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

藥王

古代中國民間供奉的醫藥之神
我國民間對藥王的信仰甚為普遍。藥王被道教奉為主要神明,在我國藥王有多位,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扁鵲,漢代的華佗,唐代的孫思邈、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等。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孫思邈、華陀、扁鵲、邳彤等,唐代三韋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醫師 主要成就:解百姓一方危難,治病救人 姓名:藥王 所屬教派:道教

民間

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藥王還不止一個。

扁鵲

扁鵲是我國古代的名醫、《史記》稱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郡鄚人。他精通醫道,曾遇異人長桑君授以秘方奇術,能用肉眼視人五髒症結,遂以醫名。他到處行醫,在齊國号盧生;在趙國名扁鵲。他行醫的特點是能随俗應變。據《新搜神記·神考》曰:“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随俗為變。”《列子·場問》中記載了其為魯公扈、趙齊嬰等人治病時,“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記·扁鵲傳》中還記載了扁鵲神診妙醫的故事,如治愈了昏迷七天的晉國大夫趙筒子,救活了被人當死的萌國太子,指出将置齊桓公于死地的不治之症。扁鵲遂聞名于天下,被譽為神醫。傳說黃帝的大醫名扁鵲,故以其名稱之,秦太醫嫉妒其高明醫術,暗中派人将其刺殺了。因扁鵲醫術神奇,醫德高尚,遂被人們封為藥王,立廟把之。

祭祀扁鵲的藥王廟,以其墓所在地河間縣藥王廟和其故鄉鄚州藥王廟最為著名。清朝縣志載:蘆村有扁鵲墓。相傳,戰國神醫扁鵲葬于此。扁鵲墓于1958年“大躍進”平整土地時被夷為農田。據目擊者講,當時,曾有大量陶片等随葬品。該墓區于1987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引自河北省《博野縣志》第472頁《文化篇》。

《宋史·許希傳》載,北宋景枯元年(1034),仁宗病卧不起。醫生許希以針炙法療使之愈。仁宗封其為翰林醫官,賜絆衣,銀魚及币器,許希拜謝完畢,又向西拜。六宗惑問其故,許希日:“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呼?乃清以所得之财修扁鵲廟。六宗遂敕封建扁鵲廟于京城西隅,诏封為“靈應侯”,後來明朝又封為“神應王”。學醫者競相求拜。

相傳藥王扁鵲的生日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據清初高士奇《扈從西巡回錄》雲:每年四月鄭州漢族民間有藥王會。時黃淮以北,秦晉以東,商旅雲集,來此貿易,江湖藝人,集此獻藝。但見幕漲遍野,聲樂震天,如此者二十來日方止,可見規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孫思邈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成為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孫思邈是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确,故以之為準)。

藥王中最有名的是唐代神醫孫思邈。《舊唐書》說其為京兆(今陝西耀縣)人、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老莊及百家之說,性好道家之學。周宣帝(579)時,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後長期隐居終南山,行醫修道,隋唐統治者屢次派人到山中請他至京城為官,均辭謝不前,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終其一生。北宋崇甯二年(1103),贈封為“妙應真人”。孫思邈自注《老》、《莊》、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主張治病時必須天人合一,認為“天有四時五行,寒暑叠代”,人亦有“四肢五髒,一覺一寝”為之應;天轉運,“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為霜雪,張而為虹霓”,謂此為“天地之常數也”,人“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營)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稱此為“人之常數也”。二者相結合,“陽用其神,陰用其精,天人之所用也。”指出“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

隔而為痛疽,棄而為喘,乏竭而為樵枯”,必須:“診發乎面,變動乎形”,以此論天地,亦如此。所以提出“五緯盈縮,星辰鋁行。日月薄蝕,車管飛流”為天地之危診;“山崩上陷”為天地之癰疽;“奔風暴雨”為天地之喘;“川滇竭涸”為天地之焦枯。提倡“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聖德,輔之以人事”,最終使“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後人以此理論治病,救活了許多人,因此後人尊稱他為藥王,又稱之為真人。

孫思邈一生隐修的地方甚多。據說曾在五台山隐居過,為了紀念他,後人遂将五台山稱為藥王山。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曾經評道:“邈道合古今,學彈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持诘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闳,安期生之俦也。”及明末清初時有《藥王救苦忠孝寶卷》,講孫思邈救助白蛇,後得道成為藥王的故事。

其他

此外唐代的韋慈藏、韋善俊、韋古道等人也被人們尊為藥王,他們被道教所倡而流傳于漢族民間。韋慈藏為唐一代名醫,《舊唐書》回其為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後來稱為韋真人。《月令廣義·五月令》稱五月十五日是藥王韋真人的生日。韋古道,又稱韋老師,西域天竺人。開元(713-743)中入京師,系葫蘆數十枚于腰間。廣施藥餌,治病多見奇效。唐玄宗召入宮中,賜号藥王,朝野稱之為藥王菩薩。

全國各地遍布藥王廟,其中最大的且供奉較全的要數河北安國的藥王廟。廟中供奉東漢,開國功臣邳彤,在邳彤神像兩則,奉把華佗、張介賓、扁鵲、張仲景、孫思邈,三韋等十大名醫,歲時祭粑,香火極旺。

