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

茶學

茶科學和茶文化學的統稱
茶學研究的内容,從大的方面來劃分,可以劃分作兩大部分,茶科學和茶文化學。茶的曆史很長了,但是真正科學意義上的茶科學,也就是茶學應該說是在本世紀才建立起來的。可以查考到的中國最早的茶學課程是在三十年代于廣州在中山大學開設的。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否認中國古代的《茶經》就不是茶學着作。應該是那就是那個時代的中國甚至是世界茶科學的集中體現,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但是總體來說,中國曆史上關于茶的文字很多,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對茶進行研究的卻是較少的。除《茶經》以外,有沈括的《夢溪筆談》,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它們從不同角度對茶作了一些科學性的描述。中國曆史上茶文化學方面的東西到是非常多的,詩歌、歌舞、茶館等等都應該屬其中。
    中文名:茶學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專業代碼:090107T 拼音:chaxue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分類:茶科學和茶文化學 修學年限:四年 創立者:茶聖”“茶神-陸羽 創立時間:唐朝 相關文獻:《茶經》

興起

生産的發展和加工及品飲方式的簡化,使得散品飲這種“簡便異常”的生活藝術更容易,更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植根于廣大民間,從而使得之品飲藝術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轉變為整個社會的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正因為有散的興趣,并逐漸與社會生活、民俗風尚以及人生禮儀等結合起來,才為中華文化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同時也提供了相應的條件,使得傳統的“文士”對品飲境界的追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明初社會不夠安定,使得許多文人胸懷大志而無法施展,不得不寄情于山水或移情于棋琴書畫,而正可融合于其中,因此許多明初人都是飽學之士。這種情況使得明代着極多,計有50多部,其中有許多乃傳世佳作。夏樹芳錄南北朝至宋金事,撰《董》二卷,陳繼儒又續撰《董補》;朱權撰《譜》,于清飲有獨到見解;田藝蘅在前人的基礎上撰《煮泉小品》;陸樹聲與終南山僧明亮同試天池,撰寫《寮記》,反映高人隐士的生活情趣;張源以長期的心得體會撰《錄》,自不同凡響;許次纾寫《疏》獨精于理;羅禀自幼喜,便以親身經曆撰寫《解》;聞龍撰《箋》;錢椿年、元慶先後編校《譜》等,在這些人與書中,失權及其《譜》尤有傑出貢獻。

創立者

在中國和世界茶業的史冊上,有一個永遠放射着光輝的傑出偉人,那就是被後世尊為“茶聖”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陸羽。

陸羽是茶學的創立者。但他不僅僅是一位茶學家,在《全唐詩》、《全唐文》和《唐才子傳》等許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傳記》;所以,他同時還是一位才學逸群的文學家、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不過,他在詩文和史地方面的着作與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說,“他書皆不傳,蓋為《茶經》所掩”,幾乎全部被他茶學和茶業上的突出貢獻所淹沒了。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在我國唐以後的一些文學着作中,雖然一直把陸羽總也列為一位詩人或文學家,但多數都是“有名無實”,一帶而過。這一點反映到陸羽的研究上,就出現了專重茶學及其茶業貢獻的現象。無疑,對陸羽在茶學和茶業上的貢獻,是主要和需要作重點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這一方面。為了促進中國陸羽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本文特疏簡以往對陸羽茶學研究較多的方面,側重從陸羽的時代環境、思想和社會地位、以及他茶學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陸羽所處的環境,主要是指對他後來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的社會環境。其情況基本如《新唐書》和他自己所寫的“自傳”所說:他是一個棄嬰,為竟陵(今湖北天門)寺僧所收養,及長,不願學佛,便逃離寺院。他先藏在一個戲班子裡學戲,天寶中,一次和一些演員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為太守李齊物發現,得助棄伶從學,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對于這點,過去許多着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紹,也無分歧。這就是說,對陸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飄泊為伶的社會生活,是清楚的,這裡也不再詳細論及。陸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有疑義和過去未見讨論的問題。

