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姓

複姓

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
複姓: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複姓的來源較多,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幹等;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東郭、南郭和闾丘等。有些由職業而來,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颛孫等以先祖名字而來的。像公孫、仲孫由爵系而來,叔孫由族系而來。有些則源于少數民族改姓,如拓跋姓和尉遲、萬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稱而來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連這樣自創的姓氏。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歐陽”是第一大複姓,有111.2萬人。其他常見複姓人數為:“上官”8.8萬人、“皇甫”6.4萬人、“令狐”5.5萬人、“諸葛”4.8萬人、“司徒”4.7萬人、“司馬”2.3萬人、“申屠”1.9萬人、“夏侯”1.1萬人、“賀蘭”1.0萬人、“完顔”0.6萬人、“慕容”0.5萬人、“尉遲”0.4萬人、“長孫”0.3萬人。
    中文名:複姓 類别:中華姓氏 來源:官名、封邑、職業等 字數:2個以及2個以上 流派:代北複姓、關西複姓、諸方複姓

流派

中華複姓氏分為漢族複姓和少數民族複姓。南宋史學家鄭谯在其名著《通志·氏族略》中,把西漢到隋唐約1000多年期間的少數民族的漢式複姓劃分為“代北複姓”、“關西複姓”和“諸方複姓”三大流派。

“代北複姓”:泛指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兩字以上的姓氏。《百家姓》收錄的代北複姓有赫連、宇文、尉遲、長孫、慕容、萬俟(Mòqí)、呼延等姓,曆史上的姓氏叱羅、叱溫、叱門、叱奴、叱呂也屬于代北複姓。

“關西複姓”:泛指生活在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區域内以羌族為主的各民族的複姓。比如:鉗耳、莫折、荔菲、彌姐、夫蒙、昨和、屈南、罕井、魯步等,這些都是羌族人的複姓。

“諸方複姓”:泛指從周邊國家和民族中移民來華者使用的複姓。如夫餘、佛圖、迦葉、黑齒、似先、朝臣、瞿昙、鸠摩、焉善、凫臾、且末等。根據鄭谯考證,這些複姓的淵源分别來自今中亞、西亞、印度、朝鮮半島、日本地區。姓“且末”的人是西域人,姓“似先”者是高麗人,姓“朝臣”者是日本人,姓“鸠摩”者是天竺人。這些複姓後來多同化為漢族單姓,現已不再有人使用了。宋朝以來又陸續增加了“鮮卑複姓”、“契丹複姓”、“女真複姓”、“蒙古複姓”、“滿洲複姓”,以及中華南方少數民族的複姓流派。

字數

中國最長的複姓竟然是10個字。

《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7個(如: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鞲)、十字姓1個(即:夥爾川紮木蘇他爾隻多)。

來源

複姓有很多來源,如下:

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于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于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闾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闾丘,時稱闾丘嬰,後人遂以“闾丘”為姓。

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于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于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卦推算,伏羲氏出于“震”卦,位主東方,于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于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于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屬于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裡(邑名)、澹台(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于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将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于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隐居鄉裡。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鐘離簡化為鐘,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于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颛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颛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于是以祖名颛孫為姓,稱颛孫氏。

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屍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号,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随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台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于澹台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台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台”命姓氏,稱澹台氏。

完顔氏:“完顔”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後,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由國名而來

鐘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鐘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鐘離國被楚國所滅,國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鐘離氏。

淳于氏: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複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

