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術

莪術

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莪術,【拼音】:ézhú。别稱蒁藥、莪荗、青姜、黑心姜、姜黃,拉丁文學名:Curcuma zedoaria (Christm.) Rosc.,莪術為姜科、姜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本品為姜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 C. F. 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幹燥根莖。[1]後者習稱“溫莪術”。冬季莖葉枯萎後采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或低溫幹燥後除去須根及雜質。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栽培或野生于林蔭下,分布于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各地。能治行氣止痛、積散結、破血祛瘀作用。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亞界:
  • 總門: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亞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
  • 亞綱:姜亞綱(Zingiberidae)
  • 超目:
  • 目:姜目(Zingiberales)
  • 亞目:
  • 科:姜科(Zingiberaceae)
  • 亞科:姜花亞科Hedychium Koen.
  • 族:
  • 亞族:
  • 屬:野草果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莪術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莪術
  • 中文别名:山姜黃、綠姜。又名藍心姜、黑心姜、姜七。
  • 英文名:Aeruginous Turmeric Rhizome
  • 二名法:Rhizoma Curcumae Aeruginosae
  • 分布: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台灣、雲南、四川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莪術(《醫學入門》),又名:山姜黃、綠姜。

出處:《藥性論》。

基原:本品為單子葉植物姜科Zingiberaceae蓬莪術Curcuma phaeocaulisVal. ,或溫郁金(又稱溫莪術)C. wenyujinY. H. Chen et C. Ling ,廣西莪術(又稱桂莪術)C.kwangsiensisS. lee et C. F. Liang 的幹燥根莖。

植物形态:

野生于山間或村邊林下草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浙江、台灣、雲南、四川等地。

莪術,别名藍心姜、黑心姜、姜七。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無毛。葉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60cm,寬10~15cm,中部常有紫班;葉柄較葉片為長。花莖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穗狀花序長約15cm;苞片多數,下部的綠色,纓部的紫色;花萼白色,頂端3裂;花冠黃色,裂片3,不等大;側生退化雄蕊小;唇瓣黃色,頂端微缺;藥隔基部具叉開的矩。蒴果狼狀三角形。花期3~5月。

生于山谷、溪旁及林邊等的陰濕處。主産廣西、四川。

【其他名稱】篷莪荗、篷莪、蓬術、羌七、廣術、黑心姜、文術、山姜黃、綠姜。

【拉丁名】Rhizoma Curcumae Curcuma zedoaria(Berg.)Rosc.

采制貯藏

秋冬兩季,莖葉枯萎後采挖,除去地上部分,須根,鱗葉,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幹,切片,置幹燥處,防蛀,以備生用或醋制用。

莪術原名蓬莪荗。始載《藥性論》,馬志謂:“蓬莪荗生西戎及廣南諸州。葉似襄荷,子似幹椹,荗在根下并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蘇頌謂:“根如生姜,而荗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采,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據考證,《證類本草》有“端州蓬莪術”、“溫州蓬莪術”,後者為今之溫莪術。古代本草收載之莪術非為一種植物。

化學成分

根莖含揮發油1~1.5%。油中主成分為倍半烯類”。從根莖分得的倍半倍萜有蓬術環三棱氧酮、蓬莪術酮、蓬莪術環二烯、蓬莪術烯、蓬莪術環二烯酮、異蓬莪術環二烯酮、篷莪術烯酮、表蓬莪術環二烯酮、姜黃二酮、姜黃醇酮、姜黃環氧奧烯醇、原姜黃環氧奧烯醇、異姜黃環氧奧烯醇、姜黃環氧奧醇、姜黃奧二醇。還含姜黃素、去氫姜黃二酮。幹根含澱粉約64%。

功效主治

1)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滞經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2)積散結:本品能行氣消積止痛,用于飲食積滞、胸腹滿悶作痛。

