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由《南方都市報》于2000年發起、主辦的傳媒評選的電影獎項,該獎聯合中國多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是中國國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灣三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共同評選的電影獎。它以“深度開掘、銳意進取”為評選宗旨,旨在集合南方影評力量,目的在于為華語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促成電影評論與制作及傳播的良好互動。該獎由來自兩岸三地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參與評審,以評委的獨立性、權威性和優質媒體獨到的專業眼光,正逐漸在華語電影界确立廣泛的影響力。[1]
  • 中文名: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外文名:
  • 别名:
  • 創辦機構:
  • 舉辦單位:南方都市報
  • 舉辦時間:2001年
  • 發起時間:2000年

舉辦宗旨

舉辦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及影評人的交流,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促進電影評論與電影生态的良好互動。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以“深度開掘、銳意進取”作為評選宗旨。

該獎聯合中國30多家實力媒體,目的在于“集合南方影評的力量,利用南方的學術影響,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是中國唯一将公映的華語影片全部納入視界的電影獎項,促成電影評論與電影制作及傳播的良好互動”。

獎項影響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堅持走專業路線和民間路線相結合的評獎模式,以評委的獨立性、權威性和優質媒體獨到的專業眼光,得到了更多電影界業内人士的認可,同時也在普通影迷心中産生了重大影響,提高了“大衆傳媒的公信力”。正逐漸在華語電影界确立廣泛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12位評審均為國内較有影響的影像工作者,是一個由傳媒和影評人評選的純粹獎項,因而獎項的評定更偏重于影片的思想深度,以及對新銳影片的關注,凸顯傳媒對電影犀利、敏銳的觸覺,以其評委的權威性和媒體獨有的專業眼光,在華語電影界确立了廣泛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在中國電影獎項中特立獨行,成為一種響亮、獨立的聲音,一股清新、勃發的力量,它不僅引起華語界電影人的高度關注,更讓媒體矚目。在同行媒體心目中,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一個新興的評獎系統,一方面是強勢傳媒充分調動媒體資源,從而對自身優勢的主動鞏固和強化;一方面也是第一次把民間影視人的專業精神、專業素養,推向中國國内電影評獎标準的前台。

獎項評審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由來自内地、香港及台灣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和影評人共同參與評審,包括:香港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舒淇多年擔任該獎評審團主席;香港國際電影節總經理李焯桃、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隽、台灣金馬獎前主席王曉祥、秘書長王清華以及羅卡、焦雄屏、林奕華、梁良、鄭洞天、郝建等知名電影人和電影文化工作者均為該獎評委。賈樟柯擔任過該獎第三屆内地評審團主席。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内惟一将内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它不采取一般電影獎項通用的報名參選方式,而是規定凡當年公映的所有華語電影作品均自動入圍當屆候選作品。

該獎每年年初在中國各地舉行七場以上評審讨論會,并将評審投票讨論結果公開刊布,對待評審流程相當審慎。

評審流程

每年初,由内地、香港、台灣三地評委分别對上年當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投票讨論,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員9個獎項中提出3個候選者,即初選中國内地、香港、台灣三地各有一份提名名單,綜合即為首輪提名結果;第二輪評委在每個獎項的首輪提名中選出3個候選者,得到終審候選名單;第三輪評委負責從二輪評審結果中選出每個獎項最終的獲獎者。 

獎項獎座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獎座是銅鑄的“跑步小金人”,由廣州木雕藝術家許冰設計。“小人”甩開雙臂,提腿向前邁步,相當有動感。

據許冰介紹,這是一個呈現“追趕”姿态的男性人體,也表達了“向前”的積極狀态。整座“小人”的線條剛勁有力,關節和肌肉呈現相對粗糙的棱角,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女性人體的流線型設計截然不同。許冰希望用一個結實剛強的形體去表現“力度”,也體現傳媒獎評選過程的紮實和說服力。

曆界獲獎名單

第一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電影:《一一》

最佳導演:李安(《卧虎藏龍》)

最佳男演員: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演員:張曼玉(《花樣年華》)

最佳攝影:李屏賓、杜可風(《花樣年華》)

最佳編劇:遊乃海(《槍火》)