韋善俊

韋善俊是唐武則天時候的人,《列仙全傳》卷五稱其十三歲奉長齋,後遇一道士授以金丹秘要。常攜一條黑犬,呼之為烏龍。一日黑犬化為烏龍,韋善俊乘之他去。根據《太平廣記》記載,唐初道士韋善俊(藥王)的一條狗名叫“烏龍”,後來韋善俊将要成仙升天,他的黑狗化龍,韋善俊騎上黑龍升天了。如今的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雙鳳鄉賀家嶺還有一座黑狗山,相傳是那條黑狗的出生之地。

原文:《仙傳拾遺》(唐代.杜光庭):韋善俊[太平廣記卷四十七着錄。]

韋善俊者,京兆杜陵人也,訪道周遊,遍尋名嶽,遇神仙,授三皇檄召之文,得神化之道。或靜栖林野,或醉卧道途。常攜一犬,号之曰「烏龍」,所至之處,必分己食以飼之。犬複病疥,毛盡秃落,無不嫌惡之。其兄為僧,久居嵩寺,最為長老。善俊将欲升天,忽謂人曰:「我有少債未償耳」。遂入山見兄,衆僧以師長之弟,多年忽歸,彌加敬奉。每升堂齋食,即牽犬于其側,分食與之。衆既惡之,白于長老,長老怒,召而責之,笞擊十數,遣出寺。善俊禮謝:「某宿債已還,此去不複來矣。更乞一浴,然後乃去」。許之。及浴移時,牽犬而去,犬已長六七尺,行至殿前,犬化為龍,長數十丈,善俊乘龍升天,拏其殿角,縱迹猶在。

【譯文】韋善俊[唐初道士(公元595——694)],藥王,是京兆杜陵人。周遊各地訪道,尋遍了名山。遇到神仙,授予他三皇的檄召的文書,獲得了神仙變化的道術。韋善俊有時靜靜地栖息在山林荒野,有時喝醉了睡在道路上,他出遊時經常攜帶着一條狗,名字叫“烏龍”。韋善俊不管到什麼地方,必定要把自己的食物分出來一部分喂狗。狗得了疥瘡病,毛都脫落了,很難看,人們見了沒有不厭惡的,韋善俊的哥哥做了和尚,久居在嵩山寺廟,功勞最高,成為長老,韋善俊将要成仙升天,忽然對别人說:“我有一點債沒有償還。”于是進入嵩山去見他的哥哥。衆和尚都因為他是師長的弟弟,多年外出,忽然回來,所以更加尊敬,小心侍奉。每次登上殿堂吃齋,韋善俊就牽着狗在他旁邊,分一部分食物給狗吃。衆和尚都厭惡韋善俊,告訴給長老,長老大怒,招呼來善俊,叱責他,用藤條打了他十下,趕出寺廟。韋善俊行禮緻謝說:“我過去的債已經還了。這回離去不再來了。”又乞求洗一次澡,然後就離去。長老答應了他,等到洗浴經過了一段時間,韋善俊牽着狗出來,狗已經長了六七尺,走到大殿前面,狗變化成為龍,長幾十丈,韋善俊騎上龍升天了。龍住天上飛的時候,崩塌了那大殿的一角,痕迹至今還在。

史料

古代漢族民間供奉的醫藥之神。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藥王,其原型亦有所不同。“藥王”一名,最早見于東晉時佛經譯本中的藥王菩薩。藥王菩薩慈悲為懷,救人危難,故漢族民間常把同樣能救人危難的醫生比喻成藥王。

藥王被漢族民間奉作醫神,最遲出現在宋代。南宋時藥王的原型有韋善俊(唐代賣藥神仙)和韋慈藏(唐代禦醫),元代則将韋古(唐代疏勒國人)作為藥王原型。此時藥王的形象均為有黑犬随行之仙醫。明清各地的藥王廟衆多,廟中的藥王也非指同一神。

其中主要的藥王有:河北任丘(古鄚州)藥王廟祭祀的戰國時名醫扁鵲,河北安國等地的藥王廟祭祀的皮場王。北京等地的藥王廟是由元代三皇廟演變而來的,除祭祀三皇之外,還配祀曆代名醫。其中藥王韋慈藏、孫思邈列于諸名醫之首。孫思邈家鄉陝西耀縣小五台山(清以後稱藥王山)的藥王廟祭祀的是孫思邈。

清代以後漢族民間所稱的藥王大多為唐代名醫孫思邈。根據漢族民間有關孫思邈的傳說,藥王的塑像大多為孫思邈坐虎針龍之雄姿。古代藥王原型雖各有不同,但在漢族民間,藥王成為人們祈求安康、祛病禳災的精神寄托,同時也反映了漢族民間對曆代名醫的紀念和尊崇。

道教由來

藥王是道教俗神,由中國古代曆史上或傳說中的名醫演化而來。

一為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世尊為藥王。

二為扁鵲,洞曉醫源深明醫理,傳黃帝《素書》即與扁鵲論脈法,後世祀為藥王。又戰國時渤郡人有姓秦名越人者,精于醫學,在齊、趙行醫,人亦以扁鵲稱之,祀為藥王。道教尊扁鵲為藥王真君,《正統道藏》收有《藥王八十一難真經》。

三為孫思邈。後人尊之為藥王,奉祀不辍。為祀藥王常于夏曆四月二十八日舉行藥王會。

上一篇:靈山王

下一篇:朱國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