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聯邦

英聯邦

國際組織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英國對聯邦其他成員國在政治、軍事、财政經濟和文化上施加影響的組織,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帝國殖民地國家或附屬國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遭到削弱,各殖民地人民紛紛要求獨立,便逐漸用英聯邦代替英帝國的稱号。英聯邦不是一個共和國,也沒有中央政府。英王是英聯邦的名義元首。英聯邦不設權力機構,英國和各成員國互派高級專員,代表大使級外交關系。主要組織機構有: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财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會議。1965年起設立英聯邦秘書處,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内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
    中文名:英聯邦 英文名:Commonwealth of Nations 政體:聯邦制 現任領導人:伊麗莎白二世 面積:31,462,574平方公裡 人口:2,100,000,000(2005年) 主要宗教:基督教,印度教 官方語言:英語 首都:倫敦馬爾博羅大廈(總部) 主要城市:溫哥華,悉尼,開普敦,新德裡 時區:除UTC-1和UTC-9外所有時區 道路通行:靠左駕駛(大多數) 人口密度:61.09人/平方公裡

曆史

成立初期

英聯邦前身是大英帝國,主要是英國在近300年的海外擴張過程中所占領的殖民地。帝國觀念早在1839年已改變,當年德拉姆公爵呈交了主張授予英屬加拿大殖民地自治權的《德拉姆報告》。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自由和平等的國家組成志願聯盟的構想才被采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于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内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對此予以确認,英聯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獨立并加入英聯邦。1949年,印度成為共和國,選舉了自己的國家元首。從此英聯邦成員由需對英王效忠的原則演變為英聯邦成員“接受英王為獨立成員國自由聯合體的象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屬殖民地政策的大方向轉為引導尚存的附屬國成為實行自治的英聯邦成員。

二戰後

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領地獲得獨立後仍留在英聯邦。但獨立後的緬甸和科威特并沒有加入英聯邦,愛爾蘭共和國則退出了英聯邦。南非在1961年成為共和國時退出了英聯邦,主要是因為英聯邦譴責其種族隔離政策。

20世紀60年代,英聯邦受到許多分裂問題的困擾。60年代初期,英聯邦内的多個非洲附屬國取得獨立,緻使非白人成員國大幅度超過白人成員國。1965年,白人統治的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脫離英國獨立,羅得西亞的這一行動引緻了英聯邦史上最嚴重的危機。許多非洲成員國聲明如若英國不使用武力推翻這個非法政府,他們将會退出英聯邦。不過最後他們并沒有退出,英國最終也成功勸服羅得西亞政府改變其決定。

20世紀60年代後期,英聯邦東非成員國肯尼亞、烏幹達和贊比亞驅逐國内持有英國護照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少數裔)。

20世紀70年代某些非洲國家持續驅逐國内的亞洲人,引起英國和亞洲國家的抗議。

1972年,英聯邦承認孟加拉國(原是巴基斯坦東部地區,後宣布獨立),巴基斯坦旋即退出英聯邦。

1973年,英國為加入歐共體撤消了英聯邦貿易優惠制,但與歐共體商定了替代性協議。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多個英屬西印度群島和非洲領地獲得獨立後選擇留在英聯邦。

1984年,英國與中國就香港主權問題達成一緻,同意在1997年租借期滿後歸還香港政權。

1989年,巴基斯坦重返英聯邦。

1994年,南非終止種族隔離政策并通過保障黑人權利的法案,再度加入英聯邦。

1995年,尼日利亞因其軍國政府罔顧人權被中止英聯邦成員資格;但在1999年建立了民選政府後被重新接納。

2002年,津巴布韋因在總統選舉中出現違規和暴力行為被中止英聯邦成員資格。

2013年10月2日,西非國家岡比亞宣布退出英聯邦。

組成

英聯邦秘書處

英聯邦沒有書面章程,也沒有中央政府,不設立任何權力機構。主要組織機構有:聯邦政府首腦會議、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聯邦财政部長會議及其他部長級專業會議。

1965年,各成員國政府首腦決定在倫敦設立秘書處。英聯邦秘書處是英聯邦的行政機構,其職責是促進英聯邦的合作,籌劃英聯邦各級會議。秘書處設在倫敦。此外,還有一些英聯邦的聯系國和原英國直轄的屬地也包括在英聯邦之内。