要涉及這個問題,不能不先從陸羽的生卒談起。關于陸羽的生卒,史籍的記載是不怎樣明确的,隻是講“不知所生”、“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來,我們的先人似乎對陸羽的生年死日,誰也沒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中國已故的著名農史專家萬國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對陸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據萬國鼎考證,他認為陸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結束以後,中國茶葉界随着全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對陸羽的生卒,掀起了一個探讨的熱潮。如陸羽的生年,就筆者所見,就有大曆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後不同的說法。盡管上列諸說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筆法,但各說各的,衆說紛纭,且都未列舉多少信據,所以,現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專業開設

在世界産茶國中,隻有中國有以茶葉科學為專業的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不僅培養中專生、大專生以及有學士學位的大學畢業生,而且于60年代起開始培養茶葉專業的碩士學位研究生,80年代中期起開始培養茶葉專業的博士學位研究生。

中國設有茶葉專業的高等農業院校浙江大學茶學系一年前還是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建于1952,原為兩年制專修科。1954年華中農學院茶葉專修科調整并入浙江農學院。1956年改為四年制茶葉專業本科。1960年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并,1966年系、所分開。1989年經國家教委通過為全國農學院重點學科。1998年浙江農業大學并入浙江大學。地址:浙江杭州市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安徽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的前身是複旦大學茶葉專修科,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複旦大學專修科調整到安徽大學農學院,1952年2月安徽農學院獨立建院,茶學劃分至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130号。

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1958年建立,由原湖南農學院農業專業的茶作組發展而成,1992年1月茶學專業從園藝系獨立出來組建茶學系,現屬園藝園林學院。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華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1972年建立。現屬園藝學院。學制四年。并招收三年制碩士學位研究生。地址:廣東省廣州市五山。

西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它的前身是西南貿易專科學校茶葉專修科,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并入西南農學院,現屬食品系。1985年西南農學院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地址:重慶市北培。

四川農業大學茶葉專業1976年建立兩年制茶葉專修班,1977年改為四年制本科,現屬園藝系。地址:四川省雅安市。

福建農林大學(原福建農學院)茶學專業1975年建立兩年制茶葉專修科,1978年改為四年制本科,現屬園藝系。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雲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1973年建立三年制茶葉專修科,1984年改為四年制本科,現在獨立建院,龍潤普洱茶學院,同時也開展碩士研究生教學。地址:雲南省昆明市黑龍潭。

廣西農墾職工大學茶葉系它的前身是廣西農學院熱帶作物分院茶葉專業,1982年改為廣西農墾職工大學茶葉系。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甯市。

信陽農林學院1982年創辦茶葉(茶葉生産加工技術)專業,2002年與信陽師範學院聯合舉辦茶學本科(信陽農林學院獨立培養),2005年創辦茶文化專業。2011年1月從食品科學系獨立出來成立茶學系。2012年設置茶葉生産加工技術專業茶葉營銷方向。2013年獨立開設茶學本科專業。

中國的茶文化誕生于兩漢之際,興盛于唐宋之間,衰落于明清之後,而今又時興于當今盛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茶可以修身。讀茶學專業研一的小海道出了她對這個專業難以割舍的感情:“最開始考這個專業的研究生,是因為愛上了茶道那繁雜而精緻的程序――摘茶、炒茶、出茶、沏茶、品茶……人在其中可以把心靜下來。後來讀《茶經》,我開始明白,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得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修身養性。目前茶館裡的茶藝師一般都是初級、中級茶藝師,大家非常期待高素質、高水平的茶藝師。”

