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

薊縣

天津市半山區縣
薊縣,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薊縣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截至2012年,全縣總面積1593平方公裡,下轄26個鄉鎮、一個城區街道辦事處、949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總人口96萬人。薊縣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縣,也是天津市的“後花園”,有山有水,有平原有窪地,土壤肥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氣候宜人,被列為全國生态示範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對于發展無污染、高品質、高效益的種養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等極為有利。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漁陽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天津 地理位置: 面積:1593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個街道,25個鎮,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文昌街道 電話區号:022 郵政區碼:301900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盤山、梨木台風景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八仙山 機場: 火車站:薊縣站、薊縣南站、翠屏山站 車牌代碼:津H 地區生産總值: 中文名稱:薊縣 外文名稱:JiXian 國家:中國 省:天津市 行政區類型:先 建立時間:1913年 地域名人:宋朝趙普、泥塑藝術家于慶成、畫家吳玉陽。 人口:96萬人(2012年) 知名産業:旅遊業 方言:薊縣話(近似于唐山方言) 行政代碼:120225

地理環境

薊縣地處京、津、唐、承、秦等城市的中間,距北京88公裡,距天津115公裡,距承德220公裡,距秦皇島236公裡。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2年,薊縣共有小型水庫12座,可養淡水水面17.4萬畝。其中,于橋水庫是天津市主要水源供應基地。

礦産資源

薊縣除大量可供建築用砂石料外,初步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藏達數十種。其中,大理石、花崗岩、海滄石、礦泉水和紫砂陶土,儲量大、分布廣,品位高,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生物資源

薊縣野生動植物資源富集,野生植物達近千種,名貴及稀有植物69種,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296種,昆蟲420種。動植物資源中,藥用動植物達427種,是天津市最大的野生中藥材基地。

電力資源

薊縣有華北最大發電廠——盤山發電廠坐落境内。

簡介

薊縣,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下轄26個鄉鎮,總面積15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5萬人(2011年)。春秋時建無終子國,唐置薊州,1913年稱薊縣。

薊縣是天津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名流人才荟萃,古塔、寺廟、碑刻、古墓衆多,境内有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和四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有兩漢、唐、宋、遼等朝代的遺迹。曆史文化悠久燦爛,曆代為兵家必争之地。《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史書中多有記載,《水浒傳》中薊州被描寫為主要人物活動地之一。

薊縣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個,文物保護點268處,革命戰争遺址和紀念地160多處。上元古界地層部面舉世無雙,千年古刹獨樂寺獨一無二,新石器時代遺址。夏商遺存,西周遺址,漢墓群,唐宋元遼墓葬,清王爺陵和太子陵等古遺迹。古遺址遍布全縣,堪稱是文物大縣。

曆史沿革

薊縣古稱無終、漁陽、薊州,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曆史,都令人稱奇。

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是茫茫的大海。後來由于地殼的變動,海水退盡,高山隆起,天翻地複,形成了距今18億至8億年的著名的中、上元古界标準地層剖面。這部天然的“史書”記載着古老的信息,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也暗應着薊縣古稱無終的内涵。

鬥轉星移,日升月落。距今約10萬年左右,這裡山林茂密,雨水豐沛。體形巨大的古菱齒象踱着方步,和其它古老動物一樣,在這裡生息繁衍。而當今天,這些古象化石被陳列在天津自然博物館時,古老的傳說又變為真切的現實。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當如今的天津市區還是一片汪洋的時候,薊北的山間谷地和州河兩岸已開始形成原始的村落,我們的先民已在這裡辛勤地耕耘了。在距今10至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親手打制了各種砍砸器、刮削器等勞動工具,不斷地與野獸搏鬥,與大自然争奪生存的空間,他們在今天薊縣的山前坡地上留下了艱辛的足迹。

到了距今8000年左右,在州河南岸的山坡上,先民們運用打磨精制的石斧,過着刀耕火種的農耕和漁獵生活。可以想見,祖先們扛着獵獲的野豬和麋鹿,燃起一堆堆篝火,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烤肉,一邊唱着古老的歌謠,充滿了勇敢和悲壯。接着,歲月的風雨湮滅了那堆堆篝火,灰冷卻了,河改道了,這裡成了天津市著名的青池遺址。

