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縣

肥西縣

安徽省合肥市轄縣
肥西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東116°40′52″-117°21′39″、北緯31°30′22″-32°00′21″。東連合肥市郊區,隔巢湖與巢湖市相望;西與六安市接壤;南沿豐樂河與舒城縣、廬江縣為鄰;北抵壽縣、長豐縣。縣境西寬東窄,南北長55千米,東西寬64千米,。總面積1695.41平方千米。下轄8個鎮、4個鄉,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肥西縣常住人口為967508人。[3]肥西素有“淮軍故裡、改革首縣、花木之鄉、巢湖明珠”之美譽,地跨江淮流域之間,臨淝水之南,濱巢湖西岸,為全國百強縣之一,中部十強縣,是安徽省經濟強縣之一。2020年肥西縣生産總值(GDP)87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分别高于安徽省、合肥市1.8和1.4個百分點。[4]
    中文名:肥西縣 外文名:Feixi County 别名: 所屬地區:安徽省合肥市 下轄地區:8個鎮、4個鄉 建立時間:新石器時期 面積:1695.41 km² 人口:91萬人(2007) 地理位置:合肥市西南部 著名景點:紫蓬山、劉銘傳故居、三河古鎮、西廬寺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電話區碼:0551 郵編區碼:231200 政府駐地:上派鎮人民西路 火車站:肥西站 行政類别:縣 車牌代碼:皖A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行政代碼:340123 人口:967508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870.2 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古代

曆史悠久,商、周為“淮夷”之地,戰國時為楚國地,漢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縣地,東晉後全屬合肥縣。

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南鄉建立的新縣,以位于淝水之西得名。

肥西境内很早就有人類活動,考古部門發掘鑒定,共發現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4處,商、周時期人類遺址100多處。

商周時期,肥西為“淮夷”之地。西周時,縣境北邊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邊有“六”國。春秋時期,肥西為吳、楚交争。戰國時屬楚國。

秦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肥西屬九江郡。

漢初,肥西先後屬英布的九江王國,劉長、劉安的淮南王國。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為十三州,淮河以南屬揚州;淮南王國廢,設九江郡;郡下設縣,肥西東南部屬合肥縣、西北部屬成德縣。

東漢,劉秀封堅镡為合肥侯,肥西分屬合肥侯國和成德縣。

三國時,合肥、成德二縣屬魏國淮南郡,魏揚州刺史駐合肥。

西晉,合肥、成德縣皆屬揚州淮南郡。

東晉,成德縣廢,其地分入壽縣、合肥縣,肥西全屬合肥縣。

南北朝時,江淮間為南北政權反複争占,歸屬屢變,但肥西主要屬南朝。

宋:合肥僑置南汝陰郡及汝陰縣,隸于南豫州。

齊:合肥仍宋制。

梁:初,合肥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監五年)合肥歸梁,先後置豫州、南豫州,郡縣仍宋、齊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遷壽陽,改合肥為合州,轄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為東魏所占。

陳: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陳。郡縣仍舊。後廢汝陰郡,汝陰縣屬合州北陳郡。579年,合州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為廬州,“廬州“之名,是由漢、晉時“廬江郡”而來。北陳郡及汝陰縣皆廢,恢複合肥縣,屬廬州。大業三年,改廬州為廬江郡。

唐初,改廬江郡為廬州;627年(貞觀元年),全國分十道,廬州屬淮南道;742年(天寶元年),又改廬州為廬江郡;758年(幹元初年),複改郡為州。合肥縣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合肥先後屬吳、南唐、後周。

宋代,廬州隸淮南道,後改為淮南路。1072年(熙甯五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廬州屬淮南西路,隸于保信軍節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倉三鎮。南宋時,淮西制置使駐廬州,合肥縣屬之。

元代,初置淮西總管府于合肥,不久改為廬州路,隸屬于淮西江北道。後創行省,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長城鎮巡檢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縣并入合肥縣。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後撤,領于南直隸。

清初,廬州府合肥縣隸于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縣隸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設官亭巡檢司轄西鄉,青陽巡檢司轄南鄉。

