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

中國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紮規(武士服)三種;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較大,節日服飾都較平時着裝富麗、盛重。[1]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着傳統着裝。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認定海南州文化館、門源回族自治縣文化館、普蘭縣文化和旅遊局、"西藏措美縣文化局、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文化和旅遊局、西藏那曲市安多縣文化和旅遊(文物)局、西藏自治區那曲市申紮縣文化和旅遊局、玉樹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獲得“藏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 中文名稱:藏族服飾
  • 批準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别:國家級
  • 非遺類别:民俗
  • 起源時間:公元前1世紀
  • 流行地區:措美 林芝 普蘭 安多等
  • 服飾類型:200多種
  • 申報地區:西藏、青海、四川甘孜
  • 遺産編号:Ⅹ-113

曆史淵源

目前關于藏族服飾最久遠、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一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

吐蕃時代

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中二丁王"時(相當于中原西漢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開始了冶煉鐵、銅、銀等礦産,為金屬飾品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妥妥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巳與衆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史載松贊幹布時期,吐蕃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服飾文化日漸發達。

吐蕃奴隸制王朝等級森嚴,在服飾上的表現也日臻完備。從反映吐蕃盛時的敦煌壁畫可看出,君臣服飾的等級差異,藏王一般隻有贊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寶冠箍住的有凹槽裝飾的無沿帽,呈紅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從或臣下往往戴平頂無沿帽。

衣袍的式樣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飾規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銀,四等銀,五等銅,六等鐵等大小兩類,共十二級,裝在方圓三寸的盒子裡挂在胸前,以區别職位的高低。武将的頭盔有形如塔的裝飾,戰士頭盔上有三隻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随着"惟以淬砺為業"的吐蕃冶煉業的發展,軍隊的铠胄日趨精良,有的周身僅露兩個眼窩,勁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嚴、勇猛之氣在今天大昭寺壁畫的吐蕃武士像中尚曆曆在目。

吐蕃貴族不僅本人穿着華貴,還在聚會宴客時,把傭人裝飾起來。而作為贊普的松贊幹布則用一種紅帶子包頭,身着長袍,足穿腳尖朝上的靴子,據《紅史》載,這種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響到了服飾文化層次,而從松贊幹布伊始的吐蕃與中原的密切交往,兩種民族文化的長期接觸更為藏族服飾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入諸種花緞、錦、绫羅與諸色衣料二萬匹,還有大量的金玉器具。松贊幹布及吐蕃大臣紛紛自行去掉氈裘,改穿絹绮。

近代西藏的高級官吏,頭發绾成一髻,戴金翅白紗帽,這是唐代進士的服飾。此外,還采納文成公主建議,令國人禁止"赭面"(用油塗面),文成公主進藏還帶來了種植蠶桑和紡織技術,"植桑織絲兮"大大的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飾文物,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吐蕃服飾的工藝水平。服裝的織物紋樣多為聯珠動物紋,裝飾品的金質首飾、佩飾的精美使人歎為觀止。今天藏族婦女飾品的鑲嵌形制,可以從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

斯坦因的《古代中亞文化遺迹》一書也曾提到:"在吐蕃發現的遺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紋的絲織物,花紋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織的,花紋圖象的變化很多,這一點很可以表示吐蕃商業的地位,……大概是中國與西亞之間的貿易重點。"頻繁的交往促進了吐蕃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服飾文化的發展。

吐蕃是一個軍事帝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許多其他民族,這是造成今天各地區藏族之間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服飾的表現上也是如此。吐蕃時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東女、附國、黨項等部落服飾的不同,東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其女王穿青毛绫(氆氇)裙,上披青袍,袖長到地,冬穿用文錦裝飾的羔裘。發作鬟髻狀,兩耳垂珰(耳環)。足穿革素(皮靴)。

一般男子披發,婦女辨發,男女都用彩色塗面。王死居喪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國是以今四川甘孜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壩一帶的嘉絨藏人的藏羌融合體。他們頭戴圓形皮帽,或帶幕離佳(即面罩一類飾物,為婦女所帶)。身披毛曷毛(氆氇一類)、皮裘,穿牛皮鞋。頸系鐵索,手貫鐵钏。王與酋長以金為首飾,胸前挂着三寸長的金花。黨項則是純遊牧部落,"服氈襲褐,披氈以為上飾",早在北周時巳能制造精美的犀甲、鐵铠。四川西北部還有屬黨項部落聯盟的鄧至、武興國和宕昌等,服飾習俗為頭藏烏皂突騎帽,身穿長袍,下着小口褲、足穿皮靴,與今四川牧區藏族服飾相似。

此外青海地區有吐谷渾,貴婦人披錦袍,戴金花冠。如女發型為辨發披于後,後飾珠貝,以繁多為高貴,這一服飾與今青海藏族婦女大緻相同。這些地區服飾特征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飾的母型。 吐蕃王朝崩潰後,從九世紀中期到第十一世紀的二百餘年間,西藏社會一直處于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況。這一時期戰亂不堪,服飾藝術的發展也難免厄運,停滞不前,而與戰争有關的武士服飾卻濟時發展。在阿裡古格王國的遺址中,發掘有大量古代武士的盔甲和武器。

其铠甲多為鋼片甲,是用細皮條串結鋼片而成,串結方法頗為複雜,武器中的盾牌,系用藤條編織為圓形,直徑八十厘米,正面鑲有銅質加固件,銅件上雕刻有細密的紋飾,故亦可謂是銅飾件,背面有四個銅環,環間可用皮條相連,作握柄之用,無論這些服飾和兵器,是西藏本地生産,還是外來流入,都說明其時西藏的武士服飾已具鮮明的本土特征與個性。

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佛教僧侶服飾的興起。公元八世紀,西藏出現了第一批僧人,服飾由贊普府庫供給,後由百姓、政府共同供養。佛教服飾亦形成等級區别,并有節日與平時的不同裝束,自成體系。不少上層僧侶生活奢侈,衣着華麗,"下坐重裀,上張傘蓋,身衣錦緞……"。早期西藏僧侶服飾受印度影響甚大。據傳說貝霞帽最早則是由印度國王贈給甯瑪法王蓮花生而流傳下來,成為西藏僧帽中的一種,但後來西藏僧服衍變發展較快,極具地方色彩。

朗達瑪滅佛後二百餘年,佛教重新興起,并且形成衆多的派别,各派不僅在佛經教義的诠釋上不同,而且在服飾穿着上也不相同。古老的甯瑪派僧侶着紅色袈裟,故又被稱為紅教。而噶舉派則以戴紅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區别。這種以服飾表征身份、信仰的現象正是西藏服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飾史上頗具特色之處。

元朝

元代,西藏隸屬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前朝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撫使、招讨使、萬戶等各級官吏,不同品級穿着不同花飾的藏袍,戴不同的頂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廈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種官服名稱還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紮花爾白瑪"(藏語意為蓮花紋樣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現為蒙古式的"江達"(即圓冠)上的頂飾的差異。官吏貴族的管家、随從、傭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舉行儀禮時要戴"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還有一種貴族平時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餅形帽,管家或根布(鄉官)等也常戴,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蒙古貴族,或直接為元王朝贈賜,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區與蒙古族交往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飾習俗。

