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蟲

蠓蟲

昆蟲綱雙翅目動物
蠓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口器為刺吸式,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蠓科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蠓為全變态昆蟲。成蟲體長約2~5毫米,黑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觸角絲狀,吸血種類口器發達,但比蚊蟲的口器短。蠓蟲是重要的吸血昆蟲,其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由于蠓蟲可以通過吸血而傳播多種人或動物性疾病,因此蠓蟲也是重要的醫學昆蟲。[1]
    中文名:蠓蟲 拉丁學名:midge 别名:小咬、墨蚊、蠓柏子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颚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雙翅目 亞目:長角亞目 科:蠓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發育過程

蠓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

簡介

蠓(midge)屬于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的昆蟲,俗稱“墨蚊”、“人咬”。其中主要有庫蠓屬(ulicoldes)、蠛蠓屬(Lasiohelea)和細檬屬(Leptoconops)中的一些種類,除叮咬吸血外,還能傳播疾病和作為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

形态特征

成蟲體型細小,體長1一4毫米,呈黑色或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一對,雄蠓兩眼相鄰接,雌蠓則相距稍遠,單眼無或不明顯。觸角細長呈絲狀,13一15節,長于胸部,口器短,為刺吸式。

胸部微隆起,翅短寬,翅上常有自斑或暗斑,翅上微毛為分類依據,翅在靜止時重疊複蓋于腹部之上,後翅退化為平衡棒。足3對、細長。

腹部10節,雌蠓有尾須一對,雄蠓的第9、10腹節轉化為外生殖器。

卵長紡錘形,長0.5一0.7毫米,初産卵色淡,而後逐漸變深,表面具縱列小結節。

幼蟲體細長,四齡幼蟲長達5一6毫米,頭部深褐色,其餘部分呈白色或略呈黃色。各體節皆有短毛,未節毛較長,無運動器官

蛹分頭胸部及腹部,體長2一5毫米初期呈淡黃色成熟呈暗褐色或黑色,頭部前端有眼一對,頭胸部背面有一對呼吸管。腹部未節有兩個尖突。

生活習性

蠓,其孳生地很廣泛,多為潮濕有水的地方(稻田、窪地、沼澤、樹洞和富于有機物的土壤)。雌蠓産卵在潮濕土或植物表面。上每次可産卵百餘個,卵在20℃左右5天孵出幼蟲。幼蟲常集結在腐爛植物的積水或潮濕沃土中,約經2周即變為蛹,蛹不活動,垂直懸浮在水面下,經3一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約一月餘。

蠓僅雌蟲吸血,有的吸人和禽畜血,有的種類嗜吸人血,成蟲常栖息于溫濕的洞穴、雜草及樹叢等避光處。吸血蠓多數在交配時具有群舞現免它們的活動時間一般在

黎明或中午、黃昏,在夜間則多有趨光性。

危害

蠓對人的危害主要是雌檬叮刺吸血,常可緻皮膚丘疹,奇癢難忍或繼發感染。尤其在部隊戰士站崗放哨。戰時潛伏時騷擾,嚴重影響戰情。·人類疾病中由蟑為堤介而傳播

的病原體有二類,即絲蟲和病毒,蠓媒性絲蟲病有常見蓋頭線蟲、鍊尾蓋頭線蟲、歐氏曼森線蟲和旋盤尾線蟲,等廣泛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蠓類攜帶的病毒有乙型腦炎病

毒、辛布組病毒,中國僅有乙腦病毒報告,但檬的媒介作用尚未經實驗研究最後證實。畜、禽的蠓媒性疾病,包括寄生蟲病和病毒性疾病:原蟲病12種,蠕蟲病12種,病毒病22種以上。以上有一些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由此可見,檬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預防

蠓的防制與蚊相似。搞好環境衛生,用殺蟲劑噴灑處理可疑的孳生地。防蠓叮刺,如塗擦蠓避劑、戴上防蠓頭網。出現丘疹時擦拭驅蠓清涼油等。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是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飛蟲,夏天的傍晚常常成團地飛舞,像風沙那樣迷人眼目。當它偶爾粘在你的皮膚上,汗水就能夠把它淹死。蠓蟲最适合繁殖的氣溫在27℃~29℃,由于近日氣溫适合,濕度适中,并且風速不大,所以蠓蟲明顯增多。

蠓蟲跟蚊子一樣,雄的吸食植物汁液,雌的吸血,蠓蟲也會傳播疾病,被蠓蟲叮咬後會出現局部反應或奇癢,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

文化曆史

蠛蠓之類的小飛蟲。《紅樓夢》第三一回:“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所在謂亂飛小蟲如蚋者為蠓蟲,廣東謂之蠛子。”姚雪垠《長夜》三二:“固然你平常不信報應,可是蠓蟲過去都有影,雪裡能埋住死屍麼?”

上一篇:蒙托克怪獸

下一篇:非洲肺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