學科介紹

茶學是一門具有悠久曆史和鮮明特色的傳統學科,亦是一門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現代學科。中國是茶的故鄉,雲南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茶葉既是雲南的傳統支柱産業,也是數百萬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稅源。雲南的山區,特别是一些貧困山區,一直把茶葉視為生命産業。為了加快雲南茶葉經濟的發展步伐,改變過去茶葉專業人才一直依靠外省農科院校培養的狀況,經有關部門批準,雲南農業大學于1972年建立了茶學專業,1973年開始招收首屆學生。1996年被批準為茶學學科專業碩士研究生授權點,1997年開始招收茶學碩士研究生。辦學三十五年來,茶學專業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為促進雲南茶葉優勢産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005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在茶學專業的基礎上,又增設茶學(茶藝茶道)專業,實行文理兼招,于2006年首批招收學生29人;并在全國招生,擴大了學生來源。目前,茶學專業已形成多層次辦學的格局,在認真辦好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包括農業推廣碩士、在職教師碩士)教育的同時,還積極開辦中、高級茶藝師培訓班;專業知識培訓班;招收函授生、外國留學生。随着雲南省委、省政府“把茶葉産業培育成區域性支柱産業”的進程,茶學專業将顯現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茶學專業主幹課程:植物學、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學、遺傳學、田間實驗與統計分析、茶樹栽培學、茶葉加工學、茶樹育種學、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綜合利用、茶文化學。

茶學專業(茶藝茶道方向)主幹課程:食品營養學、茶葉加工學、茶葉貿易學、茶藝茶道學、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綜合利用、茶文化學、民族茶藝學。

該學科是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批準為本學科唯一的首批國家重點學科;設有園藝學博士後流動站、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

該學科是著名的園藝學家和茶學家蔣芸生教授、莊晚芳教授和張堂恒教授創建,曆史悠久,基礎好。現有教學科研人員27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4人,同時,聘請了國内外16名本學科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名譽教授或客座教授。

多年來,該學科形成了“茶樹生物技術及資源利用”、“茶樹高産優質和無公害栽培”和“茶葉化學與制茶工程”3個特色明顯的研究方向,分别在茶樹生物技術、茶樹高産優質栽培、茶葉生物活性物質功能研究和藥物開發等領域居國内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學科點于1957年開始招收國外留學,為俄羅斯、越南、法國、韓國、日本和斯裡蘭卡等國培養了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和進修生300餘人。國際交流活躍,近年來,國外同行到本學科點進行交流和學習的人數50人次/年以上。

“十五”期間,該學科以學科隊伍建設為基礎,以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努力開拓創新,把學科點建設成為競争優勢明顯、學科綜合實力國内領先,并在茶學領域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華南農業大學茶學學科創建于1930年的中山大學農學院茶蔗部。1974年成立華南農學院茶葉教研室,開始招收茶學本科生。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農業部豐收計劃項目。1998年以來,有兩項成果通過農業部主持的成果鑒定,1項獲廣東省二等獎,1項獲農業部三等獎。1991年确定為茶學學科碩士點,開始招收茶學碩士生,曾有碩士生導師8人,已培養了20多名碩士生。在茶樹高産優質栽培技術,茶葉深加工和綜合利用,茶葉加工與機械化配套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華南地區茶葉研究及學科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加強茶學學科研究工作,于2004年成立華南農業大學茶葉科學研究所。2003年9月,确定為茶學學科博士點。目前茶學實驗室設有6個分室,分别是茶樹栽培育種實驗室;茶葉加工與機械實驗室;茶葉生化實驗室;茶葉審評與檢驗實驗室;茶飲料加工實驗室;茶藝訓練與表演室等。設有校内茶學教學科研基地70畝。

主要研究方向:(1)茶樹種質資源;(2)茶葉安全生産;(3)茶葉綜合利用。

知識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2.掌握生物科學、茶葉優質高産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論;

3.掌握茶葉品質形成及經濟貿易的基本知識;

4.具備分析和解決茶葉加工、檢驗、茶葉審查和營銷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5.具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基本知識,了解茶學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6.熟悉國家對農業和茶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就業方向

畢業生就業口徑較寬,主要去向有各茶區農業技術推廣與管理部門、茶葉進出口商檢、茶葉品質安全論證中介機構和茶葉企業(茶葉貿易與經營公司、茶葉出口加工企業和茶葉生産企業等)。

