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恩

維恩

德國物理學家
1864年1月13日,威廉·維恩出生在東普魯士(現俄羅斯)的菲施豪森(Fischhausen)。威廉·維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1893年,維恩經由熱力學、光譜學、電磁學和光學等理論支援,發現了維恩位移定律,并應用于黑體等學術理論,揭開量子力學新領域。1911年,他因對于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文名:威廉·維恩 外文名: 别名:維恩 民族:斯拉夫 出生地: 畢業院校:哥廷根大學、柏林大學 職業:科學家,物理學家 代表作品:《流體力學》 主要成就: 出生年月:1864年1月13日 性别:男 英文名: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籍貫:東普魯士菲施豪森 血型:A 星座:魔羯座 去世年月:1928年8月30日 身高:184

個人生平

1864年1月13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現俄羅斯)的菲施豪森,他的父親卡爾·維恩是地主。

1879年在拉斯滕堡至1882年在海德堡讀中學。

中學畢業後,1882年在格丁根大學學習數學,同年轉去柏林大學。

1883年至1885年在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的實驗室工作。

1886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光對金屬的衍射,以及不同材料對折射光顔色的影響。

此後,由于維恩的父親生病,維恩不得不回去幫助管理他父親的土地。期間他有一個學期跟随亥姆霍茲。

1887年完成了金屬對光和熱輻射的導磁性實驗。

1890年,父親的土地變賣後,維恩回到亥姆霍茲的身邊,作為他的助手在國家物理工程研究所工作,為工業課題做研究。

1892年在柏林大學獲得大學任教資格。

1896年前往亞琛工業大學物理學教授,以接替菲利普·萊納德。

1899年在吉森大學任物理學教授。

1900年赴維爾茨堡大學接替倫琴,同年出版了教科書《流體力學》。

1902年,他曾被邀請接替玻耳茲曼出任萊比錫大學的物理學教授。

1906年又被邀請接替保羅·德魯德出任柏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但他拒絕了這兩個邀請。

1920年底前往慕尼黑,再次接替倫琴,直到1928年逝世。

家庭生活

1898年與路易絲·梅勒(Luise Mehler)結婚,有4個孩子。

威廉·維恩的表弟馬克斯·維恩(Max Wien)是高頻電子技術的先驅。

學術成果

1896維恩研究了黑體輻射能量按波長的分布問題。他從熱力學理論出發,在分析了實驗數據之後,得到了一個半經驗的公式:即維恩公式。其中,El為在波長l處單位波長間隔的輻射能量;C1和C2是兩個經驗參數,通過符合實驗曲線來确定;T為平衡時的溫度。

維恩公式在短波波段與實驗符合得很好,但在長波波段與實驗有明顯的偏離。後來,在進一步探索更好的輻射公式的過程中,普朗克建立了與所有的實驗都符合的輻射量子理論。但是,在利用光學高溫計測量溫度時,人們仍經常采用維恩公式,因為它計算簡單且足夠精确。

維恩和拉梅爾發明了第一個實用黑體——空腔發射體,為他們的實驗研究提供了所需的“完全輻射”。維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于1893年提出了理想黑體輻射的位移定律:lmaxT=常數。該定律指出,随着溫度的升高,與輻射能量密度極大值對應的波長向短波方向移動。由于輻射通量密度與輻射能量密度之比為c/4,所以在測出對應輻射通量密度極大值的lmax後,就可以根據維恩位移定律确定輻射體的溫度。光測溫度計就是根據這一原理制成的。

取得榮譽

(1)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

(2)維恩是柏林、格丁根、維也納、斯德哥爾摩、奧斯陸和華盛頓等科學學會的會員,法蘭克福物理學會的榮譽會員。

(3)火星上有一個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上一篇:海龍

下一篇:貫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