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魚

蝗魚

鲟科鳇屬動物
蝗魚學名中華鲟,俗稱臘子,産在黑龍江的主要是達氏蝗,為冷水性魚類。背灰褐色,腹部灰白而略黃,體為圓筒形,無鱗。頭大,口小,吻尖突。整個體形與爵魚相似。達氏鳇軟骨魚類,物種起源于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垩紀,是全世界惟有黑龍江流域才有的珍貴魚類。
    中文名:蝗魚 拉丁學名: 别名:中華鲟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鲟科 亞科: 族: 屬:鳇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俗稱:臘子

動物簡介

鲟鳇魚是白垩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并且數量極為稀少,因而具有“水中熊貓”的美稱。達氏鳇為底層魚類,喜歡分散活動,成體多在深水區,很少進入淺水區。幼體在河道淺水區及其附屬湖泊、泡沼中育肥、生長,平時栖息在大江的夾心子、江岔等水流緩慢、砂礫底質的地方。

達氏鳇性魚成熟年齡較晚。雄性為12齡以上,雌性為16-17齡,一般懷卵量為25萬~400萬粒,平均為100萬粒。達氏鳇為長壽型魚類,平均在40~50齡以上。個體大,生長速度快,壽命長,是淡水中最大型魚類之一。據有關文獻記載,最大個體長達5。6米,體重達1000千克以上。

生活習性

覓食遊動活躍,一年四季覓食,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性成熟的個體,在初春開始向産卵場洄遊。幼體主食底栖無脊椎動物、甲殼類及小魚、小蝦、昆蟲幼體等。口位于頭的腹面,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觸須2對,中間的1對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較尖。左右鰓膜相互連接,這是與鲟魚不同點,是鳇、鲟魚的分類依據之一。有長吻型和短吻型兩種類型。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及與其較大支流相連的湖泊,尤其以黑龍江中遊為最多;其次是分布于烏蘇裡江和松花江下遊等水域,嫩江下遊也偶有發現。此魚為淡水魚類,從不遊入海裡,分為黑龍江河口的種群、常年生活在該河道的種群以及鄂霍茨克海與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種群。

相關記載

冬季捕蝗魚,采用的則是坐安口的方法進行。即于大江上用茅草覆作尖形屋,鑿成冰窟,置燈窟上,人伺其側,魚在水中見燈光則趨赴之,漁人由窟投叉,适中魚身取而得之。鰓魚同大馬哈魚一樣,也有一些神秘的色彩。這便是曹廷傑在《西伯力東偏紀要》一書中對黑龍江下遊的東北海的一種叫做麻特哈或稱麻勒特的大魚,即遼金史本紀所載之牛魚(終蝗魚)奉旨送魚的形象描述。據說這種大魚長一二丈,大一二圍,其頭有孔,如江豚,涉波孔中噴水,高一二丈,旬然有聲,可聞數裡。

因為當地的黑斤,濟勒彌人皆不知歲月,特以江蛾為捕魚之候,每于江面花蛾變白蛾時,時值五月,麻勒特送烏互路魚人江。江面青蛾初起時,時值六月至七月半,送七裡黑龍江史志2001年第2期性魚人江。江面小青蛾再飛時,時值七月半至八月底,送達莫嘎(大馬哈)魚人江,皆至格林河口而返。從中不難看出用麻特哈(牛魚)可以觀候。

正好與《演繁露》記載的:契丹主達魯河釣牛魚以占歲有關聯。正因濟勒彌人等原以為麻特哈奉旨送魚,所以,當初他們不敢捕獲,同時也不敢食用,後來逐漸改變了這種認識。鮮蝗魚豐富了人們的經濟生活,更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史氏鮮本身就有"活化石"之稱,黑龍江的史氏鮮是現存的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與恐龍共存的古生物。從豐盛的蝗魚宴的菜譜上我們看到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從蝗魚捕撈,圈養進貢,賞賜等,我們看到了清代的貢賦文化;從蝗魚留下的地名,我們也看到了地名文化。

現在在黑龍江,松花江以及烏蘇裡江等地就留下了不少與蝗魚有關的地名,有的直接命名魚場,有的直接命為地名,如遜克縣遜克漁場雪水溫分場的蝗魚卧子,嘉蔭縣的蝗魚卧子魚場;直接命名烏嶼名的,如同江市八岔鄉西11公裡黑龍江上的青黃魚通島,饒河縣烏蘇裡江南通島中段之東的黃魚窩子島等都是因為這裡盛産蝗魚而得名。至于松花江岸的一些蝗(黃)魚圈地名,則說明了在清代這裡曾是為皇室圈養進貢鯉魚的地方。

