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同裡

蘇州同裡

中國5A級旅遊景區
同裡隸屬于江蘇省吳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同裡、九裡、澄湖、沐莊、白硯、葉澤、南星、龐山湖),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裡,南接318國道、西連蘇嘉高速公路、北離蘇州18公裡。2001年10月,同裡與屯村兩鎮合并後的同裡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裡,5.8萬人,12個行政村,1個水産總場,6個社區居委會。古鎮于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曆史文化名鎮。
  • 中文名:蘇州同裡
  • 外文名:Tong li ancient town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總人口:5.8萬人
  • 轄:12個行政村
  • 地址:江蘇省吳江市

發展曆史

史前

同裡的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裡成為吳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原名”富土“。n先秦已成集市,隸屬會稽郡吳縣,漢唐日呈繁華。

唐宋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銅裡。尚屬村市,在九裡村。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镠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同裡屬吳江縣感化鄉、n宋代,廢感化鄉,同裡屬範隅鄉,正式建鎮。将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再将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同裡。

元明

元明時同裡漸移至南,因鎮内三條東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漢代成集市,始稱”屯市“,唐初已達興盛時期。宋建炎年間,居此地者千餘家。n元明時”易市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弟張士德據吳江,分兵譚道濟守屯市東關,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沖。明嘉靖年間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後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屬吳江縣久詠鄉。

清朝

清乾隆年間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原居同裡鎮中,水民安數畝的放生河塞築屋,“亦成鬧市”,稱”新填地“。鎮域繼續向東南擴張。n宣統二年(1910年)推行區域自治。

民國

民國元年,同裡設市公所。

現代

1985年10月,同裡鎮、鄉合并,實行鎮管村體制。n1980年同裡古鎮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n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2000年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n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n2017年11月17日,同裡古鎮獲評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

主要景點

明清街n古鎮商業街之一。1996年建,長160餘米,為明清建築風格,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兩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遺風”四字由費孝通題書。

同裡濕地公園n位于鎮東北部,東南與江南水鄉古鎮周莊為鄰,北依澄湖,南鄰白蚬湖,是同裡與周莊旅遊線路的必經之地。園内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園、香樟園、銀杏園、桃園、藥草園、翠梨園、竹林園、苗圃、魚塘等。

嘉蔭堂n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國11年(1922),四進,門窗梁棟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蘆墟開設油坊,發迹後遷于同裡營建宅第,共耗白銀兩萬兩。與詩人柳亞子同宗。n主建築仿明代結構,俗稱“紗帽廳”。因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該庭院高大寬敞,肅穆莊重。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紗帽翅”(即梁頭棹木)上刻有《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八幅戲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旅遊信息

線路

同裡水鄉品味二日遊n第一天:退思園(世界文化遺産地)→搖橹船u001f→王紹鏊紀念館(體驗同裡深厚文化底蘊)→同裡濕地公園→十八竈→潛龍山莊休閑垂釣n第二天:珍珠塔景點(禦史府第)→三橋景點(欣賞水鄉風情)→崇本堂(商賈大戶)→嘉蔭堂(書香門第)→耕樂堂(欣賞明式宅第園林)→南園茶樓(品茗)→羅星洲(水中佛國)

美食小吃

闵餅

同裡闵家灣“本堂齋”特産,頗負盛名的傳統糕點,已有400多年曆史,其制作僅闵氏一家,世傳其業,故稱“闵餅”。闵餅用“闵餅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餡,蒸制而成,是青團的一種,色澤黛青,光亮細結,入口油而不膩,清香滑糯,具有獨特的江南農家風味。清代,闵餅曾被列為朝廷貢品,選送給慈禧太後品嘗。明代畫家沈周曾賦詩一首贊美曰:“香劑圓從範,青膏軟出蒸。女工虛鄭缟,士宴奪唐绫。”民國初年,闵氏在上海創建“大富貴闵餅公司”,産品遠銷海内外。

襪底酥

形如襪底,一層層油酥薄如蟬翼,咬起來清香松脆,吃到嘴裡有甜中有鹹,在江南一帶一直是人們争相口嘗的傳統茶點。 受人歡迎在于精選配料,做工講究。用料以面粉和豬油為主,配以糖、鹽、芝麻和香蔥等輔料。其制作過程包括油面和油酥制作兩部分。首先用面粉、沸水和油合制成油面;然後用油和面粉合制成油酥。用油酥和面時要反複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勻為止,這樣烘烤出來的酥餅才能一層層薄得透明,吃起來松脆爽口。餡芯制作精細考究,原料配比嚴格,如做椒鹽酥所用的鹽,要在镬子裡煨熟,擀面仗擀細,小蔥要搗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餡。

狀元蹄

此菜雖非同裡獨有,但同裡制法甚有不同,至于制法則是不傳之密。同裡人宴請賓朋,桌上定有此菜。

青團子

相傳青團子是用雀麥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變為碧翠色。以此用來包入豆沙或棗泥,再用蘆葉墊底入籠,蒸熟即成。

