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鲀科

翻車鲀科

鲀形目下的一科
翻車鲀科的魚類其實就是一般人俗稱的「翻車魚」或「曼波魚」,它們可說是魚族中長相最奇特的一群。體型碩大如石磨,整體看來卻好像隻有頭胸部而少了後半截,因此又被戲稱為「會遊泳的頭」。翻車魚沒有尾柄和尾鳍,腹部也不會像河鲀一樣鼓脹成球。[1]
    中文名:翻車鲀科 拉丁學名:Molida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鲀形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3屬 亞屬: 種:3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簡介

翻車鲀科 Molidae

分類:鲀形目翻車鲀科

種類:全世界共有3屬3種,台灣現有2屬2種

生态:中表層洄遊,卵生,漂浮生物食性

特點:體短而側扁,後部平直,被皮質。體軀不能膨脹。口很小,前位。齒愈合成齒闆,無中縫。背鳍與臀鳍甚高。無尾柄。為大海中飄流生活的魚類。供藥用的有翻車鲀Molamola(Linnaeus)、矛尾翻車鲀Masturuslanceolatus(Lienard)等。

它遊泳時主要是靠著高聳對立、如鐮刀狀的背鳍和臀鳍交互拍打向前推進。翻車魚全世界隻有3種,分别是身體短、尾部微圓的翻車鲀;尾部有一矛狀突起的矛尾翻車鲀;以及身體延長的長翻車鲀。由于數量少,習性特殊,已被國際保育組織關注,并建議列入保育類動物。全世界隻有少數地區,例如台灣會捕來食用。

翻車鲀科動物

在國外,甚少人會捕食翻車魚,但在台灣這個無所不吃的地方,翻車魚就成了令老饕垂涎三尺的海鮮佳肴,從名貴的魚腸(俗稱「龍腸」)、魚肉,甚至魚皮都有特别的烹調方法。2002年,花蓮一帶的海域翻車魚數量突然增加,該縣還推出「曼波魚季」,舉辦「翻車魚大餐」的活動來促銷魚産并振興觀光業。

其實翻車魚既溫馴又可愛,人們可以藉由潛水的方式去接近它、欣賞它,與它共遊,相信以生态旅遊的方式來利用翻車魚的資源,所能帶給地方的觀光收益,應該遠比把它們吃掉要劃算的多。相反的,如果隻管捕獵而不注重保育,則很可能會造成資源的枯竭,不僅無法永續利用,最後這種奇特的魚類很可能會在地球上完全消失。

特色

會曬太陽的魚

翻車魚的英文俗名叫「海洋太陽魚」(Ocean sunfish),這是因為它有時候會平躺在海面上曬太陽,目的可能是方便海鳥或清道夫魚來幫它清除表皮的寄生蟲,或是提高體溫以幫助消化。也因為它有這種特殊的習性,所以很容易遭到漁民的捕獲或镖射。

生得多,長得快

翻車魚平常是獨行狹,但如果看到它們成群或成對行動,則多半是為了繁殖和交配。目前所知翻車魚的産卵場有三處,一在墨西哥的巴哈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ia)外海,一在大西洋西方的藻海(Sargasso Sea),另一處則在日本沿海。一尾1.4公尺的雌翻車魚的卵巢内孕育有三億顆魚卵,遠比一般大型海水魚的200~600萬顆還要多,應是所有脊椎動物産卵數之冠。産卵後,受精卵随海流擴散,孵化後的仔魚體表也具有和河鲀類似的刺狀突起,可以用來自衛,不過長大鲀就完全消失。

翻車魚的成長速度很快,曾有紀錄顯示,一尾在蒙特利水族館飼養的翻車魚,短短八個月之内,從10公斤增加至45公斤,增重速度之快,大概也很少有魚類可以超越。

以水母為主餐的翻車魚

翻車魚屬于大洋中上水層洄遊性的魚類,它的體型碩大,嘴巴卻出奇地小,加上遊速緩慢,自然無法掠食泳速快的魚或烏賊,因此一般翻車魚是以海中的水母或是行動緩慢的漂浮生物為主食。它覓食時不隻在中表層,也可以潛入600公尺以下的冰冷海水中覓食。

上一篇:日本鬼蟹

下一篇:毒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