義渠氏,義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個分支,原居甯夏固原草原和六盤山、隴山兩側。商代,義渠戎族服于狄人猃狁。商文丁和武丁時期,季曆和商朝繼續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勝利,迫使鬼方遠移蒙古草原,義渠等戎則臣服于商。周王朝建立後,義渠又臣服于周。公元前650年前,義渠在吞并了北地諸戎後,進一步向東向南發展,首先把鬥争的矛頭指向了秦國。公兀前352年,秦出兵攻魏,收回被魏占去的西河郡和上郡。從此,義渠東面和南面均同秦國接界,雙方磨擦又起。公兀前331年,秦趁義渠國内亂,秦惠王遣庶長操兵平定。從此義渠臣服于秦,雙方時戰時和,秦對義渠地稍蠶食之。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義渠以國為秦縣,以君為秦臣,正式成為秦國的屬地。經過幾十年的和戰公元前272年,也即34年後,宣太後誘殺義渠王于甘泉宮。接着發兵伐殘義渠,義渠國亡,領土成為秦國的一部分。義渠戎也融人漢族,逐漸漢化。義渠氏也成了一個新的複姓。

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谷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谷子為驕傲,古代将谷子稱為粱,所以善于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谷梁命姓。

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衆,煩于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産生了第二複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衆,煩于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産生了第五複姓。

是以血緣關系為姓

夏、商、周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後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後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賴氏族被楚靈王滅掉,他們的子孫改“賴”為“羅”或者“傅”。

漢代時曾與匈奴和親,因為匈奴的習俗是富貴人家都随母姓,所以很多單于的後代都姓劉。

三國時,鮮卑人莫護跋投靠司馬懿,曾立下戰功,被封王,當時北地漢人流行戴一種叫做“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弄了一頂天天戴着,因為當地方言“步搖”和“慕容”同音,所以後來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并幹脆把這個當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實慕容氏是漢人的姓,出自漢代。

另有許多少數民族,比如可頻、鉗耳、高麗、柯史布,因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後來他們的後代紛紛改姓王。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南征蠻族,有一支姓龍佑那的蠻人部落,投降後被賜姓張。

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後來自稱大舜的後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時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了掃除奴隸舊制給北魏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提倡漢化,措施之一就是将很多原屬鮮卑族的複姓改為漢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還有“獨孤”改成了“劉”。此外還有“拔略”改為“蘇”,“莫胡盧”改為“陽”,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統統改成了“賀”,“大漢”改成了“韓”,多羅、叱羅改成了“羅”,吐伏盧、伏盧、盧浦、莫蘆改為“盧”,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為屈,叱呂、叱丘、俟呂陵改為呂,丘林、丘敦改為丘,濁渾、朱可渾改為朱,侯莫陳改為陳,叱李改為李,破多羅改為潘,賀魯改為周,谷合改稱谷,烏石蘭改為石,吐谷渾改為何,步六孤改姓陸。

南朝梁的大将王僧辨,本是鮮卑人,姓烏丸,後來投奔梁朝後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鹘族姓高車,後改為狄。北魏滅亡後,有些姓獨孤渾的改為杜。

大唐時,太宗大敗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羅”率衆移居長安,後來他的子孫改稱“羅”。而另一支本是鮮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後改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為祖上曾經在金國作過兵馬檢軍,所以他改姓馬,後來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滅亡後,許多蒙古人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耶律改為王,有些姓完顔的也改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軍征讨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賜姓金。

滿清亡國後,由于政治和曆史原因,許多滿人為了保全族人及家人,也取了漢姓!比如滿清皇上的姓氏愛新覺羅,改為羅、金。

由其他複姓轉寫而來

淡台氏:為澹台氏轉寫而來。後來,并沒有另成一族,而是與澹台氏漸漸融合。如澹台滅明,也寫作淡台滅明。

白侯氏:上古諸侯柏成子高之後有柏侯氏,後轉寫為白侯氏。漢代有柏侯奮,姓柏侯;又有白侯攜、白侯子安,姓白侯。

陽成氏:陽城是春秋時鄭國的地名,被封在那的人,有的就以陽城為姓。後來轉寫為陽成氏。漢代有陽成昭信,為陽成氏;又有陽城修,陽城氏。

璞陽氏:為濮陽氏所改。漢代有璞陽逸,為璞陽氏;三國時又有東吳人濮陽興,為濮陽氏。

列表

古代

A 阿羅 阿裡 阿跌 阿侖 阿那 阿每 哀骀 艾歲 霭牙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都 安陽 安是 安丘 安國 安遲 安金 安末 奧魯 奧屯 奧敦