近代

中華民國:1912年(民國元年),撤廬州府,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15年設道,合肥屬安慶道,1929年撤道。1933年設行政專員督察區,合肥縣屬三專區。1938年6月,合肥縣城被日軍侵占,縣政府遷至肥西潛山鄉鴿子籠圩子。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遷回合肥城内。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縣政府在楊新圩成立,肥西建縣,屬中共皖西三地委領導。1949年1月初,肥西民主縣政府移駐農興鄉小梁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駐合肥市。肥西民主縣政府改稱肥西縣民主政府,直屬皖北行署。6月,縣民主政府移駐上派河鎮。另外,三河鎮自1949年1月解放後設市,屬巢湖專區。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肥西縣民主政府改稱肥西縣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縣隸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4月,三河撤市設區,并入肥西縣。1952年2月,肥西縣改屬皖北行署六安專區。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縣隸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58年9月,肥西縣劃屬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縣又劃歸六安專區。1983年7月,肥西縣複屬合肥市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8年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肥西縣轄:上派鎮、三河鎮、花崗鎮、高劉鎮、官亭鎮、小廟鎮、山南鎮、豐樂鎮、桃花鎮、農興鎮、新倉鎮、肥光鄉、長崗鄉、高店鄉、聚星鄉、煙墩鄉、北張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金橋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劉河鄉、柿樹崗鄉、江夏店鄉南分路鄉、防虎鄉、南崗鄉、雷麻鄉、城西橋鄉、河東鄉、青山鄉、洪店鄉。

1998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27個居委會、560個村委會:(其餘缺)北張鄉、柿樹崗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金橋鄉、劉河鄉。面積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

2002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高劉鎮、官亭鎮、小廟鎮、山南鎮、豐樂鎮、南崗鎮、農興鎮、新倉鎮、長崗鄉、高店鄉、江夏店鄉、南分路鄉、聚星鄉、煙墩鄉、北張鄉、柿樹崗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金橋鄉、劉河鄉。

2004年,肥西縣鄉鎮由31個調整為29個:清平鄉并入三河鎮,北張鄉并入上派鎮。調整後,上派鎮常住人口12.9萬人,加上流動人口等達15萬多人。2004年底,肥西縣轄12個鎮、17個鄉。

2013年,全縣轄9個鎮、4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高劉鎮(合經區托管)、官亭鎮、山南鎮(金牛鄉與洪橋鄉并入)、豐樂鎮、紫蓬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有1個開發區、2個合作園區。縣境西寬東窄,南北長55千米,東西寬64千米,總面積1961平方千米。總人口87.57萬人,全縣耕地面積為90萬畝。全縣共有14個鄉鎮、2個管委會,共轄村295個,居委會29個,社區10個,總計334個基層自治組織。

2014年3月,高劉鎮正式劃給蜀山區管轄,并委托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調整後肥西縣轄8個鎮、4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官亭鎮、山南鎮、豐樂鎮、紫蓬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

區劃詳情

2019年,肥西縣8個鎮(上派鎮、官亭鎮、紫蓬鎮、山南鎮、花崗鎮、豐樂鎮、三河鎮、桃花鎮),4個鄉(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共轄村152個,社區128個(其中城市社區38個,農村社區90個),總計280個基層自治組織。肥西縣政府駐上派鎮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肥西縣廣為第四系土壤堆積物複蓋,僅在中西部部分有較多基岩出露,面積約300平方公裡。全境大部分為中新生代陸相地層。縣境西北高,東南低。中北部屬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嶺自西向東北橫穿而過,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綿延25千米,大潛山海拔289米,為全縣最高點。地形起伏多變,崗沖相間,落差較大。東南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狹長的沖積平原。