元朝藏族服飾另一特點是宗教信仰對服飾的影響增大。随着佛教的中興,嚴格的僧侶等級趨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滲透于服裝、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圖紋或符号來表達一種特定的意思。這種現象還影響到民間裝束,如出現仿袈裟色澤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寶的裝飾品等等。

明朝

明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明王朝設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西藏、甘肅、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區,并常賞賜給藏區上層貴族以大量的錦帛、裀褥。而從藏區進貢的物品中看,氆氇、毛纓、足力麻、鐵力麻等紡織物品占了貢物的大部分。說明當時藏區的紡織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紡織業正是服飾發展的基礎。

為明代藏族服飾業發展提供的另一個優良條件是中原與西藏官方民間的大量的茶馬貿易,為西藏輸入了大量的布帛、緞綢和紡織成品,這些貿易是以前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

此外,明代西藏的藏戲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藏戲藝術密不可分的服飾藝術也自然迅速興起。藏戲服飾除了曆史上貴族們的日常服飾外,還發展出了另一類高度誇張的服飾以及大量的面具。并且這些服飾和面具都是嚴格按照戲劇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并為其性格特征服務的。這類服飾豔麗、誇張,重在表現力與強烈的裝飾效果,成功地将西藏服飾經過藝術處理後搬上了戲劇舞台,為西藏服飾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時又大大促進了西藏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的發展。

清朝

清朝是中國曆史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并日趨定型。與今天的聯系最為密切。藏族的服飾文化亦不例外,所以我們将以清代藏族的服飾文化為主,對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藝術特色、審美特征、制作工藝做進一步的探索,以利于加深藏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男服種類

藏族男性服飾分勒規(勞動服飾)、贅規(禮服)、紮規(武士服)三種。

勒規

随着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勒規也随之變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繭綢鑲錦緞齊腰短襯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縫制的圓領寬袖長袍,藏語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帶子,用紅、綠、青、紫等七色條紋裝飾毛料長帶,長約2米,寬約20厘米)将楚巴圍系在腰間,兩袖交叉經前腹圍系在腰後,長跑下垂的部分邊沿齊于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囊帶,用來裝随身攜帶的物品。褲子腰圍、開擋和褲腳都很寬廣,腳穿短統藏鞋,頭戴氈禮帽。秋冬季衣褲均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絨逢制的,楚巴亦為毛料或羊皮,頭戴有護耳的皮帽,腳穿長統皮鞋或皮底絨幫的自制藏鞋。

贅規

贅規為節慶盛裝和禮儀服飾,選料昂貴,做工精緻,是藏族服飾的精品。男性贅規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語稱囊規或對搪,多選用絲綢和螢綢布料,顔色普遍為白色、紫色、淺黃色,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邊或銀邊鑲嵌,也有選各種顔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的,内衫均為齊腕長袖;外衫,藏語稱交規或崩冬,選印有圓壽、妙蓮及其他花卉圖案的錦緞為料,樣式與内衫相同,隻是無袖。

楚巴領子、袖口、下擺或以水獺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裝飾鑲邊,鑲邊寬度尺許,最窄也有五寸,有的還要在鑲邊上用白皮毛拼成“(藏語稱庸仲仁姆,象征堅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圖案,沿鑲邊内用窄于鑲邊的傳統花色錦緞壓邊,再用金銀扁線鑲飾,有的鑲三層邊,最底層為水獺皮、水獺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幾乎楚巴的整個下擺都是被鑲邊覆蓋。褲子均為白螢綢縫制,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男性的首飾主要有嘎烏,斜插腰刀,楚巴後擺做好漂亮的波狀尾褶,佩挂嵌龍銀刀,足蹬藏靴時,一幅康巴男兒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氣質便會令人為之傾倒。

紮規

頭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鑲邊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長刀,身佩挂護身符和長短槍,倍顯武士英姿勃發的陽剛之美。

婦女服飾

藏族的服飾還主要表現在婦女服飾在節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儀禮時的服飾變化上。節日服飾都較平時着裝富麗、盛重。這一點衆所周知,而成人儀禮和結婚前後婦女的服飾有較大差别卻是藏族服飾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農區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歲時,要把童年型的辮套改為成年型辮套。并要選擇吉日進行,稱"戴天頭"(即姑娘成人禮),要請僧侶先舉行宗教儀式,再由成年婦女為姑娘更新裝,拜佛、祖先和父母,這時女眷們唱《跪拜天·祖歌》。

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歲要佩挂"馬爾頓"(發套)它用布或綢緞制成,上面飾以許多銀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華麗的背心,大褂袖口鑲有一圈彩虹式貼邊。同樣,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發套比已婚婦女發套短得多,而阿壩州藏族女子十六歲後才開始蓄發結辮。甘肅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辮梳編起來,已婚婦女則中間編,兩邊不編,但從腰以下又都編串起來。

有些成年服飾還保留有古風,如阿壩州松藩農區藏族婦女成婚後,頭上要盤鑲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這類頭飾據說是西藏阿裡地區古代婦女才有的頭飾,在今天整個藏區已少見。

民俗差異

日漸完善的藏族服飾文化内涵豐富,層次多樣,既有一定的結構特征,又有許多等級和地域性的差别,還有一些特定的服飾制度。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與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這幾乎已是史學界的共識,而無論是古羌人中的發羌,還是卡若、曲貢等文化的創造者,他們都生活在地勢高,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業、農業為主,這就決定了藏族先民們服裝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溫,寬大暖和的肥腰、長袖長裙。

為了适應逐水草而居的牧業生産的流動性,逐漸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個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這樣外出時可存放酥油、糌粑、茶葉、飯碗,甚至可以放幼兒,天熱或勞作時,根據需要可袒露右臂或雙臂,将袖系于腰間,調節體溫,需要時再穿上,不必全部脫穿,非常便當,夜晚睡覺,解開腰帶,脫下雙袖,鋪一半蓋一半,成了一個暖和的大睡袋,可謂一物多用,當然,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備,也不必詳考。

然而藏族的這種基調形成久遠卻是不難想像的。有人曾研究過西漢前後的青銅器圖像及古代壁畫,發現古羌人與今天的藏族服飾極其相近,都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驚人的相似,說明藏族服飾有着很強的穩定性,這正是生态環境與生活方式決定服裝形制的最好說明。

階級差異

貴族

在等級差異方面,貴族藏袍與民間藏抱的結構并沒有根本區别。差異主要表現在質地和花紋上。貴族服飾質地精細,花紋講究。一般有蟒緞袍,由黃、紅、藍、綠、白、紫等色作基調,上面有"間希"紋祥(龍、水、魚、雲等紋)。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朝見達賴喇嘛,或重大節日舉行禮儀時穿用。"寸紮白瑪加加"袍(蓮鳳錦緞袍)是一種有蓮花、鳳凰紋祥的緞袍,它和"寸紮花爾白瑪"(蓮花緞蒙古袍),是四品以上官員過年過節的普通藏袍。

另外還有團花錦緞袍,"曲巾"袍等等,都是拉薩日喀則等城市高級貴族的珍貴藏袍。史籍對十八世紀的噶倫頗羅鼐的服飾記載,為我們提供了當時上層貴族及地方政府辦事官員服飾的珍貴材料。從該書反映的情況來看,當時貴族的上裝,平時穿五色錦緞質地的大領無衩小袖衣,以皮為裡。