而後,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今天城北的崆峒山,就是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地方。唐朝大詩人陳子昂來到古漁陽感歎道:“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應龍已不見,牧馬空塵埃。尚思廣成子,遺迹白雲隈。”而在薊縣境内的圍坊遺址、張家園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時期的遺物,充分說明了黃帝部落曾在這一帶生活過。

夏商周時期,薊縣這塊土地上燃燒着人類文明的火焰。境内出土的銅簋、銅鼎等青銅禮器和兵器等,說明當時這裡的經濟、文化已相當發達,也是一個兵家必争的軍事要地。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裡為無終縣,屬右北平郡,并為郡治。遙想當年,秦始皇駕車取道無終,東臨碣石,以求仙道,是何等的威風!漢朝無終仍沿舊制。當時的無終人口衆多,農業發達,村莊密布,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的發展。這就是今天薊縣城周邊漢墓集中的原因。

小毛莊漢墓、崔店子漢墓、别山漢墓等出土的精制文物,無不閃爍着漢時無終人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漢朝時佛教傳入我國,薊縣的佛教漸漸興起。建于漁山腳下的香林寺,幾乎與洛陽的白馬寺同時,是我國最早的寺廟之一。魏晉時期,盤山有了法興寺。以後,曆代均在盤山修建廟宇。唐建福善寺、李靖庵、千像寺、雲罩寺,到清朝達到了鼎盛時期。盤山以外,城内的獨樂寺、白塔寺等也如春筍湧出,曆經千年,至今巍然。

薊縣于北魏太平真君年間屬漁陽郡。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仍屬漁陽郡并為郡治,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為漁陽縣。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屬薊州并為州治。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遼,内有薊州漁陽縣。遼金宋時期,薊州的歸屬反複更叠。到了元朝,仍稱漁陽縣,屬大都路薊州。明洪武初年,撤漁陽縣入薊州,下轄玉田等四縣。清代初沿舊制,乾隆年間成為散州,不再轄縣。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始稱薊縣。

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薊縣下轄1個街道(文昌街道)、20個鎮(漁陽鎮、下營鎮、羅莊子鎮、馬伸橋鎮、出頭嶺鎮、西龍虎峪鎮、五百戶鎮、官莊鎮、白澗鎮、邦均鎮、洇溜鎮、别山鎮、桑梓鎮、尤古莊鎮、侯家營鎮、施古鎮、上倉鎮、下窩頭鎮、楊津莊鎮、下倉鎮)、5個鄉(穿芳峪鄉、許家台鄉、禮明莊鄉、東趙各莊鄉、東二營鄉)、1民族鄉(孫各莊滿族鄉)。

人口

2012年末,薊縣戶籍人口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8萬人,非農業人口15.4萬人,男性42.9萬人,女性41.3萬人,性别比例103.9︰100。出生人口9075人,薊縣人口出生率為10.78‰,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3.71‰。

交通

公路

津薊高速公路,京哈、津圍、邦喜、寶平等幹線公路和縣鄉公路縱橫交織。

鐵路

京秦鐵路、大秦鐵路橫亘境内,津薊鐵路直抵縣城。主要火車站有薊縣站、薊縣南站和翠屏山站。

自然地理

自然保護區

自1934年,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被北京大學教授高振西等發現,長期受到中外地學界的矚目。1939年李四光教授在《中國地質學》一書中,将薊縣厚近萬米的中上元古界稱為标準剖面,并贊賞:“在歐亞大陸同時代地層中,薊縣剖面之佳,恐無出其右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薊縣中上元古界是第一個國家級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1985年10月2日,中上元古界國家自然保護區成立了,時任天津市長的李瑞環和國家地質部部長朱訓揭幕。

薊縣剖面以其岩層齊全,出露連續,保持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極淺和古生物化石豐富而文明于世。而薊縣大紅峪溝更是各種地質現象比較集中的一個地方,這裡已經成為遊覽中上元古界各種地質現象的走廊。

種類繁多的藻類化石的發現說明,距今約18億年前,薊縣地區的地殼呈下降趨勢,導緻海水入侵,形成海洋環境。此後,這一地區的地殼又發生了上升運動,使沉積的地層露出了海面,又加之構造運動佼滄海變成桑田,于是就出現了當今薊縣剖面的地貌。薊縣的疊層石資源豐富,已發現并确定的類型即達34個群,58個形,故有“疊層石海洋”的美譽。

