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餅

蒸餅

天津特色食品
蒸餅也叫炊餅,是使用籠屜蒸制而成的面食。在餅中包上果肉、蔬菜、糖、蜂蜜等東西,是日常小吃佳品。蒸餅是一種天津的特色食品,實際上就是一種豆沙包,但是和普通的豆沙包區别在于,蒸餅的豆沙裡的甜味劑并不是普通的白糖,而是經過炒色的白糖,所以蒸餅的豆沙餡看起來是黑色的,并且輔以桂花醬,所以蒸餅的味道非常香甜,遠勝過普通豆沙包。[1]
    中文名:蒸餅 外文名: 分類: 口味:甘甜 主要食材:蜂蜜,面 功效:能消積食,調養脾胃 是否含防腐劑:否

菜品内容

性味

味甘,性平,無毒。

采集加工

能消積食,調養脾胃,濕中化滞,補益氣血,止出虛汗,利三焦,利尿。

發明與傳說

一書上說:宋甯宗為郡王時,小便失常,一夜要解無數次。國醫茫然失措,不知怎麼辦,有人推薦孫琳給他治病。孫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種物品搗碎捏成丸子,叫宋甯宗用水服下三十丸,并說:“今天服用三次,病應該減輕三分之一,明天也服三次,這樣堅持三天,病就除去了。”果然如此。宋甯宗賜給他一千匹絹。有人問到個問題說時,孫琳說:小兒為何尿床?這是尿道失禁,而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種物品都能調理泌尿系統。

藥用部位

小麥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

古籍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丸藥所須,且能治疾,而《本草》不載,亦一缺也。惟臘月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幹,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

菜品概述

曆史淵源

送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仁宗廟諱貞(應作‘祯’),語訛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就是說,因為宋仁宗名叫趙祯,“祯”與“蒸”音近,時人為了避諱,便把蒸餅改稱為炊餅。這種餅相當于後世所說的饅頭。其名最早見于《晉書·何曾傳》:“蒸餅上不坼十字不食。”意即蒸餅上不蒸出十字裂紋就不吃。這種裂紋蒸餅,實際上是經過發酵後,整出來很酥軟适口的“開花饅頭”。十六國後趙石虎“好食蒸餅”,并且吃法更為講究,“常以幹棗、胡核瓤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石虎吃的這種夾入果肉的蒸餅,實際上已是“包子”的雛形。不過包子是到了宋代才非常普遍。

主治

1、小兒淋(小兒尿頻量少)。用蒸餅、大蒜、淡豆豉合搗成丸,連服三日可愈。

2、積年下血。用蒸餅、烏龍尾中一兩、皂角(去皮,酥炙)七個,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

3、赤白痢。用幹蒸餅(蜜拌炒)二兩、禦米殼(蜜炒)四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煎化熱服。

4、崩中下血。用陳年蒸餅燒存性,米湯沖服二錢。

5、盜汗、自汗。每夜卧時,帶饑吃蒸餅一枚。幾天後即可止汗。

6、折傷。把蒸餅研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甚驗。

制作步驟

原料

面粉

做法

1、面粉中分次調入開水,用筷子攪拌成絮狀。再加适量涼水揉搓成較軟的光滑面團備用;

2、搓長,分切成小劑子,再按扁。(劑子不要太大);

3、擀成均勻的面餅(要盡量擀的薄些,這樣出來的餅才會透明);

4、待水開後放入鍋中的籠屜上蒸,蓋上鍋蓋繼續擀,重複以上的過程。待最後一個擀好後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繼續蒸5分鐘即可。

上一篇:青竹标

下一篇:鍋鏟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