B 巴公 拔也 拔拔 拔列 拔略 罷敵 白寘 白郎 白公 白狄 白亞 白侯 白男 白冥 白馬 白象 白鹿 白乙 白石 白嶽百裡 柏侯 柏高 柏成 班麻 班丘 阪上 阪泉 鮑俎 鮑丘 卑梁 卑徐 北宮 北海 北殷 北髦 北人 北附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北堂 北野 奔水 倍利 倍俟 比人 必蘭 必力 辟闾 閉珊 表纥 表黎 逼陽 賓牟 邴意 播吾 波斯 伯昏 伯封 伯比 伯夫 伯有 伯德 伯州 布賽 步叔 步溫 步揚 不第 不更 不夷 不茅 不蒙 伯常 伯鸾 薄奚 薄野

C 蔡仲 蔡林 蔡丘 倉颉 蒼舒 蒼梧 曹牟 曹丘 刹利 差師 單于 常丘 常莊 常壽 長魚 長狄 長桑 長柳 長梧 長蘆 長盧 長廬 長沙 長勺 長興 長仲 車非 車門 車遽 車成 車焜 辰放 陳鋒 陳留 陳沒 成公 成功 成垣 成王 成紀 成陽 城父 城陽 承桑 乘馬 乘丘 鸱夷 赤張 赤章 赤松 赤誦 赤将 赤盞 敕力 叱列 叱李 叱利 叱豆 叱幹 叱門 叱丘 叱呂 叱盧 叱奴 叱羅 叱靈 醜門 重丘 出就 出連 樗裡 廚人 楚丘 楚季 褚師 處師 穿封 純狐 淳于 啜剌

D 答祿 達步 達薄 達奚 淡台 大成 大夫 大公大狐大季 大賀 大連 大臨 大陸 大羅 大彭 大食 大叔 大野 大孫 大心 大庭 大張 大戊 登北 登侯 登徒 鄧林 鄧侯 鄧陵 地連 地倫 迪古 迪姑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牒雲 叠裡 丁若 東臯 東蒙 東灌 東樓 東丘 東王 東方 東裡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闾 東關 東陽 東野 東萊 董阏 冬日 洞沐 鬭谷 鬭乳 鬭比 鬭門 鬭缗 鬭耆 鬭強 鬭斑 鬭文 鬭于 鬭者 鬭子 窦公 覩斯 堵師 堵敖 敦洽 豆盧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幹 铎遏 當于

E 妸荷 娥陵 耏門 爾綿 爾朱

F 樊仲 凡闾 範師 方雷 方叔 方吾 方相 房當 防風 蜚廉 飛龍 費連 費聽 費羽 棼冒 豐将 封人 封父 封貝 夫蒙 佛圖 扶餘 扶登 浮丘 浮屠 福子 弗忌 弗羽 甫奚 甫爽 傅餘 傅其 富父 富宜 複生 複陸 複隆 付裡 驸馬 付馬 附庸 伏羲

G 幹已 幹将 幹類 甘公 甘士 甘先 甘州 甘莊 贛婁 高丘 高式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高唐 臯落 哥邏 哥舒 葛伯 葛薩 根水 蓋樓 庚桑 庚市 梗陽 宮孫 工尹 工婁 工偻 工師 恭叔 弓裡 弓如 共叔 鞏伯 貢婁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乘 公祖 公晰 公族 公文 公德 公保 公鋤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谷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毌丘 鲑陽 歸海 句龍

H 邯鄲 函治 韓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華胥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混沌

J 丌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京城 京兆 泾陽 九百 九方 雎鸠 沮渠 巨母 夾谷

K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I 老陽 樂羊 荔菲 栎陽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甪裡 闾丘

M 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俟 慕容 木門 木易 牟孫

N 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納蘭 女娲

O 歐侯 歐陽 歐冶

P 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甯 破醜 仆固 濮陽

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绮裡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齊季 齊貌 祁射 耆門 崎邱 清尹 潛龍

