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牡丹

荷包牡丹

罂粟科荷包牡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荷包牡丹(拉丁學名:Lamprocapnos spectabilis (L.) Fukuhara [2]  ),為罂粟科、荷包牡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cm。地上莖直立,圓柱形,帶紫紅色,根狀莖肉質,小裂片通常全緣,表面綠色,背面具白粉,兩面葉脈明顯;葉柄長約10厘米,形似當歸。[1]原産中國、西伯利亞及日本。喜散射光充足的半陰環境,比較耐寒。全草入藥,有鎮痛、解痙、利尿、調經、散血、和血、除風、消瘡毒等功效。庭園栽培可供觀賞。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 亞綱:木蘭亞綱(Magnoliidae)
  • 目:罂粟目(Papaverales),有資料歸毛茛目(Ranunculales)。
  • 科:荷包牡丹科(Fumariaceae,即紫堇科),有資料歸罂粟科。
  • 亞科:荷包牡丹亞科(Fumarioideae)
  • 族:荷包牡丹族(Dicentreae A. Takhtajan)
  • 屬:荷包牡丹屬(Dicentra)
  • 種:荷包牡丹
  • 中文學名:荷包牡丹
  • 中文别名:荷包花、蒲包花、兔兒牡丹、鈴兒草、魚兒牡丹
  • 英文名:Bleedingheart
  • 二名法:Dicentraspectabilis(L.)Lem.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或更高。莖圓柱形,帶紫紅色。葉片輪廓三角形,長(15-)20-30(-40)厘米,寬(10-)14-17(-20)厘米,二回三出全裂,第一回裂片具長柄,中裂片的柄較側裂片的長,第二回裂片近無柄,2或3裂,小裂片通常全緣,表面綠色,背面具白粉,兩面葉脈明顯;葉柄長約10厘米。

總狀花序長約15厘米,有(5-)8-11(-15)花,于花序軸的一側下垂;花梗長1-1.5厘米;苞片鑽形或線狀長圓形,長3-5(-10)毫米,寬約1毫米。花優美,長2.5-3厘米,寬約2厘米,長為寬的1-1.5倍,基部心形;萼片披針形,長3-4毫米,玫瑰色,于花開前脫落;外花瓣紫紅色至粉紅色,稀白色,下部囊狀,囊長約1.5厘米,寬約1厘米,具數條脈紋,上部變狹并向下反曲,長約1厘米,寬約2毫米,内花瓣長約2.2厘米。

花瓣片略呈匙形,長1-1.5厘米,先端圓形部分紫色,背部雞冠狀突起自先端延伸至瓣片基部,高達3毫米,爪長圓形至倒卵形,長約1.5厘米,寬2-5毫米,白色;雄蕊束弧曲上升,花藥長圓形;子房狹長圓形,長1-1.2厘米,粗1-1.5毫米。

胚珠數枚,2行排列于子房的下半部,花柱細,長0.5-1.1厘米,每邊具1溝槽,柱頭狹長方形,長約1毫米,寬約0.5毫米,頂端2裂,基部近箭形。果未見。花期4-6月。

生長環境

性耐寒而不耐高溫,喜半陰的生境,炎熱夏季休眠。不耐幹旱,喜濕潤、排水良好的肥沃沙壤土。生長于海拔780-2800米的濕潤草地和山坡。

分布範圍

産中國北部(北至遼甯),河北、甘肅、四川、雲南有分布,日本、朝鮮、俄羅斯有分布。

繁殖方法

荷包牡丹花的移栽要求非常的高,每年在春天芽體剛剛萌發時是最佳移栽時間。超過這個時間或者溫度的增加,移栽死亡率将會迅速增高

荷包牡丹的繁殖方法有五種:

(一)分株法:早春2月當新芽萌動而新葉未展出之前,将植株從盆中脫出,抖掉根部泥土,用利刀将根部周圍蘖生的嫩莖帶須根切下,兩三株植于一盆,覆土高于舊土痕兩三厘米,澆水,置陰處,長新葉後按常規管理,當年可開花。

分株要注意兩點:

①要适時,如老株的新葉已展開再分株,易傷根系,成活率低,深秋休眠期亦可分株,但成活率不高。

②要相隔2、3年才能分一次,不能年年分株。

(二)側生根系繁殖法:

每年的10月底,将植株根系挖取出來,清水洗淨。放千分之二比例的高錳酸鉀内消毒5分鐘。取出放在陰涼處晾曬12小時。

用鋒利的刀片将根系全部切割成10厘米大小。用臘封住切口。

先在地面鋪10厘米的河沙,依次把塊根擺放在河沙上,覆蓋2厘米厚的河沙。遮陰處理。每半月噴水一次,噴水噴透。

翌年春天每個塊根都會萌發側芽。注意要點:整個過程不允許用手直接觸摸。戴好消毒手套。防止手上病菌接觸。

(三)播種:種子成熟後,随采随播,但實生苗要3年才開花,家庭繁殖一般不用,園林部門為大量繁殖或是培育雜交新品種才采用。

(四)組培:可以用荷包花的塊根經過消毒後,由專業的組培實驗室進行組培繁殖。可以大量的快速繁殖。并且植株生産出來後根系更加健壯,側根明顯增多,植株不攜帶病毒體。抗性更強。是當前最先進的生産方式。也是未來各種花卉植物必然的生産方式之一。