2021年7月消息,同裡古鎮景點推出暑期全年夜間開放。

基本介紹

清麗古樸的同裡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裡的特點在于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内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岚翠”諸景同裡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荟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裡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锜、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裡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骥、費以複、劉汝醴、範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瓒、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裡。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古鎮文化

目前,同裡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古鎮同裡也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随着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同裡,蘇州同裡影視攝制組也頻頻取景同裡,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内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裡影視攝制基地”。發展中的同裡,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産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随着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裡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着增強。

2021年4月18日上午,第二十五屆“同裡之春”國際旅遊文化節開幕式在同裡古鎮舉行。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區委書記李銘、區委副書記錢斌等共同為“同裡之春”國際旅遊文化節啟幕。

本屆旅遊文化節緊緊圍繞“文旅消費、江南文化、綠色生态、滬蘇同城”等關鍵詞,充分诠釋全域旅遊時代同裡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内涵。整個旅遊文化節活動從3月持續到5月,設有北聯村踏春賞花季、第八屆中國女子圍甲聯賽、同裡國家濕地公園首屆觀鳥大賽、第35屆“同裡杯”中國圍棋天元賽決賽、第二十五屆“同裡之春”國際旅遊文化節開幕式、“同裡之春”五五購物季、“尋春同裡”長三角短視頻大賽、夜遊同裡啟動儀式、2021“同裡之春”長三角評彈票友流派演唱會、“遺産創新未來可期”江南水鄉古鎮保護同裡論壇、“我與同裡”民宿周、2021年長三角旅遊推介會等多個子項目。

近年來,同裡鎮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圍繞“千年古鎮世界同裡”的品牌内涵,積極優化農文旅産業布局,着力構建多元化發展格局,切實做好文化賦能大文章,不斷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進一步豐富新時代“同裡之春”特色品牌的内涵與外延。

千年風韻

同裡隸屬于江蘇省吳江市,位于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同裡、九裡、澄湖、沐莊、白硯、葉澤、南星、龐山湖),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裡,南接318國道、西連蘇嘉高速公路、北離蘇州18公裡。2001年10月,同裡與屯村兩鎮合并後的同裡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裡,總人口5.8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水産總場,6個社區居委會。

同裡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于同裡、九裡、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将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着稱,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同裡人才

同裡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荟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裡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梁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锜、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裡人有陳去病、金松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骥、費以複、劉汝醴、範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瓒、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裡。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同裡遺址

同裡遺址在1985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位于蘇州吳江同裡鎮西北

同裡遺址現存面積約32萬平方米,史前時期的文化堆積約1—1.5米,環繞遺址一周分布有寬10米以上的壕溝,并在遺址北50米的地方發現一處良渚文化時期的高台墓地。

搶救性發掘發現崧澤文化1座祭台和64座墓葬。祭台被宋代地層所壓,建築在其下的崧澤文化村落之上,形狀呈正方複鬥形,頂部寬10米、底部寬16米、高約1.3米,土台5個面貼有紅燒土塊,其下四周場地也用紅燒土鋪墊,近土台處場地紅燒土塊較密集,遠處漸稀少。而64座崧澤文化墓葬與祭台屬同一層次,分布于祭台的北側,呈南北3列向東向西延伸排列。墓向大多為南北向,頭向南,少量東西向,東向西。因墓葬位于現代水位以下,人骨大多保存不好,許多墓葬隻能看清人骨輪廓,墓葬一般為仰身直肢,個别為側身屈肢和二次葬,一般為單人葬,個别為二人合葬墓。

墓坑為長方形淺豎穴,少量為梯形,根據墓坑大小,分3類,大墓葬坑在2.5米以上,小型墓坑僅人身長,中型墓坑介于以上兩者之間。大型墓主要分布在2個區域,一是位于祭台北坡下,有4座,一是位于墓地西部,也為4座。随葬品數量大小墓葬相差懸殊,大墓一般在20件以上,小型墓葬7—8件以下,少量墓僅見人骨架。随葬品種類有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陶器一般位于墓葬兩端,玉器主要位于頭部和手部,石器位于頭部和腿部,骨器位于頭部和手部。陶器327件,大多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紅褐陶,主要器物組合為鼎、豆、罐、壺、盆、杯等,另有缽、缸、瓶、盅、澄濾器等,器類中以壇、壺、杯組成的酒器最具特色,它們制作精美,非一般實用器皿,可能是陶禮器。陶器中另一大特色是較多的器物飾有花紋,一部分為通體紋飾,另外有一部分少量彩繪陶器。石器20件主要有石锛、石钺2類,特别是石钺,制作規整,磨制光滑。玉器數量較多,達25件,主要器形有璜、镯、墜飾,璜有橋形、半璧形和半環形3種,同一類璜且有大小不等之分,玉镯形制單一。牙骨器有4件,出于一個墓葬中,為2件象牙手镯和2件骨簪。

