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茶

茵陳茶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茵陳茶,生于山坡、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1]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複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内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内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幹。化學成分:含6,7-二甲基七葉樹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傳統藥茶方。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木蘭綱 亞綱: 超目: 目:芸香目 亞目: 科:山茶科 亞科: 族:山茶族 亞族: 屬:山茶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茵陳茶

主治功能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

原料為茵陳,茵陳對人體結核杆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對某些皮膚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顯著的消熱利濕清肝利膽,降血壓等作用,對濕熱黃疸、黃疸型肝炎、胸脅脹痛、膽囊炎、膽石症、高血壓、心煩失眠、頭暈、目眩等有明顯效果。

《本草綱目》載:“茵陳除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并說菌陳生食或做餅、羹皆宜。菌陳生食即把茵陳切細加調料涼拌。

茵陳餅是把茵陳切碎,加入面粉中做或菜餅,或烙或烤或蒸,食之松脆芳香。茵陳羹是把茵陳切成1厘米長小段,入滾水中加調料,澱粉做成湯羹。若把茵陳煎汁加米煮成粥,名茵陳粥:味清香宜人。

中醫認為,茵陳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膽經,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為中醫臨床常用的利膽退黃要藥。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煎劑及醇浸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對肝髒有保護作用,有降壓、利尿作用。煎劑有強力解熱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質堆積。

其所含的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痢疾杆菌、溶血性鍊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皮膚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肝炎患者,多食欲不振,用本品與大米煮粥服食,寓補于治,藥食同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加白糖同用,既可保護肝髒,又可矯正茵陳味苦之弊,有利于患者康複。茵陳粥宜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

做法及要訣

茵陳加水煎湯,去渣取汁。

說明

功效

1、清熱,退黃,利膽。

2、适用于乙型肝炎,症見尿黃、目黃、膚黃。拌有身疲體乏、食欲不振等。

上一篇:好餓的毛毛蟲

下一篇:大型比利時瑪利諾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