主權國

各個主權國都是志願加入英聯邦的,也可随時退出英聯邦。附屬國在獨立後可自行決定是以主權國身份(若得到其他成員國的承認)留在英聯邦還是退出英聯邦。各個獨立的成員國都是由其民選政府管治,内政和外交完全獨立。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英聯邦的元首,她是成員國自由和平等聯合的象征。其實,她隻是象征性的元首。除了有自己君主的成員國(如馬來西亞)和實行共和制或總統制(如印度)的成員國,伊麗莎白二世是其他所有成員國的女王,總督代表她出駐在這些成員國(英國除外)。女王根據相關成員國政府的推薦任命總督。成員國之間互派高級專員(不是大使)為外交代表各成員國的總理或首相定期在不同地方舉行會議。但這些會議隻是供他們交流意見和商讨問題,并且所做決策對與會國沒有約束力。

附屬國

尚未實現完全自治的領地成為附屬國。英國的附屬國基本上全部都在逐步走向全面自治,他們擁有獨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系統。除了英國附屬國之外,還有一些受其他成員國管治的領地。

職能機構

(1)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前身為帝國會議,1944年易名為英聯邦總理會議,1975年改現名。通常兩年舉行一次,以前一直在倫敦舉行,1966年起輪流在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政府首腦主持。會議不通過決議,會議發表的總原則對與會國無約束力。

(2)亞太地區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1978年起每兩年舉行一次,讨論共同關心的地區性問題。

(3)英聯邦部長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的有教育部長會議,衛生部長會議、司法部長會議和電信部長會議;不定期舉行的有貿易和經濟會議、青年會議、工業合作會議、農業會議等。

(4)英聯邦秘書處:1965年成立,負責組織成員國間的協商和合作、交流情況、組織會議等。秘書長每五年改選一次,可連任。

(5)英聯邦基金會及其他組織:英聯邦基金會成立于1966年,1983年改組成一個國際基金組織,資金由成員國政府提供,用于推動英聯邦内專業及其他非政府間的更密切的合作。英聯邦研究所主要靠英政府資助,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放映電影、開放圖書館等活動促進人們對英聯邦的了解。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組織,如英聯邦議會協會、英聯邦新聞聯盟、英聯邦廣播協會、英聯邦青年交流理事會、英聯邦體育運動聯合會和英聯邦藝術協會等。

成員國

英聯邦成員共53個,分别為:

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博茨瓦納、文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聯邦、加納、格林納達、圭亞那、印度、牙買加、肯尼亞、基裡巴斯、南非、萊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毛裡求斯、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瑙魯、新西蘭、尼日利亞、巴布亞新幾内亞、聖基茨與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群島、斯裡蘭卡、斯威士蘭、坦桑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圖瓦盧、烏幹達、英國、瓦努阿圖、贊比亞、巴基斯坦、盧旺達。

在16個英聯邦王國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

終止成員國資格的國家

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複英聯邦成員資格。因拖欠會費一直未交,斐濟于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西非國家岡比亞2013年10月2日宣布脫離英聯邦。

在16個英聯邦王國中,14個曾經是英國的自治殖民地。值得一提的是,斐濟雖然公認英王為最高酋長,但這個并非國家元首的稱号,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現時大多數前英國領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聯邦,除了下列國家和地區:

美國:1776年獨立

緬甸,1948年獨立

愛爾蘭,1921年從英國獨立以後,曾經是會員國。1949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以後離開英聯邦。

南也門,1967年獨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中國,是20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聯邦的地區。

津巴布韋,在2002年時,被英國以該國執政者藐視人權并在大選中舞弊為由暫停該國在協會内的會籍一年,導緻津巴布韋政府憤而主動退出此組織。

斐濟,于2009年9月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雖然,斐濟公認英國女王為最高酋長,但這個并非國家元首的稱号,因此斐濟不算為一個英聯邦王國。

岡比亞:西非國家岡比亞2013年10月2日宣布退出英聯邦,使得英聯邦成員國由53個減少到52個。

岡比亞沒有說明決定退出英聯邦的原因。岡比亞曾為英國殖民地,1965年加入英聯邦。岡比亞現任總統葉海亞·賈梅自1994年7月發動政變上台後,與英國關系不和。賈梅指責英國在2011年總統選舉前支持岡比亞反對派,而英國政府則批評岡比亞政府的人權紀錄。