3)破血祛瘀,婦女閉經,或痰濕淤血凝結而成的症瘕癖塊。

4)行氣止痛:适于飲食失調,脘腹漲滿疼痛之證。适當配伍,虛症、實症均可。多生用。

50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用法用量

水煎服,3~15克;或入丸,散。醋制後,可加強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

采收制法

莪術:除去雜質,略泡,洗淨,蒸軟,切薄片,幹燥。

醋莪術:取淨莪術,照醋煮法(附錄Ⅱ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幹燥。

性狀

蓬莪術: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8cm,直徑1.5~4cm。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節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堅實,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内皮層環紋棕褐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廣西莪術:環節稍凸起,斷面黃棕色至棕色,常附有淡黃色粉末,内皮層環紋黃白色。

溫莪術:斷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常附有淡黃色至黃棕色粉末。氣香或微香。

藥材鑒别

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迹維管束;内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細胞充滿糊化的澱粉粒團塊,薄壁莪術根莖組織中有含金黃色油狀物的細胞散在。

【含量測定】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D)測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5%(ml/g)。

【功能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于燀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

【摘錄】《中國藥典》

【選方】治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時發者:蓬莪術100克(醋煮),木香50克(煨)。為末,每服2.5克,淡醋湯下。(《衛生家寶方》)

治奔豚疝瘕;蓬莪術、肉桂、小茴香各等分。為末服。(《本草彙言》)

治吞酸吐酸:蓬莪術50克,川黃連25克(吳茱萸25克,同煮,去吳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炮制加工

1.1.莪術《本草圖經》:“削去粗皮,蒸熟暴幹用""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金黃色葡萄球菌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

1.2.《博濟方》:“搗為末。”

1.3.《朱氏集驗方》:“去皮切片。”

1.4.《衛生寶鑒》:“鍘開搗細。”

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潤透或置籠屜内蒸軟後切薄片,幹燥。生品行氣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1.醋莪術《雷公炮炙論》:“凡使,于砂盆中用醋磨令盡然後于火畔吸令幹,重篩過用。”

2.2.《校注婦人良方》:“醋浸炒。”

2.3.《普濟方》:“醋煮,切片,焙幹,為末。”

2.4.《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

現行,取淨莪術置鍋中,加米醋與适量水浸沒,煮至醋液被吸盡,切開無白心時,取出稍晾,切厚片,幹燥。每莪術100公斤用米醋20公斤。醋炙後主入肝經血分,增強散瘀止痛的作用。

飲片性狀:莪術為類圓形或橢圓形薄片,表面黃綠色或棕褐色,有黃白色的内皮層環紋及淡黃棕色的點狀維管束。周邊灰黃色或棕黃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醋莪術形如莪術片,色澤較黯,微黃色,偶有焦斑,角質狀,具蠟樣光澤,質堅脆,略有醋氣。酒莪術形如莪術片,色澤略深,微有酒氣。貯幹燥容器内,置通風幹燥處,防蛀。醋莪術、酒莪術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形态特征

株高約1米;根莖圓柱形,肉質,具樟腦般香味,淡黃色

或白色;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葉直立,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5-35(60)厘米,寬10-15厘米,中部常有紫斑,無毛;葉柄較葉片為長。

花葶由根莖單獨發出,常先葉而生,長10-20厘米,被疏松、細長的鱗片狀鞘數枚;穗狀花序闊橢圓形,長10-18厘米,寬5-8厘米;苞片卵形至倒卵形,稍開展,頂端鈍,下部的綠色,頂端紅色,上部的較長而紫色;花萼長1-1.2厘米,白色,頂端3裂;花冠管長2-2.5厘米,裂片長圓形,黃色,不相等,後方的1片較大,長1.5-2厘米,頂端具小尖頭;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小;唇瓣黃色,近倒卵形,長約2厘米,寬1.2-1.5厘米,頂端微缺;花藥長約4毫米,藥隔基部具叉開的距;子房無毛。花期:4-6月。

生長習性

栽培或野生于林蔭下。

地理分布

産中國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安徽等省區;印度至馬來西亞亦有分布。

生藥材鑒定

1、莪術:根莖類圓形、卵圓形、長圓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長2-5cm,直徑1.5-2.5cm。表面土黃色至灰黃色,上部環節明顯,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生根莖痕;體重,質堅實,斷面深綠黃色至棕色,常附有棕黃色粉末。皮層與中柱易分離。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2、廣西莪術:根莖類圓形、卵圓形或長卵形,頂端鈍尖,基部鈍圓,長3.5-6.5cm,直徑2-4.5cm。表面土黃色或土棕色,環節明顯成不見,有點狀須根痕,兩側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側生根莖痕,側生根莖痕較大,位于下部。質堅重,斷面棕綠或棕黃色,内皮層環紋黃白色,皮層易與中柱分離,可見條狀或點狀維管束,氣香,味微苦、辛。

