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

漢語漢字
籲,中國漢字之一,多音字,本義為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
  • 中文名:籲
  • 拼音:xū、yù、yū
  • 部首:口
  • 倉颉:RMD
  • 外文名:appeal、sigh
  • 注音:ㄒㄩ、ㄩˋ、ㄩ
  • 五筆86&98:KGFH
  • 筆畫數:6
  • 筆順編号:251112
  • 繁體漢字:籲
  • 漢字五行:木
  • 異體字:訏
  • 姓名學:姓
  • 漢字級别:次常用字
  • 筆順讀寫:豎折橫橫橫豎
  • 結 構:左右結構

漢字釋義

籲xū

<歎>

(形聲。從口,于聲。本義:表示驚怪、不然、感慨等)同本義[oh]

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書·呂刑》

籲!驚也。——《說文》

王曰:“籲,來!…”——《史記·周本紀》

籲!是何言欤?——《法言·君子》。注:“籲!駭歎之聲。”

又如:籲咈(表示不以為然之意);籲咈都俞(籲咈,籲俞。用以贊美君臣間論政之和洽。見《書·堯典》);籲嗟(表示憂傷或有所感;表示贊美)

ㄒㄩˉ(日文)

歎息:長~短歎。

歎詞,表示驚疑:~,是何言欤?

鄭碼:JAD,U:5401,GBK:D3F5

筆畫數:6,部首:口,筆順編号:251112

appealsigh

<動>

歎息,歎氣 [sigh]

香車輾盡關山日,彈罷琵琶隻自籲。——《明珠記》

又如:籲唏(籲噓。噓唏,歎息);籲氣(歎氣);籲嗟(哀歎;歎息);籲嗟(慨歎);籲然(感歎的樣子);籲歎(歎息;哀歎);籲嘻(感歎)

吐[breathe out]。如:籲呵(口中默念);籲吸(噓氣與吸氣;呼吸);籲呼(指吐氣);籲荼(謂散發出溫暖之氣);籲氣(呼氣,吐氣)

雲何籲矣。——《詩·周南·卷耳》

籲籲xūxū[pant;puff hard]喘氣聲。如:氣喘籲籲

另見yū;yù

籲:莫出聲

<動>

呼天而告[appeal;petition]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書·召诰》

又如:籲天(呼天而告);籲号(呼叫);呼籲(呼告請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另見xū;yū

籲求yùqiú[suit and beg]呼籲并懇求

籲求各界人士捐助救災

籲yùㄩˋ(日文)

為某種要求而呼喊:呼~。~天(呼天訴苦)。

英文翻譯

籲 yu

to appeal; to request; to urge; to ask; to implore; to beseech

籲 xu

1.a sigh

2why; oh

字源演變

形聲兼會意字。《說文》:“籲,驚也。從口,于聲。”《說文·虧部》重出,曰:“籲,驚語也。從口,從虧,虧亦聲。”段玉裁注:“按于有大義,故從于之字多訓大者,芋下雲大葉實根駭人。籲訓驚語,故從于、口,于者,驚意。” “籲”之本義就是表示驚歎或疑怪的聲音。《書·呂刑》:“王曰:‘籲! 來! 有邦有士,告爾祥刑。”孔傳:“籲,歎也。”引申指歎息,如長籲短歎。音均讀xū。“籲”亦可表應答聲,讀yù。現在“籲”又是“籲”的簡化字,亦讀yù。

“籲”見于《說文》、《廣韻》等書,音yù,義為“呼喊”或“和諧”。以“籲”代“籲”,不隻是同音代替,而且字義也相近。“籲”之“驚語”義今已不用,所以《簡化字總表》注:“喘籲籲、長籲短歎的籲讀xū (虛)。” “籲”始見于春秋金文吳王光鑒“叔姬寺籲”,作人名。戰國文字中“籲”或作“?”,作上下結構,古文字中偏旁結構的改變義多無别,如和亦作“咊”。

康熙字典n

〔古文〕?《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音訏。《說文》驚也。《玉篇》疑怪之辭也。《廣韻》歎也。《書·堯典》帝曰:籲嚚訟可乎。《詩·周南》雲何籲矣。n又留籲,赤狄别種。《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n又省作于。《詩·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驺虞。n又《集韻》雲俱切,音迂。義同。n又《集韻》《正韻》?休居切。與噓同。《王充·論衡》豬馬以氣籲之。n又《廣韻》《集韻》?王遇切,音芋。義同。《說文》本作籲。籲,字從口從亐。《說文》籲本字。

上一篇:男士發型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