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瘦蛇

綠瘦蛇

脊索動物
綠瘦蛇(學名:Ahaetullaprasina)為遊蛇科瘦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菱頭蛇、藍鞭蛇、鶴蛇。分布在錫金、印度、經緬甸到中南半島、向南經馬來半島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香港、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生活習性為樹栖。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中文名:綠瘦蛇 拉丁學名:Ahaetulla prasin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爬行綱 亞綱: 目:有鱗目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科:遊蛇科Colubridae 亞科: 族: 屬:瘦蛇屬 Ahaetulla 亞屬: 種:綠瘦蛇 亞種: 分布區域:南亞和東南亞;雨林、農田。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綠瘦蛇 别稱:大藍鞭蛇、鶴蛇、瘦綠蛇 二名法:Ahaetulla prasina(Reinwardt,1827) 命名人、時間:Boie, 1827 IUCN保護級别:LC 英文名:Green Vine Snake

簡介

綠瘦蛇是一種樹栖蛇,翠綠的體色能讓它隐身于綠葉之間,纖細修長的身體非常适合在樹枝上纏繞穿行。它頭大嘴尖,眼睛大大的,視力極佳,而瞳孔呈橫向線形,看起來總像眯着眼,好像是蛇界的“兔斯基”,讓人過目不忘。

外形特征

綠瘦蛇不是瘦蛇,網上常常搞混藤蛇,蔓蛇,瘦蛇。

性情溫和,具有1~2枚後溝牙,有輕微毒性。體形細瘦修長,成體全長1.5米左右,最大者可達2米。頭大而細長呈六邊形,吻端尖。瞳孔呈橫向線形,看似眯眼。尾長,有纏繞性。身體背腹面均為綠色,腹面色明顯淺于背面。栖息于山區灌叢上,晝行性。

型态特征:具有細長優美的體型,成蛇體色為淺褐色、黃綠色或熒光綠色,身體兩側有兩行淺色的白線。

形态描述

體型極細而長,長可達1.5米。頭較窄長,與頸區分極明顯;吻端略圓而平扁,超出下領;眼大,瞳孔呈一橫縫;頰區呈一凹槽;軀幹瘦長側扁,尾甚長而細。背面鮮綠色,腹面淡綠色,腹鱗及尾下鱗前段側棱白色,呈二縱線紋。有4亞種。多于樹林及灌木叢中活動,日行性強,視力極佳,行動迅速。捕食蛙、蜥蜴及小鳥。卵胎生,每年2次交配期。分布于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生态習性

本種習性與外型和瘦蛇相當類似,常見于森林和農家附近。性情溫和,具後溝牙,有輕微毒性。卵胎生,每次産下3-23條幼蛇,以小型鳥類、青蛙或小型蜥蜴為食。飼養溫度白天為24-28°C,晚上降至22-24°C,濕度保持在75-80%。型态特征:具有細長優美的體型,成蛇體色為淺褐色、黃綠色或熒光綠色,身體兩側有兩行淺色的白線。模式産地:印度尼西亞爪哇。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區,常栖于林木蔥茂處,亦見于田邊雜草叢中或山坡路上,樹栖。海拔:60~1620。

種群分布

模式産地:印度尼西亞爪哇生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區,常栖于林木蔥茂處,亦見于田邊雜草叢中或山坡路上,樹栖。

保護級别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飼養方法

護理比較簡單,用高而闊,通風但堅固的飼養箱或專業飼養箱,底材可以使用專業的爬蟲木屑,或舊報紙等,更要在其中預備一些枯枝(脫皮以及攀爬,應此種屬樹栖蛇類,要在飼養箱内放一些高一點樹枝)水盆(喝水洗澡)另外配一些爬蟲燈和電耗等賞和冬季保溫。器材方便與觀賞和冬季保溫。

上一篇:西門塔爾牛

下一篇:羊母奶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