同裡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太湖流域最大的崧澤文化遺址,遺址四周分布有環形壕溝的特征,為研究本地區史前聚落的特點提供了範例。一群較高規格的墓葬和堆築考究的方形夯土祭台的組合是良渚文化權貴墓地的雛形,原始字符、刻紋陶禮器及原始宗教遺存等各種文明因素的增多,為研究該地區文明起源的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漁米之香

自古以來,同裡就是水鄉澤國,物産豐富。宋代,時已“民豐物阜,商販骈集,百工之事鹹具,園池亭榭,聲伎歌舞,冠絕一時”。元代鎮區逐漸南移,至元末明初“地方五裡,居民千餘家,室宇叢密,街巷逶迤,市場騰沸,可方州郡”。宋、元、明三朝,同裡已是吳中巨鎮。

同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179小時,年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1019.5毫米,“雨熱同步”,“光溫互升”,因而形成四大生産基地:

糧油生産基地。同裡四周碧野千裡,良田萬頃,河泊衆多,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清代以來,逐漸形成發達的米市,與無錫北塘、江都仙女廟、上海南市并稱“江蘇四大米市”。每年運往上海的大米達五六十萬石,甚至遠銷天津、甯波等地。特别是同裡出産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稱“蘇同白”,約占舊上海全部食米的十二分之一。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同裡米市已為“官牙七十二家,商賈四集”。規模最大者豐泰豫米行,在江浙兩省中首屈一指。解放後(至20世紀90年代),同裡的人均商品糧,一直居吳江市1~2位之内。

水産養殖基地。同裡的水産業,從以捕撈為主,發展到以養殖為主。1989年全鎮養殖面積780公頃(11705畝),水産品總産量達1947噸(38954擔),比1979年增長10倍。2003年,養殖面積外蕩1393公頃(20900畝),内蕩1333公頃(20000畝),總産量達6174噸(123480萬擔)。同時,從單一的青、草、鲢、鯉發展到鲈魚、對蝦、青蝦、蟹、鼈等優特水産品。

種草養鵝(禽)基地。21世紀初,全鎮種草133公頃(2000畝),哺坊40家,年哺苗鵝(禽)110.3萬羽,養成鵝(禽)92.5萬隻。

蔺草種植基地。旺塔、韓墅、裴厍等村曆來種植67~133公頃(1000~2000畝)席(蔺)草,産量曆年來均居吳江市之首,并在“爛田”中種植藕、荸荠、慈姑、芡實等。另外2000年全鎮還種植中草藥100公頃和蠶桑1333公頃。

2003年,同裡糧食總産量達12115噸,油菜籽總産1414噸,水産品總産量6174噸,家禽出欄42萬隻,農林牧漁總産值達21014萬元。

同裡的工業,早期以生産農具和糧油加工為主。宋明時期,屯村鐵作業已頗具規模。清末,同裡盛稱“九當十三車”(全鎮有9家典當和13家油坊)。民國時期,工業有電燈廠、碾米廠、油廠。1952年,同裡開辦吳江縣首家國營米廠,1956年擴建公私合營馬兆源油廠。20世紀50年代組建五金社、石棉社、竹器社等。70年代發展成為電機廠、農機廠及新建晶體管廠等縣屬集體企業。80年代興建一批鄉鎮企業。90年代民營和外資企業興起。

21世紀初,落戶同裡的外資、台資、港資企業45多家,民營企業近300家,形成“電子資訊、醫藥醫保、新型建材、汽車配件、金屬表面加工”五大特色産業。至2003年末,工業銷售超億元的企業有天翰科技、美欣醫材、吳贛化工、通信電纜、常樂泡塑新材5家,其中天翰科技工業銷售超13億。

糧油加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同裡商業的繁榮。清初,同裡已成為方圓數十裡商貿集散中心。民初商業輻射至鄰近鄉鎮“商有典當、米行、鹽公堂”,商業街東自新填地,西至西埭,全長1.5千米。上下街店鋪栉比,集60多種行業,600餘家商号。尤其是南灣塘、小菱灣一帶,商販紛至,百舸争泊,市河為塞,街道上往來熙攘,人聲鼎沸,早晚不息,名店大号,比比皆是。

20世紀80年代,旅遊業的興起,給同裡的商業帶來新的生機,随着遊客的大量增加,本地土特産商店迅速崛起。外地名牌名店也落戶同裡,有刺繡、真絲、綢緞、食品、陶瓷等,品種齊全,檔次較高,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特别是明清街,兩側商店毗連,左側前店後宅,右側下店上宅。房屋多為木門木窗,青磚翹脊,路面金山石鋪設,還保留有明清時期的古街特色。

上一篇:曼谷大皇宮

下一篇:柳溪江漂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