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榛雞

花尾榛雞

松雞科榛雞屬動物
花尾榛雞(學名:Bonasa bonasia):屬于走禽,體結實,腳強健,具銳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尋食;翼短圓,不善飛;喙短,呈圓錐形,适于啄食植物種子;鼻孔和腳均有被羽,以适應嚴寒。[1]雄鳥頭上有短羽冠;上體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橫斑;颏和喉黑,下體暗棕褐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呈花斑狀,而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鳥略同,但颏和喉大都棕白。栖息在林下植被繁茂,漿果豐富的松林、雲杉、冷杉等針葉林裡。多成小群活動,以各種野生植物的綠色部分、種子、果實為食。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鳥綱(Aves) 亞綱: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今颚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formes) 亞目:雞亞目(Galli) 科:松雞科(Tetraonidae) 亞科: 族: 屬:榛雞屬,有資料歸花尾榛雞屬(Bonasa)。 亞屬: 種:花尾榛雞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花尾榛雞 英文名:Hazel Grouse

形态特征

雄鳥

鼻孔被有黑羽,雜有少量淡黃色;額白,後緣以黑羽;頭頂棕褐,雜以不顯著的褐斑,并具羽冠;後頸和上背都是棕黃,而具栗褐色細橫斑,羽端具狹小棕灰色邊緣:兩頰白色;頸側上方羽毛特長,與耳羽同色,均為暗褐色,下方為白色;額,頰及頸側的白色前後相連成一條顯著的白色縱帶;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轉為棕灰,栗褐色橫斑變狹而不顯,并微具暗色羽幹紋。中央一對尾羽棕褐,滿雜以更暗色的蟲蠹狀細斑,并微具若幹模糊的栗褐與淡白并列的橫斑,外側尾羽基部灰褐,雜以暗褐色蟲蠹狀細斑,并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白色。

肩羽棕褐,雜以栗褐色塊斑及白色羽幹紋,其在外側者,外翈尖端具大形白斑,相連成一條白色縱帶;兩翅覆羽大都灰褐,中覆羽具白色端斑,前後也連成一系列白斑;飛羽暗褐,外側的初級飛羽的外翈有雜以棕白色的邊緣。喉黑色,周緣有白色縱帶;胸部暗棕褐,具白色羽緣,二色之間有栗褐色橫斑;腹、脅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白色更發達,在腹部棕褐色幾乎全被覆蓋着;兩脅雜以紅棕色。

雌鳥

與雄鳥相似,但上體較棕黃,因雄鳥體羽的灰色都由棕黃色所替代;背部的栗褐色細橫斑變粗,自下背以後的黑斑幾乎都被掩蓋着;颏黃白色;喉棕黃而具黑色羽緣、喉周的白色縱帶不顯著,至眼後中斷;額頭也不白。

雛鳥

雛鳥上體紅棕色,額中央的栗黑色縱帶延伸至頭頂,頸側的栗黑色縱帶更顯;背羽具白色羽幹紋和羽端斑,并雜有栗褐色;肩羽與背同色,但具不明顯的淡褐色橫斑,外緣和末端都點綴以黑褐色;飛羽暗褐,其外翈具一系列棕斑。尾長僅20毫米,呈灰褐色而具深褐色點斑。下體近白,胸和兩脅都混雜黑褐色斑。嘴和腳黃色。7月以後的幼鳥羽色與雌性成鳥相似。

大小量度

體重♂323-409克,♀302-509克;體長♂334-388毫米,♀303-401毫米;嘴峰♂14-19毫米,♀13-19毫米;翅♂157-172毫米,♀152-168毫米;尾♂110-165毫米,♀121-139毫米;跗蹠♂37-48毫米,♀31-47毫米。

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花尾榛雞

中文目名:雞形目

中文科名:雉科

中文屬名:榛雞屬

同物異名:TetraobonasiaLinnatus,1758, Bonasiabonasia(Linnaeus),

中文俗名:飛龍包日-蘇衣爾松雞樹雞

拉丁文目名: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Tetrastes

拉丁文種名:bonasi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英文俗名:HazelGrouse

