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槽

血槽

與刀背平行的一個或多個凹槽
血槽是刀的一部分,位于刀身,與刀背平行的一個或多個凹槽。一般人的理解刀上的血槽是為了放血而留的。實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刀刺入身體後拔刀時會由于血液的黏度和張力在刀的接觸面産生負壓,使刀不易拔出來,開了血槽可以讓外部空氣進入減少負壓的産生便于拔刀;另一種說法是在不影響刀身強度的情況下減輕刀身的重量。因為當刀具開了血槽後,刀身成工字形,加強了結構,同時也減輕了重量。[1]
  • 中文名:血槽
  • 外文名:
  • 别名:
  • 用途:
  • 分類:
  • 英文名:Blood slot
  • 簡介:刀的一部分,位于刀身
  • 目的:放血而留的
  • 應用:減輕刀身的重量

原理

位于劍脊或刀面之凹槽。據稱刀劍在刺入人體或獵物體内後會因被肌肉收縮而「夾住」刀片,形成一種真空狀态,使得刀子不易拔出。若在刀上做有血槽,則血便會從此流出體外而破壞此一真空狀态。然而問題是:從未有證據顯示此一真空狀态會發生,許多獵人及屠夫告訴我,不論使用有或無血槽的刀子在拔出動物體時其難易程度并無差别,且社會新聞亦告訴我們,那些手持細薄且無血槽設計水果刀的殺人犯,并不會在刺入被害者一刀後便因刀子被吸住,而無法繼續殺害被害人。種種的事實都顯現:隻要你刺得入,你便拔得出,不論有無血槽。

既然血槽無所謂破壞真空狀态的作用,于是有人便說血槽隻是純粹裝飾用。這個答案隻對了一半。如果刀長在24公分以下,那麼血槽可能隻是裝飾用,如果超過,那麼血槽有其實用的功能。

功能介紹

1.增加刀子強度:在刀身上打上血槽使得刀子不隻擁有一個刀脊(Spine),從縱切面來看,血槽形成有如鐵軌般的工形結構,此一構造在24”以上刀長的刀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強化結構。

2.減輕刀子重量:在早期使用錘打制刀時代,于刀面打上血槽可減少制刀所須之材料,因當打上血槽時刀面便會變寬,與沒血槽的形式相比節省更多的材料,且減輕重量。現代的制刀是從鋼闆上挖除以制成血槽,雖未能減少材料,但減輕重量的功能相同。一把經适當熱處理且有血槽之長刀劍比沒有血槽者輕上20-35 %。

因此血槽并無所謂解除真空狀态的功能,而是大型刀劍中不可或缺的強化機制,因不具讓血流出之功能,所以現在美國已将其改名為凹槽(Fuller)。

還有一種觀點是這樣認識血槽功能的:

1、血槽對刀強度是存在不利一面的,因為從材料力學上講,無論是材料厚度還是材料種類上的變化都會形成強度缺陷;

2、從材料應力上講,制作工藝上一般刀背和刀刃是兩種不同材料,這兩種材料的結合處在溫度變化時會形成剪切方向的應力,簡稱剪應力;

3、就物理化學知識上講,刀具切入組織後由于體液的存在組織與刀表面會形成類似毛細管的結構,這時候體液的粘滞力就變得很大,使組織切口貼在到表面加之壓力的作用形成夾刀現象;

4、粘滞力大對應張力就大(這是根據張力計算公式),這個張力是指體液的張力,是存在與體液與刀表面的接觸界面方向是平行于界面。簡單的說,就是組織表面的體液希望自己處于平展的狀态,而且這種趨勢很強,這時候血槽的作用就是利用較大的張力破壞了這種類毛細管的結構,從而防止了夾刀現象的出現。

至于方便放血的依據也是根據3和4,但是血壓的壓力很大遠大于大氣壓,所以夾刀現象隻是在切割組織的時候,組織切片容易粘附在刀具上而已。

至于在制創上是否真的存在夾刀現象尚有些争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