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

菩提樹

桑科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 L.)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于其他樹上,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傳說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政府更是對菩提樹實施“國寶級”的保護。
    中文名:菩提樹 拉丁學名:Ficus religiosa L.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荨麻目 亞目: 科:桑科 Moraceae 亞科:波羅蜜亞科 族:榕族 亞族: 屬:榕屬 Ficus 亞屬:榕亞屬 組: 亞組: 種:菩提樹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保護級别: 英文名:Bo tree;Pipal tree;Bo-tree fig 分布:印度、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

形态特征

生活型:t喬木,幼時附生;n

株:t高達25米;樹皮灰色;n

莖:t樹皮灰色;n枝:t小枝灰褐色,幼時被微柔毛;n

葉:t葉革質,三角狀卵形,長9-17厘米,上面深綠色,下面綠色,先端尾尖長2-5厘米,基部平截或淺心形,全緣或波狀,基生葉脈3出,側脈5-7對;葉柄纖細,有關節,與葉片等長或長于葉片,托葉卵形,先端驟尖;n

果:t榕果球形或扁球形,徑1-1.5厘米,熟時紅色;基生苞片3,卵圓形;總柄長4-9毫米;雄花,瘿花及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雄花少,生于榕果近孔口,無梗,花被2-3裂,内卷,雄蕊1,花絲短;瘿花具梗,花被3-4裂,花柱短,柱頭膨大,2裂;雌花無梗,花被片4,寬披針形,子房光滑,球形,紅褐色,花柱纖細,柱頭窄。

産地生境

廣東(沿海島嶼)、廣西、雲南(北至景東,海拔400-630米)多為栽培。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多屬栽培,但喜馬拉雅山區,從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生長習性

菩提樹喜光、喜高溫高濕,25℃時生長迅速,越冬時氣溫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凍;抗污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菩提樹幼林在熱帶地區(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迅速。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應選10年以上健壯母株,于11月果實呈紅黑色時采種,采回的果實反複搓擦,除去肉渣皮屑取出種子,稍加晾幹即可播種。一般采用沙床撒播,播種前用小木闆稍微壓實床面,将床面整平,把種子均勻撒于床面上,播種時應避免種子重疊成一小團團,盡量使每粒種子均撒在床面上。播完後用細篩篩一層薄土複蓋在種子上,以剛蓋上種子為宜,播完後用稻草或用遮陽網搭蔭棚遮蔭,減少苗床的水分蒸發、保持床面的濕潤。同時在沙床四周撒上滅蟻清等,以防種子發芽時被螞蟻、蝼蛄等危害。

因菩提樹種子無休眠習性,播種後10天左右即可發芽出土,當種子陸續發芽達一半左右時,揭開全部稻草,适當遮蔭,每天早晚淋足水。當幼苗長至2-4厘米時,移入10厘米×12厘米事先裝好土(含腐殖質較高的表土)的營養袋中培育,幼苗移入營養袋後要用太陽網搭棚遮蔭,早晚淋足水。待幼苗恢複生長後,每隔7天用尿素+挪威複合肥0.1%水溶液灌根,灌根後淋入少量的水(有條件的苗圃可采用噴頭灑水),有利幼苗對水肥的吸收。當幼苗長至15厘米左右時水肥濃度可提高到0.2%-0.3%。同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病害的發生,當幼苗長至30-50厘米時即可出圃。

插條繁殖

菩提樹枝條也容易扡插成活,在春季或秋季選擇8-15年生健壯的母株,在母株上選取具有飽滿腋芽的枝條,截取半木質化部分長約15厘米的插穗(直徑為0.5-0.8厘米左右)進行扡插繁殖,插穗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扡插深度約為3厘米,扡插完後搭上小弓棚,用白色塑料農膜蓋上,前後兩端保持通風透氣,每天多次淋水保證小棚内較高的相對濕度(有條件可采用定時彌霧噴水)。扡插後用廣普性殺菌劑(白菌清、多菌靈等)0.125%-0.2%濃度溶液每隔7天噴灑插穗,防止插穗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腐爛。10天左右即可長根。菩提樹也可用大枝條扡插,在樹上截取直徑10-15厘米的健壯枝條,長1.5-2.5米,剪去全部的側枝和葉片,埋人土中20-30厘米,用稻草包紮整個露出地面的枝幹,遮蔭保濕,一般在20天後即可生根。出圃移植時應帶土團,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栽培技術

田間定植

造林地宜選擇土層疏松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緩坡地,經過砍雜煉山後整地植穴,植穴規格為40厘米X40厘米×40厘米,每穴下腐熟的農家肥2-2.5kg+磷肥0.5kg,造林規格1.5米×1.5米。農家肥與表土拌均後回填植穴,仍須往穴内填人一層約3厘米左右的表土,避免種植時植株根部直接接觸到底肥,影響植株的生長。種完回土後用稻草複蓋在幼苗周邊,減少水分蒸發,造林時間宜選在雨季陰雨天進行。植于行道兩旁或作為庭院綠化的植穴以規格60厘米×60厘米×50厘米為宜,并施足底肥,每穴施腐熟的農家肥4-5kg+磷肥0.8kg,一般選用高3-4米、胸徑8-10厘米以上的假植苗。