典籍介紹

古今茶學典籍概況

從中國唐代陸羽在公元780年第一本《茶經》問世到1991年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出版共經曆了1200多年。在這1200多年間,各朝各代都出版了不少茶書經典着作。這些着作内容豐富,從科學到經濟,從哲學到文學,無所不包。作者隊伍從皇帝到平民,不拘一格。

(一)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出茶書13種,現存4種,以陸羽的《茶經》最著名,開創了茶書的先河,并且水平極高。它全面總結了唐代及以前有關茶葉的知識與經驗,生動地描寫了茶葉的生産、品飲、茶事,深化和提高了飲茶的深層的美學和文化内涵,被稱為古代茶事的百科全書。

《茶經》以後又有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庚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采茶錄》,但大部分是專題性論述。如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主要講泡茶用水。

(二)宋元兩代。這一時期出茶書31種,現存12種。總覽其書,特點是地域性和專業類的茶書多。除《大觀茶論》和《補茶經》外,有14種屬這兩類。如<北苑茶錄>是專講建安茶的,《茶具圖贊》是專講茶具的。這時期的茶書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最為著名,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300多個皇帝中惟一一個寫茶書的人。宋代鬥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繁複、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鬥茶。除《大觀茶論》,還有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唐庚的《鬥茶記》、桑慶的《續茶經》等。

(三)明代。明代是中國出茶書最多的年代。250年間出茶書68種,現存33種。明代是“開千古飲茶之宗”的改革發展時期,特别是廢團茶、倡散茶的改革,對中國的制茶發展、名茶生産有很重要的意義。改革呼喚茶人寫出适合時代需要的茶書。明代茶書有三個特點:一是重視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也注重收集前人的資料,如朱佑槟的《茶譜》就是收集前人論茶之作,屠本的<茗芨>就是摘錄陸羽《茶經》、蔡襄《茶錄》等十幾種茶書編成的。林大绶則把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及《浮槎山水記》等編輯成《茶經水辨》;二是有些茶書另辟蹊徑,标新立異,對前人的茶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如朱權的《茶譜》,就反對蒸青團茶摻以諸香,獨倡蒸青葉茶飲法。三是修改删節前人的典籍比較多。如,喻政的<茶書全集>就是編輯增删了别人的茶書彙編而成的。

總之,明代的茶書是抄襲與創新融會在一起,與時代緊密結合的。

(四)清代。清代的茶葉生産、品飲大都沿前代,無多大創新。因此茶書不多,有也是摘抄彙編性的多。清代共出茶書17種,現存8種。清代茶書雖少,但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程渝的《龍井訪茶記》,專記龍井茶的産地、采制等。這是最早專記龍井茶的書。二是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詳細記載了清末外銷出口茶葉的“着色摻雜”以及進口茶機、改良茶葉品質的一段史實,是第一手資料,很有時代特色。三是陸廷燦的《續茶經》,洋洋10萬字,列出茶書72種,為古代茶書之最。

(五)清代以後。從最後的一代封建王朝滅亡到現在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1912年到1949年。這37年間,由于戰亂,民不聊生,茶園凋零,茶文化陷入低潮,僅出了10種書。其中一本還是翻譯美國人威兼•烏克斯的《茶葉全書》。值得一提的是,這10本書中就有3本是當代茶聖吳覺農親自寫的,他還組織翻譯了《茶葉全書》。二是新中國成立到現在,這一時期茶文化開始恢複和發展,特别是改革開放以後,茶文化空前繁榮,成為中國曆史上茶學發展的最好時期。這55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共出茶書600多種(包括港台出版的茶書),體裁多樣,内容豐富。涉及教育、食品、醫藥、倫理、哲學等多方面。

