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嘴鲌

翹嘴鲌

鯉科、鮊屬魚類
翹嘴鲌(學名:Culter alburnus)是鯉科、鮊屬魚類。體長150~431毫米。體長形,側扁,背緣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門具腹棱,尾柄較長。頭側扁,頭背平直。吻鈍,吻長大于眼徑。口上位,口裂幾與體軸垂直。眼間較窄,微凸,眼間距大于眼徑。鰓孔寬大,向前伸至眼後緣的下方。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後上方,外緣斜直。胸鳍較短,尖形,末端不達腹鳍起點。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鰓耙長,排列密。下咽骨狹長,呈鈎狀。咽齒近錐形,末端尖而鈎狀。腹膜銀白色。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色,鳍呈深灰色。翹嘴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層,以水中的浮遊生物為主要食物來源。遊動迅速,見到水面漂浮的小昆蟲、浮遊物質便追上去捕食。在有風浪時與早晨和傍晚有陽光照射到水面時尤為活躍,而且是成群的“集體行動”。分布甚廣,分布于中國珠江、台灣、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水系。
    中文名:翹嘴鲌 拉丁學名:Culter alburnus 别名: 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 科:鯉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1~24;胸鳍Ⅰ-15~16;腹鳍Ⅱ-8。側線鱗80~92;圍尾柄鱗24~26。第一鰓弓外側鰓耙24~28。下咽齒3行,2·4·4(5)-5(4)·4·2。脊椎骨4+38~39。

體長150~431毫米。體長為體高的3.5~4.8倍,為頭長的4.2~5.0倍,為尾柄長的6.2~8.1倍,為尾柄高的9.8~11.7倍。頭長為吻長的4.0~5.0倍,為眼徑的4.2~6.8倍,為眼間距的3.9~5.4倍,為尾柄長的1.4~1.9倍,為尾柄高的2.0~2.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3~1.8倍。

體長形,側扁,背緣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門具腹棱,尾柄較長。頭側扁,頭背平直,頭長一般小于體高。吻鈍,吻長大于眼徑。口上位,口裂幾與體軸垂直,下颌厚而上翹,突出于上颌之前,為頭的最前端。眼中大,位于頭側,眼後緣至吻端的距離稍小于眼後頭長。眼間較窄,微凸,眼間距大于眼徑,約與吻長等長。鼻孔位近眼的前緣,其下緣在眼的上緣水平線之上。鰓孔寬大,向前伸至眼後緣的下方;鰓蓋膜連于峽部;峽部窄。鱗較小,背部鱗較體側為小。側線前部淺弧形,後部平直,伸達尾鳍基。

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後上方,外緣斜直,末根不分枝鳍條為光滑的硬刺,刺強大;背鳍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鳍基為近或相等。臀鳍位于背鳍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起點至腹鳍基較至尾鳍基為近。胸鳍較短,尖形,末端不達腹鳍起點。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其長短于胸鳍,末端距臀鳍起點頗遠。尾鳍深叉,下葉長于上葉,末端尖形。

鰓耙長,排列密。下咽骨狹長,呈鈎狀,前臂較長,無明顯的角突。咽齒近錐形,末端尖而鈎狀。鳔3室,中室最大,後室細尖而長,伸入體腔之後延部分。腸短,呈前後彎曲,其長約與體長相等。腹膜銀白色。

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色,鳍呈深灰色。

分布範圍

分布甚廣,分布于中國珠江、閩江、錢塘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等水系。翹嘴鲌主要盛産于中國中部地區的長江幹流、支流和附屬湖泊,是長江幹支流下遊和附屬湖泊的優勢種。

上一篇:水枇杷

下一篇:麻辣龍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