田間管理

定植恢複生長後,當造林地雜草高20-40厘米時,可用10%草甘膦48g/m,667m加0.1%洗衣粉于晴天中午噴灑,雜草枯萎後及時護穴施肥,幼林期的前3年每年在雨季來臨時分别進行2-3次追肥,每次追施複合肥50-80g。3年後仍需及時砍除林中速生的雜草藤蔓等,同時進行修枝整形,保持一定優美的樹冠。

病蟲防治

菩提樹幼苗易感染猝倒病和黑斑病,化學防治可采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0.167%濃度的溶液,或用60%多菌靈、75%百菌清0.125%濃度層溶液噴灑或兩種混合液噴施效果更佳,每隔7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3次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菩提樹幼苗期有蚜蟲、蛾類幼蟲等危害頂芽及嫩葉,尤其是蚜蟲,常群集于幼苗嫩葉背面啃吃葉肉。化學防治可采用90%敵百蟲0.125%濃度的溶液或40%氧化樂果0.1%-0.125%濃度的溶液均噴灑于嫩葉正、背面,均可達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主要價值

綠化價值

菩提樹對SO2、Cl2抗性中等,對HF抗性強,宜作污染區的綠化樹種,同時它分枝擴展、樹形高大,枝繁葉茂,冠幅廣展,優雅可觀,是優良的觀賞樹種,宜作庭院行道的綠化樹種。

經濟價值

菩提樹枝幹上流出的乳狀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膠,枝葉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飼料,菩提樹木材心、邊材區别不明顯,散孔材,紋理交錯,結構中,重量輕,幹縮小,強度底,油漆後不光亮,容易膠粘,适宜做砧闆、包裝箱闆和纖維闆原料。

藥用價值

菩提樹也是治療哮喘、糖尿病、腹瀉、癫痫、胃部疾病等的傳統中醫藥,另外,菩提樹對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炎性疾病、神經精神疾病、寄生蟲感染等都有顯著效果。

觀賞價值

适作寺院,道路栽植。葉型美,葉脈細緻,寺院僧人常采其葉經浸泡沖洗處理,剩下葉脈如真絲織成的輕紗,用以繪制佛像、做竹笠、燈帷,書簽。

栽培方法

春季為扡插适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扡插,扡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鐘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于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菩提樹的養護方法于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幹見 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幹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 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于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扡插繁殖。扡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幹後扡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内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黴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裡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裡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绮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文化領域

宗教涵義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據《大唐西域記》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随迹,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舍,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為此,信衆們常常帶着鮮花等物品來供養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說法,信衆有時遇不上世尊,他們很掃興。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正佛果。”留學佛子釋本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聖樹。因為,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

菩提樹引進

菩提樹與我國四川盆地的黃桷樹屬于同一樹種,在佛教裡,黃桷樹也被稱為菩提樹,而像印度那樣的常綠的菩提樹,我國是沒有的。據考證,菩提樹最初是随着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并親手種植于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并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

曆史傳說

從前,有一個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積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讀書,忽然看見一個人從窗外走過,他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去,卻不見了,從此,他一心想見那人,走遍天下去尋,卻總也找不到,一次,在夢中,菩薩問他,你積德很多,有什麼要求沒有,他說他隻想見那個人一面。菩薩說,你若真想見那人,一定要舍棄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樹,500年後,也許有機會能見那人一面。他決定做一棵大樹。

很快他就死去,轉世在河邊做了一棵大樹。500年來,飽嘗着做樹的痛苦,忍受着風吹雨打,不能移動,不能說話,隻為了能見那人一面。500年後終于有一日,忽然有一個人遠遠地從河邊走過來,正是那個他夢寐以求的人。他激動極了,手舞足蹈,使勁地搖着渾身的樹枝樹葉,努力試圖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麼想讓那個人走到他的樹陰下,休息乘涼呀。但是那人經過他身邊,瞧都沒瞧他一眼。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為什麼500年還不能修到一點緣分。當晚他又夢見菩薩。菩薩說,如果他還想見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樹,或許會修到一點緣分的。他覺得既然已經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麼。他實在太喜歡那個人了。

就這樣,他在河邊又站了500年。500年後終于有一日,那個人又遠遠地從河邊走過來,這一回他沒有激動,沒有搖枝動葉,隻是靜靜地站在那裡。為了這一日,他舍棄了做人的機會,癡癡地做了1000年的樹,吃盡了苦,傷過太多的心。他已經能夠以平靜的心等待那個人的出現了。隻見那人向他走來,走到他的樹陰底下,安然坐下來,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來那人就是佛祖,而這棵樹就是那棵菩提樹,後來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上一篇:火棘

下一篇:搖錢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