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

網絡經濟

經濟學術語
網絡經濟(Network Economy ):國際互聯網引發的經濟革命。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态,這種新的經濟形态正以極快的速度影響着社會經濟與人們的生活。與傳統經濟相比,網絡經濟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快捷性,高滲透性,自我膨脹性,邊際效益遞增性,外部經濟性,可持續性和直接性。
    中文名:網絡經濟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Network Economy 建立:計算機網絡 類型:經濟形态

簡介

衆所周知,知識經濟是以電腦、衛星通信、光纜通信和數碼技術等為标志的現代信息技術和全球信息網絡“爆炸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現實經濟運行主要表現為信息化和全球化兩大趨勢。這兩種趨勢的出現無不與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的發展密切相關。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開發與創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速度,從而使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網絡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範圍内的傳遞和擴散,使傳統的國家、民族界限變得日益模糊,使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地球村”,從而使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全球化趨勢。

因此,知識經濟實質上是一種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網絡經濟。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今日在京正式發布。文章最後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新挑戰,應進一步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構建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治理平台,推動網絡經濟新業态新模式蓬勃發展,打造移動互聯網安全發展新格局。

基本特征

1、快捷性

消除時空差距是互聯網使世界發生的根本性變化之一。首先,互聯網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地區界限,被網絡連為一體,使整個世界緊密聯系起來,把地球變成為一個“村落”。

在網絡上,不分種族、民族、國家、職業和社會地位、人們可以自由地交流、漫遊,以此來溝通信息,人們對空間的依附性大大減小。其次,信啟、網突破了時間的約束,使人們的信息傳輸、經濟往來可以在更小的時間跨度上進行。

網絡經濟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經濟活動更少受到時間因素制約。再次,網絡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現代信息網絡可用光速傳輸信息,網絡經濟以接近于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節奏大大加快了。如果說80年代是注重質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設計的年代,那麼,21世紀的頭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時代。

因此,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應是對市場變化發展高度靈敏的“即時經濟”或“實時運作經濟”。最後,網絡經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全球化經濟。由于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使地理距離變得無關緊要,基于網絡的經濟活動對空間因素的制約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整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性空前加強。

2、高滲透性

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第一、第二産業擴張,使三大産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産業相互融合的趨勢。

三大産業分類法也受到了挑戰。為此,學術界提出了“第四産業”的概念,用以涵蓋廣義的信息産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波拉持在1977年發表的《信息經濟:定義和測量》中,第一次采用四分法把産業部門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信息業,并把信息業按其産品或服務是否在市場上直接出售,劃分為第一信息部門和第二信息部門。

第一信息部門包含現在市場中生産和銷售信息機械或信息服務的全部産業,諸如計算機制造、電子通訊、印刷、大衆傳播、廣告宣傳、會計、教育等。第二信息部門包括公共、官方機構的大部分和私人企業中的管理部門。除此之外,非信息部門的企業在内部生産并由内部消費的各種信息服務,也屬于第二信息部門。

從以上産業分類可以看出,作為網絡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産業已經廣泛滲透到傳統産業中去了。對于諸如商業、銀行業、傳媒業、制造業等傳統産業來說,迅速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産業内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一種必然選擇。

不僅如此,信息技術的高滲透性還催生了一些新興的“邊緣産業”,如光學電子産業、醫療電子器械産業、航空電子産業、汽車電子産業等。以汽車電子産業為例,汽車電子裝置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70年代中後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80年代已經形成了統稱汽車電子化的高技術産業。可以說,在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産業間的相互結合和發展新産業的速度大大提高。

3、自我膨脹性

網絡經濟的自我膨脹性突出表現在四大定律上:

一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

這一定律是以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命名的。1965年,摩爾預測到單片矽芯片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而與此同時,價格則減半。實踐證明,30多年來,這一預測一直比較準确,預計在未來仍有較長時間的适用期。估計到2010年,一台普通電腦的運算能力是1975年時一台普通電腦的1000萬倍。

二是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 Law)

按照此法則,網絡經濟的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這說明網絡産生和帶來的效益将随着網絡用戶的增加而呈指數形式增長。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互聯網的用戶大約每隔半年就會增加1倍,而互聯網的通信每隔100天就會韶一番。

目前全世界的網絡用戶已達到3.5億,預計4年内就将飙升到10億。這種大爆炸性的持續增長必然會帶來網絡價值的飛漲。這正是凱文·凱利所說的“傳真效應”,即“在網絡經濟中,東西越充足,價值就越大”。

