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

虢國

西周初期諸侯封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别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荥陽縣西汜水鎮)。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西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陝西寶雞附近,後随周平王東遷至今河南陝縣東南,地跨黃河兩岸,河北稱為北虢,河南稱為南虢,實為一國,于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原地留有一小虢,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東虢國,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國,位于現河南荥陽,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
    中文名:虢國 外文名: 别名: 首都:制邑、雍邑、上陽、夏陽 所處時代:周朝時期

簡介

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兩周時期,虢作為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屢見于文獻。傳統觀點認為有三個虢國,《漢書·地理志上》弘農郡陝縣下自注雲:“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荥陽,西虢在雍州。”北虢所在的大陽即春秋和左傳裡的下陽,在今三門峽地區,東虢所在的荥陽在今河南荥陽地區,西虢在的雍州,大概離今天陝西寶雞地區不遠。還有所謂南虢與北虢其實同屬一國,隻是分列于黃河南北的兩個都邑而已。據學者考證,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别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荥陽縣西汜水鎮),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市東),兩虢起着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西周初期,周王所封隻有二虢,一為東虢,封邑荥陽,公元前767年為東遷的鄭國所滅亡;一為西虢,封地寶雞。西周晚期,西虢東遷,族人一支滞留原地,史稱小虢,公元前687年為秦武公所滅。另一支則東遷到今三門峽、平陸一帶,因其地跨黃河南北,隔河相望,故有南虢、北虢之稱,今人則一般稱其虢國。東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鄭國所滅(據《竹書記年》)。西虢東遷後,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國所滅據《史記·秦本紀》);東遷後的三門峽虢國建都上陽,地跨黃河兩岸,史稱南虢、北虢,實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晉國所滅。

虢叔

虢仲、虢叔,季曆第二、第三子,名失傳,周文王之同母兄弟,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由周武王封于西虢,後世子孫多稱“虢公”或按排行簡稱為“虢伯”、“虢仲”、“虢叔”、“虢季”,“虢”是“鞹”、“鞟”的通假字,表示剝取虎皮制成皮革之意、“郭”是“鞹”的省寫,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氏,虢仲、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假道滅虢

解釋: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于軍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闆,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借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滅虢。”

三十六計: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探源: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滅虢。”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隻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産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裡舍得?苟息說:大王放心,隻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隻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财産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将裡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隻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裡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曆朝國君

虢叔(周文王之弟,始封西虢君主)

中間世系失考

虢城公(周穆王同期君主)

中間世系失考

虢公(周夷王同期君主)

虢厲公(虢公長父、虢仲)周厲王三年,讨伐淮夷。厲、宣之際,始東遷三門峽立國。

虢宣公(虢季子白)周宣王時征伐猃狁,大獲全勝。

虢文公(虢季)周宣王時谏不籍千畝

虢公石父(虢石甫、虢公鼓)周幽王時敗壞朝政

虢公翰在攜擁立周攜王

虢公忌父周平王晚年,重新起用為王室卿士

虢公林父(虢仲)周桓王時一同讨伐鄭莊公

分封與名義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為鞏固姬周王朝的統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諸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苟子•儒效篇》也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圄,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說明周初分封的姬姓諸侯就有五十多人。這些封國的名稱,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說:“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這說明文王之子的封國有十六個,武王和周公之子的封國有十個。此外,尚有大王之子太伯、仲雍的一支周章和虞仲建立的吳、虞兩國①、文王庶子邵公建立的燕國②、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國當然也在其列。這些姬姓貴族建立的封國,就像屏障似的護衛着西周王朝。

虢仲、虢叔是重要的姬姓封國。《左傳》僖公五年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預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穎達《疏》弓丨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國語•晉語四》說“文王在母不憂,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韋昭注:“善兄弟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這說明虢仲是文王的異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他們與文王的關系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輔佐文王治理國家,為發展壯大周族的勢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世虢國之君在周王室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凡方國部族皆有各自的名号,以便稱道。“虢”便是虢仲、虢叔的封國之号。不同的方國名号,各有不同的含義。那麼,虢國因何而得名?《尚書•君》∶“惟有若虢叔”,僞孔傳曰:“虢,國名。”《左傳》隐公元年:“虢叔死焉。”《經典釋文》∶“虢,國名”,這是說虢為國族之号。《說文•虎部》“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孚聲。”段玉裁注:“攫者又所執者,畫者叉所畫也,故有明文也。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許慎對虢字本義的解釋,可謂望文生義,不着邊際。因“虢字本義久廢,罕有用者”,故後人對其本義感陌生。因此,要想弄清虢國的名義,隻有對“虢”字的構形作深入分析,才能窺見其一斑。

戰略意義

周室東遷之後,國勢與西周時的盛世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春秋初年仍然是一等大國,《史記·秦本紀》:“(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依據這條記錄,春秋初年周王室對西周故土并未完全放棄,事實上周王室對也有意經營,《左傳》桓公四年:“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從地理上分析,周王室之所以能這樣,因為虢國在東周王畿之西,而虢國之西則是原來的西周故土和一些同姓小國,這些地方在春秋初年大國還是受周王室影響的。與此同時,晉國則在日益崛起,其建立地區性霸權的主要威脅就是以虢國為代表的姬姓諸國,這也是阻礙它向外擴張的主要障礙。虢國的存在與否,是周晉在中國北方誰擁有主導權的關鍵,也是東周王權盛衰的一大關鍵,從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表現。

(一)虢國被滅前後周王在諸侯國心目中的地位大變。《左傳》隐公四年:州籲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為可。」曰:「何以得觐?」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籲如陳。石碏使告于陳曰:「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弑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之而請莅于衛。九月,衛人使右宰醜莅殺州籲于濮,石碏使其宰乳羊肩莅殺石厚于陳。

這種情況在春秋中後期幾乎不可想象。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權衰落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但虢國的被滅則是其中的關鍵。

(二)虢國被滅後周室幾乎無所作為。過去人們習慣于認為周室東遷後便無所作為,隻能受制于強諸侯,這種看法隻要稍讀左傳就不攻自破,前文所引已多,不再贅述。也有學者認為周室的真正衰落在需葛之戰後,我們認為需葛之戰對東周王室隻是意志上的打擊,而在實質上,該戰中周室軍事上實際損失并不是很大。從左傳上的記載看,需葛之戰後,周王室的威權确實受到大挫,但依然汲汲于列國事務,前文中舉例已經很多,這與虢亡後唯霸主之命是從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虢國被滅前後周室對霸主态度的不同。春秋初年有所謂鄭莊小霸,齊僖小霸,因為其霸權有限,周王室與對其霸權并不承認,甚至相互發生摩擦。即便在齊桓建立霸業初期,周王室似乎并不認可,《左傳》僖公五年:“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而同年虢國就被滅,之後周王室便對齊桓公仰仗有加。而到了晉國霸業建立時,周室對其幾乎唯命是聽,對晉國的依賴也遠甚于齊桓。這裡恐怕并非僅僅因為周齊異姓而周晉同姓,筆者認為原因至少還有兩條,一,東周距晉國近在咫尺,且在虢國被滅後防禦屏障大失;二,虢國被滅後周室與原來西方領地的聯系被徹底切斷,王畿大大縮小,而晉國緊緊扼制着函谷關至潼關的桃林之塞,周王室複興的希望被徹底打破,會盟征伐之權全落在所謂霸主的手中。

以上對虢國與東周王室的戰略意義做一梳理,從中不難發現,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言:“晉滅虢。是為東周盛衰一大關鍵。”從此,中國曆史全面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霸權時代。

上一篇:網絡資本運作

下一篇:生育險報銷标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