3、溫郁金:根莖長卵圓形或長圓形,頂端長尖,基部多鈍圓,長3.5-8cm,直徑2-4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上部環節凸起,基部有下陷的須根痕,可見短的須根,有刀削痕。質堅實,斷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常附有淡黃色或黃棕色粉末,可見點狀或條狀維管束。氣香,味辛、苦。均以質堅實、氣香者為佳。

廣西莪術根莖橫切面:木栓細胞數列,有時已除去。皮層散有葉迹維管束;内皮層明顯。中柱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散在,沿中柱鞘部位的維管束較小,排列較密。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胞,含有金黃色油狀物。薄壁細胞充滿糊化澱粉團塊。

1、薄層色譜:取溫郁金、姜黃、廣西我術、我木塊根粉末各100g,用水蒸氣蒸餾,取微量揮發油點祥于桂膠薄層闆上,以獲術醇、美黃酮為對照品,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開,10%磷鋁酸乙醇溶液顯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斑點。

2、吸收度檢查:取本品中粉30g,加氯仿10ml,超聲處理40min或冷浸24小時,濾至10ml量瓶中,用氯仿洗滌并稀釋至刻度,搖勻。本溶液在242nm處有最大吸收,其吸收度不得低于0.45。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含揮發油不得低于1.5%(ml/g)。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莪術對生态環境要求比較嚴格,适宜種植區域狹窄。土壤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上層疏松肥沃、下層緊密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澇窪地不宜種植。溫郁金(溫莪術)宜選陽光充足、土地濕潤、肥沃疏松的沖積土、砂質土為好,粘土不宜種植。土壤要求上層疏松,下層緊密,避免塊根入土過深,采挖不便。菜園地肥沃疏松,選這種土地種植較為适宜,其次,麥地也可種植。

選好地塊後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餅肥40~50千克。耕翻25~30厘米,耕細整平,做成寬1.3~1.5米、高20~30厘米的高畦,畦溝寬40厘米;或做成高15厘米、寬60厘米的小高畦,畦溝寬30厘米左右。莪術和玉米地套種,不另整地,在休閑地及麥茬地上栽種時,在4月上旬或收後耕地27~33厘米,耙細整平,作1.3~1.65米寬畦,畦溝40~47厘米,畦高30~33厘米。

溫郁金(溫莪術)不宜深耕,忌連作,前作多為芋頭、胡蘿蔔、油菜、馬鈴薯、白芷、大麥、小麥等。一般翻地20~27厘米,再翻掘一次,使表土疏松,下層緊密,不使郁金下鑽,以便收獲。作畦可分狹畦、闊畦兩種:狹畦畦面寬67厘米,種1行;闊畦畦面寬1米,種2行。溝寬均約33厘米,深約20厘米,畦面平整,溝底平直,有利排水。

繁殖方法

根莖的選擇:冬季收獲時選擇健壯飽滿的當年新生根莖貯藏做種。栽植前将種栽取出曬1~2天,除去須根,大小分開。大的縱切數塊,每塊有芽1~2個,切後稍晾使傷口愈合,或用草木灰塗抹傷口。