典型地貌

穿過下馬公路,進入大紅峪溝,兩旁是石英岩構成的高山。在這裡可以看到泥裂,波痕,波浪波痕等地質現象,石面呈現自然的波痕,宛如一塊天然的巨大“洗衣闆”,令人不禁為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絕。該石形成于距今14億至10億年問,那時這一帶尚為煙波浩渺的海洋,潮漲潮落,經過海水的長期拍打天長日久形成了水平波痕,造就了如今這令人歎為觀止的波痕石奇觀。

這裡的火山岩,由于岩漿噴發活動,使之又有海相特征,亦具陸相特點;火山噴發形成的“氣孔”和“杏仁”,這是自然界“水”、“火”并存的其景。在中上元古界廣闊的地域中甚至還可以看到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岩石,被當地人形象的稱為“小石林”。

在中上元古界最北端的長洲溝組,這是元古界和太古界的分界處,這是大古界的岩石它屬于沉積岩,這些岩石屬于片麻岩,它已經被風化了。它的形成是在二十六億年前。石英砂岩,其中夾雜着一些礫岩,它大約是十八億年前形成的。底部是太古界上部是元古界它中間缺失了八億年,這是顯着的角度不整和結構。

中上元古界地層屬于沉積岩它是十八億年至八億年這段地層曆史,屬于元古界。我們可以想象最古老的沉積岩最先沉積,越沉積越年輕就像一路書一樣經過地殼的變遷也就是造山運動把它登個的倒在地表上,所以說我們現在能在中上元古界從最南端到最北端這整個的二十四公裡看到比較典型的中上元古界整個地層現象。

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據初步核算,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64.5億元,比上年增加58.2億元,增長28.2%。按三次産業劃分,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23.7億元,同比增長11.5%;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75.8億元,同比增長36.2%;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65.0億元,同比增長27.6%。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0.3:27.0:62.7調整為8.9:28.7:62.4,對GDP的貢獻率分别為2.1%、38.3%和59.6%,分别拉動GDP增長0.45、8.03和12.51個百分點。按照戶籍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産總值達到31764元,同比增長26.8%。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1年,全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09億元,增長速度為28.9%。營業收入565億元,同比增長31.4%。

民營經濟稅收快速增長。2011年,全縣民營經濟實現稅收26億元,同比增長57.6%。其中:民營企業實現稅收24億元,同比增長63.3%,占民營稅收總量的92.3%;個體工商戶實現稅收2億元,同比增長11.0%。

注冊資本金穩步增長。2011年,全縣民營經濟注冊資本金總量達到92.7億元,新增注冊資本金17.7億元,增長幅度為23.6%;民營企業注冊資金81.2億元,比上年底增加10.5億,增長幅度為14.9%。到2011年底注冊資本金在100-500萬元的民營企業400家、500-1000萬元的128家、1000萬元-1億元的200家、億元以上的10家。

财政收支

2011年,全縣實現三級财政收入40.3億元,比上年增加10.8億元,增長36.5%。實現縣級财政收入29.0億元,比上年增加9.5億元,增長48.7%,其中,實現一般預算收入15.5億元,同比增長41.8%。

圖22007—2011年縣級财政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全年财政支出40.7億元,比上年增加13.4億元,增長49.1%。加大民生方面投入力度,重點在醫療衛生、科技發展和社會保障領域加強資金保障。2011年,醫療衛生支出3.0億元,同比增長1.3倍;科學技術支出0.5億元,同比增長1.2倍;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4億元,同比增長38.4%。

勞動與就業

2011年,全縣從業人員37.23萬人,同比增長0.8%。其中,鄉村從業人員33.77萬人,同比增長0.9%;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46萬人,同比增長0.1%。全縣從業人員按産業劃分,第一産業14.59萬人,同比下降4.1%;第二産業11.79萬人,同比增長6.9%;第三産業10.85萬人,同比增長1.5%。全年新增就業1.1萬人,同比增長8.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新增就業人員中,單位就業占92%,第三産業占60%。

