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家鼠

褐家鼠

鼠科家鼠屬動物
褐家鼠,學名:Rattu snorvegicus,别名大家鼠、溝鼠,屬齧齒目鼠科。分布于全國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該鼠的存在。數量多,危害大,是貯藏期蘋果危害較大的害鼠之一。[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 目:齧齒目Rodentia 亞目: 科:鼠科Muridae 亞科:鼠亞科Murinae 族: 屬:家鼠屬Rattus 亞屬: 種:褐家鼠R. norvegicus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褐家鼠 中文别名:褐鼠、大鼠、挪威鼠、大家鼠、白尾吊、糞鼠、溝鼠 二名法:Rattus norvegicus 分布:全國各地

形态特征

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較大的一種,又叫溝鼠,屬齧齒目鼠科體長150~250毫米,體重220~280克,尾明顯短于體長,被毛稀疏,環狀鱗片清晰可見,多數體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體側毛顔色略淺,腹毛灰白色,後足趾間具一些雛形的蹼,褐家鼠頭骨較粗大,腦顱較狹窄,顴弓較粗壯,眶上嵴發達,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頭部和背中毛色較深,并雜有部分全黑色長毛。

通常幼年鼠較成年鼠顔色深,褐家鼠行動敏捷,嗅覺與觸覺都很靈敏,褐家鼠耳殼較短圓,向前拉不能遮住眼部,多數體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尾較粗短,成體尾長短于體長,褐家鼠尾上環狀鱗片清晰可見,褐家鼠屬晝夜活動型,以夜間活動為主。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後足較粗大,長于33毫米。雌鼠乳頭6對。該鼠毛色有變,與其年齡、栖息環境有一定的關系,通常幼年鼠

較成年鼠顔色深,棕色調不明顯。多數體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成體和幼體則呈較小的弧形向外拱突,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頭部和背中央毛色較深,并雜有部分全黑色長毛。體側毛顔色略淺,腹毛灰白色,與體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

外形:為中型鼠類,體粗壯,大者可重達0.5斤。耳殼較短圓,向前拉不能遮住眼部,尾較粗短,成體尾長短于體長,後足較粗長,成體後足長大于28毫米。乳頭6對,胸部2對,腹部1對,鼠鼷部3對。

毛色:背毛棕褐色或灰褐色,年齡愈老的個體,背毛棕色色調愈深。背部白頭頂至尾端中央有一些黑色長毛,故中央顔色較暗。股毛7火色,略帶污白。老年個體毛尖略帶棕黃色調。尾二色,上面灰褐色,下面灰白色。尾部鱗環明顯,尾背部生有一些褐色細長毛,故尾背部色調較深。前後足背面毛白色。

頭骨:頭骨較粗大,腦顱較狹窄,顴弓較粗壯,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較大的一種,體長150~250毫米,體重220~280克,尾明顯短于體長,眶上嵴發達,左右颞嵴向後平行延伸而不向外擴展。門齒孔較短,後緣接近臼齒前緣聯接線。聽泡較小。

牙齒:第一上臼齒第1橫嵴外齒突不發達,中齒突、内齒突發育正常,第2橫嵴齒突正常,第3橫嵴中齒突發達,内外齒突均不發達。第二上臼齒第l橫嵴隻有1内齒突,中外齒突退化,第2橫嵴正常,第3橫嵴中齒突發達,内外齒突不明顯。第三上臼齒第l橫嵴隻有l内齒突,2、3橫嵴連成一環狀。

分布範圍

褐家鼠為家野兩犧的人類伴生種。栖息地廣泛。在居民區,常栖息于陰溝、廁所、廚房、食堂、下水道、倉庫、畜禽棚舍、屠宰場、冷藏庫、糧油加工廠、垃圾堆等處。在室外,栖息于河堤、湖岸、溝渠、路旁、稻田、菜地、果園等處。在工礦企業、港口碼頭、車站、隧道、電纜溝、暖氣溝,甚至火車、船舶、飛機等大型運輸工具上都有其躲藏處。該鼠喜栖息于水源附近,在栖息地挖土打洞穴居。室内常在牆縫隙、牆角下、地闆下打洞築巢;在野外,大都在田埂、溝邊、渠邊、塘邊及河堤岸上打洞築巢。

