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科

荨麻科

雙子葉植物
荨麻科(學名:Urticaceae)是雙子葉植物,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地區。荨麻科中的許多屬,如苎麻屬、水麻屬、紫麻屬、水絲麻屬、霧水葛屬、蠍子草屬、荨麻屬、艾麻屬、錐頭麻屬等都為重要的纖維植物,其中苎麻、青麻和紅活麻等為中國南方常見的重要栽培纖維植物。冷水花屬、赤車屬、樓梯草屬中的一些種類,莖肉質,葉翠綠,體态奇特或有美麗的花紋,廣為栽培觀賞。該科的荨麻族植物具有其他高等植物所沒有的獨特的刺毛,一旦觸及人或牲畜的皮膚,就會出現紅斑,痛癢難忍,有的種類甚至會引起兒童或幼畜死亡。這種刺毛是一種表皮特化的腺毛,由單細胞的毛管和多細胞的毛枕組成,毛管壁上端矽質化、質脆,下部鈣質化、堅硬,毛枕主要行使分泌刺激物的機能。刺毛的毒液很複雜,含有一種特殊的酵素和蟻酸、醋酸、酪酸以及含氮的酸性物質。
    中文名:荨麻科 拉丁學名:Urticaceae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總門:輪藻總門 門:木賊門 亞門:木賊亞門 綱:木蘭綱 亞綱:薔薇亞綱 超目:薔薇超目 目:薔薇目 亞目: 科:荨麻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稀喬木或攀援藤本,有時有刺毛;鐘乳體點狀、杆狀或條形,在葉或有時在莖和花被的表皮細胞内隆起。莖常富含纖維,有時肉質。葉互生或對生,單葉;托葉存在,稀缺。花極小,單性,稀兩性,風媒傳粉,花被單層,稀2層;花序雌雄同株或異株,若同株時常為單性,有時兩性(即雌雄花混生于同一花序),稀具兩性花而成雜性,由若幹小的團傘花序(glomerule排成聚傘狀、圓錐狀、總狀、傘房狀、穗狀、串珠式穗狀、頭狀,有時花序軸上端發育成球狀、杯狀或盤狀多少肉質的花序托,稀退化成單花。雄花:花被片4-5,有時3或2,稀1,覆瓦狀排列或鑷合狀排列。

雄蕊與花被片同數,花藥2室,成熟時藥壁纖維層細胞不等收縮,引起藥壁破裂,并與花絲内表皮墊狀細胞膨脹運動協調作用,将花粉向上彈射出;退化雌蕊常存在。雌花:花被片5-9,稀2或缺,分生或多少合生,花後常增大,宿存;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缺;雌蕊由一心皮構成,子房1室,與花被離生或貼生,具雌蕊柄或無柄;花柱單一或無花柱,柱頭頭狀、畫筆頭狀、鑽形、絲形、舌狀或盾形;胚珠1,直立。果實為瘦果,有時為肉質核果狀,常包被于宿存的花被内。種子具直生的胚;胚乳常為油質或缺;子葉肉質,卵形、橢圓形或圓形。

生長環境

産于中國各地,以長江流域以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分布最多,多數種類喜好生于陰濕環境。

地理分布

有47屬,約1300種,分布于兩半球熱帶與溫帶。中國有25屬,352種,26亞種,63變種,3變型。

張靜、闫麗君、闫雙喜、趙海沛、李林接合文獻資料和在各地開展荨麻科植物調查結果:中國荨麻科植物種、屬豐富,廣泛分布,物種豐富度指數最大以西南地區的雲南省,其次為廣西、四川、貴州與西藏,有西北、東部沿海及東北地區呈現遞減的趨勢。甯夏、新疆物種豐富度最小,而屬分布最豐富的則是雲南、其次是台灣、四川、貴州和廣西,雲南能成為中國荨麻科植物種、屬豐富度分布中心,這與雲南地區氣候特點、類型多樣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區的生物、地理多樣性。

中國荨麻科特有性分布中心為台灣,其次為廣西、雲南、西藏一帶。這與物種豐富度分布格局有明顯差異,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時雲南成為荨麻科物種、屬豐富度分布中心,卻不是最大特有性分布區,這可能是由于分布在雲南的物種豐富,改地區的物種分布廣泛所造成,對于西藏,可能是由于地形複雜(橫斷山脈),地貌多樣,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環境異質性較大而形成特有性較大的特點。

二是廣西地區地形複雜,四周多山地與高原,總體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其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形成較大的特有性,可見,地理隔離和環境異質性對特有性的影響很大。中國荨麻科植物的垂直分布中心為500~2000米;水平分布中心為東經90°~120°北緯20°~35°

化學成分

覃淩等從裂葉荨麻中分得硝酸鉀、α-谷甾醇、苯甲酸及延胡索乙酸等四個單體化合物。

馬學敏等報道從麻葉荨麻中分離得到6個化合物,其中化合物正辛醇、香豆酸以及香豆酸甲酯為首次從荨麻屬中獲得,東莨菪素為首次從麻葉荨麻中獲得。張嫚麗等報道從麻葉荨麻葉提取物的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分離得到3個化合物,分别鑒定為β-谷甾醇、黃芩素-7-O-α-L-鼠李糖苷、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以上3個化合物均為首次由該種植物中獲得。

秦波等采用毛細管氣-質聯用法對長葉水麻揮發性成分進行了研究,分離出108個峰,共确認了其中83個化合物,主要成分為十五烷、鄰苯二甲酸丁二酯、癸酸乙酯、十八烷等。

王夢月等對荨麻水溶性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運用大孔樹脂、聚酰胺柱色譜、矽膠柱色譜等方法分離并鑒定了7個化合物,分别為硝酸鉀(Ⅰ)、異鼠李素(Ⅱ)、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Ⅳ)、異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Ⅴ)、3,5-二咖啡酰奎甯酸(Ⅵ)和蘆丁(Ⅶ),其中化合物Ⅱ-Ⅶ為首次從荨麻中分得,Ⅳ和Ⅴ為首次從荨麻屬中分得。

秦元滿等對狹葉荨麻中的微量元素進行了研究,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了不同采集期的狹葉荨麻中10種無機元素的含量,并對其動态含量趨勢進行了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狹葉荨麻中的l0種無機元素多随時間呈現鋸齒形變化,其中宏量元素鈣、鎂的變化呈上升趨勢,微量元素鐵、鋅、錳、銅等的變化均呈下降趨勢,而有害元素镉在春季(芽期)含量極微,入夏(花期)以後呈上升趨勢。

另外,衛瑩芳等采用二次醇沉、活性炭脫色、聚酰胺柱色譜等方法從荨麻中提取了荨麻多糖,并對粗多糖的純化方法進行了探讨,應用硫酸-苯酚比色法對其含量進行了測定。李仲昆等對荨麻提取物微囊的制備工藝進行了研究。

上一篇:冷暖人生路

下一篇:邙山烙鐵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