(五)嫁接:使用芍藥做母本,采用劈接方法嫁接。

栽培技術

澆水:荷包牡丹系肉質根,稍耐旱,怕積水,因此要根據天氣、土壤墒情和植株的生長情況等因素适量澆水,堅持“不幹不澆,見幹即澆,澆必澆透,不可漬水”的原則。春、秋季和夏初生長期的晴天,每日或隔日澆1次水,陰天3-5天澆1次水。經常保持土壤半幹,對其生長有利;過濕易爛根,過幹生長不良、葉黃。盛夏和冬季休眠期,盆土要相對幹一些,微潤即可。霜降前澆1次透水,有利于防寒。冬季澆封凍水後,覆蓋稻草或樹葉保溫。施肥:荷包牡丹喜肥,栽于富含腐殖質的壤土中生長良好。地栽應選地勢較高的地方,栽植前要深翻床土,并施入腐熟的有機肥;生長期可結合灌水進行追肥;生長期10-15天施1次稀薄的氮磷鉀液肥,使其葉茂花繁;

花蕾顯色後停止施肥,休眠期不施肥。修剪:夏季高溫,莖葉枯黃進入休眠期,可将枯枝剪去;為改善荷包牡丹的通風透光條件,使養分集中,秋、冬季落葉後,也要進行整形修剪。生長期剪去過密的枝條,如并生枝、交叉枝、内向枝及病蟲害枝等,使植株保持美麗的造型。越冬:秋末冬初,可将盆栽荷包牡丹埋入土中,枝條露出土外,上邊用草或壅土加以覆蓋保護越冬。也有的将花盆直接放入地窖中越冬。第2年開春去掉覆蓋物,搬出窯外,放置通風向陽處,加強肥水管理,令其自然開花。也有的放在溫室或塑料大棚内,根據節日需要促使其提前開花。而北方地區霜降後移入室内養護,室溫隻要保持在5℃以上即可越冬。

病蟲防治

葉斑病

症狀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黑褐色小斑點,而後擴大成不規則輪紋,最後生出黑色黴斑。發病原因:經病原物侵害後主要在葉片上發生各種局部壞死性病斑的植物病害,是由真菌、細菌、線蟲引起的主要病害。病菌多數靠氣流、風雨傳播,有時也靠昆蟲傳播。通常在生長季節不斷侵染。葉斑病發生于雨量較大、降雨次數較多、溫度适宜的氣候條件。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澆水,通風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發病前噴灑0.5%~1%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初期,感病輕時,及時摘除病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侵染病源;發病初期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噴灑3-4次;發病期間噴灑50%多菌靈1000倍液或80%代森鋅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

介殼蟲

介殼蟲的蟲體被一層角質的甲殼包裹着,如用藥物對它直接噴灑不易奏效。它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樣吸取植物的汁液,因而對花木造成極大的傷害;被害植株不但生長不良,還會出現葉片泛黃、提早落葉等現象,嚴重的會使植株枯萎而死亡。該蟲的排洩物“蜜露”常引起煤污病發生,使葉片枝條變為黑色。發病原因:通風不好、見光較少、過于密植及施肥不當都可發病。預防措施:注意通風,增加光照,适當擺放,不要密植,增加肥水的管理,勤修剪,注意預防。防治方法:以利用天敵為主,藥劑為輔。主要天敵昆蟲有大紅瓢蟲、澳洲瓢蟲、小紅瓢蟲和紅環瓢蟲等。這些瓢蟲夏季食量大、繁殖快,可大量消滅介殼蟲。

冬季或早春掌握在新孵若蟲較多時間用藥較為适宜,選用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冬季在介殼蟲休眠期用波美1%石硫合劑噴霧防治。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荷包牡丹葉叢美麗,花朵玲珑,形似荷包,色彩絢麗,是盆栽和切花的好材料,也适宜于布置花境和在樹叢、草地邊緣濕潤處叢植,景觀效果較好。庭園栽培供觀賞。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有鎮痛、解痙、利尿、調經、散血、和血、除風、消瘡毒等功效。

植物文化

由來傳說

傳說唐代終南山北麓有座古泉山,山下有個小村十年九旱,自從有位名叫阿姑的姑娘開掘了三眼山泉,才有了長年不涸的溪流,使這裡山林茂密,百姓豐衣足食。人們為了紀念她,便将村子命名“阿姑泉村”。有詩頌雲:“古泉山下阿姑泉,水汁清純又甘甜。相傳阿姑掘三井,從此清泉美名傳。”由于有了泉水,村裡也以種植牡丹而遐迩聞名。當年阿姑芳年二八,美麗聰慧,愛慕她的青年自然很多。村裡還有一個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繡個鴛鴦荷包,送給男方作為信物,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而阿姑所繡的荷包,花卉圖案更是栩栩如生,竟然會有真蝴蝶飛落上面。于是給她提親者幾乎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其家人婉言謝絕。原來阿姑自有鐘情的青年,可惜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阿姑日盼夜想,便每月繡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且挂在院内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竟然變成了“荷包牡丹”。後來那位青年終于回家,倆人結為親眷,白頭到老。而荷包牡丹的故事,卻因此千古流傳。

上一篇:拟野茉莉

下一篇:千斤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