在清代一些文人的詩歌中也有好多吟詠蝗魚類似竹枝詞的名篇佳作。如英和《蔔魁集》中的《龍沙物産十六詠》第四就是黃(蝗)魚。"森森三千裡,江天一任遊。捕防身碩大,嗜為骨輕柔。作客罷彈鐵,烹鮮嗤下鈎。要知貴公子,終是釣鳌鑄。"不僅道出了鯉魚的特點,也寫出了獲得蝗魚和嘗到蝗魚美味的喜悅。張光藻《北戍草》除有專叉蝗魚的詩以外,還有一首打得蝗魚之後涼曬魚胚子,蓄以備終歲之用的詩。"網得鮮鱗載滿車,長繩穿貫曬庭除。客來不用歌彈鐵,餐飯家家有食魚。"

黃兆牧的《雞林雜詠》中的"打網松江千裡情,大蝗分割小鮑烹"描述的則是在松花江上捕獲蝗魚和白魚分而食之的動人情景。就連乾隆皇帝對鮮蝗魚也是情有獨鐘的。他在《詠嶂蝗魚》目中寫道:"有目鮮而小,無鱗巨且修。鼻如矜翁戟,頭似戴兜黎。一雀安能齧,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處,出聽集澄流。"寥寥八句,鮮蝗魚的形态躍然紙上。鮮鯉魚不但豐富了詩歌創作,也豐富了諺語,歇後語語彙的形成和發展。

主要流行在同江,撫遠一帶鮮蝗魚盛産區。生活諺語如:"鯉魚缥,粘得牢。""大蝗魚離水活不長,莫日根(英雄)離群徒有名。""捕蝗魚不怕白頭浪,掏熊膽何懼高山擋。"氣象諺語如"臭李子開花,大蝗魚咬牙。""稠李果兒黑又甜,蝗魚擺尾向前鑽。"歇後語如"蝗魚皮做的靴子—穿不爛"。由于蝗魚性成熟晚,再生能力差,産量低,生長慢,加之過度地捕撈,江河水位逐年下降和污染日趨嚴重,鮮蝗數量驚人地銳減,若不采取措施,鮮鯉魚将會在黑龍江,松花江消逝。為此,新聞媒體已發出了"救救鳄蝗魚"的呼喚。

其實,保護鮮蝗魚早在清代就已提出,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二十日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在《為傷屬保護采捕蝗魚全貢事緻拉林協領等劄文》中就明确指出:對于鯉魚,"仍準本衙門循例采辦,勿任私網阻撓。并希望傷隊一體保護,以全要貢。"解放後,對于鮮蝗魚資源的管理目趨完善。

1957年,《黑龍江省水産資源繁殖保護暫行條例》首次規定了鰓蝗魚的禁漁期,規定6月1日至7月1日禁止捕撈鰓蝗魚,并規定了最低采捕标準,即蝗魚1。5米,鮮魚為1米以上。1982年《黑龍江省水産資源繁殖保護系例》規定了采捕鮮蝗魚長度的最低标準,也規定了重量的最低标準,即蝗魚2米,或65公斤;鳄魚1米,或4公斤。但是隻有這些還不行,爵蝗魚的保護,人工繁值已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有的已開始實施。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的赫哲人投人40萬元,建成了4萬多平方米的鮮蝗魚養殖基地,

在祭敖包時,要宰殺牛羊等作為祭品,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的好年成,祈求諸神鎮住邪魔,降賜吉樣,保佑人畜興旺,萬事如意。每次在敖包會上都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比賽等娛樂活動,最後是舉行宴飲,人們載歌載舞,盡情歡樂。春節,它包括臘月二十三,農曆年(臘月三十,正月初一至初五等數日)。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火儀式,這一天是"火神回天"的日子,火位正面擺放祭品,周圍鋪上墊子,火架裡放上羊骨燃起,并把祭品放進火裡,這時主祭人口喚,"呼日耶",其餘人向火叩頭,祈求火神保佑。

上一篇:科迪亞克棕熊

下一篇:多肉燈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