扶持自主創業力度加大。依托市創業服務指導中心,對有創業願望的人員開展創業測評,培訓626人;為下崗失業人員發放自謀職業補助費、一次性失業保險金、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資金509萬元;扶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靈活就業254人。成功舉辦了民營企業招聘周、農民工春風行動、大學生就業服務月等一系列專項就業服務活動,舉辦招聘專場19次,達成就業意向6710人。大學生三支一扶、公益崗鍛煉等計劃深入實施,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幫扶816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較穩定就業,其他困難群體安置率達到86%,“零就業”家庭數保持為零。

農業生産

2011年,全縣完成農業總産值49.6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種植業産值22.9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産值0.4億元,同比增長1.7%;畜牧業産值23.3億元,同比增長19.4%;漁業産值3.0億元,同比增長13.8%。實現農業增加值23.7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2.1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長0.9%;畜牧業增加值10.0億元,同比增長19.4%;漁業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長7.3%。

種植業生産穩步發展。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5.65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年糧食總産量50.65萬噸,同比增長4.0%,其中,夏糧總産量17.08萬噸,同比增長6.2%;秋糧總産量33.57萬噸,同比增長2.9%。全縣夏糧畝産378公斤,同比增長5.3%;秋糧畝産476公斤,同比增長3.3%,實現了全年糧食産量穩定增長。

全縣蔬菜播種面積10.10萬畝,同比增長0.4%;蔬菜産量43.25萬噸,同比增長2.6%。棉花、油料播種面積分别為0.19萬畝、0.97萬畝,同比下降30.7%和4.3%;棉花産量225噸,同比下降33.8%,油料産量2871噸,同比增長1.9%。水果種植面積16.31萬畝,同比下降3.6%;水果産量4.98萬噸,同比增長7.0%。

林業發展态勢平穩。全縣年末實有林地面積81.71萬畝,同比增長0.8%;年末實有育苗面積3.71萬畝,同比增長7.2%,其中當年育苗1.43萬畝,同比下降4.7%;當年林木采伐量1.75萬立方米,同比增長3.2%。

畜禽生産整體向好。2011年,全縣牛存欄7.28萬頭,同比增長8.5%;牛出欄9.95萬頭,同比增長5.9%。生豬存欄42.69萬頭,同比增長3.5%;生豬出欄68.00萬頭,同比增長1.9%。羊存欄10.68萬隻,同比增長5.2%;出欄16.24萬隻,同比增長1.3%。家禽存欄478.38萬隻,同比增長3.1%;出欄661.29萬隻,同比增長0.4%。肉類總産量82628噸,同比增長2.9%;禽蛋産量50043噸,同比增長2.8%;牛奶産量18941噸,同比下降2.6%。

漁業生産平穩發展。2011年,全縣淡水養殖面積23419畝,同比增長1.4%;水産品産量28160噸,同比增長6.1%,其中養殖産量23652噸,同比增長6.8%。

農機服務能力增強,服務水平提升。2011年,全縣機械總動力74.26萬千瓦,同比增長0.8%。全年完成機械耕作面積48.96千公頃,同比增長6.0%;機械收獲面積56.29千公頃,同比增長24.9%;機械植保面積17.30千公頃,同比增長6.5%;機械播種面積76.14千公頃,同比增長7.4%。

工業發展

工業生産發展強勁,效益實力明顯增強。2011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産值402.8億元,同比增長5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産值88.3億元,同比增長38.3%。實現工業增加值58.4億元,同比增長4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同比增長31.9%。實現工業銷售收入376.9億元,同比增長54.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42.1%。實現工業利潤27.7億元,同比增長49.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67.9%。實現工業利稅39.4億元,同比增長4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7.5億元,同比增長58.8%。

工業主要産品産量呈增長趨勢,個别産品産量下降。啤酒産量19612千升,同比下降35.1%;罐頭産量1.4萬噸,同比增長21.4%;軟飲料産量16.67萬噸,同比增長11.6%;精制食用植物油産量3.36萬噸,同比增長1.7%;服裝産量2585.04萬件,同比增長32.2%;紙制品産量17.51萬噸,同比增長25.9%;水泥産量122.29萬噸,同比增長5.7%;商品混凝土産量140.83萬立方米,同比增長56.8%;飼料産量1.80萬噸,同比增長33.4%;磚産量117968萬塊,同比增長25.4%。

建築業生産保持穩定增長。2011年,全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7.4億元,同比增長22.6%。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6.7%。年末全縣具有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企業共54家,實現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4.5%。

