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

美源

2008年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
《美源》是2008年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泓。《美源》是将美術考古的最新成果分類整理,每類文物又以其發展最成熟、最輝煌的時期為重點,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墓葬俑群,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來的墓室壁畫,等等,進行扼要的介紹。力圖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勾畫中國藝術曆史的發展軌迹,與讀者一起,探尋和發現中國藝術的真正美麗。
    書名:美源 别名: 作者:楊泓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數:346頁 定價:¥89.00 元 開本:16 裝幀: ISBN:10位[710802599X] 13位[9787108025999]

内容簡介

兩位長期從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專家,将美術考古的最新成果分類整理,每類文物又以其發展最成熟、最輝煌的時期為重點,進行扼要的介紹,力圖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勾畫中國藝術曆史的發展軌迹,與讀者一起,探尋和發現中國藝術的真正美麗。

20世紀後半葉以來,我國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蓬勃發展,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幾乎每年都有令人驚喜的考古新發現面世,猶如開啟了許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庫房。數量空前的古代藝術珍品呈現于世人的面前,使我們有可能據以改寫中國藝術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藝術史。

大量豐富的新獲得的文物考古資料,一時還難于被藝術史家,尤其是廣大中國古代藝術愛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須有人從事開路架橋的勞作,本書的編寫,正是想達到這一目的。兩位長久從事文物考古研究的專家,将美術考古的最新成果分類整理,每類文物又以其發展最成熟、最輝煌的時期為重點,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墓葬俑群,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來的墓室壁畫,等等,進行扼要的介紹。力圖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勾畫中國藝術曆史的發展軌迹,與讀者一起,探尋和發現中國藝術的真正美麗。

作者簡介

楊泓,男,滿族,1935年生于北京,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學術專着有《中國古兵器論叢》(文物出版社。1985年)、《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出版社,2000年)、《古代兵器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及有關考古、美術論文約三百篇。還着有《逝去的風韻——楊泓談文物》(中華書局,2007年)、《華夏之美——中國藝術史圖鑒》(合着,香港中華書局,1993年)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1.美的萌發

2.原始陶藝

3.彩陶

4.陶器上的圖畫

5.陶器的造型

6.豐收女神

7.美石與玉

8.治玉工藝

9.八千年前的真玉

10.紅山文化玉器:玉龍和玉鳳

11.良渚文化玉器:神人獸面徽識

12.夏商玉雕:儀仗和寶玩

13.兩周禮玉:環佩铿锵

14.漢玉:等級與不朽

15.夏鼎的傳說

16.青銅禮器

17.青銅器的造型

18.兵器裝飾

19.金文銘刻

20.新興的鑄造工藝

21.無聲的軍陣——秦俑

22.精緻的漢俑

23.生活中的俑像

24.動物雕塑

25.兩晉南北朝俑群

26.紀念碑式的石雕

27.陵墓石刻

28.三彩造型

29.圖繪緣起

30.漢代的繪畫

31.漢畫像石

32.漢畫像磚

33.拼鑲磚畫

34.吳晉畫藝

35.蘭亭之謎

36.北方的畫風

37.佛教藝術東傳

38.金銅佛造像

39.中國石窟寺的再發現

40.石窟寺藝術之一:壁畫和泥塑

41.石窟寺藝術之二:石雕

42.石雕造像和造像碑

43.舍利容器

……

後記

名詞解釋

參考文獻

……

後記

本書由楊泓與李力合着,其中第1至6、15至36、44至51、61、62及67各章為楊泓執筆;第7至14、37至43、52至60、63至66、68至77各章為李力執筆。全書寫成以後二人進行通讀修改而定稿。所附名詞解釋由李力執筆,圖片說明由楊泓編寫。