在分類學上屬于雞形目松雞科榛雞屬。這種鳥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

花尾榛雞的體長為26—40厘米,體重302—509克。雄鳥和雌鳥的樣子相差不多,體羽都是棕灰色,上面有暗栗色的橫斑,其餘下體為暗棕褐色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為黑褐色的花斑狀,并且具有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眼睛的虹膜是栗紅色;嘴黑色;腿上被有羽毛,下面裸出的部分是紅褐色。雄鳥與雌鳥的區别主要是雌鳥的颏和喉是棕白色的,而雄鳥的颏和喉是黑色的,邊緣是白色的一圈。另外,雄鳥的頭上不僅長有個短短的羽冠,而且在繁殖期間眼眉上裸露的皮膚變為紅色,顯得十分美麗。

分布:花尾榛雞的分布範圍較大,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一直向東,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鄂霍次克海岸,以及朝鮮和日本北海道等地,在中國分布于内蒙古、新疆、天津、河北、遼甯、吉林、黑龍江等地。

是著名的美味珍禽。由于“飛龍”的肉鮮嫩可口,自古以來就是飛禽中的珍品。清朝皇族對榛雞的美味了如指掌,年年命令東北林區的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并特賜名為“歲貢鳥”。“飛龍”的學名叫花尾榛雞(Bonasabonasia),是歐亞大陸北部的典型森林鳥類,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及新疆東北部,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花尾榛雞在國際上也是著名的狩獵鳥,它的名字來源可能與其善于飛翔有關。

生活習性

花尾榛雞是典型的森林鳥類,大都栖住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漿果豐富的紅松、冷杉、雲杉等針葉林及柞樹、桦樹等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從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較高山地都能見到,并有明顯的季節性垂直遷移現象。它們特别喜歡栖居山谷或陽坡有漿果的稠密灌叢和山麓潮濕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風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動。冬季到落葉桦樹林與河流兩岸稀樹的喬木林地,這裡陽光可以直接照射,日照時間也較長,而且具有多芽的枝條,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

每天的活動時間和日出、日落時間的長短緊密相關。冬季大多活動在河流兩岸及針闊葉混交林内,鑽到地面的雪覆蓋中過夜,其它季節常在地面有蕨類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叢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動。冬季食物缺乏時,活動範圍一般也相應擴大。叫聲高而尖,音調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鳴叫最為頻繁。

花尾榛雞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實和種子,已經記錄有30多種植物和10餘種動物,東北大森林中的松子、榛子、橡子以及黑豆樹、野櫻桃、野薔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它喜歡吃的食物,有時也吃一些鱗翅目的昆蟲、蝸牛、螞蟻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當地面被雪覆蓋時,幾乎完全是在樹上覓食,與此相适應,它的爪上具有栉狀緣,可以抓住冰滑的樹枝,這是對冰雪環境長期适應的結果。

叫聲:清晰的boorrboorr振翼聲。炫耀叫聲為拖長的吸吮音tseeuu-eeetititi。告警時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聲。

栖息于寒溫帶森林中,尤以漿果灌叢中為多。以野生植物的嫩尖、芽苞、花序為食,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4月下旬至5月初發情交配。巢築于多雜木林、灌叢的地面,挖穴為巢,内鋪以細草莖、葉等。每窩産卵7~14枚,淺黃褐色,具稀疏紅褐色細斑。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卵期21~25天,雛鳥孵出幾天後即可獨立覓食,3個月左右即達成鳥階段

瀕危因素

天敵動物:長尾林鸮(Strixuralensis)、蒼鷹(Accipitergentilis)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動物(Mustelidae)是花尾榛雞的主要天敵。在長白山的花尾榛雞栖息地可以躲避天敵的針葉樹較少,因此受天敵的威脅大。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花尾榛雞去毛、取肉備用,滋腎壯陽。因此被利用。