R 壤驷 擾龍 容成 汝鄢

S 薩孤 三飯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司寤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商丘 舒龍

T 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秃發 塗欽 塗山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跋 饕餮

W 完顔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鈎 五鹿 武安 武疆 毋将 毋丘 吾丘

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鹹丘 相裡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歆穎 修魚 徐吾 徐定 徐離 宣于 軒轅 軒丘 阏氏 胥彌

Y 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羊舌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遊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元亓 芋尹 郁厘 禦龍 有巢 有鬲 有窮 有琴

Z 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鐘離 鐘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颛孫 颛顼 訾辱 淄丘 子書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玉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鬷夷 祖龍

現存

起源于華夏族的雙音節姓氏

B 百裡 北堂 北野

C 淳于 成公 陳生

D 端木 東方 東郭 東野 東門 第二 第五 大狐

G 公孫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西 公孟 高堂 高陽

H 皇甫

J 夾谷 敬花

L 梁丘 令狐 闾丘 洛陽 陵尹 冷富

N 南宮 南郭 女娲

O 歐陽

P 濮陽

Q 青陽 漆雕 亓官

R 壤驷

S 上官 少室 少叔 司徒 司馬 司遷 司空 司寇 士孫 申屠

T 澹台 太史 太叔 太公

W 聞人 巫馬 微生 王孫

X 夏侯 西門 歆穎 鮮于 軒轅 相裡

Y 樂正 羊舌 羊角 延陵

Z 諸葛 颛孫 仲孫 仲長 鐘離 宗政 主父

由兩個單姓形成的合姓

C 常夏 陳梁 陳林 曹嶽

D 鄧李

F 範姜

G 郭羅 高陳

H 胡楊 黃方

L 劉付 劉譚 陸費 陸葉

Q 錢王錢賴

W 巫許 吳劉 吳沈

Y 有琴

Z 張包 張簡 鐘任 章項

起源于少數民族的姓氏

C 單于 叱幹 叱利

D 獨孤

H 赫連 呼延 賀蘭

J 夾谷 吉胡 敬花

M 慕容 萬俟

N 納蘭

T 拓跋 秃發

W 完顔

Y 宇文 尉遲

Z 長孫

分布

1.歐陽氏發源于今浙江湖州,秦漢時大舉北移,其中一族在渤海郡定居,漢末魏時昌盛為冀方右族。如今,歐陽氏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廣東、湖南等省為多。現今歐陽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九十二位。

2.慕容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東晉時期,在北方的十六國中,慕容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四個政權,其活動範圍在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慕容家族也成為當時十分顯赫的家族,并在甘肅的敦煌郡形成了慕容氏望族。宋代以後,在史料中已不易查到慕容氏的行蹤。如今安徽淮南、湖北鐘祥、廣東順德以及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上官姓早期活動在湖北、河南一帶,秦漢時又西遷陝甘形成望族,并以天水郡為郡望。唐宋以後擴展至河南、山西、江蘇、福建等地。如今在江蘇武進、浙江遂昌、山東臨沂、湖南湘潭等地有分布。現今上官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4.女娲氏今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澱區一帶有零星分布。

5.在青海省的省會西甯市,還生息繁衍着秃發氏的漢族後裔。

6.皇甫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東部,漢代已遷居關中,後西遷至甘肅、甯夏、陝西交界的地區,在安定郡形成皇甫大族,數百年間人才輩出,安定皇甫名聞天下。唐宋以後,除甘肅、甯夏、陝西外,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以及安徽、浙江、江蘇、四川等南方地區,均有皇甫氏分布。

7.赫連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十六國以後向山西、河北、陝西、河南遷移,後以渤海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河南、山東等北方地區還有赫連氏分布。