重大的節慶日,則穿蟒紋袍,披貂皮披肩,下穿大褂,腰束金絲緞腰帶,上别小刀荷包等裝飾品,足穿牛皮靴,頭蓄發,左耳帶珠墜。除平頂帽外,其餘裝束與頗羅鼐大緻相同。此外還手帶骨闆指,拿念珠,識字者腰間多插一個像刀鞘一樣的鐵簡,内裝竹簽筆、藏式墨水瓶等文具。節慶時,這些下屬官吏把頭發绾成一髻或兩髻,戴無翅白紗帽(唐代進士帽),左耳戴金鑲綠松石耳墜,右耳墜珊瑚,身穿獺皮鑲邊的大領窄袖短錦衣,袖口由五種顔色的錦緞相接,下穿黑曷毛百摺裙,腰束大紅花緞帶。上述這些貴族服飾,除無翅白紗帽和裝文具的鐵筒外,其他服飾今天仍然普遍流行。

從《西藏志》的記載看,當時的平民男子服飾是着大領無衩藏袍。質地有氆氇、綢緞等不拘顔色,都戴平頂帽,手上有骨闆招,腰束皮帶或毛曷毛帶,手拿念珠,也戴小刀等飾物。在着裝方式上,貴族與平民有些差異,貴族男子衣袍長墜至腳背,而且緊身;而一般老百姓的長袍一般上提至膝,上身寬松,便于盛物與活動。勞動時則将大袍兩袖脫下,結于腰上。

這一時期,貴族的婦女的盛裝服飾較為華麗,成書于1733年的《頗羅鼐傳》曾記載頗羅鼐之妻婚禮上的服飾是:貼身穿着光滑柔軟的玄青色裙子,外面罩上帝青色的外袍,藍色的波紋皺褶上綴着孔雀領花朵。腳上穿着縷花織錦的筒靴,腰間系着寶石鑲嵌、絲穗婆娑的腰帶,手臂帶金钏和海螺镯。

中指和無名指套寶石鑲嵌戒指,頸上佩紅色的琥珀項飾,胸前懸着層次分明的珊瑚、瑰玉、琥珀的短項圈和珠玉穿成璎珞的長項鍊。頭發是對半分開,梳在兩旁,當中是珠璎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此外,還帶着三角形的巴珠頭飾,頂髻上有一顆碩大的松耳石,真可謂滿頭的珠光寶氣,燦爛奪目。這類服飾在衛藏的貴婦節日盛裝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平民

此外,其時婦女的平時着裝一般是:頭戴帽頂有紅綠色絨飾的尖頂小帽,下穿黑紅色相間的十字花紋毛裙,着邦墊。上衣是齊腰間的小袖短衣,質地有毛、緞、布等。披方形綴絨披肩,手帶銀鑲珊瑚戒指,左手戴銀钏,右手戴寬二寸的砗磲圈,據說此圈是從小就必須帶的,以使死後魂不迷路。耳環多是金銀鑲綠松石質地,耳環上有鈎。以上連珍珠珊瑚串挂在發上,下接珍珠珊瑚串垂于兩肩,與今天衛藏婦女頭飾基本相似。另外,無論貧富,都要戴兩串念珠,富者戴大蜜蠟珠,胸前除挂銀鑲珠石胸飾外,必戴佛盒,富者還頭戴"巴珠",價值千金。

從上述服飾狀況看,衛藏地區的階層性服飾差别的表現已逐漸由等級性差異向貧富差别方向轉化。這種趨勢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頗羅鼐傳》記載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日喀則地區貴族和平民的服飾時說:"當時,西藏百姓安居樂業,保持了古時的風尚……循規蹈矩,日喀則的官員,頭戴迦屍迦織巾帽,耳墜美得像蓮花池中的回影……平民們則打着頂髻,或者是散披發辮,衣服的下擺滿是皺褶,"而接下來作者又說"如今卻不是這樣了,服飾上争奇鬥豔,競相仿效。

正如清水一旦遭到污染,馬上就失去原有的光澤。"作者對這些所謂"禮崩樂壞"狀況的憂慮正說明了當時各階層間的服飾差異正在日趨縮小。所以,上述頗羅鼐新婦的華麗服飾在今天藏區婦女服飾中屢見不鮮,俯首皆是。特别如"巴珠"這樣豪華的頭飾也成為現代藏族婦女的常見服裝之一。這種風尚一直持續下來,而近現代日漸發展的服飾的商業化更加強了這種趨勢。西藏解放前,德國人海因德裡希曾記載拉薩街上服飾商業的繁榮"(拉薩城裡)商品種類繁多,從針線到膠線都能買到……氈帽式祥很像歐洲人戴的寬沿禮帽。

民族形式的鴨舌帽同他們的民族服裝穿戴在一起倒挺自然和諧。"這種服飾商業化的狀況無疑也是與服飾等級差異的日漸縮小互為因果的。

區域差異

除階層性、節常性和時令性差異外,近現代藏族服飾還存在着極大的區域性差異,而又特别表現在婦女服飾上。同世界上許多民族一樣,藏族女子的服飾較男子複雜得多,也許各民族人們都把對美的喜好,甚至家庭的富有與驕傲皆體現在婦女的服飾上。使婦女的服飾成為民族服飾特色與差異的主要表征之一。

衛藏地區藏族婦女服飾除上文述及的日喀則、拉薩的服飾外,較主要的尚有工布地區類型和阿裡地區類型等。工布地區服裝的最典型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肩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紮,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不垂至腳面。此外,女子頭飾多椎髻。

四川阿壩、甘南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婦女頭飾多為"碎辮子",将頭發梳辮成數十根細辮,下接黑絲線或咖啡色絲線,直墜至腳踝。自頭部起墜一寬寸許的硬布塊,上綴真假琥珀、瑪瑙或銀碗形飾物。自臂部起有一尺許的硬布塊,垂及踝部,綴有碗形銀質飾物或銀元、銅元數行,多至數十枚。未婚女子,梳兩根辮子,辮子上綴有紅布塊,上排綴紅珊瑚數行。部分婦女在頂腦門處飾以較大的綠松耳石串。腰帶上挂一銀鈎或鐵、銅鈎,叫"雪吉",原是擠奶時挂奶桶之用,後遂變為裝飾品。

腰帶兩側旁又有一個叫"隆果"的圓形或桃形銀飾,下部有一長孔,縛一紅綢綠帶,頗為雅緻。在甘南,男子的服裝是按照冬、夏季節而制作,以羔羊皮、老羊皮、毛氈子、棉布等制成,分為單、夾、棉、皮的大領無扣長袍。夏皮桶子闆厚毛短,是縫制夏服的主要原料。秋皮桶子闆稍薄,毛長适中,宜縫制四季長用服裝。冬皮桶子闆薄毛長,用作冬服。比較講究的男式皮襖,用豹皮做領,黑燈芯絨鑲邊、皮卷邊;有的用氆氇或褐子來制作,看起來既美觀又大方。

用羔皮縫制的加面藏袍輕巧美觀,是節日和走親訪友的禮服。羔皮有毛短面卷曲的冬羔皮,也有毛長适中呈穗狀的二毛皮,還有闆薄毛長的長二毛皮。用羔皮縫制的藏袍多用各色燈芯緘、平絨、緞子或毛呢挂面,用錦緞或花氆氇、小獺皮鑲邊,用狐皮作領。

