由愛情,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理想,在藝術上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前幾句化用範仲淹《蘇幕遮》詞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霜葉由青變紅,故着一“染”字,淚染霜林,文辭既美,意象又耐人尋味。着一曉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轉紅,似乎隻經過短短的一夜時間。

董西廂中這兩句作“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淚人眼中血”,張生的唱詞,而《長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詞青出于藍,也更加婉妙。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莺莺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内心世界。“柳絲長玉骢難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玉骢”是指張生騎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晖”,指斜照的陽光。莺莺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挂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随。”“”就是慢慢的意思。張生騎馬在前,莺莺坐車在後,莺莺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

這兩句是說,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金钏”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镯子;“長亭”是古代設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别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的說法,所以叫“十裡長亭”。這三句是說,莺莺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下來了;遠遠看見送别的十裡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别恨有誰能知道啊?這裡作者運用了高度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形容當時莺莺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别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莺莺的離愁别恨。〔滾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兒、疏林挂斜晖、馬慢走車快行、松金钏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莺莺對張生的依戀惜别之情引發出來的。對莺莺内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統拿來,賦予豐富的聯想和誇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真實,細膩動人。

〔叨叨令〕這段曲詞,先是說莺莺看見送行的車馬,心中非常難過、悶氣;進而又說無心梳妝打扮,從今後隻能用昏睡和哭泣來熬度時光。緊接着,是無可奈何的悲歎:“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就是怎麼不的意思;“也麼哥”是曲詞中的襯字,沒有實在的含義。這兩句疊句是說:怎麼不煩悶死人啊?怎麼不煩悶死人啊?然而煩悶和悲歎也無法挽回她和張生的離别,所以最後隻好叮囑張生:“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惶惶的寄。”這裡的“索”,是必須、應該的意思;“惶惶”,匆忙、趕緊的意思。這兩句是囑咐張生分别後趕緊寄書信回來。

這段曲詞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語,如車兒馬兒、花兒靥兒、被兒枕兒、衫兒袖兒、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這些日常的口語巧妙地組合起來,用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音節和聲韻的回環流轉,産生“一唱三歎”的藝術效果。

當莺莺、張生、紅娘與老夫人會見後,送别的酒宴開始了。當着嚴厲無情的老夫人,莺莺不能盡情表露自己的感情,她隻能感歎、悲傷。酒宴完畢以後,老夫人先走了。這個時候,莺莺和張生能談談知心話了。這裡,安排了一支名叫〔耍孩兒〕的曲子。這段曲詞的開頭,作者借用典故來極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紅淚”,古代傳說,曾經有一個少女被選入皇宮,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時,哭得很傷心,用玉壺接下她的眼淚,玉壺都染成紅色的了。

後來把女子非常悲傷時流的眼淚叫“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是融化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中最後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當時擔任的官名,指的是白居易。這兩句是說,莺莺為離别之苦而流的眼淚濕透了衣衫,比當年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時流的眼淚還要多。接下來作者又以比喻的手法進一步抒寫莺莺的心緒:“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伯勞”是一種鳥。這兩句是說,伯勞和燕子就要一個飛東一個飛西了,還沒有起飛分開就問今後相會的日子。經過這些鋪張描寫,人物的感情已成奔騰之勢向高潮發展。

這時候,作者卻避過潮頭,另敷新筆:“雖然眼底人千裡,且盡樽前酒一杯。”縱然馬上就要相别千裡,姑且在聚合時再飲一杯送行酒吧。這是由極度悲哀轉向無可奈何時的一句寬慰話。這一筆,雖在意想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它使得整段曲詞錯落有緻,人物的内心活動也顯得波瀾起伏。經過這樣的跌宕回旋,作者才放縱筆墨把人物的感情推向高潮:“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未飲心先醉”,是宋代詞人柳永《訴衷情近》詞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飲心如醉”。王實甫把它改成“未飲心先醉”,語意就更加沉重。

這三句是說,哪裡還要飲什麼送行酒啊,還沒飲酒,心早已如癡如醉了!眼淚流盡繼之以血,這顆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樣了。這同上面“雖然眼底人千裡,且盡樽前酒一杯”相對照,是感情上的一個突變,由一刹那間的寬慰,轉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實際上,前兩句是後三句的映襯對比,可以說這是一種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

“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這是莺莺對張生赴考所持的态度。曆經多少辛酸痛苦才獲取的愛情,剛剛得到承認,馬上又要分開。“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莺莺的内心愈是痛苦,愈是說明封建家長的冷酷無情。