8.東方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河南,後興旺于山東,漢唐之際在平原郡、濟南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東方氏已足迹難覓。如今在北京、山西、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9.聞人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漢唐時期已西移河南洛陽,南下江蘇、浙江等地,以河南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浙江餘姚、金華、嘉定等地有分布。如今聞人姓人口不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

10.諸葛姓早期居住于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形成名門望族,以琅邪郡諸葛氏電台為著名。南北朝時期已散播于東南沿海地區。宋代以後在史籍中悄然無聲。如今在浙江上虞、金華、蘭溪等地有諸葛氏居住。

11.夏侯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漢唐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魯國郡為郡望;向南在今蘇、豫、皖交界處發展,以谯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逐漸衰落。如今在北京、上海、山西、江西、湖北、台灣等地偶有所見。

12.司馬姓先秦時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區,秦漢以後在陝西、四川、湖北、江蘇等地均有司馬氏家族居住。河南為司馬氏的核心居住蔕,在今河南溫縣誕生了司馬懿家族。随着晉都的建立,司馬氏遂遍布大江南北。唐代以前在東南沿海、江淮地區、中原地區均有零散的司馬氏家族。宋代以後,山西夏縣崛起了司馬光家族,在陝西、河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亦有少量分布。當代司馬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湖北、江西、福建、貴州等地為多。

13.萬俟姓早期居住在西北地區與山西一帶,後随北魏拓跋氏河南、河北、山東,并在山東形成萬俟聚集地,以蘭陵郡為郡望。當今安徽、北京、遼甯等地均有萬俟姓分布。

14.端木姓早期活動于河南,漢代以後向東擴展,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在安徽、浙江等地也有一定分布。

15.司徒姓雖然起源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區,漢唐之間向河北擴展,并在趙郡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後,在河北、雲南、山西等均有司徒氏蹤迹。如今在廣東開平、平遠等地有少量分布。

16.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内遷,除在遼甯、内蒙古、山西、陝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陽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如今在北京、河南、陝西、浙江、四川、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7.鐘離姓早期居住在江淮地區,漢唐之間向浙江等地發展,以會稽郡為郡望,在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為主要分布區。宋後已不多見。如今遼甯、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18.令狐姓早期活動于山西的臨猗等地,漢唐之間在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有較大發展,在山西影響最大,并以太原郡為郡望。宋代以後,令狐氏逐漸凋零。如今在山西運城、平陸、萬榮以及四川、貴州、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19.軒轅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尤其是河南新鄭的軒轅丘,為黃帝軒轅命氏之地。漢代以後,在陝西武功一帶形成望族,以命陽郡為郡望。由于黃帝之後分為許多姓氏,真正以軒轅命氏者很少。如今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台灣等地有少量軒轅氏分布。

20.申屠姓早期居住在陝西,漢代以後散居在今河南禹州、民權、商丘以及山東、陝西等地,以京兆郡為郡望,在陝西關中地區形成申屠姓望族,在山西則以西河郡為郡望。宋代以後,申屠氏已不常見。如今主要分布于遼甯、北京、浙江、安徽、台灣等地,以浙江公布最為廣泛。

21.單于姓早期活動在内蒙古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套地區、山西北部定居,内遷者在山東形成望族,以千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很少見單于氏遷徙的足迹。如今在山東曆城、青州等地有少量分布

22.太叔姓早期居住在河南,漢代以後向山東遷移,以東平郡為郡望。此後遷移軌迹和分布情況不詳。如今北京、遼甯等地有少量分布。

23.淳于姓早期活動于河南、山東一帶,漢唐之時,在山東有較大發展,以齊郡為郡望;在河南北部,形成以河内郡為郡望的淳于望族;在江淮地區、四川等地也都有淳于氏足迹。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因“淳”、“純”同音,遂避諱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後,有于姓恢複祖姓,仍複姓淳于者,但人數明顯減少。如今在山東龍口、重慶南川、四川泸州及湖南等地有淳于氏分布。