生活習性

自然環境

褐家鼠大多居住在洞穴裡。褐家鼠的洞穴較為複雜,洞道不但深而且分叉多,我們在枞陽縣長沙鄉挖掘11窩褐家鼠鼠洞,平均洞深1~1.5米,個别洞道深達2米,洞口平均直徑5~6厘米,每一個洞系有3~4個洞口,後洞口極其隐蔽,多數在草叢中或水平面下,我們在挖洞時曾見過從水中潛逃的褐家鼠。窩以雜草:樹葉、棉花等組成,平均直徑8~10厘米。

群居特性

褐家鼠栖息場所廣泛,為家、野兩栖鼠種。以室内為主,占80.3%,室外和近村農田分别為14.3%和5.4%。室内主要在屋角、牆根、廚房、倉庫、下水道、垃圾堆等雜亂無章的隐蔽處營穴。室外則在柴草垛、亂石堆、牆根、陰溝邊、田埂、墳頭等處打洞穴居。其洞穴分布為:牆根占67.7%,陰溝占8%,柴草垛占7.1%,田埂占5.4%,其他占11.7%。褐家鼠有群居習性,在族群裡有明顯等級制度,級别高的強健雄鼠常把弱者趕出洞穴,獨占幾隻雌鼠,占領多個洞穴。

遷徙特性

褐家鼠具有遷移習性,在室内食物缺乏,或密度過大時,遷移到農田建造臨時洞穴活動為害,但數量不大。同時,遷移與氣候、季節、作物生長情況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并以此在室内與農田之間進行往返遷移。

飲食相關

雜食性。食譜廣而雜,幾乎所有的食物,以及飼料、工業用油乃至某些潤滑油,甚至垃圾、糞便、蠟燭、肥皂等都可作為它的食物。但它對食物有選擇性、嗜食含脂肪和含水量充足的食物,其選擇食物随栖息場所不同而異。在居民區室内,喜吃肉類、蔬菜、水果、糕點、糖類等,還咬食雛禽、幼畜等;在野外,以作物種子、果實為食,如玉米、小麥、水稻、豆莢、甘薯、瓜類、葵花籽等,也食植物綠色部分和草籽,常以動物性食物為主要食料,捕食小魚、蝦、蟹、大型昆蟲、蛙類等,甚至捕食小雞、小鴨等家禽。

食量大,耐饑力強。耐渴力差。據報道,每天攝食量占體重的5%~20%,吞餌量又與餌的含水正相關。其食量在不同季節、不同食物品種之間有較大差異。梁戴榮等(1988)用大米、稻谷、綠豆、顆粒飼料等8種食物的混合飼料,室内飼養體重285~315g的成年褐家鼠(雌雄各半),結果表明,其日食量以冬季最高(18.12±2.10g/隻/日),夏季最低(11.81±1.78g/隻/日),全年平均14.73±1.85g/隻/日;飲水量以秋季最高(15.04±3.14ml/隻/日),冬季最低(9.38±2.08ml/隻/日),全年平均12.57±2.12ml/隻/日。範德林(1986)在室内飼養體重為150~4009褐家鼠,一晝夜能吃25~759面包,多者達l00g。也有報道,每隻褐家鼠日食量為稻谷18.9g,大豆10.5g,花生8.5g,甘薯70.1g。日食量随體重的增加而增大,并受光照的影響.在黑暗條件下取食量較大。

活動習性

活動能力強,善攀爬、彈跳、遊泳及潛水。可在水平或垂直的電線、繩索、暖氣管、電纜線上行走,也可在表面粗糙的磚牆上筆直上爬。能在直徑3~7cm的垂直管内外上下爬行。成年褐家鼠可跳高度達77cm以上,向外向下跳躍距離達2m以上,若緊急逃避,可從15m高處跳下不緻跌傷。在平靜的水面可遊800~1000m,在35℃的水池中可浮遊50~72h,水中1次可憋氣30s,會潛水捕魚。可輕易潛越廁所反水彎。

