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獅

袋獅

澳大利亞曆史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
袋獅(學名:Thylacoleo)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可能是澳大利亞曆史上最大的食肉哺乳動物。[1]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模式種是劊子手袋獅(T.carnifex)。
    中文名: 拉丁學名:Thylacoleo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雙門齒目 亞目: 科:袋獅科 亞科: 族:有袋類食肉動物 屬:袋獅屬 亞屬: 種:模式種:劊子手袋獅 亞種: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袋獅 别 稱:劊子手袋獅 亞 綱:有袋下綱 生存狀況:已滅絕 生存年代:上新世—更新世

簡介

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的近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它是所有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咬勁最強的,重100公斤的袋獅一咬可以媲美一頭重250公斤的獅子。它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它是有袋類中專門的獵食者,它的前肢極度強壯,有可收縮的爪,這都是有袋類中未曾有過的。它有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颚肌,可以從獵物撕開一大片的肉。這些特征綜合起來估計它有可能會攀樹,并保存獵物的腐肉。袋獅肩高75厘米,長1.5米。它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别的可重達124-160公斤。它們的體型差不多像雌獅及小型老虎。

發展起源

所處的時代是從上新世至更新世,分布在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有袋類已絕種動物成員中最引人注目之一類,也是該處最大的食肉動物。這動物在許多方面與獅一樣,它與結指獸科或結指獸的關系很密切,門齒,這門牙似乎起着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還長有厚實而長的、刀狀的具剪切作用的裂齒,用來撕咬動物的組織。腦殼很小。但是和其它的肉食有袋類關系較遠而屬于以植食性為主的袋貂總科,其結構也與其它的肉食動物有一定差别。袋獅的主要獵物可能是當時同屬于袋貂總科的大型植食性動物。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以及巨型短面袋鼠和平面袋鼠。雙門齒獸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

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平原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森林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大利亞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大利亞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幸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并于将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習性特征

現代袋鼠的祖先——原袋鼠——可長到3米。其他植食性動物包括2.4米長的袋貘和更大的雙門齒獸,它可能有一個長鼻子。巨袋鼠是所有植食性有袋類中最大的,有犀牛那麼大。它用大爪子從地上挖出灌木來吃。植食性動物是一種像獅子一樣的有袋類捕食者——袋獅——的獵物。一般認為袋獅更多是在森林地帶活動的,而不是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科學家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史前食肉猛獸中最強的咬力來自-----袋獅。這些直到30,000年前還漫遊在澳洲大陸的猛獸,體重達200多磅。研究報告顯示,這類“超級食肉動物”曾經是澳洲大陸上占絕對優勢的掠食者,正如各類劍齒貓科動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陸上的地位一樣。研究人員分析了39類滅絕和幸存肉食哺乳動物的犬齒,且考慮到動物撕咬力量和其身體大小的相對關系。并于将他們的研究結果刊登于上星期出版的倫敦皇家自然科學雜志。

兇猛程度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網站日前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對衆多的食肉性哺乳動物的咬力(bite force)進行了評估。他們發現,俗稱“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食肉性有袋類動物——袋獾才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強大的獵食者。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道,現今澳大利亞大陸并沒有什麼陸地掠食性動物,但在3萬年前澳大利亞大陸存活着一種叫做“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的有袋食肉性動物,這種已滅絕的物種在遠古澳大利亞相當于劍齒虎在南美大陸的地位,它體型龐大,撕咬力強,是兇猛的頂級掠食動物。

通過研究動物的頭骨化石,科學家在已經滅絕的食肉哺乳動物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已經滅絕的袋獅(Thylacoleo,marsupial lions)與袋獾比較起來,其兇猛程度更勝一籌,是所有食肉哺乳動物中咬力最強的。這種體重達200多磅(約100多公斤)的生物最後一次在澳大利亞大陸上漫步已經是大約3萬年前的事情了。

研究小組表示,這些“有着不安性格的食肉動物”曾經是澳大利亞大陸上占統治地位的頂級掠食者,在到處充斥着馬刀齒貓(saber-toothed cat)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它們也占據着類似的小生态環境。

最有望借科學“起死回生”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這種頂級掠食者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滅絕于4.6萬年前,并不算很久遠。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動物,體型與雌性的獅子或老虎相當,但從親緣上來講跟獅子關系可不大,作為有袋類,它與考拉和袋鼠的關系倒是更近些,盡管它那些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颚肌,可以從獵物身上撕開一大片的肉。咬傷力幾乎與體型相當于它們3倍的現代獅子相同。

在弱肉強食的生物圈,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兇猛,哺乳動物家族尤其如此。在人們認為的最殘忍的動物中,既有“百獸之王”老虎,也有殘暴成性的非洲獅,速度超群的美洲豹,還有“陰謀家”蒙古狼。甚至連很多犬類動物都兇狠無比。但是,它們都算不上哺乳動物家族中最兇猛的角色。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哺乳動物中下口最狠、咬勁兒最大的是澳大利亞的有袋食肉動物———袋獅。

科學家近來在澳大利亞進行了一系列關于當地有袋動物的分析,并有了重大發現。這次研究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泛,既有現存的有袋動物,也有遠古動物的化石,科學家想搞清楚的是,這些有袋食肉動物咬傷力究竟有多大?

科學家發現,澳大利亞已滅絕的袋獅比獅子更具殺傷力。

澳洲大陸的環境與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環境相似,這些地方都曾是劍齒貓科動物的天堂。研究人員對39種現存和已滅絕動物的頭骨進行了分析,并計算出了它們各自犬齒咬下去産生的力量系數,以此來推測食肉哺乳動物的犬牙所能産生的咬傷力。

研究人員将每種動物的咬傷力與動物的身體體積進行對照,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哺乳動物中,最兇猛的動物不是人們一直認為的獅子、老虎或狼,塔斯馬尼亞州的食肉有袋動物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具殺傷力的動物。

除此之外,在研究了已經滅絕的食肉動物化石後,研究人員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們指出,袋獅的咬勁兒最大,隻不過這種200多磅重的龐然大物最後一次出現在澳洲已經是3萬年前的事了。

但研究小組補充說,雖然澳洲食肉動物中的霸主已經滅絕,人們隻能憑借科學的計算來推測它們的兇猛程度,但袋獅的一些近親并未滅絕,人們從這些動物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袋獅的影子。

袋獅的咬傷力與體型是其3倍的獅子相當。

4月,科學家在科學雜志《皇家學會報告》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古生物學者兼哺乳動物專家斯蒂芬·伍洛伊領導了此項研究。他說:“塔斯馬尼亞這種兇殘野獸的食肉能力經常被低估,一頭6公斤(13磅)重的袋獅可以咬死一隻30公斤(66磅)重的袋熊!”

該項研究同時表明,這些生活在大約3萬年前澳洲的食肉有袋動物的咬傷力幾乎與體型相當于它們3倍的現代獅子相同。伍洛伊說:“一頭平均重量在100公斤(220磅)左右的袋獅的咬傷力接近一頭大約250公斤(550磅)重的現存最大獅子的咬傷力。”

上一篇:羊角花

下一篇:小馬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