栖息地破壞:由于森林砍伐和過度狩獵,變的極為稀少。

花尾榛雞是松雞科鳥類中,分布最廣、最為常見的一個種,但是自30年代以後,它的栖息地日趨縮小,被割裂成不連續的島狀或帶狀,生活于歐洲各國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經滅絕。生活于中國東北的花尾榛雞在滿語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樹上的雞”,後來取其諧音,稱為“飛龍”。因為它的肉味芳香、鮮美,成為東北地區主要的狩獵鳥類,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還把它作為歲貢鳥,進貢給皇帝作美味佳肴。

由于森林砍伐和過度狩獵,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長白山的花尾榛雞密度竟下降了84%。現在花尾榛雞的幾個主要産地的密度都不高,大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08—0.22隻,小興安嶺地區為每公頃0.10—0.17隻,長白山為0.08—0.19隻,新疆極北部地區的數量就更少了。而遼甯、天津北部和河北興隆等地的花尾榛雞則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繁殖介紹

花尾榛雞以一雄一雌的單配制為主,但也存在多配制的傾向。在求偶、繁殖和育雛等方面,與其他松雞科鳥類也都很相似。它主要通過叫聲标志領域并相互聯系,當兩隻雄鳥接近時,将發出低沉的警告聲。炫耀時場面沒有其他松雞科鳥類那樣喧鬧宏大,而一般隻是一隻雄鳥和一隻雌鳥在一起舞蹈和追逐,跑圈場所也比較隐蔽。

花尾榛雞的巢主要築于樹的基部,也築于向陽的山坡和近水地段、倒木下、灌叢中落葉層較厚的地方等其他環境中。巢的大小為22X16厘米,高5厘米。5月中旬開始産卵,每窩6—12枚,最多為14枚。卵的顔色為淡黃色或黃褐色,有稀疏的紅褐色斑點,大小為35.1—41.8×26.9—29.7毫米,卵重15.1—18.1克,孵化期為21—25天。

人工飼養

1、雛期注意工作:

1.溫度。1--10日齡育雛溫度為37--32℃,溫度每2天降1℃;11--20日齡為31--25℃;21--30日齡為25--20℃;31--60日齡為25--11℃,除陰雨天氣外,正常天氣白天不需給溫,夜間室内适當給溫;61--90日齡可在自然條件下正常生長發育。在保證溫度的同時,必須注意通風換氣。保溫的要求:(1)看雞給溫:如果雛雞縮頸藏頭,擁擠紮堆,說明溫度偏低,要适當提高溫度;如果雛雞張翅喘氣,飲水頻繁,說明溫度偏高,要緩慢降溫;溫度适宜時,雛雞精神活潑,活動自由,散布均勻,采食正常。(2)看天給溫:晴天減少加溫次數,陰雨天增加加溫次數。加溫的方法可以采用電暖器、火炕、火牆等取暖,也可利用紅外線燈、電褥子及電熱管作為熱能的來源。

2.濕度。1--10日齡育雛相對濕度為60%--70%;11--20日齡育雛相對濕度為60%--50%,每日要經常觀察濕度計,發現濕度不适宜要及時調整,60日齡以後的雛雞可在自然條件下生長發育。加濕的方法可以采用加濕器加濕或地面噴灑水等方法加濕。

3.光照。1--10日齡雛雞宜晝夜給光,光照時間随着日齡增加而逐漸縮短,雛雞長至30日齡以後夜間可以不給光,讓其充分的休息。

4.飲水。初雛應先飲水後開食。初次飲水應飲青黴素水,濃度為2000單位/隻·日,以消毒腸道。日常雛雞飲水應采用自由飲水方式,這樣有利于雛雞的生長發育。

5.飼料。雛雞應以雛期顆粒料為主,因為花尾榛雞的盲腸特别發達,所以飼料中應加拌粗纖維飼料,如玉米粉、麸皮等。為使雛雞獲得全面營養還應在飼料中适量添加雞蛋、魚粉、鈣粉、小米、青菜、微量元素、維生素等。

6.防疫。1--4日齡小雛飲青黴素水,劑量2000單位/隻·日,可預防雛白痢病的發生;10--14日齡雛飲用1次青、鍊黴素水,青、鍊黴素各2000單位/隻·日,可預防雞球蟲病;11月份對雞群作新城疫免疫預防接種,劑量按家雞的1/5接種即可。