啃咬能力極強,可咬壞鉛闆、鋁闆、塑料、橡膠、質量差的混凝土、瀝青等建築材料,對木質門窗、家具及電線、電纜等極易咬破損壞。但對鋼鐵制品及堅實混凝土建築物都無能為力。該鼠門齒鋒利如鑿,咬肌發達。據稱其琺琅質莫氏硬度可達3.0~5.5,咬切力可達10t/(25.4mm)2。

适應性很強,可在-20℃左右的冷庫中繁殖後代,也能在40℃以上熱帶生活,甚至還能爬上火車、輪船、飛機旅行。據報道,在原子彈靶場——太平洋恩格比島上經實彈射擊之後,仍發現有該鼠存活。

褐家鼠性兇猛,攻擊性很強,善撕咬。一般在食物困難時,可殘殺同類,甚至向人和動物進攻。在占有巢區内不許外來者進入。它與小家鼠同栖于一個生境,但對小家鼠卻有明顯排斥現象,常因争奪巢區而進攻小家鼠,因此,褐家鼠占優勢的地方,小家鼠很少。也攻擊屋頂鼠。

褐家鼠嗅覺和味覺發達而且十分靈敏,能分辨出食物氣味或味道的好壞,對毒餌中微量的化學物質能覺察出來。對某種嗅慣的氣味~攝取的食物等都有較好的記憶。當遇到異物,能迅速予以回避,産生所謂新物反應,即使是食物亦要回避一陣,确認安全之後再取食,往往拒食或隻少量攝取。一旦習慣了,總是固定地點取食,或将食物搬到隐蔽場所進食。穴外尋找食物時小心謹慎,仔細辨認,以防不測。因此,利用褐家鼠這一狡猾多疑的習性,用藥物滅鼠時一般先投幾天無毒前餌,再投毒餌,并且藥物濃度要适當,餌料要新鮮。

褐家鼠屬晝夜活動型,以夜間活動為主。在不同季節,褐家鼠一天内的活動高峰相近,即16~20時與黎明前。褐家鼠行動敏捷,嗅覺與觸覺都很靈敏,但視力差。記憶力強,警惕性高,多沿牆根、壁角行走,行動小心謹慎,對環境改變十分敏感,遇見異物即起疑心,遇到幹擾立即隐蔽。褐家鼠在一年中活動受氣候和食物的影響,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較頻繁,盛夏和嚴冬相對偏少,但無冬眠現象。在蘋果貯藏庫,褐家鼠以傍晚和黎明活動較多,機警狡猾,多走熟路,沿牆根、小塑料袋縫隙亂跑,對小包裝塑料袋和塑料大帳破壞很大。

繁殖能力

褐家鼠繁殖力強,一年可産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産仔7~10隻,多達15隻。其繁殖期從1月下旬開始,到12月上旬結束,曆時320天,12月中旬到1月中旬為滞育期。幼鼠産下後3個月左右即達到性成熟,壽命2年左右。褐家鼠食性廣而雜,凡是人類所用食物,它都可以取食。嗜食肉類物品及含水分較多的蘋果等果品,糧食類食品中喜食小麥、大米等。據測定成年褐家鼠平均日食量為10.33克,年食量即3.77千克左右。

數量

室内

褐家鼠為我室内主要優勢鼠種,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區。如對鳳台、颍上、蒙城、渦陽、亳縣、懷遠、濉溪等8個縣調查結果,室内共捕鼠1024隻,褐家鼠為720隻,占室内鼠種組成的70.3%。在淮河以南地區,褐家鼠為室内主要優勢鼠種。如在江淮之間的淮南、霍邱、合肥、舒城、宿松、望江、無為、潛山9個縣室内854隻鼠中,褐家鼠占502隻,占室内鼠種組成比58.78%;

室外

在野外農田,水網地區褐家鼠數量要高于旱田地區。如長江以南的甯國、蕪湖、當塗、東至野外捕鼠3542隻,褐家鼠I為544隻,占野外鼠種組成比15.4%;淮河以北的鳳台、颍上、利辛、蒙城、懷遠野外捕鼠5442隻,褐家鼠為109隻,僅占野外鼠種組成比2%。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年份,褐家鼠數量變異也是很大的,如當塗縣圩區,1974~1979年,農田褐家鼠占野外鼠種組成比僅為4~8%之間。1980年,當塗縣青山鄉1983年捕鼠154隻,褐家鼠為137隻,占野外鼠種組成比88.96%。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Chordata:脊索動物門-Mammalia:哺乳綱-Rodentia:齧齒目-Muridae:鼠科-Rattus:

學名:

RattusnorvegicusBerkenhout

中文名:

褐家鼠

中文拼音:

HèJiāShǔ

分類等級:

國家保護級别

不祥

CITES公約級别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品種分類

吳德林(1982)研究中國23個省區标本後,認為中國褐家鼠已分化出4個亞種。

指名亞種: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包括海南島和廈門;

甘肅亞種: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南,太行山以西,西至甘肅、青海、四川,南抵雲南、廣西,北達内蒙古自治區;

華北亞種:分布于淮河流域以北、太行山以東,北至蒙古高原邊緣,東北方向達到遼東半島;

東北亞種:從黑龍江向南約至長白山南部,其西南方向達蒙古高原邊緣。由此,淮河以北标本屬華北亞種,其特點為體型較小,後足長平均30mm左右;淮河以南标一本屬甘肅亞種,其特點為體色淡,體型和後足均較華北亞種為大。

防治

策略

褐家鼠分布廣,适應性強,繁殖率高,為害重,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防治難度比較大,因此,必須采取科學防治方法,才能控制其為害。根據其發生消長規律、食物因素、人們農事活動等綜合考慮。該鼠的防治策略為:冬春季是該鼠防治的最佳時期,對減輕全年鼠患有重要作用。在滅鼠方法上,應以藥物滅鼠為主,輔以人工誘殺和器械滅鼠。滅鼠藥劑以敵鼠鈉鹽、溴敵隆等慢性抗凝血殺鼠劑飽和投餌效果最好,而且要大範圍内連片統一進行,效果很好。在突擊滅鼠後,要采取有效措施長期鞏固,常抓不懈,才能達到最終控制的目的。

目的

褐家鼠為夜行性。集小群活動。以各種谷物、肉類等為食,也吃蝸牛、昆蟲等小動物。每年可産3胎。雌獸的懷孕期為21—26天。一般在夏季生産。每胎産6—9仔。2—3個月達到性成熟。

中國是褐家鼠等鼠類的“美好家園”,尤其是江淮及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華北北部山區以及東北農牧接壤的地帶,鼠害一年比一年嚴重。鼠類就像一支撲不滅的“地下遊擊隊”,行動極為猖狂。每隻老鼠一年要吃3千克食物,除了人類可以吃的食物外,還包括塑料、電線、木頭、肥皂等人類使用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它們的“美味佳肴”。最令人憤慨的是,老鼠大規模侵襲農田,有時一夜之間把田野中的玉米、稻米等農作物一掃而光。

中國每年因鼠害造成的損失為:糧食30一40億千克,棉花20一30萬擔,甘蔗10萬噸以上。而生産這些農作物需要1400萬畝左右良田,約占中國可耕地面積的1%左右。也就是說,在中國栖息的數十億隻老鼠每年導緻1400萬畝糧田顆粒無收。

因此,人們提起褐家鼠等各種老鼠,無不深惡痛絕。

新事

斬盡殺絕是不可能的

褐家鼠已經成功地适應了人居環境,是一種伴人動物。由于人類的活動,解決了對它們來說很難跨越的地理隔離,為它們的擴散創造了條件。例如,新疆原本沒有褐家鼠,西北的幹旱區隔離了褐家鼠。但是20世紀,自從蘭新鐵路通車以後,褐家鼠在中國内陸幹旱區擴散。1975年,在往返于北京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首次發現褐家鼠。褐家鼠随着鐵路向新疆擴散,1979年8月在吐魯番發現了褐家鼠,4年後在烏魯木齊火車西站發現了褐家鼠。

1988年前後,褐家鼠開始向烏魯木齊市區與郊區擴散,并沿鐵路向南擴散到庫爾勒,沿公路擴散到吐魯番市。褐家鼠正沿着沙區公路向南疆擴散。褐家鼠這種伴人動物随着人類活動而不斷侵入新的生境。