24.濮陽氏早期居住在河南北部,漢代以後向河南東部、安徽、河北等地擴展,在河北中北部形成望族,以博陵郡為郡望。如今浙江海門等地有少量分布。

25.宗政姓自漢代以來居住在江淮一帶,并以彭城郡為郡望。為罕見姓氏,遷徙及分布情況不詳。如今江蘇徐州、河北唐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公冶姓早期在山東居住,漢代以後以魯郡為郡望。當代山西等地有零散分布。

26.澹台姓早期活動在山東一帶,後向江蘇、山西遷居,以太原郡為郡望。如今在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有零散分布。

27.尉遲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北魏時以山西北部為集聚地,以太原郡為郡望。唐代以後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山西一帶。

28.夾谷姓形成于宋金時期,初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甯等東北地區,後逐步擴展到山東、河南等地。明清時已極為少見。如今上海、遼甯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29.公良姓早期活動于河南淮陽地區,漢代以後在河南開封一帶形成望族,以陳留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公良氏蹤迹。如今台灣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0.曆史上樂正氏在甘肅形成望族,以天水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樂正氏蹤迹。如今在北京、遼甯等地有少量分布。

31.漆雕姓早期活動于江浙一帶,先秦與秦漢時期以山東為聚居區,以魯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漆雕氏蹤迹。如今湖北潛江、河南上蔡、遼甯沈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32.公西姓早期活動于山東一帶,漢唐時向西擴展,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公西氏蹤迹。如今在河南浚縣等地有少量分布。

33.巫馬姓以魯郡為郡望,遷徙情況不詳。如今北京、上海、浙江、遼甯等地有少量分布。

34.颛孫姓早期在河南中東部活動,漢代以後在山東西南部與江蘇西北部繁衍,在山陽郡形成郡姓望族。唐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颛孫氏蹤迹。如今山東、安徽、四川、北京、遼甯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5.獨孤姓原居于東北地區,徙居中原後,主要在河南、河北一帶發展,并在河南洛陽、河北高陽形成郡姓望族,以河南郡、高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已鮮見于史籍。如今河北、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6.相裡姓早期活動于中原地區,漢唐時向山西、陝西等地擴展,并在西河郡形成郡姓望族。今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37.司寇姓起源于古代各國司寇官職,因周及春秋列國大多設有這一官職,因此發祥地較多,但早期主要活動于中原地區,南北朝在河南、河北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來由于許多司寇複姓簡化為司姓或寇姓,使原本就不多的司寇氏人數更為稀少。如今在北京、上海、遼甯等地還有少量分布。

38.亓官氏起源于古代笄官,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大都設有這個官職,因此亓官姓起源可能不止一人,但人數一直不多。明代以後,山東萊蕪曆為亓氏繁衍中心。如今山東、安徽、河南、陝西、遼甯、吉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39.司空姓早期在中原及周邊地區活動,漢唐之間在河南、河北、山西、江蘇等地繁衍,并在河南北部形成名門大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不見司空氏的蹤迹。如今在上海、遼甯、安徽等地有少量分布。

40.闾丘姓早期活動于山東,漢唐之間在今河南北部形成望族,以頓丘郡為郡望。唐宋時期,陝西、河南均有闾丘(闾)氏蹤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有少量分布。

41.鮮于姓早期活動于北方,漢代以後在北京一帶形成望族,以漁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除河北、内蒙古、東北外,在四川等地以及朝鮮族中都有一定分布。

42.長孫姓早期在西北地區居住。鮮卑族南下前,主要居住在山西大同,南下後主要以洛陽為長孫氏集聚地。後向東發展,在山東與河南交界處的豫東地區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宋代以後史籍中已很少見到長孫氏。如今在上海、遼甯、陝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43.南宮姓早期活動在河南、山東一帶,漢代以後在山東形成望族,以魯郡為郡望。宋代,南宮氏已遷往江西,但有關遷移情況并不清楚。如今在江西、吉林、河北、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4.第五姓漢代時居住在關中地區,尤以“京兆長陵”第五氏最為顯赫。唐代以前在甘肅等地擴展,以隴西郡為郡望,在陝西、山東、河南等地也有第五姓蹤迹。如今在山西蒲城、台灣台北、陝西鹹陽等地有少量分布。