序言

公元622年,唐朝命司衣少卿宋遵貴以船載收繳的隋宮廷“圖書古迹”,溯黃河而上,運回都城長安。不料行至三門峽“底(砥)柱”時因船遇險,所載古籍書畫“多被漂沒,其所存者,十不一二”(《隋書·經籍志》)。而在唐代,皇室所藏秘籍寶卷也屢遭劫難,安祿山之亂,“兩都複沒,幹元舊籍,亡散殆盡。”以後雖努力收集,稍有恢複,到黃巢攻入長安,再遭兵火,終緻“尺簡無存”(《舊唐書·經籍志》)。至于私家藏畫,更是常遭厄運,如以寫《曆代名畫記》著名于史的張彥遠,出身世代名門,家藏書畫豐富,除部分珍品曾上獻皇室外,其餘因張弘靖(彥遠祖父)出鎮幽州時遇朱克融之亂,盡皆失墜,後來隻剩下二三軸而已。時張彥遠僅八歲,以緻他後來感歎自己無緣得見祖上珍藏。

中國藝術的曆史悠遠綿長,中國藝術品的存世卻極為不易,曆經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各類藝術品能留存至今的為數甚微。以繪畫為例,原作于紙帛上的名家真迹,多經不起歲月的銷蝕和戰亂的破壞,以緻帛朽紙敗、丹青無迹;繪于宮殿寺觀的精美壁畫,也多随着建築物的損毀,化為曆史上的陳迹,泯滅斷蹤。即便隋唐時期的畫作留存于世的,也已是寥若晨星,至于漢代及其以前的畫作,則更是幾成空白……于是長久以來,人們隻能主要依據古籍中有關的記錄,以及有幸流傳下來的少數作品,甚至隻是原作的摹本,去探究中國古代藝術的曆史,自然難于描繪出華夏大地上遠古之美發展的真實風貌。

20世紀初年,敦煌藏經洞、殷墟甲骨文、西北流沙墜簡等文物的發現和出土,如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全新的出土資料,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學者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将地上存留的資料和地下新出的資料做整合的研究,成為學界最推崇的研究路徑。不久,西方科學的田野考古學的方法進入中國,考古學家20世紀30年代在河南安陽的十餘次發掘和巨大收獲,大大地震撼了世人。隻是由于抗日戰争的爆發,才使得當地的野外工作不得不全面停止。

“中國考古學的發現,可惜現在還寂寥得很。”這是郭沫若為米海裡司着《美術考古一世紀》中譯本寫譯者前言時發出的感歎,時為1946年12月16日。同時郭先生還指出:“中國應該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就考古發掘方面,大地實在是等待得有點不耐煩的光景了。這樣的工作在政治上了軌道之後,是迫切需要人完成的,全世界都在盼望着。一部世界完整的美術史,甚至人類文化發展全史,就缺少着中國人的努力,還不容易完成。”

從那時起直到今天,60年過去了,整整一個甲子。中國的考古學,中國大地上的考古發現,用天翻地複、換了人間這樣的詞句來形容,當不為過。20世紀後半葉以來,我國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蓬勃發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幾乎每年都有令人驚喜的考古新發現面世,猶如開啟了許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庫房。在田野發掘獲得的考古标本中,有許多是與美術有關的,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藝術成就,提供了極其可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們強調田野考古獲得的美術标本,是因為它們沒有脫離當時的環境,不管是建築遺址還是墓葬,也沒有破壞與其共存的其他标本的内在聯系。而這些信息是那些被花錢買去擺在主要是外國博物館中的物品(大多是因被盜掘而失去必要的科學信息)無法相比的。

這些數量空前的史前藝術品,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玉雕,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漢唐時期有關繪畫、雕塑的文物等等,紛紛呈現于世人的面前。如此美麗而衆多的古代藝術珍品,使我們有可能據以改寫中國藝術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藝術史。

大量豐富的新獲得的文物考古資料,一時還難于被藝術史家,尤其是廣大中國古代藝術愛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須有人從事開路架橋的勞作,本書的編寫,正是想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将美術考古的最新成果分類整理,每類文物又以其發展最成熟、最輝煌的時期為重點,如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秦漢的墓葬俑群,魏晉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漢唐以來的墓室壁畫,等等。力圖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勾畫中國藝術曆史的發展軌迹,與讀者一起,探尋和發現中國藝術的真正美麗。

楊泓 李力

2007年6月12日

上一篇:學習與評價

下一篇:一地煙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