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

胎息

道家仿生龜息氣功
胎息,又稱“臍呼吸”、“丹田呼吸”,指像嬰兒一樣用臍呼吸。語見《抱樸子·釋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就是說不用口和鼻子呼吸,如在孕胎之中,即是胎息。口鼻止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氣之本源,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實際上是說通過意念誘導的一種高度柔和的腹式呼吸方法。《雲笈七簽》曰:“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内氣,握固守一,是名胎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中文名:胎息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含義:自服内氣,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緣起: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龜息氣功

釋義

基本解釋

1.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2.指氣息;呼吸。3.猶師承;效法。

詞語分開解釋

胎 : 胎 tāi 人或其他哺乳動物母體内的幼體:胎兒。胎生。胎教

息 : 息 x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

概述

胎息即閉息。相傳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龜息氣功,到漢代才演變為胎息。《後漢書。王真傳》:“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

李賢注曰:“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屬道家密宗,是種極緩慢而深沉的呼吸,故也稱潛呼吸。由于此功技術性很強,非有師父傳授才能修煉。據說胎息功練成後“謂之大定”,可達到食氣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莊子》裡有一篇文章記載,境界高的人呼吸與一般境界的人呼吸截然不同,一般境界的人呼吸入喉即吐納,根本沒有接受到氣的根本精華,中等境界的人吸收到的氣是吸收到胸前,但仍然不可控制情緒,氣不能入丹田,仍舊有很大的精華沒有吸收,最高境界的人呼吸是從鼻子呼吸氣納入到後腳根,使氣之精華為我所用,将人體的健康狀态提升到最佳境界。

典籍記載

《道藏》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神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常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住,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經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土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于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于臍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内丹,不死之道也。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雲:身者神之舍,神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其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禦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身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雲: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所患人不能知其道,複知而不行。

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随,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其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内實,不饑不渴也。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雲:纖毫陽氣不盡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陽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常減食節欲,使元氣内運,元氣既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觊長生。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行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之矣。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于斯,然聖人之言,其可忘欤。

《胎息經》

注釋——張義尚

胎者胎其神,息者息其氣。胎字是指神之泰定,不動不搖,不憂不懼,不思不想,如嬰孩之處母腹。息字是指粗氣絕滅,外氣不行,氣既不行,自然百脈沖和,一片光明。氣猶水也,神猶月也,月動由于水漾,神搖由于氣牽。水澄則月明,氣定則神慧,神氣相抱,達于大定,而内丹自成,故曰“胎息”。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

神猶人也,氣猶馬也,馬載人馳,猶之氣牽神動。故欲神定自在,有如孕婦之懷胎者,舍降伏其氣,使氣能歸根蟄藏,莫由緻也。《抱樸子》曰;“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朱子《調息銘》曰:“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寒蟲含氣而蟄,其蟄無朕。調息者,須似綿綿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随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随以入”。

《攝生三要》曰:“初學調息,須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調得極細。然後不用口鼻,但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閉氣一口,以臍呼吸,數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氣出之,當令極細,以鴻毛着于口鼻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度。漸習轉增數之,久可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

舉凡生物,莫不有氣,而命即寓于氣之中,凡生物之所以有知覺、運動者,莫非氣之運用也。無氣則不能動,自成死物矣。凡蠢蠢者莫不含靈,靈者神也,而性即藏于神之内,無神以主,則有如木石,非死而何?故知人身之所以生者,氣與神也。惟是此氣與神,禀之于天,而又受天之陶鑄,《陰符經》所謂天地萬物之盜,及古哲雲,天與之,天複取之,失其氣,氣盡而死也,皆指此。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此乃本經最要之訣。蓋虛無者,即是緻虛守靜,更立玄牝之法。虛者虛其心,無者無其身,虛其心則神自清,無其身則氣自靜,能清能靜,神氣自養矣。然此非一賦可幾者,必朝斯夕斯,動靜一如,方能有成。故曰固守,言不可須臾相離,一刻怠忽也。

老子曰:“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素問·上古天真論》日:“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

此言神之與氣,是一非二。無氣則神無依,無神則氣無主。神既為主,故神動即有氣動,神不動,則氣亦不動,如影之随形。經雖明言神氣并舉,陰陽兩列,然修道之功,惟在陰陽合一,而固守虛無,即是緻虛極,守靜笃,又為合一之手段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

神氣合一而定,即是此節之旨。蓋神行氣行,氣行精敗,形因之衰矣。惟神凝氣定,形随以泰,自然長生。

張三豐《道言淺說》曰:“大凡打坐,須将神抱住氣,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内髒之氣與外來之氣,交結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遊于泥九,旋複降下繹宮而下丹田,神氣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即是心定神凝之功。豈特無來無去,直須絕對待,離二邊,空三際,如如長住,住無所住方是。心不動則氣不動,故繼之以不出不入,自然常住,是氣無出入,息滅盡定,心氣不二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經》自始至終不離神、氣二字,有神有氣則相守,忘神志氣則入虛,功夫由淺入深,而效驗則步步不同。學者如能恪守勿失,勤而行之,則柔氣功之道盡在是矣。

上一篇:圖像數字化

下一篇:環保酵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