科學發展到今天,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滅鼠就是“消滅老鼠”的概念是十分不準确的,中國現有鼠類180多種,有害的隻有褐家鼠等10餘種,并且隻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後才能造成危害,隻要将其種群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會形成危害。要“斬盡殺絕”所有的鼠類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因為大多數鼠類都是其天敵的主要食物,如果滅盡就會破壞生态平衡。

所以“滅鼠”的任務實際上應該是指有效地控制鼠害,想方設法地消滅鼠類中的過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學指導而去盲目滅殺,在巨大的投入之後隻能是勞而無功。就藥物滅鼠而言,毒餌的配制、投放的時間、地點、範圍都有較強的科學性。

人類應該關心它們

黃鼬、鷹、貓頭鷹、蛇類等鼠類的天敵的存在,減少了鼠類對農作物和人類的危害,對防止鼠害大暴發,防止疾病的傳播,維持生态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稱得上是人類的益友。它們中大多是稀有的物種,有的雖然尚未成為瀕危物種,但由于砍伐森林和環境污染,使其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所以人類應該更多地關心它們的處境,努力改善它們的生存狀況。

發生消長

褐家鼠繁殖力很強,隻要環境和氣候适宜,食物豐盛,一年四季均可繁殖。春秋兩季為繁殖高峰期。一般在酷熱的夏季及嚴冬臘月停止繁殖。一年生6~10胎,每胎4~10仔,最高可達17仔。母鼠産後即可受孕,懷孕期20~22天。初生仔鼠生長快,一周内長毛,9~14天開眼,3個月性成熟即可交配生殖,并可保持l~2年的生殖勢能。壽命可達3年,平均1.5~2年。

褐家鼠多數生存于居民點及其附近地區。其數量分布,一般而言,城鎮多于農村,港口碼頭又多于城鎮,房舍區多于附近農田。這與較優越的生境有關,有利于種群繁演。環境條件的改變是導緻褐家鼠種群數量變動的主要因素。郭聰等(1992)對洞庭丘崗平原農村鼠類群落演替情況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在80年代以前,褐家鼠數量很少,在家栖鼠中僅占第三位;1982~1984年,其種群數量迅速增加,上升為第一位;80年代中後期,發生數量逐年下降。其原因,認為自1981年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産量大幅度上升,大量糧食堆放在堂屋地面,臨時貯糧保管不善;畜禽飼養業蓬勃發展,飼料、肉食亦相應增多。

這些都給鼠類提供了終年豐富的食物條件。因此,在1982~1984年褐家鼠暴發。由于房舍區鼠的高密度就向村莊附近農田擴散,在這幾年中農田區中該鼠數量也上升,連年危害嚴重。1984年用藥物滅鼠後,褐家鼠大量被殲,農戶防鼠意識和滅鼠技術普遍提高,修建糧倉,使鼠類食物來源減少,種群增長受到抑制。

随着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改善住房條件,由原來的土木結構舊房改建成磚牆水泥闆結構及水泥地面的新式住房,褐家鼠很難在房屋内打洞做巢,也不易任意流竄,其栖息條件大受限制,這是導緻褐家鼠種群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房舍區鼠的數量減少,村莊附近農田區鼠的數量也相應減少。褐家鼠常随大型交通工具而被遷移至各地。新疆原本無此鼠分布,但因火車通至中哈邊境,褐家鼠已分布至烏魯木齊市以西甚至更遠。

為害特點

褐家鼠為中國廣大農區、城鎮和工礦企業的最主要害鼠。它們大量盜食、糟蹋和污染各種糧食及食品,毀壞家具、箱櫃、衣物、書籍、珍貴之物、儀器、設備和建築物。咬傷咬死家禽和幼畜,影響畜禽生産。甚至發生咬死咬傷嬰兒和癱瘓老人;它們還啃咬電纜,進入高壓變電所可能引發停電,造成地鐵停運、工廠停電和引起火災等事故;此外,它們還傳播流行性出血熱、鼠疫、恙蟲病、鈎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弓形蟲病、斑疹傷寒、Q熱、蜱媒回歸熱等多種疾病。

綜合治理策略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

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①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②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

上一篇:白娴鳥

下一篇:大紅蘿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