三是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

在網絡經濟中,由于人們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慣性,在一定條件下,優勢或劣勢一旦出現并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緻不斷加劇而自行強化,出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壟斷局面。馬太效應反映了網絡經濟時代企業競争中一個重要因素——主流化。“非摩擦的基本規律其實很簡單——你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你獲利就越多,也就是說,富者越富。”

Compuserve和AOL是美國的兩家聯機服務供應商,1995年之前,Compuserve占有市場較大份額,在相互競争中占有優勢。而從1995年開始,AOL采取主流化策略,向消費者贈送數百萬份PC機桌面軟件,“閃電般地占領了市場”,迅速趕超了 Comuserve公司。

四是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

據美國激進的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預測:在可預見的未來(未來10年),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

随着通訊能力的不斷提高,吉爾德斷言,每比特傳輸價格朝着免費的方向下躍,費用的走勢呈現出“漸進曲線”(Asympototic Curve)的規律,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網絡經濟的四大定律不僅展示了網絡經濟自我膨脹的規模與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内在的規律。

4、邊際效益遞增性

邊際效益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會顯現出不同的增減趨勢。在工業社會物質産品生産過程中,邊際效益遞減是普遍規律,因為傳統的生産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征。與此相反,網絡經濟卻顯現出明顯的邊際效益遞增性。

(1)網絡經濟邊際成本遞減。信息網絡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網絡建設成本,二是信息傳遞成本,三是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制作成本。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及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部分的邊際成本為零,平均成本都有明顯遞減趨勢。

隻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收集、處理、制作的信息也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随之增大,但其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呈下降趨勢。因此,信息網絡的平均成本随着入網人數的增加而明顯遞減,其邊際成本則随之緩慢遞減,但網絡的收益卻随入網人數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2)網絡經濟具有累積增值性。在網絡經濟中,對信息的投資不僅可以獲得一般的投資報酬,還可以獲得信息累積的增值報酬。這是由于一方面信息網絡能夠發揮特殊功能,把零散而無序的大量資料、數據、信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進行加工、處理、分析、綜合,從而形成有序的高質量的信息資源,為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信息使用具有傳遞效應。信息的使用會帶來不斷增加的報酬。舉例來說,一條技術信息能将以任意的規模在生産中加以運用。這就是說,在信息成本幾乎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可以帶來不斷增加的收益。這種傳遞效應也使網絡經濟呈現邊際收益遞增的趨勢。

5、外部經濟性

一般的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根據各自獨立的決策締結的一種契約,這種契約隻對締約雙方有約束力而并不涉及或影響其它市場主體的利益。但在某些情況下,契約履行産生的後果卻往往會影響到締約雙方以外的第三方(個體或群體)。這些與契約無關的卻又受到影響的經濟主體,可統稱為外部,它們所受到的影響就被稱為外部效應。契約履行所産生的外部效應可好可壞,分别稱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非經濟性。

通常情況下,工業經濟帶來的主要是外部非經濟性,如工業“三廢”,而網絡經濟則主要表現為外部經濟性。正如凱文·凱利提出的“級數比加法重要”的法則一樣,網絡形成的是自我增強的虛拟循環。增加了成員就增加了價值,反過來又吸引更多的成員。形成螺旋型優勢。“一個電話系統的總價值屬于各個電話公司及其資産的内部總價值之和,屬于外部更大的電話網絡本身”,網絡成為“特别有效的外部價值資源”。

6、可持續性

網絡經濟是一種特定信息網絡經濟或信息網絡經濟學,它與信息經濟或信息經濟學有着密切關系,這種關系是特殊與一般、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講,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态,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知識已成為所有創造财富所必需的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知識正在成為一切有形資源的最終替代”,正是知識與信息的特性使網絡經濟具有了可持續性。

信息與知識具有可分享性,這一特點與實物顯然不同。一般實物商品交易後,出售者就失去了實物,而信息、知識交易後,出售信息的人并沒有失去信息,而是形成出售者和購買者共享信息與知識的局面。

現在,特别是在錄音、錄像、複制、電子計算機、網絡傳統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信息的再生能力很強,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更便利的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知識産品的生産過程中,作為主要資源的知識與信息具有零消耗的特點,正如托夫勒指出的:“土地、勞動、原材料,或許還有資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資源,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新信息技術把産品多樣化的成本推向零,并且降低了曾經是至關重要的規模經濟的重要性。

”網絡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絕傳統工業生産對有形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造成環境污染、生态惡化等危害,實現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直接性

由于網絡的發展,經濟組織結構趨向薄平化,處于網絡端點的生産者與消費者可直接聯系,而降低了傳統的中間商層次存在的必要性,從而顯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為解釋網絡經濟帶來的諸多傳統經濟理論不能解釋的經濟現象,姜奇乎先生提出了“直接經濟”理論。