綜上所述,中國茶書隋唐五代出版了13種;宋元出版了33種;明代出版了68種;清代出版了17種;現當代出版了600多種;共740種左右。

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茶書經典

唐代,介紹《茶經》、《煎茶水記》。

宋代,介紹《大觀茶論》、《茶錄》。

明代,介紹“四書”(即《茶錄》、《茶譜》、《茶疏》、《茶解》)中的《茶疏》。

清代,介紹《續茶經》。

當代,介紹《中國茶經》、《中國名茶志》、《中國茶葉大詞典》及一套茶葉叢書。

(一)《茶經》,公元780年寫成,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本茶書。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約7000字。本書從各方面總結論述了唐以前及唐代中期的茶學。“一之源”闡述了茶葉的産地、茶樹生長特征和茶葉的功能。“二之具”介紹采茶制茶的15種工具。“三之造”叙述了采茶的時間和制茶工藝等。“四之器”介紹了當時煮茶飲茶的26種器具和使用方法。“五之煮”介紹了煮茶的方法。“六之飲”說飲茶始于神農,聞于周公,盛于唐朝,并介紹了飲茶方法。“七之事”介紹了一些與茶有關的人和事及文獻。“八之出”介紹了唐代産茶的八大地區。“九之略”是說制茶煮茶的器具什麼時候可以省略,什麼時候不可以省略。“十之圖”是将以上九方面的内容以白絹繪成圖,看起來一目了然。

<茶經>的内容豐實,是一部茶葉百科全書,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制茶學、分類學、生态學、藥理學等等。《茶經》還記載了唐朝以前的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書籍,是中國古文化的寶庫。

《茶經》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學經典着作。它早于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日本的榮西禅師于1191年出版)411年,早于《茶葉全書》(美國威廉•烏克斯編寫,1935年出版)1155年。這三部茶書稱作世界三大茶葉專着,是茶書中的經典。

《茶經》作者陸羽,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字鴻漸,是一棄兒,被湖北天門西塔寺和尚智積收養,12歲以前是寺廟中的小和尚,後逃出寺廟,到一家戲班子學戲。天寶十年(742)與禮部郎中崔國輔相識并得到資助進行了茶葉考察,從學習、考察到《茶經》寫成前後用了38年。陸羽由棄兒變成了舉世聞名的茶葉專家,影響全世界,被世人稱為“茶聖”、“茶神”。死于唐貞元末年(804),享年71歲,葬于湖州杼山。

(二)《煎茶水記》,唐代張又新着,于825年前後成書。主要内容說陸羽在考察茶葉的同時考察了全國的名泉名水,排出了20個泡茶最好的名泉。為增加名泉的可信度,書中還寫了一個陸羽認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有一次從湖州到揚州,路遇陸羽,請陸羽品茶,命軍士以江中取南零水。軍士去江中取水,回來時由于小船颠簸,到岸時桶中的水剩了一半,軍士怕主人責怪,就在江邊灌滿。陸羽嘗水後說,這不是南零水。李季卿不信,陸羽把桶中水倒掉一半再嘗,說這才是南零水。李季卿方知原委,衆人佩服。

張又新,河北深縣人,唐元和九年進士,出身宦官之家,喜歡飲茶評水。

(三)《大觀茶論》,宋代皇帝趙佶編着,1107年成書。全書2900字,正文分産地、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别、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對于産地、采制、烹調論述得非常詳盡。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更清楚詳細。在茶道精神方面,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境界更深了一層。這是宋代品茗鬥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徽宗趙佶。此人生活豪奢,治國無能,最後被金兵擄去,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但他是一位風流文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尤其是詩詞書畫更是有名。25歲時作<桃鸠圖>成為遺世國寶。他是中國惟一一位寫茶書的皇帝。

(四)《茶錄》,作者蔡襄。本書是作者于宋代治平元年(1051)給皇帝進的書表。全文約1000字。宋代貢茶以北苑茶為主(産于福建建安),蔡襄時任福建轉運使,監造北苑貢茶。他曾繼丁謂獻龍團茶後又造小龍團獻給皇帝,深得皇帝賞識,于是以善于識茶、制茶名震朝野,所以皇帝經常問他一些建茶的問題。但陸羽《茶經》上未論及建茶,丁謂《茶圖》中隻談了采制。所以寫了<茶錄>上呈皇帝,以答提問。全書有前序後序。中間正文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前序是寫為什麼要寫《茶錄》,後序是寫他上奏皇帝的《茶錄》手稿被秘書竊去,後被人購買而刊出,但錯誤較多。所以修正後于治平元年五月(1064)刻于石上以永遠流傳。