十佳電影:《花樣年華》、《卧虎藏龍》、《順流逆流》、《槍火》、《蘇州河》、《朱麗葉與梁山伯》、《細路祥》、《榴蓮飄飄》、《無人駕駛》、《一一》。

第二屆

内地部分

最佳電影:《誰說我不在乎》

最佳導演:甯瀛(《夏日暖洋洋》)

最佳男演員:葛優(《大腕》)

最佳女演員:呂麗萍(《誰說我不在乎》)

港台部分

最佳電影:《一一》

最佳導演:楊德昌(《一一》)

最佳男演員:胡軍(《藍宇》)

最佳女演員:梅豔芳(《男人四十》)

票選部分(網友投票選出,由《南方都市報》與網易合作評選)

最受歡迎華語電影:《藍宇》

最受歡迎男演員:胡軍(《藍宇》)

最受歡迎女演員:梁詠琪(《我的兄弟姐妹》)

第三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内地部分

最佳電影:《尋槍》

最佳導演:田壯壯(《小城之春》)

最佳男演員:姜文(《尋槍》)

最佳女演員:黃素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最佳處女作:《尋槍》(導演陸川)

最受歡迎電影:《英雄》

最受歡迎男演員金獎:姜文(《尋槍》)

最受歡迎男演員銀獎:孫海英(《美麗的大腳》)

最受歡迎男演員銅獎:耿樂(《開往春天的地鐵》)

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徐靜蕾(《我愛你》、《開往春天的地鐵》)

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呂麗萍(《假裝沒感覺》)

最受歡迎女演員銅獎:劉璇(《我的美麗鄉愁》)

港台部分

最佳電影:《美麗時光》

最佳導演:張作骥(《美麗時光》)

最佳男演員:黃秋生(《想飛》、《無間道》)

最佳女演員:李心潔(《見鬼》、《想飛》)

最佳處女作:《夢幻部落》(導演鄭文堂)

最受歡迎電影:《無間道》

最受歡迎男演員金獎:劉德華(《無間道》、《金雞》)

最受歡迎男演員銀獎:梁朝偉(《英雄》、《無間道》)

最受歡迎男演員銅獎:黎明(《三更之回家》)

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張柏芝(《河東獅吼》)

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張曼玉(《英雄》)

最受歡迎女演員銅獎:Twins(《這個夏天有異性》《一碌蔗》)

曆屆之最

曆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獲獎之最

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杜琪峰(3次)

杜琪峰分别于2004年第4屆《PTU》、2012年第12屆《奪命金》、2014年第14屆《毒戰》三度獲得最佳導演獎。

獲獎最多的導演(3次)

許鞍華2008年第8屆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9年第9屆憑《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最佳導演獎,也是唯一一位蟬聯兩屆最佳導演獎的導演,而且是一名女導演,同時還于第9屆獲得百家傳媒緻敬電影人獎。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5獎)

葛優t2002年第2屆憑《大腕》、2004年第4屆憑《卡拉是條狗》、2011年第11屆憑《讓子彈飛》先後三次獲得最佳男主角,其中第4屆還憑《卡拉是條狗》獲得了最佳歡迎男演員金獎、2011年第11屆百家傳媒年度緻敬電影人獎。

獲得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員:章子怡(2次)

章子怡先後于2004年第4屆《紫蝴蝶》、2014年第14屆《一代宗師》兩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徐靜蕾(4次)

徐靜蕾2004年第4屆憑《我和爸爸》獲得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内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三項大獎, 同時還獲得本屆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在此之前還于2003年第3屆憑《我愛你》、《開往春天的地鐵》内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堪稱大滿貫獲得者。

獲得兩次獎項的女演員

惠英紅2004年第4屆憑《妖夜回廊》獲得最佳女配角獎、2010年第10屆憑《心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陸弈靜2007年第7屆憑《深海》、2010年第10屆憑《一席之地》兩獲最佳女配角獎。

陳沖t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同時還獲得百家傳媒年度緻敬電影人獎

湯唯t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新演員獎、2011年第11屆憑《月滿軒尼詩》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趙薇t2004年第4屆憑《玉觀音》和《綠茶》獲得最受歡迎女演員、2015年第15屆憑《親愛的》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上一篇:就業證

下一篇:金足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