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鹨

草地鹨

雀形目鹡鸰科動物
草地鹨(學名:Anthus pratensi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厘米,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内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野外停栖時,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中文名:草地鹨 拉丁學名:Anthus pratensi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鹡鸰科 屬:鹨屬 種:草地鹨 亞種: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護級别:近危(NT)IUCN标準

形态特征

上體淡橄榄褐綠色,具黑褐色縱紋,頭部的縱紋較細,背部的縱紋較粗,向後縱紋逐漸消失;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淡色羽緣,外側第1對尾羽内翈及其基部為暗褐色,其餘部分為白色,外側第2對尾羽羽端具不大的白斑,其餘尾羽深褐色,具淡色羽緣;飛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緣,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具寬大的褐白色羽緣,形成翼斑,下體白色沾褐;頰、喉部、胸及脅部帶有明顯的黑褐色縱紋。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腳淡褐色。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沼澤和半荒漠地區,也常活動在林緣、路邊、河谷、林間空地、高山苔原、草地等各類生境,有時也出現在居民點。

生活習性

食物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蝗蟲、象鼻蟲、虻、金花蟲、甲蟲、螞蟻、蜷象等昆蟲,也吃蜘蛛、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此外還吃苔藓、谷粒、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結松散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夏季食昆蟲,秋冬吃草籽。鳥鳴為輕而尖的sip-sip-sip聲。

分布範圍

國外分布:古北區西部,蘇聯伯朝拉河地區,烏拉爾北部,鄂畢河一帶,西伯利亞西北部等,格陵蘭東北部,冰島,法羅群島,不列颠群島,法國南部,意大利北部,南斯拉夫等;冬天見于北非,克裡米亞,高加索,小亞細亞和近東,伊拉克和伊朗,外裡海等地。

國内分布:新疆西部(冬候鳥);天山(罕見旅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于林緣、林間路邊或林中空地等開闊地區地上草叢或灌木旁凹坑内,也在林中溪流岸邊石隙下淺坑内營巢。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巢呈淺杯狀,結構較為松散,主要由枯草莖、草葉、松針和苔藓構成。巢隐蔽在田野中,巢的大小為7-8厘米,深4.5-5厘米。巢築好後即開始産卵,每窩産卵4-6枚,卵黃色、灰色或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尤以鈍端斑點較密較深,幾為黑色。卵的大小為18-20毫米×12.5-1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上一篇:威爾士梗

下一篇:褐冠鵑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