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

蜻蜓目

昆蟲綱下級目
蜻蜓目(學名:Odonata)是節肢動物們昆蟲綱的一目,半變态。蜻蜓目是昆蟲綱的一目。該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全世界已知種類有5500餘種,中國記載有350多種和亞種。[1]
  • 中文名:蜻蜓目
  • 拉丁學名:Odonata
  • 别名:蜻蛉目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單髁亞綱
  • 目:蜻蜓總目
  • 亞目:均翅亞目、間翅亞目、差翅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體長20~150毫米。顔色多豔麗。觸角短小,剛毛狀,3~7節。複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口器咀嚼式。上颚發達。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并,稱合胸。合胸構造特殊,側闆擴大,中胸上前側片尤甚。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相遇。從側面看,中胸側縫上端較長的一段向後方傾斜。

接連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體後方位移到最适于飛翔的重心,側縫下端較短的一段與身體縱軸垂直。足接近頭部,細長。飛行時,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飛蟲。停息時,足常抱附于植物枝葉上。跗節3節。腹部圓筒形或扁形,10節。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闆,雄前雌後,一起飛行。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将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

生活習性

許多蜻蜓沒有産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旋,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将卵産到水裡。蜓科和均翅亞目都有産卵器,它們用産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莖葉,把卵産進植物的組織内。有的豆娘能順着水草潛入水中産卵。

半變态。絕大多數稚蟲水生,稚蟲齡期一般為10~15齡,因種而異。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國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時可以見到蜻蜓的稚蟲脫殼,這一類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蟲老熟時,爬出水面,固着在石頭或植物上,而後羽化為成蟲。少數種類的蜻蜓稚蟲為陸生。

初孵化的稚蟲體外包着一層薄膜,這是第1齡稚蟲,曆時很短,有些種類幾秒或幾分鐘後,薄膜即脫落,變成第2齡稚蟲。稚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蟲為食。蜻科昆蟲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蜓科的昆蟲常在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是重要的益蟲。

分類

蜻蜓目,共分3亞目,19科,約6500種,中國已知400種,估計約有600多種。

均翅亞目(Zygoptera),本亞目的昆蟲色常豔麗,俗稱豆娘。前後翅的形狀和脈序相似。翅基狹窄形成翅柄。休息時一般四翅豎立體背。稚蟲體細長,腹末有3個尾鰓,尾鰓是呼吸器官,常呈葉片狀,也有呈囊狀或其他形狀。本亞目下分2總科8科。

間翅亞目(Anisozygoptera),因本亞目昆蟲的特征介于均翅亞目與差翅亞目之間而得名。翅基部不呈柄狀,後翅大于前翅。隻有2種,一種産于喜馬拉雅山南側,一種産于日本,是古老類群的孑遺後代,有活化石之稱。

差翅亞目(Anisoptera),本亞目昆蟲俗稱蜻蜓。後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脈也稍有不同。休息時四翅展開,平放于兩側。稚蟲短粗,具直腸鰓,無尾鰓。本亞目包括2總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見。廣布中國各地。

栖息環境

稚蟲又稱水虿,常栖息于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間,取食水中的小動物,如蜉蝣及蚊類的幼蟲,大型種類還能捕食蝌蚪和小魚。老熟稚蟲出水後爬到石頭、植物上,常在夜間羽化。

上一篇:岐山

下一篇:淡水水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