帽子的頸部一般較長,通常用線繡上花卉,并在頂端裝有紅纓,垂于四周。也有圓形氈帽,更多見的則是狐狸皮、羊羔皮帽子。自己的飯碗都是自己專用,即便是出門也要将自己的飯碗攜帶于懷中,别人的衣服和飯碗習慣上是不會使用的。藏族男子一般都穿靴子,沒有襪子,夏天多有赤足者。男人們外出時,酷愛騎馬背槍挎腰刀,看來起來英姿飒爽。

男子一般都有一串念珠,既可作為佩挂的裝飾,又可以作為念經計數之用。手上喜歡戴着象牙手镯、金銀戒指和銀制護身符盒。過去男子都留辮子,将頭發編成獨辮盤在頭頂。有的地方的男性發辮留有“劉海”,但多數人是蓬松着頭發不蓄辮子,喜歡佩戴火鐮、銀盒、護身符盒、針線包、腰刀、子彈袋等,腰刀的刀鞘、刀把上,多有鑲嵌金銀珊瑚的,刀懸于腰下,也有把短劍斜插在腰間的;耳上還戴大型耳環。

地域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生産、生活方式決定了與此協調的各類區域服飾、季節服飾、民俗服飾;曆史、政治、宗教、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決定了西藏服飾文化的縱向發展和各類等級服飾、職業服飾的千差萬别。所以藏族服飾文化内涵豐富、結構複雜、層次多樣、特點鮮明。藏族服飾,農區、牧區因勞動特點的差異而有所區别:

農區

男子穿一種大領開右襟的氆氇長袍。穿時将衣服頂在頭上,腰系一條帶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過膝蓋,伸出頭後,腰部就自然形成一個囊袋,可以放進随身帶的物品。腳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腳的也有。過去的俗人男子都留發辮,有時為了便于操作,就把辮子盤在頭上。一般都穿兩耳,左耳帶一個大耳環,藏語叫“納龍”。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裝有等級界線,無論式樣、顔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農區和城鎮的婦女,冬季穿長袖長袍,夏天穿無袖長袍,内着各種顔色和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有彩色橫條的“邦墊”(圍裙),但姑娘一般不準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條件、氣候不同,服裝的樣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有明顯的地區特色。裝飾方面,地區特色更為明顯。一般說來,少女時梳一條發辮,成年後分成兩條,另在頭頂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種三角形的頭飾,普通以布紮成一個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綴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個“嘎烏”(佛盒)。兩耳前面挂一雙魚形飾物(耳挂)。

牧區

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遼闊無垠的藏北草原,那裡海拔高,風沙大,氣候酷寒,他們的服裝首先以擋風禦寒為目的,當然也注重實用和美觀,藏北草原盛産的羊皮是制作服裝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寬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銅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絨鑲邊。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當被蓋。

他們愛蓄長發,摻入紅色絲線編成發辮盤于頭上,頗為壯觀,故稱“英雄發”。夏日戴紅纓氈帽,這種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畫裡的山神都戴這種帽子。冬日戴毛絨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時期,甚至以後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為怯弱的象征,對臨陣逃脫的膽小鬼才強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條文。但近代牧區甚至城鎮和農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講究頭腳齊全并用綢段幫襯。

牧人在節日或盛大慶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緞子做面料,領口、袖口和下擺鑲水獺皮或豹皮。他們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鐮石盒、子彈盒、鼻煙盒等,胸前或右側挂座鐘形的護身符。牧區男子還離不開腰刀、短刀和火槍。這些過去是防身的法寶,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裝飾或财富的顯示。牧區婦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領口、袖口和下擺先用黑平絨鑲邊,再以紅、藍、綠三色平絨條作裝飾。

有些地區的服飾有明顯的曆史遺迹,如四川阿壩州農區的嘉絨藏族,因長期與羌族毗鄰生活,互相交往,今天的婦女服飾也保留了一些羌族服飾特色。如普遍穿長衫,并以藍黑色為主,下身系圍腰,腰間紮絲織花帶,冬天穿羊皮褂子或羊毛織成的無領短褂等。

另外在喪葬方面,也有一些特殊的制度。如四川阿壩州的喪偶之妻,要将身上所有的飾物取下以守孝,要把飾物藏于箱内一至二年。并且這段時間,忌穿鮮豔華麗的衣裳,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各地服飾

藏族服飾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長靴、編發、金銀珠玉飾品等。由于長期的封閉性生存,總的來說,藏族服飾發展的縱向性差異不大,其基調變化亦小。藏族服飾的形制與質地較大程度地取決于藏族人民所處生态環境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産、生活方式,因此,藏裝的地域性特征明顯。由于自然條件、生産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飾豐富多彩,差異頗多,不勝枚舉。有些地區,縣與縣、鄉與鄉之間都有較大區别。目前已發現的服飾類型已有200多種,居中國少數民族之首。

拉薩為中心地區

農民通常穿白色圓領右衽氆氇長袍,領子、袖口、袍邊鑲紅、黃、藍色帶十字花紋的花邊,長袍略長于人身高,穿時用一條繩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間,使袍子剛過膝蓋,腰部形成一個口袋以裝日常用品,出門時,夜裡袍子可當被子。

拉薩為中心地區城鎮藏族服裝與農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婦女着裝。夏天,拉薩婦女穿無袖長裙,色彩、面料的選擇全然不同于牧民和農民。拉薩人喜歡用質地比較好的綢緞、哔叽等面料做藏裝,偏重選擇素淨、淡雅的顔色,與農牧民喜愛的大紅大綠強烈對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來城鎮居民着西裝革履者越來越多,就連拉薩近郊的農民穿傳統藏裝的也越來越少,漢裝、藏裝、西裝混穿現象普遍。

藏北牧區的牧民

一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後背、袖口用彩線縫出大幅圖案。一般男子皮袍處理較簡單,婦女的藏袍較複雜,要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并排飾于後面,有黑、紅、綠、紫等顔色,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藏北婦女還習慣将頭發分辮成無數根小辮,因為藏北寒冷,人們一年半載也難洗滌梳理幾次頭發,而且她們還将松耳石、瑪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發辮中,這在農區和城鎮難以見到。

藏北婦女的藏袍用許多條寬大的色帶飾邊,并排飾于後面。一般是黑、紅、綠、紫色等,數量大多為五至七條,也有的把皮面飾滿,黃南藏族婦女多穿圓領長袍。袍長垂至腳面,腰系綢或布料彩色腰帶。甘南卓尼、洮河沿岸婦女多戴石榴帽子(圓頂,後部有一個石榴形的頭)和"煙筒帽"(頂部似煙筒,帽沿分兩瓣,能遮風雨。)着裝似滿族的旗袍,外穿一件馬夾,腰帶上複系一條自織的幾何圖紋青白花腰帶。而最突出的是用珊瑚結成帽子狀戴在頭上的珊瑚斑瑪,頗具特色。

甘肅舟曲地區因氣候較暖,婦女常着薄而寬大的黑長袍,上穿一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藍色寬幅長腰帶,長袍下擺挽在腰帶裡,褲子很寬,褲口束起,有些還紮裹腿布,大都頭纏折疊成二寸寬的頭帕,胸前及上腰部飾以串連的整塊珊瑚,胸前戴一個很大的圓形銀盤子,繪飾民族圖案。