7.防啄癖。花尾榛雞中雛期易發生啄肛,啄羽等惡癖。為防止惡癖發生:(1)做好斷喙工作。斷喙在15--20日齡為宜,在斷喙之前所用工具必須消毒,斷喙時切去上喙1/3,下喙1/4為宜。(2)在籠舍内放置一些落葉松嫩枝讓雛雞啄食。(3)在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等進行治療。(4)當發生啄癖時,必須将被啄傷雛雞取出單獨飼養治療。(5)發現有淘氣愛啄其它雛雞的,可将淘氣雛雞隔離喂養。

8.密度。1--10日齡雛雞密度為40--50隻/平方米;11--30日齡雛雞密度為20隻左右/平方米,随着日齡的增大育雛密度逐漸減小;到60日齡後育雛密度應降至2--3隻/平方米,育雛密度一定不能過大,否則易導緻惡癖的發生。

9.防意外事故發生。對雛雞舍門、窗、網要經常檢查與維修,防止雛雞鑽出飛逃。雞舍内取暖設施為爐子或火炕的,火滅後一定要把竈炕門擋上,防止雛雞鑽進燙傷。

2、飼養方式:

1.籠養:在室内建築疊層式(多層,單列成雙列)育成籠。前期可用小飲水器和食盤,後期食槽與水槽全懸挂籠外,可集約化飼養和管理,飼養密度大,生長良好,疾病少。

2.網上:把育成飛龍育在離地的金屬網上,生長情況最佳。因為空間大,能曬到陽光,有利增加活動量,減少疾病。網養又可分為半舍飼養和全舍飼養。前者由室内和室外圍網運動場組成,都設有離地的金屬網;後者完全在房舍内設金屬網飼養,窗戶釘上鐵網以防逃逸。

3.地面:把育成飛龍育在鋪有幹淨墊料,門、窗釘上鐵絲網,并附設有圍欄和圍網的飛翔運動場,公母混養,對培育後備種飛龍有利,且飼養成本比網養、籠養都低,但對防疫不利。

3、育成期工作:

1.轉群:4~8周齡應移到陽光能照射的地方,保證室内溫度,根據天氣情況開窗通風,8周齡以後最好轉到室外采取各種方式飼養有利通風,以降低呼吸疾病及維生素D3的合成。保持每日光照14小時,光強度稍低些。

2.雌雄分群詞養飛龍長到8周齡時,雄鳥即有性行為,為确保生長發育,應該雌雄分群飼養。雌雄差别主要在于,雌飛龍喉部為淡棕黃色,雄飛龍喉部為黑色。

3.選種到13周齡時體重基本達到成鳥體重水平。進行人工選擇,不符合種用的淘汰作為商品及時處理,減少飼料及人工的消耗。

4.飼養密度4周齡每平方米20~25隻,以後每2周左右疏散一次,使密度減半,直至每平方米2~3隻。13周齡後每平方米降為1隻。

5.合理飼喂采用幹喂法,喂幹粉或顆粒料,每天喂3~5次或自由采食。飼料以谷類為主,但不能缺少動物性蛋白。蛋白質水平4~8周齡不能低于22%;8~13周齡不能低于19%;13周齡到産前不能低于16%。同時在飼料中加入适量麸皮滿足胃腸對粗纖維的消化。夏季氣溫高時加20%左右各種青菜,飲水天天換,保持清潔。冬季氣溫低可适當喂一些原糧。

6.疾病防制一是防植物性蛋白過高,引起中毒;二是适當拌粗纖維飼料,如麸皮;三是合理搭配飼料防啄癖發生;四是40日齡以上進行新城疫Ⅱ疫苗接種,60日齡進行I疫苗接種,同時用抗生素,以預防霍亂、球蟲、傷寒病發生。

7.防意外事故發生防鼠、鷹及小動物喧嘩、敲擊聲、生人等刺激可能引起的飛龍驚群、炸群造成傷亡。

上一篇:醫學入門

下一篇:剛果扯旗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