氣候特征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1000毫升,平均濕度70%。

區位優勢

肥西縣處于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地帶,與合肥濱湖新城、高新區、經開區、科學城和政務文化新區無縫對接,是合肥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交通便捷,合九、甯西、合武鐵路,合甯、合蕪、合界、合葉高速和206、312國道穿境而過,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坐落肥西北部,建設中的1000噸級派河航道經巢湖可通江達海。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肥西縣飼養動物有家畜:牛、驢、豬、羊、兔、狗、貓;家禽:雞、鵝、鴨、鴿、鸬鹚、鹌鹑等;魚類:青魚、草魚、鲢魚、鳙魚、鯉魚等。野生動物主要有獸類:鼠、黃鼬、水獺、狗獾。禽類;麻雀、鸠、鹌鹑、喜鵲、烏鴉、燕、雁、野鴨。魚及甲殼類;鲫魚、鳜魚、烏魚、白魚、黃鳝、泥鳅、龜、鼈、蝦、蟹。爬蟲類:蛇、蚯蚓、蜥蜴、壁虎、蜈蚣。

兩栖類及軟體類:蛙、蟾蜍、蚌、螺。昆蟲類:蚊、蠅、蠓、螟、菜青蟲、夾蟲、松毛蟲、蟬、蜂、蟋蟀。鳥類共有120種,隸屬14目,36科。按其地理型可分為東洋界型44種,古北界型76種;按其季節型可分為留鳥31種,夏候鳥43種,冬候鳥36種,旅鳥10種。

植物資源

肥西縣地帶性植被類型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有針葉林和少量常綠闊葉樹種。全縣有樹種100多種。主要有:用材林馬尾松、黑松、火炬松、濕地松、麻栎、栓柏、栓皮栎、小葉栎、黃連木、三角楓、棠梨、刺槐、泡桐、臭椿、香椿、苦楝等。

觀賞樹種有廣玉蘭、冬青、女貞、黃楊、五針松、稠李、龍柏、雪松、團柏、桧等。經濟樹種有油桐、油茶、闆栗、烏桕、杜仲、核桃、柿、棗、桃、杏、石榴、蘋果、梨、梅、李、櫻桃、紫穗槐、白蠟、枇杷。竹類有剛竹、桂竹、淡竹、毛竹。

灌木有木解樹、木科樹、白栎、山胡椒、山楂等。據調查,合肥地區有維管束草木植物484種,隸屬88科,263屬,其中蕨類植物15種18屬,約21種;草本的被子植物73種,245屬,約463種。本縣主要有:旱地生長白茅、巴根草、蕨類、伏地、卷柏、荠菜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9年末,肥西縣常住人口79.01萬人,比上年增加0.99萬人。年末戶籍人口84.69萬人,比上年增加0.88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23.36萬人,增加2.8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92‰,比上年下降1.54個千分點;死亡率4.30‰,下降1.68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8.62‰,增長0.14個千分點。 截至2020年11月,肥西縣常住人口967508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肥西縣常住人口為967508人。

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發展

綜合

2020年,肥西縣地區生産總值87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7%。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61.9億元,增長1.4%;第二産業增加值359.8億元,增長6.2%;第三産業增加值448.4億元,增長5.7%。

2019年,肥西縣地區生産總值(GDP)803.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5.00億元,增長2.2%;第二産業增加值341.96億元,增長6.6%;第三産業增加值406.90億元,增長7.6%。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7.0:44.4:48.6調整為6.8:42.6:50.6。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為95414元,比上年增加5923元。

2018年,肥西縣全年财政收入88.22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52億元,增長10.4%。财政支出76.64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教育支出13.35億元,增長16.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8.24億元,增長16.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54億元,增長49.7%;城鄉社區支出15.02億元,增長6.1%。

截至2018年,肥西縣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存款餘額625.80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住戶存款313.69億元,增長14.6%。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币各項貸款餘額406.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4%。

2018年,肥西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11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88元,增長9.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2元,增長9.8%。

第一産業

2018年,肥西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61萬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33萬公頃,增長0.3%;油料種植面積0.58萬公頃,下降4.9%;棉花種植面積0.22萬公頃,下降1.3%;蔬菜種植面積1.34萬公頃,增長7.8%;瓜果種植面積0.13萬公頃,下降7.9%。全年糧食産量46.72萬噸,比上年增長2.3%。

