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紋角鸮

縱紋角鸮

鸱鸮科角鸮屬動物
縱紋角鸮,是鸱鸮科角鸮屬的動物。縱紋角鸮為小型鹗類,體長20-21厘米,耳羽簇和面盤均較明顯,體色淡灰色或淡黃褐色,具細的黑色蟲蠹狀斑和縱紋,跗蹠和趾均被羽。縱紋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區的農田和森林地帶,夜行性,活動多在黃昏和夜晚,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齧齒類和鳥類等。
    中文名:縱紋角鸮 拉丁學名:Otus brucei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鸮形目 亞目: 科:鸱鸮科 亞科: 族: 屬:角鸮屬 亞屬: 種:縱紋角鸮 亞種:4個 分布區域:中東至巴基斯坦及中國西部 命名者及年代:Hume,1873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形态特征

成鳥:上體灰褐而沾沙黃色;有精細的暗黃色蟲蠹斑和黑色羽幹紋,在頭頂特别寬闊和顯著;前額及頂部兩側灰色而有暗褐色斑點;眼先及羽須白色尖端暗褐;肩羽外翈皮黃色,具黑尖,覆羽與背部相似,外翈有粗大的皮黃色斑點;初級飛羽暗褐色,第一枚飛羽有缺刻和淺茶黃色,其餘飛羽外翈有近白色橫斑,羽端十分斑雜,并逐漸增加,到内側次級飛羽才和背部羽色相似;尾羽赭灰色,有暗褐色蟲蠹斑及模糊的淡色橫斑和黑邊,但中央尾羽的橫斑不顯,颏白色;其餘下體淡黃白色,它的蟲蠹斑和黑色條紋和背部相似,但它胸部黑色紋紋較闊,在兩脅和腹部則趨向白色,蠹紋也少,在尾下覆羽則幾消失,大部呈白色;腿羽皮黃色,有寬闊暗褐色條紋。

虹膜黃色;嘴角黃,先端較暗,赭嘴淺淡;腳灰色,爪暗角色。

栖息環境

縱紋角鸮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區的農田和森林地帶,尤以低山河谷森林、耕地附近的樹叢、果園以及住宅附近的樹林中較為多見,有時也出現于有植物覆蓋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區,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亞高山地區也可以見到。

生活習性

縱紋角鸮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活動多在黃昏和夜晚。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齧齒類和鳥類等。叫聲單調,為雙音節的聲音,經常長時間地反複鳴叫。雄鳥發出铿锵而嘹亮的低調“whoop”聲,常常長時間地反複嗚叫,每五秒鐘約重複八次;也作較長聲的“whaoo”叫,每3-5秒一次,或為“boo-boo”聲。

分布範圍

縱紋角鸮在中國以内僅見于新疆西部。中國以外分布于中亞地區、印度西部、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

繁殖方式

縱紋角鸮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于樹洞中,也常利用鴉科鳥類的舊巢和在牆壁洞中和舊建築物上營巢。每窩産卵4-6枚,卵白色,大小為29-33毫米×25-28毫米,平均31.1毫米×27.3毫米。雌鳥孵卵。

保護級别

縱紋角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縱紋角鸮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部、農業部1989年1月14日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級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現狀

縱紋角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km²,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縱紋角鸮在中國數量稀少,較為罕見。

上一篇:減脂葉

下一篇:雲南盤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