阿裡普蘭服飾

阿裡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的西部高寒地帶,由于其交通不便,相對封閉,其服飾還保留了吐蕃時期的特點。阿裡地區盛行羔皮袍,制作精細。其中尤以普蘭婦女服飾最為獨特,其模仿孔雀而成的“孔雀”服飾為:頭戴“町瑪”(棕藍色彩線氆氇圓筒帽),耳飾珊瑚、珍珠等串成的長約10餘厘米的長耳墜,以帽和耳墜象征孔雀的頭冠:背部披白山羊皮“改巴”(披單),上鑲帶圓形花紋的粗氆氇條,象征孔雀背部,“改巴”周邊鑲嵌帶圓形花紋的棕藍彩色氆氇,是為孔雀的兩翼,“改吧”底部開為三叉,是孔雀的尾羽。

流行于阿裡紮達、普蘭、噶爾等縣的“鮮舞”服飾也别具特色。女子的牛角形頭飾前部正中有長串珠簾低垂遮面,傳達出古樸凝重的氣息。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細、裝飾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為主,領、袖、襟底鑲水獺皮,外套綢緞,這在整個藏區都是較具特色的。而普蘭服裝的最精美、最獨特的卻是婦女的“孔雀”服飾,它與阿裡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一起。

孔雀河源頭似孔雀,它是美麗和吉祥的象征,為了使孔雀般的美麗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這塊土地上,婦女們的裝飾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婦女戴的帽子叫“町瑪”,是棕藍色彩線氆氇制做的圓筒帽,帽的底邊截一段為留辮子處,婦女的耳墜以珊瑚及珍珠連串而成,長約15厘米。

藏東南地區

工布服裝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寬無袖袍。男子的“谷休”從腰部束紮,下擺不過膝,女裝“谷休”卻下垂至腳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歡戴一種從山南桑昂曲林傳去的用彩緞作裝飾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講究,有“那刀”、“日局”兩種,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節日盛典才穿的。

甘南地區

甘南藏區的藏族婦女服裝多為圓領長袍。長袍齊腳,沒有下擺,腰系綢、布等彩色腰帶。頭戴禮帽,冬天戴狐皮帽。她們的頭上梳着許多小辮,然後再結成一個或兩個大辮,并用紅布做成辮套,上面裝飾着各種飾物,如銀盾蚌殼、銀元、珊瑚等,從背部垂于臀部。

有的地方的藏族婦女的頭發梳成許多小辮,3、5、7、條的稱為中辮,從中辮向左右稱“澤黎”,按家庭财産多寡,每組發辮末稍,編有幡狀“流蘇”,長度與發辮本身相等,依次向左右逐漸縮短,稱之謂“澤通”,在其下端穿有“流蘇”,上嵌金銀花、琥珀、碧玉、珊瑚、銀質小盾和一排排四方形镂花銀牌,中間夾有小珊瑚串。首飾中的上品有金銀,貓眼兒、松石、珊瑚、碧玉等。

此外,還用松石、珊瑚等,穿以纓絡,披于肩上,肩背後文有松石、珊瑚的纓絡,累累下垂。婦女佩戴的項鍊非常考究,一般都是用珊瑚、松石、水晶、瑪瑙等穿成1~4串挂在脖項。有錢富家還有鑲金寶石的項鍊,價值數千元以至上萬元者不等。

四川康巴地區

以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甘洛縣的藏族爾蘇人服飾最具代表性。爾蘇人崇尚潔白,以白為美,基色以白、藍、綠為主,再配以各色修飾,服裝往往鮮豔亮麗,極具視覺沖擊力。年老者服裝淡雅肅穆,莊重内斂。其服飾質地、款式、飾品、紋樣、做工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女式服裝,頭戴白色頭帕,内鑲彩珠鍊銀飾,

耳挂珊瑚珠子和玉佩或貝佩,額頭上佩戴銀泡帶子和彩色玉石珠子的珠鍊。女子上裝從裡到外分為“麗布布”(窄袖襯衣)、“珂朵”(寬袖長衣)、“麗誇茲”(右衽坎肩)三件,均為大襟、圓領、右衽。

爾蘇女裝褲、裙皆穿在“珂朵”裡面。女褲主要特點是褲腳大,褲腳上有刺繡,一般為幾層環形刺繡點綴,顯得精美而不花哨,給人一種安定莊重的感覺。裙子穿在長褲外,為多層拼接,膝以下為百褶裙,一般采用小的長方形五彩布拼接而成,配色豐富,青少年的裙色彩鮮豔,中老年的裙子淡雅肅穆,莊重内斂。女裙不是日常必需穿戴的服飾,當代爾蘇人很多都隻穿大褲腳的長褲。爾蘇女人的荷包稱為“朵部啦繡”,造型别緻,有精美的刺繡,懸挂于右側腰間。其裝飾意味甚至超過了收納物品的實用功能。

爾蘇男子長袖上衣為立領,并分對襟和右衽兩種。袖口有襯裡,袖口面上有刺繡。對襟的款式,領口邊緣用絲線刺繡包邊,領口上和領口下一圈以及兩片對襟的邊沿有用五彩絲線刺繡而成的圖案或鑲嵌花邊。右衽的款式延左襟衣邊有從領子到右肋的刺繡花紋。坎肩分為用棉布襯裡、包邊和鑲絲線刺繡肩圈的羊毛呢絨坎肩和有精美刺繡的布坎肩。

男子坎肩的款式都為圓領,對襟,有襯裡。面料的顔色以各種藍色和墨綠色為主(傳統習俗是不用黑色),領圈用布條绲邊,沿領圈绲邊和衣襟邊緣有一圈一指寬左右的刺繡。男子長褲的縫制方式獨特。褲管、褲裆用兩片長方形布料不經剪裁,直接拼接而成。褲腳繡有環形刺繡花邊。腰間系一條彩色自制絲質腰帶。樸實大方,英姿飒爽。

爾蘇人無論男女,都必須有一條用自撚蠶絲線編制而成的腰帶。年輕女子還有一條繡花的腰帶。女子絲腰帶的結系在腰的後方,下垂在“珂朵”(寬袖長衣)的後襟下擺,走起路來同荷包一起随着步态搖擺,凸顯女子搖曳身姿。

甘洛爾蘇人,男女老少都戴長10米左右頭帕。

服飾等級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系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擺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擺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擺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征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

慶典禮服

各僧俗侍從的日常和慶典時服飾的裝扮。兩位劄薩在平日的黃色庫緞的大袍上披一件章褂子和冬裝的章褂子邊上以獺皮鑲邊的裝束,各慶典上穿黃色大庫緞大袍上披一件蒙古彩雲騰龍的緞子或綢緞等和俄羅斯緞子的章褂子。冬裝象前面講的一樣章褂子領邊以獺皮鑲邊。冬夏無别穿深紅色的彩靴。夏天戴紗帽,冬天戴金頂帶尖以紅寶石鑲綴的大帽子。

