艸

漢語漢字
艸(拼音:cǎo),同“草”。同部首“艹”,草本植物的總稱。[1]
  • 中文名:艸
  • 拼音:cǎo
  • 部首:艸
  • 五筆:BTBH
  • 倉颉:UU
  • 鄭碼:ZIZI
  • 筆順:523522

字源演變

字形結構

[ 首尾分解查字 ]:屮屮(caocao)  

字形演變

此字始見于篆文。其形由二屮構成。屮,篆文作,中像莖,兩側像枝,像初生之草,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于象形。艸由二屮構形,以表衆草之義,形義契合。隸書、楷書沿之,形無變易,應可識其原形。艸由二屮構成,又和屮沒聲音關系,所以在六書中屬于同文會意。字經隸書,形變作,楷書沿之,書寫成「艹」,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  

象形造形

“艸” 、“屮” 在《說文》 中都是部首字。“屮” 是初生的小草。 《說文》 : “屮, 草木初生也。 ” 甲骨文寫作 “” (讀chè, 是剛長出 地面的小草形)。“艸” (草)是草本植物的總稱。《說文》: “艸,百 卉也。” 艸字後來隻作部首,俗稱 “草字頭” 。而 “草” 字原本指一種叫 作 “麻栎” 的喬木的子實。可以用來染黑色(黑古稱皂色。皂與 “早” 同 形) 。 “皂” 加 “艸” 成 “草” 。草字的金文 都 是草葉的形狀。秦石鼓文将 “早” 置于 “茻” (讀mǎng,草叢,草莽)之 中。 小篆省去下邊的 “艸” 與 “草” 成為兩個字。 古人造字 以三為多,用三個 “屮” 表示很多草當是泛指草木,引申花卉。  

基本字義

同“草”。

草本植物的總稱。

《說文解字·艸部》:「艸,百芔也。」

同「草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 艸·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0

《唐韻》采老切《正韻》采早切,說文》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廣韻》艸,篆文。隷變作艹。 《集韻》直列切,音徹。草初生貌。  

說文解字

【卷一】【艸】

『說文解字』

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倉老切  

說文解字注

(艸)百芔也。卉下曰。艸之緫名也。是謂轉注。二屮三屮一也。引伸為艸稿、艸具之艸。從二屮。倉老  

方言集彙

◎ 粵語:cou2

◎客家話:[海陸豐腔] co3 cau3 [寶安腔] cau3 [台灣四縣腔] co3 cau3 [梅州腔] cau3 [客英字典] cau3

◎吳語:cuao4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