另一本《茶錄》是明代張源于1595年前後寫成的。全書1500字,分采茶、藏茶、火候、辨湯、泡法、投茶、飲茶、色、香、味、茶變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用、茶盞、拭盞布、分茶盒、茶道等23節,各條篇幅不長,有的僅有幾句,但文筆簡潔有新意。不少内容突破了陸羽《茶經》中的提法,如對土壤的認識。書中對炒青綠茶的制法寫的簡明扼要,深得其法。并指明茶葉的品質與制茶的關系,這是茶葉加工上的一大進步。在泡茶上提出了與蔡襄不同的看法,提出“湯須五沸,茶奏三奇”的觀點。五沸是:是:蝦眼、蟹眼、魚眼、連珠、湧沸,“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無聲”,要聽其聲看其湯。“三奇”是放茶的次序,即“上投、中投、下投。”這三種投茶的方法到現在還在應用。還提出了品茶先要溫壺燙盞。在品茶時以少為貴,“獨啜曰神,二客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錄>對茶的色香味,對泡茶的用水、用器都提出了詳細的科學論述,在陸羽《茶經》的基礎上有了突破和創新。書的最後一節提出了“茶道”,并對“茶道”進行了高度的概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是古代第三個提出“茶道”一詞的人(一是唐皎然“孰知茶道路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二是封演“于是茶道大行”),也是提得最全面的人。這本書可以說是古代的茶藝大全,對茶藝很有指導意義,建議茶館老闆抽時間看看。

(六)《茶疏》,是許次杼于明曆二十五年(1597)寫成的。全書約4700字。分産茶、古今制茶、炒茶、收藏、置頓、取用、包裹、日用置頓、擇水、口啜、論客、茶所、童子、飲時、不易用、良友、出遊、權宜、宜節、考本等36節。這些章節都是根據作者的體驗寫成的,提出了“名山出名茶”的觀點。在制茶中總結了炒青綠茶的優點。提出茶的保存方法,具體實用。泡茶方法寫得科學實際。書中還首次提出了茶寮(茶館初型)基本設置。

<茶疏>在最後的《考本》中提出“茶禮”,将飲茶從物質上升到精神。

作者許次杼,字然明,号南山,錢塘(今杭州)人,能文,善詩,好藏奇石,嗜茶成癖,長期生活在茶園中,能種茶制茶。

(七)《續茶經》,是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中國古茶書中最大的。它洋洋10萬字,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之所以稱《續茶經》,是按唐代陸羽《茶經》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後還附一卷茶法。

<續茶經>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内容分類彙編,便于讀者聚觀比較,并保留了一些已經亡佚的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自唐以後閱數百載,産茶之地,制茶之法,業已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延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征引繁富。”這本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陸延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現武夷市)。在茶區為官,長于茶事,采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

(八)《中國茶經》在現代茶書中具有代表性,在綜合性茶書中水平是較高的。它是全國50多位茶葉專家,用了3年的時間編寫的,于1992年出版。全書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技篇、飲茶篇、茶文化篇及附錄七大部分共160萬字。該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茶葉的起源和傳播、茶葉的性質和功能、茶葉的品類和花色、茶的栽培和貯存、茶的品飲和禮俗及茶與文化的關系,重點突出,簡繁分明,是一部科學性、文化性兼備的經典性着作。全書不論在廣度、深度,還是在精度上都具體體現了當代中國茶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問世1200多年之後具有現代水平的新《茶經》。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又出版了兩本茶葉大型圖書,一本是《中國茶葉大詞典》,一本是《中國名茶志》,都是在2000年12月出版。兩者都是集全國上百個茶葉專家編寫的。《中國茶葉大詞典》條目9972條,《中國名茶志》寫了1017種名茶。

茶相關經典語句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處清風自然來。

上一篇:java軟件開發

下一篇:猶太人的生意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