45.高堂姓早期活動于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中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齊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不多見。今山東、遼甯、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46.仲長姓早期活動于山東,漢唐之間在山東西部形成郡姓望族,以高平郡為郡望。如今北京、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7.春秋時鄭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西門便發祥于這裡,并在較長時間内在這裡居住繁衍。後來因遷徙、避難等原因,逐漸向周邊地區擴展,漢代以後以豫皖地區為主要居住區,以梁郡為郡望。宋代以後西門氏已不多見。如今北京、上海、山東等地有少量分布。

48.東門姓早期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漢代以後向西南擴展,在河南開封附近形成望族,以濟陽郡為郡望。唐代以後,已很少見到東門氏蹤迹。如今在河南光山等地有少量分布。

49.梁丘姓為罕見姓氏,早期活動于山東,漢代以後擴展到陝西,以馮翊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史籍中已鮮見梁丘氏蹤迹。如今遼甯、山東、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

50.微生氏為罕見姓氏,起源于山東,并以魯郡為郡望。如今遼甯、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1.羊舌姓早期居住在山西洪洞、平陽等地,漢代以後向河南、陝西擴展,以京兆郡為郡望。如今遼甯、山西等地有少量分布。

52.呼延姓漢代活動于北方地區,以後逐步南遷,在山西中部地區形成望族,以太原郡為郡望。宋金時期,在太原及山西其它地區偶有呼延氏名門家族分布。如今陝西西安、榆林等地有少量分布。

53.東郭氏早期居住在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後散居于山東各地。漢代以濟南郡為郡望,河南、陝西也有少量分布。

54.百裡姓早期活動在河南、陝西一帶,漢代以後在河南中南部形成郡姓望族,以新蔡郡為郡望。如今在山西平陸等地有少量分布。

名人

叱利群(1953-- ):女;遼甯瓦房店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東方聞櫻(1963.2.9-- ):女,江西人,演員。

東野光亮(1950-- ):男,山東泰安人。土壤學教授,教育家。

淳于珊珊(1967.11.25):男,山東 青島,演員。

闾丘露薇(1969-):女,上海人。 鳳凰衛視著名記者、主持人

令狐安(1946.10-- ):男,雲南省政協主席。

慕容瑞雄(1939·11-- ):男,著名醫學家。

歐陽中石(1928-- ):男,山東泰安人,書法家,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流派奚派奚嘯伯之弟子)

歐陽震華(1961.7.28-- ):真名歐陽耀泉,男,演員。

歐陽夏丹(1977.7.28-- ):女,廣西人,現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歐陽自遠(1935— ):世界的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

歐陽常林(1952.12-- ):現任湖南省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兼湖南電視台台長

歐陽奮強(1963.3-- ):男,四川人,87版紅樓夢賈寶玉的扮演者,演員、導演

上官超英(1957.1-- ):山東人。男,畫家。

司馬華龍: 香港電影演員。

司馬雲傑(1939.11-- ):河南人,男研究員。

司徒強(1948-- ):男,畫家。

皇甫束玉(1918年-- ):男,山西左權人。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社長、副總編輯。

尉遲學敏:中央電視台記者

尉遲琳嘉(1982.7.7-- ):男,曾在中央電視台的“挑戰主持人”節目中,成功連任擂主9期,成為裡程碑式的人物。現為香港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

西門紀業(1932.5-- ):男,上海人。著名電子學教授。

軒轅轲(1926.8-- ):男,河南省睢縣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審、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相裡斌(1967.3-- ):男,中國光電科技集團(籌)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大學教授。

鮮于浩(1946.5-- ):男,曆史學碩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宇文洲(1941.4-- ):男,吉林延吉人。中國美協會員,北京畫院副院長。

諸葛偉(1957.6-- ):男,畫家。

仲長榮(1940.12-- ):女,北京人,福州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