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石

菊花石

石頭
彩色菊花石是地質中的天然花卉,獨産于湖南省浏陽市古港鎮,形成于2.7億年前的淺海中,其資源已相當有限。花瓣形狀逼真,層次豐富,質地堅硬細膩,玉潔晶瑩,酷似迎霜怒放的秋菊,它石材顔色豐富,石質堅韌細膩,且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锶、硒等微量元素,更突出了菊花石的珍奇。因石頭中蘊含的方解石晶體酷似菊花而得名,又被稱之為“會唱歌的石頭”。
  • 中文名:菊花石
  • 外文名:
  • 用途:
  • 分類:
  • 外觀表現:質地堅硬,外表呈青灰色
  • 理化分析:菊花石不含放射性元素
  • 色彩分類:彩色菊花石褐色菊花石

基本特性

外觀表現

菊花石的質地堅硬,外表呈青灰色,裡面有天然形成的白色菊花形結晶體,看上去很像自然界的菊花。其中的“菊花”部分,“花蕊”是晶粒狀礦物的集合體。“花瓣”是一個個菱面體晶體形态緊挨或斷續連接所産生,礦物成分依據品種不同而有所區别,其長短不等柱狀礦物集合體,以花蕊為中心向三度空間做放射狀排列,形态萬千,慰為奇觀。其中湖南浏陽出産的菊花石主要是方解石和玉髓(石英),有的含菱锶礦及天青石,另外還有如北京西山紅柱石菊花石,存在于紅柱石岩中,岩石基底為黑色、密集分布着灰白色的放射狀紅柱石集合體,成菊花狀,每個花瓣則是一個紅柱石晶體。其主要礦物成分則為紅柱石。

理化分析

經化驗證明:菊花石不含放射性元素,因此菊花石對人體無害。有益元素如Fe、Zn及Ca、Se含量較高——是玩石賞石愛好者的理想藏品。

色彩分類

彩色菊花石

彩色菊花石是地質中的天然花卉,獨産于湖南省浏陽市古港鎮,形成于2.7億年前的淺海中,其資源已相當有

限。花瓣形狀逼真,層次豐富,質地堅硬細膩,玉潔晶瑩,酷似迎霜怒放的秋菊,它石材顔色豐富,石質堅韌細膩,且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锶、硒等微量元素,更突出了菊花石的珍奇。工藝美術大師按照彩色菊花石的天然形态,經過精心雕琢,反複磨砺,便成為舉世稀奇的工藝美術珍品,是最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的菊花石品種。

中國原地礦部将菊花石列入寶玉石類,而彩色菊花石,更是寶玉石中的瑰寶!它“珍”在舉世罕見稀有,全球唯湖南浏陽磊獅山獨有。它“奇”在異彩紛呈:常見的菊花石原料顔色單一,石材呈灰黑色,花為白色。彩色菊花石多呈白色、乳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異彩紛呈。它“貴”在形态自然逼真:彩色菊花石花形碩大(最大花直徑達87厘米),花蕊突出、花瓣層出分明,變化萬千,酷似迎霜怒放的秋菊!

湖南浏陽磊獅山彩色菊花石礦,在石料的開發研究利用上為領軍企業,為菊花石雕提供了珍貴的原材料,大大提高了菊花石行業的藝術價值及收藏價值,促進了民族傳統文化産業的新發展!

褐色菊花石

褐色菊花石主要出産于湖南浏陽永和,為淺灰帶褐色,灰白色,其基質顔色偏褐,呈淺灰黑色或淺灰褐色,一般需要上色,肖氏硬度(HSD)為53,硬度适中,易于雕刻,易于抛光,是理想的石雕材料。

花形較小的浏陽褐色河石質較硬,花的層次較少,易于抛光。

花形較大的浏陽褐色河石硬度适中,易于雕刻造型,花色與基質顔色對比強烈。

浏陽民間藝人根據永和菊花石的菊花花徑大小、花瓣長短、疏密特征,有的稱繡球菊、銅錢菊、金錢菊,有的稱蝴蝶菊,有的稱蟹爪菊和雞爪菊,有的取名竹葉菊,龍葵菊等等。浏陽菊花石花蕊明顯可見,少數見雙蕊,一般0.3-1.2cm大小。花瓣密集,數量一般有30-70瓣,花瓣平直,花朵大小均勻,一般長大于2cm,寬0.05-0.4cm。

黑色菊花石

黑色菊花石主要出産于湖北宣恩,花色白色,較純,基質灰黑色或黑色,石質較脆。湖北菊花石花形多為蝴蝶花形、爪花形和圓柱花形。圓柱花形的花蕊明顯,立體形态成棒狀,有一定彎曲,寬0.2-1.5cm,長2-13cm。

