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漢語漢字
管(拼音:guǎ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3]最早見于《說文》。本義指古代的單管樂器,引申而泛指管樂器,又引申為凡管狀物;掌管、管轄、管理等義。
  • 中文名:管
  • 拼音:guǎn
  • 部首:竹
  • 五筆:tpnn(86版)、tpnf(98版)
  • 倉颉:hjrr
  • 鄭碼:MWY
  • 筆順:31431444525151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上聲十四旱
  • 筆畫:14
  • 筆畫讀音:撇橫捺撇橫捺捺捺折豎折橫折橫
  • 注音:ㄍㄨㄢˇ
  • 四角碼:88777
  • 結構:上下結構
  • 造字法:形聲字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竹,官聲。漢隸“管”字所從之“竹”或訛為“艹”,而與草菅之“菅”同形。“管”為古代的單管樂器,似笛而六孔,或以竹制,或以玉制。《詩·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箫管備舉。” “管”用其本義。引申而泛指管樂器。唐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又引申為凡管狀物。筆杆為管狀,故毛筆謂之“管”。《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娈,贻我彤管。”陸德明釋文:“管,筆管。”古代的鎖鑰為管狀,故謂之“管”。又引申為掌管、管轄、管理等義。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繞絲的竹管。

guan;a wind instrument

東漢·許慎《說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詩·周頌·有瞽》:“箫管備舉。”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

管色、管兒、管弦、管說、管音

古樂器名。亦為以管發聲樂器的總稱。

《詩·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箫管備舉。”

朱熹集傳:“管,如篴,并兩而吹之者也。”

《呂氏春秋·侈樂》:“夏桀、殷纣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箫之音,以钜為美,以衆為觀。”

《漢書·律曆志上》:“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

南朝宋·謝靈運《道路憶山中》詩:“殷勤訴危柱,慷慨命促管。”

黃節注:“促管謂笛也。”

唐·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宴州樓之豁達,衆管啾而并奏。”

管子。

tube;pipe

《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漢·王充《論衡·論死》:“夫箫笙之管,猶人之口喉也。”

唐·杜甫《臘日》詩:“口脂面藥随恩澤,翠管銀罂下九霄。”

鋼管、管見、管窺蛙見

指定音的儀器律管。

《禮記·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

鄭玄注:“其管陽曰律,陰曰呂,布十二辰,始于黃鐘管長九寸。”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晉書》又謂準之用弦,緩急清濁,非管無以正之。”

古稱鑰匙。

lock and key

《管子·立政》:“審闾闬,慎管鍵,管藏于裡尉。”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杜預注:“管,籥也。”

清·和邦額《夜譚随錄·尤大鼻》:“(董韶)就卧樹下,無複知覺,良久醒來,則在一紗帳中,衾枕悉具,驚起欲遁,忽一人振管辟扉,秉燭而入,則一十八九女郎也。”

管鍵、管鑰

樞要;法則。

《荀子·儒效》:“聖人也者,道之管也。”

楊倞注:“管,樞要也。”

《呂氏春秋·用民》:“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

高誘注:“管,準法。”

唐代于嶺南道設置的某些特别行政區域稱“管”。

唐·韓愈《孔公墓志銘》:“山谷諸黃,世自聚為豪,觀吏厚薄緩急,或叛或從。容桂二管,利其虜掠,請合兵讨之,冀一有功,有所指取。”

《新唐書·房啟傳》:“貞元末,叔文用事,除容管經略使……凡九年,改桂管觀察使。”

《新唐書·地理志七上》:“邕管所領,又有顯州、武州、沈州,後皆廢省。”

動植物體内用于輸送腺體分泌物或其他體液的一個細長中空組織。

duct

腺管、膽管、鼻淚管、哈弗氏管、血管、淋巴管

方言,猶值。謂貨物相當于某一價錢。

郭沫若《山中雜記·芭蕉花》:“好容易買得了一朵芭蕉花,在我們小的時候,要管兩隻肥雞的價錢呢。”

通“官”(guān)。官吏。

government official

《管子·小匡》:“則足以補管之不善政。”

通“館”。館舍。

house

《儀禮·聘禮》:“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姓。

管仲

動詞

包容;包括。

《禮記·樂記》:“樂統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鄭玄注:“管猶包也。”

《荀子·富國》:“(先王聖人)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

楊倞注:“管猶包也。”

《韓非子·初見秦》:“拔邯鄲,管山東河間。”

王先慎集解:“《樂記》鄭注,管猶包也。謂秦軍包舉其地。”

通“斡”。運轉。

《楚辭·天問》:“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漢·王逸注:“斡,轉也。斡,一作莞。”

聞一多疏證據《太平禦覽》轉引諸注“并作管”,以為“此蓋均假為斡。”

吹奏管樂器。

《儀禮·大射禮》:“乃管新宮三終。”

鄭玄注:“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

唐·元稹《冬白纻》詩:“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鶴翎散。”

擅專;管轄;負責。

administer

《戰國策·秦策三》:“淖齒管齊之權,縮闵王之筋,縣之廟梁,宿昔而死。”

鮑彪注:“管,猶管榷之管,專之也。”

漢·桓寬《鹽鐵論·複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

晉·虞喜《志林》:“夫托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兼二至而管萬機,能勝之者鮮矣!”