栽種期:栽植時期因品種和地區不同而異。溫郁金(溫莪術)為4月上、中旬,莪術于5~6月中下旬為宜。

栽種方法:在整好的畦内按行株距30厘米×20~25厘米挖穴,穴深6~9厘米,每穴内大根莖放1塊,小根莖放2塊,芽頭向上栽入穴内。栽後複土6厘米并稍加鎮壓,每畝用種根莖100千克左右。另外,為提高土地效益,主産區多采用與玉米、大豆等間套作的方式。玉米和大豆可于3月末、4月初穴播于畦溝内或畦上,行株距應适當加大,6月中下旬将莪術間套種于玉米行間和株間,行距33厘米,挖7厘米深穴,呈三角形排列,每穴放種5塊,四角及中央各1塊,芽頭向上,上面用細土或堆肥複蓋,每畝需種根莖150千克左右,将溫郁金(溫莪術)根莖分成老頭、大頭、二頭、三頭、奶頭、小奶頭等六類。老頭即是母種第一次生出來的根莖;大頭是生在老頭上的根莖;二頭是生在大頭上的根莖;三頭是生在二頭上的根莖;奶頭、小奶頭依次類推。除老頭不能作種外,其餘均可采用。但大頭作種,用量大,成本高;小奶頭個小,生長弱。故這兩類在生産中不作種用。一般應選健壯,芽飽滿,形粗短的二頭、三頭作種,作種用的根莖愈短愈好。于清明前後下種。狹畦株距33厘米,種一單行;闊畦按株行距各50厘米,以三角形開穴種二行。穴大17~20厘米,深約7~10厘米,穴底要平,切忌過深而底尖,過深塊根分散,采收費工而不易收淨。每穴傾斜放根芽一個,芽向上。複土3~7厘米。每畝用根莖125~150千克。

田間管理

除草及灌溉:莪術出苗前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遇旱及時向溝内澆水,結合雜草情況,澆水後要及時松土除草。幼苗期要淺鋤,保持土壤濕潤、疏松、無雜草。中後期需水較多,遇旱應及時澆水。雨季應注意及時排水防澇,防止積水爛根。

溫郁金下種後常年松土除草3~4次,與施肥結合進行。齊苗後全面松土除草一次,隔半月再松土一次,植株封行後停止進行。溫郁金生長期一般宜濕潤,特别在7~9月生長盛期,需要水分較多,在幹旱時,要灌水抗旱。灌溉宜在早晨或傍晚灌跑馬水。10月後一般不再灌水,保持田間幹燥,利于收獲。

施肥:莪術生長期間每年追肥2~3次,第1次于幼苗期,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

,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000千克、硫酸铵8~10千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以促進根系和葉片的生長與發育。40~50天後追第2次肥,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500千克、草木灰100~200千克以促進塊根的膨大。再過30~40天追第3次肥,每畝追施人畜糞尿1000~1500千克和适量磷鉀肥以延長葉片壽命,維持葉片光合作用,加速有機物在塊根中的積累。

溫郁金(溫莪術)吸肥力強,需肥量多,要施足基肥。基肥用焦泥灰和腐熟的欄肥,在下種時施。方法是下種穴中放好根莖後,蓋上焦泥灰每畝數十擔,再在其上蓋欄肥每畝1500~2500千克。追肥每年3次。第1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齊苗後施入,每畝施廄肥、雞窩垃圾等1500千克,硫酸铵7.5~10千克,結合除草松土,把廄肥施于株旁,并提溝培土7厘米厚;第2次于7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50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第3次于8月底,每畝施入人糞尿1500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施後提溝培土7~10厘米厚。

間作:溫郁金(溫莪術)下種後,空隙大,為充分利用土地,可間作玉米、豆類等作物,間作物應在7月中、下旬采收,不影響溫郁金生長。如種玉米,以種早玉米為好,種于畦兩邊,每隔3穴種1穴玉米,這樣對溫郁金無多大影響。

采收加工

12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萎時,挖掘根部,除去根莖上的泥土,洗淨,置鍋裡蒸或煮約15分鐘,曬幹或烘幹,撞去須根即成。也可将根莖放入清水中浸泡,撈起,瀝幹水,潤透,切薄片,曬幹或烘幹。收獲時,選取根莖中健壯結實、形狀短粗、無病無害、無傷疤的二頭、三頭、奶頭留作種用,将無芽的根莖剔除。選好宜日曬,可堆放于向陽的屋檐下,高約0.7~1米,上蓋郁金的葉、莖或稻草即可;天氣寒冷地方要用泥土堆蓋,保暖防凍。

貯藏:以簍、筐或麻袋包裝,置通風幹燥處,防蛀。夏季為防蛀,可用硫黃熏之。醋莪術、酒莪術密閉,置陰涼幹燥處。

上一篇:野菊

下一篇:光纖通信原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