其中,稻谷産量38.31萬噸,增長1.9%;小麥産量7.66萬噸,增長5.3%。油料産量1.85萬噸,下降2.9%。棉花産量0.14萬噸,下降0.8%。蔬菜産量31.34萬噸,增長5.7%。瓜果産量3.35萬噸,增長8.3%。年末全縣生豬存欄19.70萬頭,比上年下降3.5%;全年生豬出欄46.45萬頭,下降3.7%。

主要肉類總産量10.38萬噸,下降3.8%,其中豬牛羊肉産量4.05萬噸,下降3.8%。禽蛋産量5.80萬噸,下降0.9%。水産品産量4.09萬噸,增長2.6%。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61.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0%。農業拖拉機2.71萬台,增長0.4%。化肥施用量(折純)3.31萬噸,下降4.6%。農村用電量21386萬千瓦時,增長7.2%。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89.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 

第二産業

2018年,肥西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1戶。其中,産值超億元企業141戶,超10億元企業11戶,超百億元企業2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國有企業增長14.6%,股份制企業下降2.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34.4%。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增長15.2%,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8.9%。

規模以上工業中,全縣28個工業行業大類有11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八大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3%,占全部規上工業的89.6%。

2018年,肥西縣全年建築業增加值47.6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1%。納入統計範圍的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施工企業51戶,比上年淨增4戶。

建築業産值117.54億元,增長11.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34萬平方米,增長15.9%,其中新開工面積328萬平方米,增長8.3%;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97萬平方米,增長18.5%。建築業從業人員3.85萬人,建築企業人均勞動生産率30.53萬元,增長0.9%。 

第三産業

2018年,肥西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3.11億元,增長14.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53億元,增長16.5%。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12.76億元,增長14.8%;餐飲收入13.88億元,增長16.4%。

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單位)127戶,比上年增加18戶,全年實現零售額25.55億元,增長22.6%。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8.2%,煙酒類增長11.9%,服裝類增長25.3%,日用品類增長50.6%,金銀珠寶類增長8.0%,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增長10.8%,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8%,汽車類增長50.1%。

2018年,肥西縣進出口總額23.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4%。其中,出口15.45億美元,增長110.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10億美元,增長4.8%。

2018年,肥西縣接待遊客總量49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0%;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4億元,增長17.2%。年末全縣星級飯店5家。

2018年,肥西縣郵電業務總量87735萬元,比上年增長0.4%,其中電信業務總量64992萬元,下降4.3%;郵政業務總量22743萬元,增長16.5%。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5.40萬戶,下降4.2%;移動電話用戶95.21萬戶,增長4.5%;寬帶用戶23.75萬戶,增長16.8%。

農業

肥西縣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省級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順利建成,出欄家禽7500萬隻,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新增苗木基地8000畝,榮獲全省綠化模範縣;新認定“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22個,廖渡村被評為國家級專業示範村。新增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3家、農副産品加工項目8個,農産品深加工能力不斷增強;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52個、市級以上示範組織7家,成立肥西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社;新評定安徽省農産品著名商标1個;新認證有機食品2個、綠色食品2個、無公害農産品3個。

社會事業

科技

肥西縣科技發展迅速,2012年,全縣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累計達45家,高新技術企業總産值占工業總産值比重達51.3%;專利授權1370件,居全省前列。肥西已有市級以上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企業技術中心10家。

教育

肥西縣2008年榮獲全省首批“教育強縣”稱号,2012年榮獲全省“兩基”工作先進單位稱号。并先後被确定為國家殘疾兒童支持保障體系實驗縣、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指導縣、全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縣、全省縣黨政領導幹部教育督導考核工作試點縣、全省學陶師陶實驗縣、全省無線城域網工程試點縣、全省數字圖書館試驗縣、校園數字資源全複蓋試點縣和數字化校園在線課堂試點縣。