注:巴基斯坦曾于2007年11月22日被終止成員資格,2008年5月12日再次恢複英聯邦成員資格。

承擔作用

英聯邦是國際合作的一種獨特試驗,促進來自不同種族、文化和環境的民族之間的協作。各成員國享有平等地位,但在處理英聯邦事務上英國常扮演主角。成員國在許多領域進行商讨和合作,包括貿易、金融、國防、教育、技術、科研、法律、醫藥和農業。但是成員國享有的主要利益為各種貿易協議和資本投資配置帶來的經濟效用。英國和其他富裕的老成員國是新加入或貧窮成員國工業發展的主要資本來源。援助計劃由英聯邦開發公司(CDC)等機構執行。有些成員國根據英聯邦特惠制互相實行關稅優惠,以促進互相之間的貿易往來。1973年,英國加入歐共體(今歐盟),退出了英聯邦特惠制。根據協定,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可以與歐盟協商特别的貿易協議。

國際影響

英聯邦它在極大程度上是大英帝國的延續。這個帝國曾經覆蓋了世界1/4的領土。津巴布韋退出後,該俱樂部仍有53個會員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尼日利亞和南非,當然還有大不列颠,這些國家經由自願聯合結合在一起。當"英聯邦"這個詞在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被使用時,它形成一種保持聯系的方式而沒有"帝國"這個詞所含的令人不愉快的殖民地意味。

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别是1942年新加坡的淪陷,清楚表明大不列颠已沒有能力保衛其帝國,而籠罩其權力的神秘性也同時被去除。在20世紀50和60年代,英聯邦是大不列颠管理那些它已無法統治或保衛的非殖民化國家(這些國家多數碰巧都渴望獨立)的工具。對于這些前殖民地而言,英聯邦的好處一目了然。大不列颠有特殊的貿易措施,例如,在香蕉進口上其前加勒比海領地優于中美洲。英聯邦國民有權移居英國,許多人都這樣做了。居住在英國的英聯邦公民至今仍享有某些選舉特權,而這些特權是其他外國人﹑甚至其它歐盟國家的公民所沒有的。

然而,自英國加入歐盟的30年間,上述許多好處已經消失。歐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區域性自由貿易區,因而英國被禁止給予其前殖民地特權。英國的移民政策亦已收緊,現在隻有那些親屬已在英國的英聯邦公民才有特殊權利。

英聯邦商會,一個由該俱樂部出資的機構,堅稱英聯邦仍存在顯著的貿易和投資利益。一位發言人宣稱,由于享有一種共同語言(英語在整個英聯邦為第一或第二語言),不成文法傳統和會計規範,英聯邦成員國相互之間的合作可以提高10-15%的效率。這個效應可能不像聽起來那麼含混,某些經濟學家指出了不成文法和民法經濟體之間的差異。最重要的是,英聯邦将其目标主要限定在社會文明方面:鼓勵民主﹑人權及穩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英國,聯邦對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意義。因循守舊者喜歡它與跨掉的帝國之間的聯系。其他人認為它是魯迪亞德-基普林(Rudyard Kipling)關于殖民地觀點的現代注釋:殖民地是"白種人的負擔",簡言之,西方國家有責任讓發展中世界文明化。某些左翼人士把它看成為無人想要的老古董,而另一些人則争辨它是英國為其殖民罪惡補償的一種方式,同時為民主化進程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英聯邦的支持者還指出對這些前殖民地來說存在某種有益的文化紐帶。英國的大學與英聯邦國家保持着牢固的聯系。英國外交部,全稱"外交及聯邦辦公廳(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設有偏向英聯邦國民的實習交流計劃,例如專為印度記者而設的薛維甯(Chevening)獎學金。

此外,盡管某些人批評英聯邦隻是一個清談館,那也是一個窮國(津巴布韋除外)喜歡的議論場所。對前殖民地而言,它是非美國主導的最重要的國際組織。雖然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是英聯邦的元首,但英國并無特殊地位。事實上,聯邦内所有表決必須一緻,前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曾對此表露出沮喪之情。他對于有可能解除對津巴布韋的禁令極為憤慨,而英國和其反穆加貝同盟軍不能淩駕其上。英聯邦是為數不多的國際機構之一,其中像聖盧西亞這樣的彈丸小國與英國和加拿大這樣的七大國(G7)成員可以平起平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