大堪布和司膳、司寝、司供等,不分身份穿澤當嘩叽裙和坎肩(前面提起的上品料)。夏天穿毛嘩叽、冬季穿普通披單。平日穿單披單和慶典上穿鑲綢緞的揚技單,沒有習慣披緞褂。汗衫和貼身裡衣、腰帶等同于前面。用古舊緞子和俄羅斯緞等制的佩戴銀質小瓶的漱罐等裝飾與前面相同。夏天穿布彩靴和冬季穿朱砂色的彩靴。馬背L所戴的帽子習慣穿大喇嘛所戴相同的色爾貼帽。大秘書和小堪布同樣穿澤當嘩叽裙和坎肩。冬夏的披單穿毛嘩叽和杜爾瑪、汗衫和貼身裡衣、腰帶都與上面相同。

平時的制服穿一件謂“修飾服”的服裝,袖子上印有黃紅的六相章噶和梵文等的金色圖紋的緞褂,及用古舊緞和俄羅斯緞制的佩戴銀制小瓶的漱灌。夏天穿布彩靴,冬天穿朱紅色的彩靴。各大慶典上穿古舊蒙古緞和俄羅斯緞制做的揚頓、揚褂及佩戴相同料子的漱罐。大秘書佩戴筆墨筒,象征筆筒和墨瓶。筆筒用德格地方的蜇花鍍金的風格和墨瓶包囊的錦緞上以絲線編制成彩虹花紋的套環,編織成的絲線中間嵌有金色的英雄六征圖紋及藍色絲線的飄帶。夏天穿布彩靴和冬天穿朱紅色的彩靴。冬夏在馬背上戴與前面相同上飾珊瑚的頂子。

下廷内侍從官平時穿黃緞或紅黃色緞做的大袍和黑黃色的裡衣,系綢絲腰帶,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各大慶典上穿四相給等縫制的藍色緞子的大袍。夏季戴鐵環帽,冬季戴一頂青白瑪瑞為頂戴的狐皮帽。不分冬夏穿一雙紫紅色絨靴。

穿蒙古裝的内侍從官的制服,穿紅黃色大袍上披一件陶土色的馬褂,穿深褐色的内衣,系綢絲的腰帶,夏天戴紗帽,冬季戴一頂青白瑪捆為頂珠兒的大帽子。不分冬夏穿一雙紫紅色絨靴和上述相同。

上廷專職人員穿澤當嘩叽或藏式嘩叽的裙,夏天穿毛嘩叽,冬天穿藏嘩叽的技單,黃綢子的汗衫和貼身裡衣,系腰帶,穿修飾服緞褂,佩戴銀質小瓶的緞制漱罐。各大慶典上穿古舊的緞或俄羅斯緞的揚帆揚褂,不分冬夏穿錦緞鑲邊的布彩靴,夏天戴一頂色爾貼帽,冬天戴一頂大俠帽上帶青白瑪罐頂子的帽于。

下廷專職人員平時的制服,穿一件黃緞或紅黃色的大袍子和深褐色的貼身裡衣,朱紅色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各大慶典上穿藍色四相緞或青藍色彩緞的大袍。夏天戴鐵環帽,冬天戴以藍玉石頂珠兒的狐皮帽。戴松耳石的石垂和牡索(一種耳飾),不分冬夏穿一雙紫色的絨靴。

普通仔仲(一官名)穿一件藏式嘩叽裙和毛嘩叽或藏式嘩叽的技單,黃綢的汗衫和貼身裡衣,不分官位的大小技修飾服緞褂,各大慶典上穿古舊大緞或俄羅斯緞縫制的揚帆揚褂。不分冬夏穿一雙用朱砂色毛呢鑲邊的布彩靴,出行時穿布拉或傑唐的彩靴。夏天戴色爾帖帽,冬天戴珊瑚或假珊瑚頂珠兒的大俠帽。

普通俗官,平時制服穿一件協瑪或毛呢、毛嘩叽等黑色或紫色、青藍色的大袍和深褐色的貼身裡衣,朱紅色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帶牡索和耳玉。各大慶典上穿紅黃色或陶土色、黃綠色的大袍,上披一件毛呢外套,不分冬夏戴布楚帽和穿一雙紫色的毛呢彩靴。

穿蒙古裝官僚的平時制服,穿嘩叽和毛呢等朱紅色的大袍,上面披一件陶土色或棕紅色的馬褂。慶典上穿紫色緞子或藍黑色的馬褂的大袍,上面披一件陶土色或紅黃色的馬褂。穿深褐色的貼身裡衣,系一條綢絲的腰帶,戴一頂水晶石頂珠兒的紗帽,穿一雙紫色毛呢的彩靴。

上述上、中、下三等僧俗官員的頂戴除官銜的高低外其餘根據自己的财力和興趣可帶黃金或鍍金的頂子。

總縣長和堪布級,堪穹(副堪布)的平日制服,僧服穿澤當嘩叽裙,夏天穿毛嘩叽的技單,冬天穿拉達克的杜爾瑪技單。夏天的靴子,穿金絲緞或花紋裝飾及藍黑色絲線鑲邊的紫紅色布靴,用紅稽擔作靴勒。冬天穿朱紅色的彩靴。腰間挂古舊緞子和紫黃色緞子的漱罐,佩戴的銀質瓶浮雕使用火鍍金上又用瑰玉嵌飾,用朱紅色絲線編織的系繩。面料用毛嘩叽或澤當嘩叽做的緞褂的左右袖子使用紅黃色六相、金章噶、梵文及龍鳳等圖案的緞子,領子和袖子口夾紅色細惜攝,裡面穿大綢等做的黃色或紅黃色的貼身裡衣。

四品官的冬夏服裝,冬天穿用獺皮鑲邊的黃庫緞大袍,裡面穿翻領子的白大綢的貼身裡衣,系朱紅色的綢絲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夏天戴朱紅色絲線飄帶裝飾的鐵環帽,帽後絲線編織的飄帶中鑲嵌金子或鍍金的英雄六征圖。帽尖上用黃金或鍍金裝飾的瓶形上飾身份象征的珊瑚頂子。冬天戴夾黑皮的圓圓的全狐皮大帽,頂子與上面相同。右耳飾亞瑪瑞或松耳石,左耳飾金、挽玉或珍珠的長耳墜。用朱紅色的綢絲束發,上系鑲嵌的金發盒。靴子,不分冬夏穿一雙朱紅色的彩靴。

管家若是僧人,夏天穿棕紅色的毛呢或毛嘩叽和深紅色的協瑪或細氈圍的大袍。夏天戴氈帽,冬天戴大慶帽。穿印度軟皮或黃布拉做的靴子。

司庫若是俗人,穿紫色毛嘩叽或毛呢、協瑪面子的大袍,裡面穿白大綢的貼身裡衣。印度皮或布拉、黑條絨的靴子。戴博朵帽(黃碗帽)、佩戴長耳墜。

執事們和房管員、郵管員穿毛呢或紫色漢嘩叽。協瑪的大袍,穿印度皮或布拉。黑條絨的靴子,戴博爾朵帽,佩戴長耳墜。上述是主要人士的常規性服飾。

宗(縣)和劄什倫布拉丈的過年時慶典和有關初三跑馬活動時的盛裝,宗堪穹平日一樣穿僧衣上披彩雲騰龍緞或綿緞、俄羅斯金絲緞、紫色印花等嶄新的古緞子的揚破、揚褂,佩戴同面子的漱罐和冬夏的帽子同上。平日駕馬行駛時,夏天戴色爾帖帽,冬天戴有黃色毛呢加墊的環圍用精質皮鑲邊的色爾帖帽,以黃金或鍍金的瓶形座上飾象征身份的珊瑚頂子的大俠帽。