資産投資

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快速發展,增幅位于全市首位。2011年共實現投資330.7億元,同比增長49.0%。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完成投資38.6億元,同比增長75.1%;第二産業完成投資154.7億元,同比增長1.0倍;第三産業完成投資137.4億元,同比增長10.7%。

房地産業

2011年,房地産業發展形勢走低,商品房交易面積和交易額均大幅下降。全年實現房地産投資29.7億元,商品房施工面積178.8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2.3%;商品房竣工面積74.7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5%;商品房銷售面積55.6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0.2%;商品房銷售額39.88億元,同比下降56.6%。

國内貿易

2011年,市、縣兩級采取多項措施刺激消費、擴大内需,全縣居民消費穩步增長。全年全縣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7.4億元,同比增長13.4%;住宿餐飲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同比增長5.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0.6億元,同比增長18.5%。按經營地統計,縣以上消費品零售額42.7億元,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57.9億元;按消費形态統計,商品零售額83.2億元,住餐零售額17.4億元。

2011年,全縣實際利用内資220億元,同比增長69.2%;實際利用外資12500萬美元,同比增長25.0%。

旅遊業

優化旅遊發展環境,提升旅遊整體形象。2011年,全縣接待中外遊客1098.6萬人次,同比增長29.5%,實現旅遊直接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29.5%,綜合收入46億元,同比增長29.5%。其中,景區接待遊客190.8萬人次,同比增長23.9%,實現旅遊收入9558.4萬元,同比增長20.2%;農家院接待遊客139.8萬人次,同比增長15.2%,實現旅遊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16.0%;旅遊飯店接待遊客206.9萬人次,同比增長41.1%,實現旅遊收入3.2億元,同比增長63.0%。

主題活動效果突出。全年共舉辦主題活動14項。第十二屆長城國際馬拉松、第十九屆漁陽金秋旅遊節、第八屆獨樂寺廟會、第三屆梨花節、盤山滑雪節等活動荟萃民間文化,吸引大批遊客,豐富了居民、遊客假日生活。活動對接市場、政府企業互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開發建設邁上新台階。投資2億元完成了盤山景區新門區建設、房車營地一期、入勝索道改造、盤山雕塑園等重點工程。投資9300萬元加快毛家峪長壽度假村綜合開發,推進了五畝之宅續建、悠然山莊等項目建設。長城、八仙山、獨樂寺、九山頂、石龍峽等景區景點設施不斷完善,投資2845萬元,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格林豪泰、漁陽賓館、四方台賓館、速8酒店、電力賓館等旅遊飯店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共投資1800萬元,接待條件得到顯着改善,接待能力明顯增強,日接待能力達到3.2萬人。

交通倉儲

2011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6.0億元,同比增長54.3%。

全年公路運輸貨運量1025萬噸,公路運輸周轉量161391萬噸公裡;公路客運量1341萬人次,公路客運周轉量12.4億人公裡。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173公裡,同比增長6.4%,其中,鄉級公路1708公裡,同比增長6.6%。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65億元,同比增長72.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19億元,同比下降32.6%;電信業務總量5.46億元,同比增長82.7%。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70.83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9.44萬戶。

金融保險

金融業實現較快發展。2011年底,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0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4億元,增長19.1%,其中,居民儲蓄餘額212.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4.2億元,增長12.9%;各項貸款餘額13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2億元,增長38.1%。

保險業穩步發展。保費實際收入8.0億元,同比增長31.1%。其中,财産險保費實際收入1.3億元,同比下降18.8%;壽險保費實際收入6.7億元,同比增長48.9%。賠案金額1.8億元,同比增長5.9%,其中,财産險賠案金額0.9億元,同比下降35.7%;壽險賠案金額0.9億元,同比增長2.0倍。

社會

科技

2012年,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4家,其中企業轉型85家、招商引進22家、創業創辦117家。創業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認定總數的52.2%,開始成為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新發展科技科技小巨人企業10家,總數達到26家。31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立項,其中天津華能北方熱力有限公司“焦化尾氣餘熱回收成套裝備”項目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利申請量突破600件,達到604件。其中,發明專利153件,實用新型專利437件,外觀設計專利14件,專利質量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教育