莺莺雖然無力反抗老夫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但她斬釘截鐵地表明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态度,她認為“蓮開并蒂”比“狀元及第”好得多。這些描寫,使《西廂記》擺脫了表現才子佳人離愁别緒的老套,升華到否定世俗傳統偏見的高度,使藝術形象迸發出閃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裡。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不要忘記這些話是當着老夫人的面說的,它顯示了莺莺倔強的反抗性格。《長亭送别》曆來為人們所激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它不僅表現了愛情和封建家長的矛盾,而且對讀書追求功名利祿那一套世俗觀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在老夫人和長老相繼離去後,莺莺面對即将赴考的張生,百感交集,肝腸痛斷。她首先叮囑張生的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又一次表現了她在功名利祿問題上與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對即将遠去的愛人,莺莺千叮咛,萬囑咐,“順時自保揣身體”,“鞍馬秋風裡,最難調護,最要扶持”。這些體貼入微的話,寫出莺莺對張生的纏綿深情,表現了她溫柔娴慧的性格。

“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栖遲。”《長亭送别》的末尾,莺莺終于把藏在心底的話說出。這話來得如此突兀,分量驚人的重。“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隻怕你‘停妻再娶妻’。”莺莺明白,她和張生的愛情正達到一個危險地帶,張生得中與否都是對他們的愛情的巨大考驗。張生得中的話,他将成為高門大族的擇婿對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認這個白衣女婿。巨大的陰影籠罩着莺莺。在這裡,我們窺見了封建時代婦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壓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裡婦女悲慘屈辱的地位。如果劇中的張生不是一位忠厚志誠的君子的話,莺莺的棄婦的命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采用古典詩詞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詩詞語言的精華,又提煉、融會生動的民間口語,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表現力,使這部作品辭藻紛呈,豔麗典雅。在博取衆長的基礎上,熔鑄冶煉,形成自身華麗秀美的語言特色。這種特色是形成全劇“花間美人”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沒有語言上這種五色缤紛的豔麗姿采,“花間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藝術風格

《西廂記》的崔張故事乃千古佳傳,人物也很美,無論是張生鐘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紅娘熱情之美,皆清麗夭矯,沁人心脾,為“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奠下很好的基礎。

藝術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駕馭語言的獨特性。劇本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是語言的藝術。運用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藝術風格,這幾乎是不言而喻的。王實甫是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當時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創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語彙,成為我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西廂記》“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是和全劇到處都有美不勝收的绮詞麗語分不開的。……

藝術風格還表現在意境的創造方面。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全劇處處有詩的意境,洋溢着詩情畫意的氣氛。……在個别悲劇性的場子裡,也依然籠罩着詩的氣氛。如《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膽的痛苦,而是借助古典詩詞描寫愁恨時特有的一些表現手法,以景寫人,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這裡沒有呼天搶地,沒有抱頭痛哭,有的是“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那種詩意的迷惘和濃濃的哀愁,依然是一片詩情畫意的動人色調,與全劇優美的風格和諧統一。

語言特點

《西廂記》是一部迷人的詩劇,全劇從頭到尾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愛情詩,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劇的節奏,有“詞句警人,滿口餘香”的藝術語言,有情景交融、詩情畫意的環境氛圍,所有這一切,彙合成一種獨特的風貌和格調,形成了非常優美的“花間美人”的藝術風格。其文采燦然的語言特點,絕不是堆砌詞藻,雕字琢句得來的,它和形式主義的專門搞文字藻繪的作品毫無共同之處。全劇雖然華美,文采璀璨,卻自然、流利、通暢,絕無滞澀、雕琢、造作的毛病。因此明代戲曲評論家何元朗認為:“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四友齋從說》)王世貞雲:“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曲藻》)

作者不僅善于熔煉方言口語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煉古典詩詞入曲,甚至把口語和古典詩詞雜糅在一起而絲毫不顯生硬牽強。俗話說“量體裁衣”,《西廂記》很多地方是“量體借衣”,借用前人的現成語句和意境而不顯“借”的痕迹。……當我們讀到“碧雲天,黃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等句時,也會很自然地想到範仲淹的名篇《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而“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典故是無須說的了。由于原材料都來自詩中的句篇、精華,于是據以熔煉而成的新産品當然是精品了。但是話說回來,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這裡便有所謂化工和畫工、神似和形似的區别。一個好的詞語,一種好的意境或一種好的表現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借鑒,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創新。