他認為,如果說物物交換是最原始的直接經濟,那麼,當今的新經濟則是建立在網絡上的更高層次的宜接經濟,從經濟發展的曆史來看,它是經濟形态的一次回歸,即農業經濟(直接經濟)一工業經濟(迂回經濟)一網絡經濟(直接經濟)。直接經濟理論主張網絡經濟應将工業經濟中迂回曲折的各種路徑重新拉直,縮短中間環節。

信息網絡化在發展過程中會不斷突破傳統流程模式,逐步完成對經濟存量的重新分割和增量分配原則的初步構建,并對信息流、物流、資本流之間的關系進行曆史性重構,壓縮甚至取消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競争原則

網絡經濟有着與傳統經濟迥然不同的特征、原理和規律。在網絡經濟中,企業必須順應環境的變化,采取全新的競争原則和競争策略,方有可能在激烈的競争中取勝。下面提出的五大競争原則,勾劃出一家公司由弱變強的若幹重要途徑。

1、主流化原則

網絡公司相信,要使導軟件在市場中獲得成功,必須激發大量需求。通過快速形成巨大的市場占有率,導航者成為這個領域的标準。這種為了赢得市場最大份額而贈送第一代産品的做法被稱之為主流化原則。主流化原則有助于吸引顧客,迅速提高市場份額,使企業在市場上占有主流地位。

主流化原則可以推廣為:企業降低價格、鎖定特定的用戶群,發展長遠的顧客。所謂鎖定,是指通過吸引顧客,使顧客無法放棄你的産品以占領市場的過程。由于慣性、懶惰與時間的珍貴,人們願意始終隻與一個相對固定的公司進行交易。低價推動的正反饋機制是主流化原則的靈魂。微軟公司通過每六個月發行一個新版本的方法,從用戶身上獲取大量利潤。

原用戶不但本身被鎖定在微軟産品上,通過重複購買産生累積效應,而且還會向其親戚朋友進行推薦,使微軟産品的影響迅速擴大,在消費者心目中逐步變成一種時尚,一種非買不可的産品。這時,該産品已取得主流地位。

2、個人市場原則

在傳統經濟中,通行以全體顧客為對象的大批量生産、大衆化銷售方式。在網絡經濟中,出現了“柔性生産”技術。由于互聯網的互動作用,企業易于了解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可以借助于網絡和計算機,适應個人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産品或服務。

個體化産品的售價要比大批量生産的産品價格高,這不但因為支出的成本較高,而且因為它更容易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望。Broad Vision可在網上向人們提供經過剪裁的個人報紙。隻要說出你感興趣的新聞的範圍、類型和側重點,以及對于版面設計或其他方面的基本要求,你就能得到一份充滿個人色彩的、圖文兼茂的報紙。

3、特定化原則

與個人市場原則密切相關的是特定化原則,即挖掘個人市場,然後瞄準市場中某類特定顧客。公司必須首先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個人習慣、偏好和品味,據此生産出符合個人需要的産品。然後,公司找出同類型的大量潛在客戶,把他們視作一個獨立的群體,向他們出售産品(服務)。為了吸引特定顧客的注意力,公司應迎合他們共同的人生經曆、價值觀念和興趣愛好,創造一個虛拟社會,喚起一種社區意識。虛拟社會能使客戶樹立對品牌的忠誠。

在建立虛拟社會上投入的越多,得到的客戶忠誠和收入回報就越多。一項産品一旦成了虛拟社會注意的焦點,它就達到了鎖定客戶的目标,該社區的成員将會拒絕購買其他同類産品。為了鎖定客戶,僅靠産品的品牌化是不夠的,客戶還應因其忠誠而受到獎勵。瞄準特定市場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公司跟蹤調查單個顧客的消費行為,将有關數據輸入電腦,從而對某一消費者群體的購買行為作出預測,并施加一定的影響,如郵寄廣告或有針對性的購物指南。

對于那些老客戶,還可以享受額外的打折優惠。

瞄準特定客戶,是弱小公司的最佳策略。由于小公司的資源和能力有限,隻能瞄準範圍有限的特定客戶群。随着鎖定一部分客戶并不斷擴大戰果,公司可遵循主流化原則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但是,随着市場份額的上升,瞄準特定市場的效果也就逐步下降,因為未受控制的份額在迅速縮小。當然,随着公司的發展,它所瞄準的客戶的範圍将會不斷擴大。

4、價值鍊原則

一種産品的生産經營會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增值,我們将其整體稱作價值鍊。價值鍊原則包括三層含義:

其一,公司不應隻着眼于價值鍊某個分支的增值,而應着眼于價值鍊的整合,着眼于整個價值鍊的增值。

其二,公司應盡可能多地擁有或控制價值鍊上的分支,并從中賺取盡可能多的利潤。

其三,公司應縮短價值鍊,獲取由被砍掉的價值鍊分支曾經獲取的收入。

價值鍊的每一環節都應有價值增值,并使價值乘數達到最大。所謂價值乘數,是指增值總量與增加的投資之比。價值乘數的大小與客戶數量、反應率、結帳率(實際購買人數)和價格成正向關系,與廣告費用成反向關系。公司應設法穩定價格、增加客戶數量、提高反應率和結帳率,減少廣告費用。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瞄準特定市場、創造虛拟社會,鎖定比較狹窄的客戶群;或者運用“柔性生産”,使個人需要得到較大的滿足,使産品可以有更高的售價。換而言之,個人市場原則和特定化原則可使價值乘數達到最大化。

在控制價值鍊分支上,最能帶來巨額利潤的是建立一個新的價值鍊,即建立一個由相關公司組成,存在着上、下遊關系的産業。例如,微軟公司是一個産業,蘋果公司隻是一個公司。微軟公司産業不僅包括了本公司,還包括成千上萬個開發商、合作夥伴和追随者。索尼等遊戲機制造商出售的遊戲機是虧損的,但它可以鎖定用戶并将之納入自己的價值鍊中。索尼公司不但可以通過出售遊戲軟件大發橫财,還可以從影院、快餐店及玩具制造廠等生産相關産品的價值鍊的分支上獲取利潤。

5、适應性原則

由于互聯性的存在,市場競争在全球範圍内進行,市場呈現出瞬息萬變之勢。精心制定好的發展計劃,很可能在轉眼間就成為一堆廢紙。因此,對公司的經營策略及時作出調整,或使公司的組織結構具有足夠的彈性,以适應市場的急劇變化,已成為任何公司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競争原則之一。公司的适應性原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公司産品的适應性、公司行為的适應性和公司組織的适應性。

(1)公司産品的适應性:即公司産品(服務)能适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個人需要。

(2)公司行為的适應性:即公司行為要适應市場的急劇變化。

(3)企業組織的适應性:即企業組織要富于彈性,能随着市場的變化而伸縮自如。公司組織通常等級森嚴、權力集中。在網絡經濟中,面對着大量信息的快速傳遞,面對着市場的急劇變化,面對着全球範圍的競争對手,現有的僵化的組織結構已經難以為繼了。如果任何一項行動都必須等待公司總裁的批準,這項行動往往會變得毫無意義。

在網絡經濟中,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極其迅速,推動公司發展的不再是效率,而是高度的适應性。應該把公司看成是有機體,它可以感受環境、适應環境,甚至改變環境。市場環境則是一種選擇機制,它可以判定哪種有機體更适合生存。公司可通過下列幾種手段來設計自己的組織結構,使之具有高度的适應性。

(1)多元化:聖達菲研究所隻有三個長期的職員,分别是物理學家、經濟學家和生物學家,其餘的雇員都是短期性質。它使跨學科的工作人員每天聚集在一起,平等參與讨論會中的任何一個話題。由于環境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思想和不斷變化的新成員帶來的新思想,增強了該組織對市場的适應性。

(2)可滲透邊界:一個組織的邊界應該是模糊的,具有可滲透性,使組織可以随時吸收它所需要的人,揚棄它暫時不需要的人。以快速變化著稱的投資銀行,為了對市場上的新機會迅速作出反應,以小組作為其基本組織單元。每個小組成員可随時更新,增加能帶來新技術和新思想的成員和與外部專家的關系。

投資銀行鼓勵員工相互交流,并與組織之外的人交流,對建立新關系的員工予以獎勵。滲透性的組織可以輕而易舉地建立關系,并借此把知識、人才和機會抓到手中。

(3)大與小的辯證法:傳統上認為,大公司由于官僚主義盛行,難以适應市場變化。小公司則反應敏捷,具有很強的适應性。但是,在網絡經濟中,小公司也存在着問題,為發展經濟網要消耗大量時間和人力資源,降低了公司的經濟效益。在網絡經濟中,公司要既大又小。

它要足夠大,以便具有足夠大的視野,把握全球市場的轉變,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它又要足夠小,以便靈活、機動、目标單一,能對市場的變化作出即時反應。要做到大與小的統一,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基礎實施。軟件、網絡、工藝、資本設備都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一個公司不必擁有基礎設施,但可以利用它并從中獲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