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鳍魚

綠鳍魚

鲂鮄科魚類
綠鳍魚(學名:Chelidonichthys kumu),俗稱 綠翅魚、綠姑、鲂鮄、國公魚、綠莺莺、角魚、紅祥、大頭魚、蜻蜓角。體延長,稍側扁,前部粗大,後部漸細。一般體長14~30厘米、體重150~300克、頭大近方形,吻角鈍圓,兩颌及犁角具絨毛齒。頭部、背面與兩側均被骨闆,體被小圓鱗、頭部及背側面紅色,并有黃色網狀斑紋。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 綱:輻鳍魚綱 Actinopterygii
  • 亞綱:
  • 目:鲉形目 Scorpaeniformes
  • 亞目:
  • 科:鲂鮄科 Triglidae
  • 亞科:
  • 族:
  • 屬:綠鳍魚屬 Chelidonichthys
  • 亞屬:
  • 種:綠鳍魚 C. kumu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綠鳍魚
  • 中文别名:角魚、蜻蜒角、大頭角、觀音娘角、蓋絲文
  • 二名法:Chelidonichthys kumu
  • 分布: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産之,但年産量不高

簡介

綠鳍魚(鲂鮄科)Chelidonichthys kumu

地方名:綠翅魚、綠姑、鲂鮄、國公魚、綠莺莺、角魚、紅祥、大頭魚、蜻蜓角。

形态特征

體延長,稍側扁,前部粗大,後部漸細。一般體長14~30厘米、體重150~300克、頭大近方形,吻角鈍圓,兩颌及犁角具絨毛齒。頭部、背面與兩側均被骨闆,體被小圓鱗、頭部及背側面紅色,并有黃色網狀斑紋。背鳍兩個,分離。其兩側各有1縱列棘楯闆;胸鳍長而寬大、位低,下方有3條指狀遊離鳍條,内側為具斑點的豔綠色;尾鳍截形。後緣白色。

綠鳍魚類生活于内灣多泥沙的海底,外形極為美麗,胸鳍很寬大,看來像翅膀一般,而且下方有3隻手指一樣的肢腳,可在海底攀爬及捕捉獵物。

該魚是一條手掌大小的魚,該魚的鳍特别大,整個魚鳍成綠色,邊緣有一圈熒光藍色,還有不同大小的藍點,看起來十分漂亮。

産地、産季: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産之,但年産量不高。其主要漁場和漁期為:黃海和東海交界處。漁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島外海漁期是2~5月份。石島東南漁場漁期是4~11月份。

經濟價值:綠鳍魚是我國一般的經濟魚類,每百克肉含蛋白質20.5克、脂肪14克、肉較細嫩,刺少。鮮食清炖或紅燒均可,汆湯食之味甚鮮美。

種群分布

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沿海均産之,但年産量不高。其主要漁場和漁期為:黃海和東海交界處;漁期是10月至翌年3月份(舟山群島外海漁期是2~5月份。石島東南漁場漁期是4~11月份)。

經濟價值

綠鳍魚是我國一般的經濟魚類,每百克肉含蛋白質20.5克、脂肪14克、肉較細嫩,刺少。鮮食清炖或紅燒均可,氽湯食之味甚鮮美。

上一篇:紫藤蘿

下一篇:盾葉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