例如《西廂記》中《送别》一折有“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寫離愁之重,小小車兒載不動。這個意思并不是王實甫創造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就有“驢鞭半袅,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馱也馱不動”。隻因王實甫是寫莺莺的離愁别恨,因此必須易馬為車,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話,但是寫離愁之重卻是一樣的。董解元用馬形容離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創造,宋人石孝友《玉樓春》詞已有“春愁離恨重于山,不信馬兒馱得動”的比喻。

李清照的《武陵春》:“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拟泛輕舟。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見古詩詞中載愁的工具多得很,騎馬、乘車、坐船悉聽尊便,但總的說必須符合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必須有助于人物刻畫。能融會貫通臻于至境的是高手,否則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别人的東西。

總之,《西廂記》的語言藝術是傑出的。由于王實甫既能熟練地駕馭民間語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詩詞中的精華為己所用,兩者奇妙的結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質樸,既有文采又不廢本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而濃郁的詩情畫意,彌漫在字裡行間,這卻是《西廂記》獲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标志。

名家點評

現代戲曲史家蔣星煜《元曲鑒賞辭典》:“長亭送别”并沒有曲折複雜的戲劇情節,其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作者将藝術觸角伸展到處于“長亭送别”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莺莺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複雜心理内涵——交織着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别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将來臨的“南北東西萬裡程”的别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拆鴛鴦在兩下裡”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

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複雜心理内涵的純淨的靈魂美。莺莺在送别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産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愛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總之,作者不僅寫出了物心靈中顫動着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靈。

現代著名古代史研究者鄧紹基《元代文學史》:“長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廂記》中頗具代表性,既有麗藻,又有白描,既有對前代詩詞的借鑒、化用,又有對民間口語的吸收、提煉,在總的風格上,不僅構成了協調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特色。論者有《西廂記》是詩劇之說。

“長亭送别”是全劇詩意最濃的部分,它在情節上沒有多少進展,也沒有戲劇矛盾的激烈轉化,隻是以抒情詩的語言,叙寫女主人公的離愁别恨,使全折彌漫着一種淡淡的而又是悠長的衷愁。明代胡應麟把王實甫比作“詞曲中思王太白”(見《少寶山房叢》),這比喻曾引出後人異議,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對王實甫的詩膽才氣的贊譽,那麼,胡氏确是有識見有眼力的。

明朝甯獻王朱權《太和正音譜》: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叙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廂記》:今無來者,後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

明末清初文學批評家金聖歎《讀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法》:《西廂記》,必須盡一日一夜之力,一氣讀之者。一氣讀之者,總攬其起盡也。《西廂記》,必須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讀之。精切讀之者,細尋其膚寸也。

明初戲劇評論家何元朗《四有齋叢說》:“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辭家之雄。”

明代戲曲理論家何良俊《曲論》:“《西廂》全帶脂粉”,“王詞濃而蕪”

明代戲曲理論家徐複祚《曲論》:“語其神,則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為南北之冠”

清代散文家姚鼐《複魯挈非書》:“如初升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鹄之寥廓。”

作者簡介

生平概述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他的創作活動時期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據賈仲明《淩波仙》吊詞寫到“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說明王實甫在當時即享有盛名,常與演員、歌伎往來。諸本《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于泰定元年(1324)前已去世。

作品介紹

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莺莺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及《韓彩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莺莺、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美,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不過其中的《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趣聞轶事

王實甫雖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兒子卻都是元代顯赫的官場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實的史料,從中倒可以了解王實甫的一些形狀。據《元史》記載,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勳從質子軍,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噜渾氏為妻。阿噜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這樣,王實甫應該有一半回族血統。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于漢族人的。但王實甫究竟是回族,還是漢族?現在也隻能是一個謎了。

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後提升為陝西行台監察禦史。但總因“與台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複仕。”王實甫40歲就當了省級領導幹部,本來前途無量,卻棄官不仕。回到大都後,他一頭紮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欄瓦舍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名家點評

賈仲明: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淩波仙》

王骥德:今無來者,後掩來哲,雖擅千古絕調。《新校注古本西廂記》

徐複祚:字字當行,言言本色,可謂南北之冠。《曲論》

金聖歎:《西廂記》,必須盡一日一夜之力,一氣讀之者。一氣讀之者,總攬其起盡也。《西廂記》,必須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讀之。精切讀之者,細尋其膚寸也。《讀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