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附子

蛇附子

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
蛇附子,中藥名。為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三葉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塊根。植物三葉崖爬藤,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消熱解毒,祛風活血之功效。主治高熱驚厥,肺炎,咳喘,肝炎,腎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疔瘡疖,濕疹,蛇傷。
    中文名:蛇附子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鼠李目 亞目: 科:葡萄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崖爬藤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三葉崖爬藤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采收時間:冬季 貯藏:貯幹燥容器内,置陰涼幹燥處

别名 

石猴子《植物名實圖考》,攔山虎《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石抱子、土經丸、石老鼠《江西草藥》,雷膽子、搜夾風、絲線吊金鐘《湖南藥物志》,金線吊葫蘆《浙江藥用植物志》,金線吊馬鈴薯(江西),陰靈子(四川)。

入藥部位 

塊根。

性味 

味苦、辛,性涼。

歸經 

入心、肝、肺、腎經。

功效 

消熱解毒,祛風活血。

主治 

高熱驚厥,肺炎,咳喘,肝炎,腎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疔瘡疖,濕疹,蛇傷。

相關配伍 

1、治小兒高熱驚厥,石老鼠3g,鈎藤6g,七葉一枝花根6g。水煎服。(《江西草藥》)

2、治肺炎,石老鼠根、瓜子金、枸骨根各9g。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3、治哮喘,石老鼠根、貝母、桔梗各3g。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4、治百日咳,(三葉崖爬藤)塊根3-6g。磨米泔水,用竹瀝适量,沖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5-12g;或搗汁。

外用:适量,磨汁塗;或搗爛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孕婦忌服。

炮制 語音

一、采集加工

冬季挖根部,除去泥土,洗淨,切片,鮮用或曬幹。

二、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須根,洗淨,切片,幹燥。

形态特征 

三葉崖爬藤,别名三葉青《浙江藥用植物志》。多年生常綠草質藤本。莖枝纖細,無毛,長可達10m,着地部分節上生根;塊根卵形或橢圓形,表面棕褐色,内面白色。卷須不分枝,與葉對生。掌狀複葉互生;總葉柄長3-4cm,基部有苞片;小葉3,草質,中間小葉稍大,卵狀披針形,長3-7cm,寬1.2-2.4cm,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疏生小鋸齒,小葉柄長4-7mm;側生小葉基部偏斜,無毛,小葉柄長約3mm。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花序腋生,花序梗短于葉柄;雌花黃綠色,花梗有短硬毛;花萼杯狀,4裂;花瓣4,近卵形,頂端有不明顯的小角;花盤明顯,有齒;子房2室,基部與花盤合生,柱頭無柄,裂片4,星狀展開。漿果球形,紅褐色,成熟時黑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600-1000m的陰濕山坡、山溝、溪谷兩旁樹林下或灌叢中,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鑒别 

一、藥材性狀

塊根呈紡錘形、卵圓形、葫蘆形或橢圓形,一般長1.5-6cm,直徑0.7-2.5cm。表面棕褐色,多數較光滑,或有皺紋和少數皮孔狀的小瘤狀隆起,有時還有凹陷,其内殘留棕褐色細根。質硬而脆,斷面平坦而粗糙,類白色,粉性,可見棕色形成層環。氣無,味甘。

二、飲片性狀

參見藥材形狀。

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鎮痛作用。

現代應用 

1、治療病毒性腦膜炎。

2、治療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咽喉炎、腸炎、膽道感染及眼睑蜂窩組織炎等感染性疾病。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取漿沖服,治小兒腹痛,退熱。”“治跌打損傷,婦人經水不調,敷一切無名腫毒。”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涼解毒,祛風化痰。”

上一篇:九層塔

下一篇:獨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