平日駕馭馬來回時主人的馬套備馬鞍及馬鞍上用朱紅色毛呢以錦緞鑲邊的左右四面飾絲線飄帶的鞍套,馬鞍褥備漢墊或條絨等面料,銮黃銅的辔、勒S酋三套上飾兩層馬纓,兩仆人的馬套用後藏墊子的馬靴上用青或藍黑色的布鑲邊的鞍套,沒有備馬鞍褥子的常規。戴紅纓帽,主人的馬鞍鞍褥子黃顔色外其餘主仆皆相同。

東宗(城)堪穹的僧人管家穿陶土色的大袍上系朱紅色的腰帶,腰間佩戴刀、碗套、荷包,戴紅纓帽,其它靴子與上面同。

西宗(城)世俗司庫,穿陶土色的緞袍,系朱紅色腰帶,腰間佩戴刀、碗套、荷包、戴博爾朵帽,穿紫色毛呢的彩靴。

執事們在宗上過年時,穿四相緞或彩雲騰龍緞等花色的大袍上披一件朱紅色毛呢的外套,其它寺院過年的慶典和初三的跑馬活動上穿陶土色的大袍和系綢絲的腰帶,佩戴刀、碗套、荷包、筆墨袋,戴博爾朵帽,穿紫色毛呢的彩靴。房管員和郵差也穿黃陶土色的大袍。佩戴刀、碗套、荷包、紫色毛呢的彩靴,戴博爾朵帽。

藏曆新年初三,去觀看跑馬活動時,宗主事們特别穿盛裝并騎着馬,排列行駛。宗堪穹的盛裝,上述一樣穿僧裝外,其它沒有特别,但帽子方面,戴一頂如同說唱藝人的帽子,有四個耳兒,皮子鑲邊,并用日本緞的後飄帶的噶布帽,頂子同上述。

民間服飾

民間服飾對社會的上層人和富人及普通百姓的服飾來說,古代藏民族隻穿本土生産的氆氇及皮裝,後來在逐漸發展與漢地和印度等的貨物交換的影響下豐富了藏民族的服飾種類,比如上層貴族和商人等富有者男女的冬夏服裝方面,西藏的氆氇協瑪和次等協瑪。細氆氇、毛呢、漢嘩叽。布絨、緞子、大綢、綢子、繭綢和猞猁皮、狐皮、羔羊皮的服裝。

男姓的靴子有印度皮和黑條絨,布拉料做的靴子,長簡靴子,毛呢裝校的夾底靴子和管筒靴。女式用毛呢鑄飾的夾底靴,管筒靴,靴子不僅用各種彩色絲線繡成的衣紋裝飾,還在稱謂“貴夫人”和‘小姐”的最上品的靴上還有用珍珠鑲襯的習俗。藏式協瑪和毛呢面料及絲絨紗成的彩虹紋的圍裙角上腰帶處用各種金絲鍛鑲綴,系各種綢子的腰帶,有的還用絲線織成的鞋帶,貴族紳士,冬季戴緞子面料上用錦緞的間襯及俄羅斯緞的面底上用海龍和獺皮鑲邊的大仄帽,還有人戴一種叫長壽金絲緞的帽子和氈帽等品質上乘面料的帽子,中等人家的少數男女也穿協瑪和次等協瑪、細氆氇、毛呢及漢嘩叽,繡綢、綢子等面料的飾裝。

次下大多數人穿細氆氇和開毛氆氇、粗氆氇、薄毛嘩叽、綿絲嘩叽、假絲、錦厚絲、代繭綢、薄紗、有毛錦、喀拉等面料的服裝及男式鞋;少數人穿印度皮和布拉、條絨的靴子及皮鞋,女姓穿藏式靴、管筒靴、帖裡等毛呢及氆氇裝嵌的靴子,系厚絲和布做的腰帶,女姓還系協瑪及細氆氇的面料上金絲緞加村的圍裙。

普通百姓男女的服裝方面,少數人穿上等細氆氇和毛呢的服裝,其它大多數百姓穿上等細氆氇和開毛細氆氇、薄毛氆氇、氈子、代繭綢及普通棉布的服裝,部分人穿皮鞋或印度皮做的靴子外,其它大多數人穿自産皮的靴子和毛呢、氆氇革的藏式靴子、管銅靴、貼裡、草靴、皮革靴、襪子,系布類的腰帶和鞋帶,圍細氆氇和一般氆氇上刺繡的圍裙,系用絲線和羊毛織成的裙帶。冬夏戴粗面子做的帽子。

後藏婦女在頭上戴的珠冠的形狀,是兩條竹子像弓一般的左右兩端用朱紅色的絲線纏起,中間用朱紅色的綢子纏起的稱為“巴隆”的裝飾品,因和頭發編織在一起,所以古代不分晝夜戴在頭上,便針對此物,修有稱為“木頭枕座”的東西。日喀則城附近的拉娥裡卓的婦女們的頭飾與其它有點不同,她們有一種叫“覺什爾裡”的用玉和珊瑚單一的巴隆,纏繞在左右耳朵上,就像給綿羊頭上套籠頭。總之後藏婦女的頭後飄緒及巴隆二飾品,鑲嵌于珠冠上,在朱紅色的面底上以忽玉、珊瑚、珍珠編嵌而成。後藏有些大貴族夫人的巴隆上,有鑲飾雙重頭後緒的習慣。

上層富裕人家的頭飾巴隆,有一件叫“珍珠囊”的裝飾品,飾于巴隆的前面,中間鑲飾四粒珊瑚的珠裡節,其間隙嵌兩面玉石,左右兩邊裝飾各珊瑚兩粒的珠亟節及間隙嵌飾一面掘玉,其餘巴隆前頭的左右兩邊串就的珍珠是一種掩飾,前後的飄緒是用忽玉和珊瑚交織在前頭,左右各邊以瑰玉鑲邊及後頭的上部掘工和珊瑚間嵌金質的四環飾。

稱“橫延”的裝飾品,是一個在珠冠的左右串就的珍珠平綴上有鑲玉的三個金格子的頭飾在慶典和着盛裝時珠冠前頭飾一傳聞叫“蠍子腰鍊”的裝飾品,是用銀鍊子的飄帶及後頭帶一件叫“私囊宿口”的裝飾品,是用錦緞縫制的小囊,帶有銀質鑲邊及絲線飄緒的裝飾之物,所套的鈎子用銅質或金質的鈎。

中層人家的後緒及巴隆,也有用松耳石和珊瑚的間雜的飾物,巴隆的前面左右邊各飾一代珍珠的飾品的及後飄緒的前後環圍,用金銀混雜上鑲飾松耳石。蚌殼的“橫延”上用黃銅的格子嵌松耳石。有些人的後飄緒上用鍍金的黃銅格子及金銀混雜的項盒子的項飾上飾串幾對珊瑚和九眼珠、青白瑪騰。佩戴珊瑚和松耳石的耳環及翡翠和玉制手鍋,少數人還戴松耳石等鑲嵌的金戒指。還有珊瑚鬓和象牙墨等串珠。