至2013年,肥西縣全縣有小學112(含28所學區中心學校)、教學點39個,初級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3所,完全中學6所(其中肥西中學、農興中學為省級示範高中,肥西三中、山南中學為市級示範高中),職業高中4所(其中公辦2所),五年制師範1所, 特教學校1所。公辦園23所、附屬園(3個班)12個、幼教點29個;民辦園67所,看護點45個(其中A類13個、B類27個、C類5個)。有4所市級一類園(縣直幼兒園、上派鎮幼兒園、小天使幼兒園、新年餘幼兒園)、2所市級農村示範園(高劉鎮中心幼兒園、官亭鎮中心幼兒園)。學曆教育學校7所,非學曆短培學校21所。全縣現有中小學生9.2萬人,其中小學生44000人、初中生27000人、高中生16000人、職教學生5000人。在園幼兒23851人。在職教師6035人,離退休教師3000人。

文化

央視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走進肥西,舉辦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動128場。至2013年已建成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5個農家書屋和161個村級廣播網。廣播電視外宣工作全市第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銘傳舊居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埂崗遺址、三河大捷遺迹及古民居、三河鎮三縣橋、唐五房圩轉心樓

肥西縣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毛墩頭遺址、陳墩遺址、王古城遺址、白庵廟墩遺址、西涼城遺址、瞿家 城遺址、大墩遺址、大面積遺址、張馬墩遺址、鄭大墩遺址、霸王墩遺 址、方橋大墩遺址、黃花墩遺址、 高店城墩遺址、貞祥寺大墩遺址、北張 城墩遺址、棗樹棵城墩遺址、袁小墩遺址

古墓葬:舒王墩漢墓、宋墩東漢墓、亂墩子古墓群、馬鞍墩古墓葬、亂墩古 墓群、曹操河遺 迹及漢墓群

古建築:董氏宗祠、城西橋、龍潭寺碑刻、西廬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周老圩舊房、張老圩舊房、童祠堂門廳、三 縣橋、馬子中烈士墓、 張璋烈士墓、周味韶墓、解正新墓

衛生

肥西縣建設縣鄉村衛生服務體系,縣醫院住院病區、縣婦幼保健所住院綜合樓主體工程竣工,花崗、山南、銘傳、柿樹、小廟等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全面建成,新建、改擴建60個農村衛生站,農村居民就醫條件明顯改善。新農合參合率達96.7%,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有序推進。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被列為全省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縣,在全省率先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零差率銷售。

交通狀況

肥西縣有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合甯高速公路和合六高速公路以及206國道、312國道、合銅公路、 合界高速 、合銅黃高速穿境而過,甯西鐵路、合九鐵路、合武鐵路貫穿全境。派河、豐樂河經巢湖通達長江,鐵路、公路、水路、機場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

2018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3.03萬輛,增長29.7%;其中私人汽車11.14萬輛,增長24.1%。

風景名勝

紫蓬山創4A景區圓滿成功,三河創5A景區有序推進,紫蓬鎮榮獲全省最佳旅行鄉鎮,山南鎮、銘傳鄉榮獲全省優異旅行鄉鎮,A級景區、星級農家樂總量持續堅持全市第一。紫蓬山腹地公路全線貫穿,西廬寺複建、三河美食城等一批旅行項目推進。

古鎮三河: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等,後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曆史上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争史之中著名的三河大捷發生于此。獲得全國文明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國家4A旅遊景區等榮譽。

層巒疊嶂,連綿不絕,山環水繞,森林茂密,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尤以怪石、奇樹、碧水、珍禽為四大特色,構成了廬陽一幅得天獨厚的立體風景畫卷。

古埂崗古文化遺址:在肥西縣上派鎮東1.5公裡處,遺址呈台形,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07年,在古埂遺址附近,建設了肥西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古埂公園。

肥西小井莊:1978年,山南小井莊人率先實行了包産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井莊按照“改革發祥地,生态農業區,旅遊觀光點,小康文明村”的發展思路進行規劃和建設,努力建設成紅色旅遊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探訪小井,方知小井水深;探訪源頭,方知源頭壯觀。2008年11月27日,小井莊成功申報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肥西老母雞家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占地2200畝,位于肥西縣境内三崗區域,距合肥市區僅40分鐘的車程。園區山清水秀,林木茂密,是一座自然的生态植物園。