蝴蝶花形的花蕊不明顯。花瓣一般有10-40瓣,多彎曲,大小不均勻,有分枝複合、穿插等現象。一般花瓣長1-30cm不等,寬0.2-3cm。

花形不完整,花瓣(同一朵花)大小懸殊,且彎折,花瓣稀疏,花形變化複雜多樣,尤以蝴蝶花形多見,花朵分布密集,小者秀氣可愛,大花粗犷豪放,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可用于雕刻各類擺件、筆筒、硯台、煙灰缸、印章等。根據顔色可分為本色和上色兩種。

菊花石與牡丹石的區分

人們常常将菊花石和牡丹石混淆,牡丹石是僅發現與河南洛陽地區的一種天然奇石,其質地黑,石頭上分布一朵朵白色或青綠的花朵,猶如牡丹盛開,牡丹石的花朵花瓣飽滿,花朵分布密集,大小比較均勻,不同于菊花石的長條形花瓣。可百度搜索:牡丹石産地店,進入第一條,仔細觀看牡丹石和菊花石的不同之處。如下圖,可進行對比分辨:

文化意義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的神滬溪和仙子宣恩愛戀人間,在浏陽河灑落菊花,落在河面的菊花沉積河底,久而久之變成了今天的菊花石。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傾心相愛的戀人石堅和菊花相知相愛,不離不棄,至死都不願分開,最後他們雙雙化成了今天的菊花石。

曆史發展

考古發現,大約在二億年前,菊花石的故鄉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由于地球變遷,湖南的浏陽進入了海退期,在地表低窪的地方積存的海水不斷蒸發,當海水中的硫酸锶鹽的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便形成了晶體,并逐漸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圍,同時随水中的泥質沉積下來,散布在泥灰岩層中,經過兩億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菊花石。

早在兩億多年前,湖南浏陽的東鄉一帶是淺海,幾經滄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組成的菊花瓣狀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顯得形态各異,絢麗多姿。菊花石是地質中的一種天然“花卉”。菊花石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礦物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圓形的燧石構成花蕊,活似怒放盛開的菊花,故名“菊花石”。

菊花石廣泛的分布在中國南方湖南、廣西、江蘇、貴州等地的二疊系栖霞期地層裡。其中以湖南浏陽菊花石最為有名。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菊花石的成因在2012年仍有争議,目前有接觸交代說和古生物化石說

中國最早發現的菊花石産地是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據《浏陽縣志》記載,約在清乾隆年間,浏陽永和鎮的歐錫藩偶然發現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硯,一時傳為奇物。菊花石質地細膩,花态逼真,白色晶瑩的菊花,陪襯黑色基質岩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充分展現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若以精工雕琢成工藝品,更是錦上添花,精美絕倫。天然菊花石,又名"石菊花",産于湖南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其"花"蘊育于二億多年前,因地質運動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稱"取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其花型酷似異彩紛層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态逼真、玉潔晶瑩、蔚為奇觀。此未經雕琢之永和菊花石坯,再經千百年來世代遺傳的石雕藝人巧奪天工、随形遐想、着意于心。一幅幅栩栩如生、形态各異的藝術珍品,或束之高閣,或散佚民間……菊花石據傳發掘于清、乾隆年間。相傳當地鄉民取石壘壩,驚詫發現石中含有"菊花",鄉中石匠,如琢如磨雕刻,遂使奇石成為貢品,被曆代朝廷、官員、富商作為收藏、饋贈的佳品。據《浏陽縣志》史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國工藝大師戴清升之絕創:"映雪"花瓶、"梅、蘭、竹、菊"屏風參展,令世人瞠目,拍案驚奇"石頭能開花"。一舉榮獲"稀世珍品金獎",至今保存在聯合國博物館。

1959年,新中國成立不久,浏陽人民将一尊巨型立體雕件"石菊森山"呈獻北京人民大會堂,供各族人民觀賞。1997-1999年,舉國歡騰,喜慶香港、澳門回歸,浏陽人民特意創意了二件具有紀念意義的菊花石雕,分别獻給了香港、澳門特區政府。

菊花石在國賓館、中南海紫光閣、中國工藝美術館、湖南省工藝美術館等都有收藏和展陳。也是偉人毛澤東、革命烈士譚嗣同等喜愛之物,他們都用過的菊花石硯台現陳列在韶山滴水洞和譚嗣同紀念館。199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贈送澳門特區政府成立的禮品——大型菊花石雕《龍球》更是深受中央領導和澳門同胞的喜愛。

2012年來,突破平面造型,發展到立體多層花卉,并使人物進入這一獨特的工藝品,如雕琢成“黃巢詠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話故事作品。浏陽菊花石雕技藝精湛,構思巧妙,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牌。

山緣石而奇,水緣石而清, 人緣石而雅,石緣菊而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