2011年,薊縣各類教育機構共396個,其中,初級和高級中學共69所,小學145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兒園153所,廣播電大1所,成人中專1所,鄉辦農校26所。全年學校招生2428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6982人,在校生20875人,畢業生6824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070人,在校生2838人,畢業生725人;初中招生7673人,在校生25576人,畢業生11355人;小學招生8555人,在校生45644人,畢業生7914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5020人。全年成人業餘教育學校共培訓結業28995人。

2012年末薊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15所,其中,初中56所,高中13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145所,在校學生總數達到9.34萬人。全年總招生人數2.34萬人,畢業人數2.50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7677人,比上年增長10.6%。

衛生

2012年,縣人民醫院新址、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工。2012年末薊縣有各類衛生機構646個,其中,縣、鄉兩級醫院3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0個,衛生監督和疾控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學校1所。衛生機構床位1629張,其中,縣級醫院762張,鄉鎮級醫院867張。衛生技術人員445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94人,注冊護士818人,藥師(士)168人。

2012年,完成507所村衛生室标準化建設和8所基層醫院手術室、急診室、國醫堂标準化建設和集中供養中心傳呼工程。18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落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54.8%,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疾病系統管理率達到84.2%。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紮實推進,累計受益18萬人。

體育

2011年,薊縣新建健身休閑中心1個、路徑工程80個,為部分健身小區更換了體育器材,提高了體育基礎設施條件。2011年成功舉辦了薊縣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展了全民健身日、“三八”婦女健身杯體育通訊賽、職工趣味運動會、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和正月文體活動月、元宵節文體活動展演、消夏納涼文體系列活動等群衆性體育活動。2011年在參加天津市青少年各項體育比賽中,共獲得37枚金牌、30枚銀牌、23枚銅牌,98人次進入前八名。

2012年,組織參加的天津市青少年田徑、籃球、乒乓球、跆拳道四個項目的比賽,共取得第一名16人次、第二、三名9人次。群衆體育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正月文體活動月,三八健康杯體育活動通訊賽,“曲院風荷杯”中國象棋、乒乓球、遊泳比賽,第六屆老年人健身大會,迎慶十八大舞動新薊州“挂月杯”廣場舞大賽,第九套廣播體操推廣及鼓樓廣場消夏健身展演等群衆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文化

2012年末,薊縣共有劇團1個,群衆業餘演出團隊234個,農村集體文化中心949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1.8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播放影片304場。

2012年,薊縣擁有廣播機構1個,全年播出稿件1870件。IP電視節目60套,比上年增加了9套,用戶1.9萬戶。數字電視節目161套,模拟電視節目46套,數字和模拟電視用戶14.5萬戶。

旅遊

薊縣已形成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縣城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标準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遊景區。其中,盤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仙山和中上遠古界标準地層剖面分别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縣城内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刹——獨樂寺和白塔寺、鼓樓、文廟、公輸子廟、關帝廟、城隍廟、天仙宮等文物古迹,發展旅遊業前景廣闊。

著名人物

趙普,字則平。後梁龍德二年(922)生于薊州,後唐末年,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宋代宰相。

窦燕山,原名窦禹鈞,五代後晉時期人,老家是薊州漁陽(即天津薊縣)。《宋史·窦儀傳》記載:宋代窦禹鈞的五個兒子儀、俨、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李子光,原名賈一中,1902年生于薊縣西山北頭村。革命志士。

于慶成,1944年出生于天津薊縣。民間泥塑藝術大師,府君山腳下建有于慶成泥塑館。

谷少之,字若谷,号右北平人。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自幼酷愛藝術,初中學習時從師于趙霖先生學習國畫。1986年創辦了薊縣老年書畫協會,任副主席兼秘書長。

吳玉陽,1971年生人,網名無事梧桐。新考證派紅學家,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作家、書法家和詩人,盤山萬佛寺俗家弟子,國家五級消防員。

水利資源

源于燕山的州河、洵河及其支流于下倉附近彙入薊運河。州河上遊的于橋水庫于1960年建成并攔洪蓄水,1984年引灤入津工程完成後為天津用水來源。

經濟概況

薊縣,是中國國務院确定的全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亦是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和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