佩戴裝飾方面,如果姑娘未嫁人,飄緒及巴隆的後面環圍上飾一塊青白瑪膨,象征姑娘未嫁,有些姑娘的一股辮子上飾一件叫“項穗”的飾物,是用松耳石或珊瑚混合的裝飾上嵌一塊青白瑪珍。所以需迎親的人看此标志将進行擇偶。

有關婦女們的褲子,根據自家的條件,穿用繭綢、絨布、紅花繭綢,還有錦緞、條絨等各種布類的貼身褲及鄉裡的大多數女性用紅花細豫攝作内褲。款式象現今的裙子一般的叫“圓筒”的褲子。有的穿一件與“圓筒”褲子配套的肩上可以扣絆的無袖上衣。婦女們在胸前披一件錦繡或毛嘩叽布面子類做成的護胸的領邊有方形金絲緞或錦繡嵌飾的叫“裹肚”的襯巾。上層僧俗穿一件左右邊招疊,到腰間的象朱砂色袍子樣式的稱“束衣”的東西,它是一種為了外衣的沼子更美觀和不變形的副飾品。

服飾文化

西藏地域遼闊,由于地理環境氣候不同,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為了适應自然環境和不同的氣候條件,各地區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民族服飾。

藏族服裝以藏袍最為常見。城鎮居民喜歡用高級毛料制作藏袍,

農區用氆氇,牧區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是腰帶,除了腰帶之外,西藏藏族婦女的邦典也極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歡戴帽,多為氈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稱之為藏靴。藏族人的飾品以發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為主。

現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櫥中增添了西裝、夾克等現代服飾,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飾情趣。但是,不少人在節日時仍然保持着傳統着裝。

哈達是藏族服飾中最重要的一種裝飾品,也是西藏最常見的一種禮儀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達祈福、尊敬、友誼、真誠。哈達的質地、規格、顔色、長短有所不同,織造哈達的用料,以往多為生絲或麻,近些年來用人造纖維織造的漸多。哈達的折疊方式,因檔次、用項的不同,也有多種,蘊含不同意義。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聖潔、真摯、坦誠,所以常見的哈達多為白色。此外,還有以藍、白、黃、綠、紅五色分别織就的五彩哈達,各有寓意,解釋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分别表示藍天、白雲、江河、神靈、大地。

藏區服裝飾品的款式、種類數不勝數,千姿百态。最能表現藏族服裝特色的款式是藏袍。這種袍服男女老少都穿,長身,皮筒包面鑲邊,既無口袋,也無紐扣。平日裡男袍多為素色,鑲以寬大黑邊,節日盛裝則要穿有彩色鑲邊的;女袍邊飾更為豔麗。最有代表性的鑲邊所采用的質料是一種毛織物,色彩和圖案很講究,特别是牧民的藏袍鑲邊,常用藍、綠、紫、青、橙、黃、米等色豎條紋組成五彩色帶。

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黃、紅、綠、紫色條紋,而且常常大膽使用紅配綠、白配黑、紅配藍、黃配紫等互補色,有時候還要在強烈的對比中夾以金銀線,那種明快、和諧的藝術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藏族女子的首飾非常豐富,她們用珠寶、金銀、象牙、玉器作首飾,比較有特色的是頭頂上的“巴珠”,發辮上裝飾的銀币,胸前挂的護身佛盒“嘎烏”,以及腰上佩的長串金屬币、腰刀、火鐮盒子等。年青女子梳兩條辮子,并用鮮豔的毛線摻辮盤頭;牧區的女子會梳很多的小辮子披在背部,有的辮梢互相交織成辮網,有的在辮子上加挂10厘米寬的綴有瑪瑙、珠寶、玉器的飾帶。

不同地區的女裝形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的藏女穿着各種顔色的長衫,外套鑲邊的黑色坎肩,配長褲;有些地區的女子穿對襟無扣長坎肩;有些地區的女袍用寬布條、豹皮,氆氇等裝飾袍裾,其邊飾有寬有窄,顔色也各不相同;有些地區的女子穿短衣和長裙。藏女通常還會在前面圍一塊色彩對比強烈的氆氇圍裙,稱為“幫墊”。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每逢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各式色彩明豔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衆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豔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顔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藏族男女特别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于頭飾、發飾、耳環、項鍊、腰飾和戒指。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可以說是藏族服飾中的點睛之筆。

“藏彜走廊”上存在一條裙子文化帶,從岷江流域的白馬藏族、大渡河畔的嘉絨藏族、雅砻江支流鮮水河邊的藏族走婚部落紮壩人、金沙江河谷的納西族、怒江邊上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以及生活在大渡河和雅砻江下遊的涼山彜族婦女都喜歡穿裙子,百變靈動的霓裳裙影,一年四季都不會缺少,加上巧妙的搭配方法,裙之美、人之美、女性之美、生活之美全部展現。随着現代紡織工業産品的發展與普及,“藏彜走廊”裡的裙子越來越豔麗,款式也日趨豐富。

藏族服飾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多姿多彩,獨具魅力。

女子帶一種華貴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具有代表性的,那是一個形似“人”字的飾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璎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這在古代,是隻有貴族才能夠配戴的頭飾。藏族所有的女性都要做頭部的裝飾,使自己顯得更加美麗、氣派、有福氣。這在多、衛、康三地是共同的特點。由于頭飾複雜,從頭部一直延伸到女性的前胸或後背。

現代發展改良

改良藏裝

拉薩藏裝的樣式,無論男女裝,以前一直另有腰帶備着,系時要在腰後打出漂亮的褶子,可這卻要費一番功夫,一般不熟練到一定程度,怎麼也打不好。90年代初倒是有一陣子,拉薩掀起了一股“改良藏裝”潮,設了“T形台”,上台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設計了的藏裙,設計很有現代節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設計者把長袍裁成了兩半,拿來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一半,整體效果還是一個長袍的模樣。這樣的設計,是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不知怎的,還是沒能傳播開來。

猜其原因,恐怕還是穿的人怎麼也覺得沒原來的味道,有些小氣,失去了當家做父親的人所具備的某種品質,比如說一種老成持重感。而女裝也是費心整了容的,原來樸素順溜的領口,突然多了像時裝一樣的翻領、豎領、毛領……藏族的服飾審美觀中,最注重崇尚的,可能還是一個“雅”字,女裝沒能流行開來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犯了這個忌諱。但不管怎麼說,這場“T形台”之風,在拉薩人心中記憶猶新,無論成功與否,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而且它所帶來的新東西,繼續出現在兒童藏裝上,非常的活潑可愛,非常有朝氣。

不用另備腰帶

真正說到女式藏裝的成功改良,則是80年代初居住在印度的藏胞回國探親時,流傳過一種新的樣式――再也不用另備腰帶,裙子上原來就縫制了腰帶,一環過來便可,裙子也自然形成,既美觀,穿起來也方便。随之而來的是面料的改頭換面:各種各樣道不上名的輕盈細料和同樣千姿百态的顔色。這不僅是曆史環境帶來的變化,一部分還是得歸功于那些經常往返于中印之間的尼籍藏胞。他們之中的女人通常給拉薩帶來一些新的時髦。

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藏族服飾(爾蘇藏族服飾)、藏族服飾(呷咪服飾)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