地方特産

三河水豆腐,三河水質清轍、冷冽,無雜質,源于大别山脈。用這種水做豆腐,肉嫩,質膩,色白。在制作技藝上有一順口溜是:“選料要精,蟲、砂、癟殼要去淨;泡豆要勤翻洗,換水按時分;豆漿一條流;磨漿精細要适度;點漿識水性,甜、鹹、淡水要分清;壓闆按規定,先輕後重豆腐成。”這樣做出來的豆腐,色鮮量足,味美可口,吃起來适口清爽,久食不膩,并具有豐簡随意,調味從心,可葷可素之特點。其湯呈乳白色,人稱“奶湯”豆腐塊漂在湯上,又稱漂湯,湯味甚鮮,也稱鮮湯。冬季冰凍天氣,将豆腐置于室外,水份即出,能撕成條,用于炒肉絲,雞絲别有風味。三河水豆腐“滋味似雞豚,雞豚無此美”,經過烹饪大師之手做成的豆腐菜肴美味無比。 豆腐以其獨有的品味,赢得綠色素食第一品的不凡身價。豆腐的味勝燕窩,集美味與營養于一身的豆腐,可以烹饪出美味佳肴。三河水豆腐曆經兩千五百多年曆史,它的發明,發展,制作,食用蘊藏着豐富的文化内涵。

羽毛扇

水鄉三河,有豐富的羽毛資源,也有加工羽毛制品的悠久傳統。羽毛扇的制作十分講究,要經過分檢、配料、清洗、染色、刷整、剪修、紮把、串絲、包角、縫線、繪畫、裝潢等10多道工序。型号有仙桃型、人字型、微弧型、圓月型、金瓜型等多種。品種有平光月、圓元月、大元月、漢光月、大白月、小白元、中白元、小彩元、佛手、雞心扇等。

著名人物

孫仲德(1902—1961),名家骥。先後任合肥市軍管會主任,皖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省民政廳廳長、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安徽省副省長等職。

段祺瑞(1865—1936),民國政治家,北洋三傑”之一,皖系軍閥首領。一生清正耿介,頗具人格魅力,号稱“六不理總理”,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

葉志超(1838—1901),字曙青。從劉銘傳鎮壓撚軍起義,積功至總兵。光緒十五年,擢直隸提督。

顔文鬥(1909—1934),革命烈士。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淮軍将領,洋務派骨幹,台灣第一任巡撫,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為台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唐殿魁(?—1867)字荩臣,安徽合肥人,清朝将領。鹹豐十年,巡撫翁同書檄率鄉團援壽州,力解城圍。又從克合肥三河汛,解六安圍,叙千總。

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清朝将領。

袁宏谟(1828—1886),字蔭普,參加太平天國,被任命為杭州守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入山為僧,重修廟宇,求取真經,被尊為“中興始祖”。

張樹聲(1824—1884),字振軒,廪生出身,清末淮軍将領。曆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

張樹珊(1826-1867)字海柯,清朝将領。

張樹屏(?—1891)字建侯,張樹聲四弟。1875年率軍鎮壓甘肅回民起義。1877年授太原鎮總兵。

張樹槐(?—1874)字爾荩,張樹聲二弟。授鹽運使銜、山東候補知府。

吳秉權(1832—1881),譜名建勳,号平軒。參加太平軍李秀成部,以戰功授将軍。後随李鴻章在湖北、山東、河北等地鎮壓撚軍,授道員銜。

葛升,字統立,南宋抗金将領。

徐夢觀,首任合肥縣委書記。

李坦,原名安貧,字淑方,又名李味酸、李履平、李桂榮,革命烈士。1903年生于壽縣南鄉高劉集北李沖窪(今屬肥西縣)。父李少庵,系清末秀才,精通數學,善繪山水,曾創辦傳心小學。

馬子中,革命烈士。

董寅初(1915.9—2009.6.23),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中央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緻公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盛習友,革命烈士。1971年5月24日,中央軍委授予“愛民模範”稱号,并号召全軍向其學習。

楊振甯,第一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植物分子遺傳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榮譽

全國百強縣、全國三大苗木基地、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安徽省文化先進縣、國家知識産權示範縣、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示範區、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全國“一事一議”規範管理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