農業

薊縣是天津市的農業大縣,擁有耕地總面積81.3萬畝,其中水田1.3萬畝、旱地80萬畝。傳統大田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全年糧食産量約為3.18億公斤(2002年)。2002年薊縣全縣葡萄總面積3.3萬畝,其中:酒用葡萄1.5萬畝,主要品種為赤霞珠、梅鹿辄、霞多利、貴人香等,年産量1000萬公斤;鮮食葡萄1.8萬畝,主要品種為紅提、玫瑰香、京秀、無核白雞心、優無核等,年産量300萬公斤。

畜牧業是薊縣的傳統産業,已建成生豬、肉牛、肉羊、肉鴨、肉雞、蛋雞、奶牛、水産品、特種養殖等9大類145個養殖小區,産品常年供應天津、北京兩大城市及周邊地區。2002年全縣畜牧業産值達到12.44億元,占農業總産值的63%。

瓜菜基地:薊縣全縣瓜菜種植面積28.87萬畝,瓜菜年産量125.7萬噸,其中綠色蔬菜基地12.1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13.2萬畝。綠色食品配送中心每年綠色蔬菜配送能力達到20萬噸。建有占地50畝的優質種苗繁育中心。

養殖小區:2002年,薊縣全縣肉類總産量達到13.57萬噸,蛋類總産量達到7.03萬噸。水産品養殖面積2.3萬畝。有生豬養殖小區61個,有肉牛養殖小區17個,有肉羊養殖小區15個,有肉雞養殖小區10個,有蛋雞養殖小區15個,有奶牛養殖小區4個,有肉鴨養殖小區9個,有水産養殖小區1個,有特種養殖小區4個,有綜合養殖小區9個。

工業

工業運行質量不斷提高。薊縣全縣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縣鄉骨幹企業達到300家。工業傳統行業改造得到加強,樓宇經濟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快速增強。

資源物産

除大量可供建築用砂石料外,初步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藏達數十種。其中,大理石品位較高,紫砂陶土儲量大、分布廣、開采價值大,礦泉水富含多種有利于人體的礦物質。電力資源、水資源也比較豐富。

地方小吃

盤山柿

因産于薊縣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盤山而得名。盤山柿屬于我國柿果特産——大磨盤柿種,也稱“磨盤柿”或“蓋柿”。薊縣北部山區都可種植磨盤柿,但産于盤山的磨盤柿品質最佳。除此以外,薊縣柿子還有“火柿”、“牛心柿”、“西洋柿”等品種。

闆栗

産于薊縣北部山區。果實扁圓形,果皮紅褐色,有光澤、美觀,内種皮易脫落,肉質細密,含糖度高,味道甘甜。集中分布在孫各莊、小港、下營、官莊等鄉鎮,零星栗樹遍布整個山區、半山區,年産量達20萬公斤。是天津出口創彙的緊俏商品。

天津核桃

亦稱“胡桃”,傳系漢張骞出使西域帶回的品種。産于薊縣北部山區。主要分布在孫各莊、許家台、官莊、白澗等鄉鎮,零星樹遍布整個山區、半山區。主要品種有圓綿核桃、綿核桃、長綿核桃、扁綿核桃、小綿核桃、綿瓢核桃等。其中以圓綿核桃栽培面積最大、産量最高、品質最佳。其果個大皮薄,單果重17克左右,殼面較平滑,果仁乳白色、出仁率達50%以上,可出整仁或半仁。長期食用可補腎固精、溫肺定喘、烏發健腦。産品遠銷西歐諸國。

紅果

一般也稱山楂、山裡紅。其實,紅果是山楂的一個變種,名叫大山楂,它比一般山楂個大均勻,肉質松軟而肥厚,色澤鮮豔,籽小皮薄,酸甜适口,是山楂中的佳品。紅果盛産于薊縣山區,已有數百年曆史,天津市的紅果主要品種有大棉球、大金星、小金星、面楂等。

時歲習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大年初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舊時家家祈神、祭祖,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1966年,初一早晨,家家放鞭炮,穿新衣,預祝全年平安。這種習俗,流傳于今。早飯後,晚輩給長輩、老師拜年,長輩給孩子壓歲錢;賀詞大都為“恭喜發财”、“見面發财”等。新中國成立後,舊式賀詞被問候所取代,舊式拜年被團拜、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慰問五保戶所取代。

中午,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煮餃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吃餃子前不準掃地、汲水、動刀剪的舊俗已經廢除。正月初一,家家貼春聯、窗花、年畫,這一習俗保留至今,但内容有了變化。回民不拜年,不貼對聯。

正月初二舊稱迎财神。這天,家家争相早起,到村外燒香叩頭放鞭炮,迎财神進家,80年代仍放鞭炮,其它已廢止。這天,還有家家吃面條的習俗。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人家午飯吃餃子,晚飯吃元宵,今仍存。農村婦女出家串門,名為“走百病”,已廢。晚上,張燈結彩,燃放鞭炮,觀燈賞月,直到深夜。這一習俗流傳至今。近年來,縣文化館在縣城鼓樓舉行燈會,人們聚會鼓樓前,觀燈賞月,縣内各鎮表演花會。

二月二俗稱“龍擡頭”,亦稱“懶龍出窩”。這天早晨,人們把家中缸裡的陳水淘淨,灌進水壺,倒到河邊,名曰“引懶龍出窩”,然後從河或井裡取水,倒進水缸裡,名曰“引來勤龍”。縣鏡南部有“二月二,龍擡頭,不準往缸裡挑水”的習俗。早飯,吃小米粥,t饽饽;中午飯,通常為米飯、烙餅或餃子,謂之“吃龍子”、“扯龍皮”、“攀龍角”。如家中有屬龍的老人,則一天不動刀,免傷龍體。現許多家庭已飲用自來水,這一風俗,僅存吃餃子或烙餅。

清明節又稱“寒食”、“鬼節”,是晚輩為死去的長輩掃墓之日。上午,舊時習慣是後輩人備供品、香火、挂紙到祖墳掃墓培土,祭奠祖先,俗稱“上墳”。中午,同祖同宗的男人一起會餐,俗稱“吃墳”,亦作“吃寒食”。新中國成立後,每逢清明節,幹部、學生及烈士子女到盤山、f嶺廟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寄托哀思。縣内實行火葬後,吃墳的風俗廢止,但上墳之風仍存。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曆史上這天家家吃粽子,門前屋檐下插上蒲艾。兒童脖頸上挂上五彩線,或在脖頸上挂個小荷包,以示避瘟消災。将雄黃酒擦在小孩額頭上,或灑在屋角,以驅逐五毒(蛇、蠍、蜈蚣、蛤蟆、壁虎)。早晨吃雞蛋,成年人在腋下系紅布條子,取“趨吉避兇”之意。這些習俗隻有吃粽子流傳至今。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豐收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這天,晚輩給長輩敬送月餅、酒、果品等禮物,午飯吃炖肉、炒菜;夜晚,全家人坐在堂前吃月餅,賞月亮,慶團圓,祝豐收。十六接閨女吃“殘食”。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為寒衣節。這天家家剪紙為衣,在墳前村外路口焚燒,為死者送寒衣。這一風俗至今尚存。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為臘八節。早飯吃臘八粥,象征五谷豐登。家家争先做早飯,意在誰家飯早誰家的莊稼就早熟。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傳說是竈王爺上天的日子,故又稱“祭竈”。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竈王爺把土帶走。晚上,從龛内揭下竈王爺像,用糖瓜封住口,意為把竈王爺的嘴粘住,以免見玉帝時說壞話;然後将竈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竈王爺騎馬上天。到臘月三十日,再供新竈王爺像。50-60年代,祭竈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打掃房屋的習俗流傳至今。

臘月三十這天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曆史上各戶插谷穗、貼春聯、豎燈杆、設香案、擺供品、祭祖先、接喜神、迎竈王、送香、撒歲。中午,全家團聚,“吃年飯”。晚上,謂之除夕,點蠟燭、放鞭炮、發大紙、祭天地,直到次日淩晨才睡,謂之“守歲”,有“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之說。發大紙後,缺男孩的婦女站在家門口,大聲喚“黑小子,白小子,來我家中吃餃子!”

婦女出門要故意咳嗽幾聲,以逐散鬼神。80年代,大部分家庭“守歲”是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一直看到深夜12時。因守歲時間較長,子夜前吃餃子,為“年夜飯”。包餃子時,在餡裡放一二個硬币,相傳誰吃到誰有福。午夜鐘聲響過,家家燃放鞭炮、彩色禮花等。

縣内傳統的時歲習俗還有:破五(正月初五)、乞丐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