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貞元末,王叔文用事,材公之為,舉以為容州經略使,拜禦史中丞,服佩視三品,管有嶺外十三州之地。”

宋·葉适《除太府卿淮東總領謝表》:“既管錢米,又知甲兵;本乞漫遊,更叨委委。”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章:“石得富同石永公和疤虎照舊在一塊,管發小米。”

經管、接管、管攝、管領、管勾、管屯、管辦、管主

顧及;過問。

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之八:“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别離。”

元·黃庚《江村》詩:“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陳定也沒好氣的,也不來管他好歹,巢氏自此一番,有增無減。”

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一:“你就不知道找村幹部評評,村幹部管不了,還有區上呢。”

關涉。

《紅樓夢》第二八回:“憑他誰叫我裁,也不管二爺的事!”

看管。

subject sb.to discipline

魯迅《呐喊·故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聞一多《荒村》詩:“問他們怎麼自己的牲口都不管?”

管照

管束;控制。

restrain;control

曹禺《雷雨》第一幕:“反正這孩子混蛋,吃人家的錢糧,就得聽人家的管。”

冰心《晚晴集·空巢》:“你又偷偷抽煙了!媽媽和姥姥在廚房裡都聞見煙味了,叫我來管你!”

柳青《銅牆鐵壁》第八章:“石得富他娘也嫌他不自量力,可是她管不了他已經好多年了。”

谌容《褪色的信》:“我是很激動的,幾乎有點管不住自己。”

管勾、管拘、管着、管頭

加以固定。

清沈覆《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如患梗倒,敲一二釘以管之,即楓葉竹枝,亂草荊棘,均堪入選。”

供給;提供。

provide

《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我這裡常管他些衣裳兒。”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你要去當然會管你酒喝。”

張賢亮《土牢情話》第六章:“首長保險管你一頓紅燒肉。”

管飯、管頓、管飽、管換、管吃管住

保證;包管。

guarantee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摺:“[糊突蟲雲]我說假似走了手,都醫殺了呵呢?[太醫雲]管大家沒事。”

《西遊記》第四九回:“管你不費事,不擔擱,我去就來。”

管取、管情、管成、管取、管許

方言。猶行,可以。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章:“他頓時滿面笑容:管,管,你坐下,坐下。”

陳登科《風雷》第一部第三章:“人家是從部隊裡來的,不做馍咋管!”

通“關”,關閉。

close;shut

《墨子·号令》:“門有吏,主者門裡,管閉。”

副詞

一定;準定。

唐·楊發《南野逢田客》詩:“生時自樂死由命,萬事在天管不迷。”

宋·黃庭堅《蔔算子》詞:“要見不得見,要近不得近,試問得君多少憐,管不解,多于恨。”

《紅樓夢》第六八回:“我們家的規矩大,這事老太太、太太一概不知;倘或知道二爺孝中娶你,管把他打死了!”

連詞

盡管。

宋·葉适《送戴料院》詩:“西風管搖落,黃菊别有春。”

張天翼《脊背與奶子》一:“生氣管生氣,任三嫂那身子--單隻是腮巴子,就簡直是芡實粉,是沒蒸透的蒸雞蛋,這可是真的。”

不管;無論。

no matter (what,how,etc.)

蕭紅《夜風》:“全家的人,管誰都在暗笑她的小棉襖。”

郭小川《出鋼的時候》詩六:“管你什麼難關險道,根本不在話下!”

量詞

用于筆和其他管狀器物。

《太平廣記》卷一一九引北齊顔之推《還冤記·魏輝俊》:“當辦紙百番,筆二管,墨一錠,以随吾屍。”

宋·單锷《吳中水利書》:“千之(焦千之),始則以锷言為狂,終則然之,遂率民車四十二管,車梁溪之水以灌運河,五日流水通流,舟楫往來。”

清·獨逸窩退士《笑笑錄·山谷詩疵》:“一猩猩之毛,如何隻作一管筆。”

巴金《抹布集·第二的母親》:“牆壁上挂的字畫,我好像在我們家裡看見過;還有一管笛和一隻琵琶也斜挂在牆上。”

介詞

跟“叫”相配合,作用與“把”相近。

in conjunction with

老舍《四世同堂》二五:“他時常作出這個樣子,而且喜歡這個樣子,他管這叫作‘鬥争的姿态’。”

田漢《咖啡店之一夜》:“這樣一個人,恐怕你也不願意管他叫伯伯吧。”

劉白羽《從富拉爾基到齊齊哈爾》:“連農莊主席和支部書記在内,都管這十九歲的姑娘叫‘石大哥’。”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管【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8畫

《廣韻》古滿切《集韻》《韻會》《正韻》古緩切,音筦。樂器。《書·益稷篇》下管鼗鼓。《詩·商頌》嘒嘒管聲。《儀禮·大射儀》乃管新宮。《註》管,謂吹簜以播新宮之樂。《周禮·春官》孤竹之管,孫竹之管,隂竹之管。《疏》管如篪,六孔。《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其中謂之篞,小者謂之篎。《註》管長尺,圍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兩而吹。《前漢·律歷志》竹曰管。《說文》管,十一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

又葭管。《玉泉記》取宜陽金門竹爲管,河內葭草爲灰,吹之以陽氣。

又地名。《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左傳註》滎陽京縣東北有管城。《史記·周本紀》武王封弟叔鮮于管。《註》括地志,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又姓。《廣韻》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後,齊有大夫管至父。

又筆彄也。《禮·內則》右佩玦、捍、管。《註》管,筆彄。《梁史·元帝紀》元帝筆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書之,行精粹者以銀管書之,文辭華麗者以斑竹管書之。

又總理其事曰管。《史記·李斯傳》趙高以刀筆吏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

又主當也。《禮·樂記》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註》猶包也。《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註》管,樞要也。

又管管,小見也。《詩·大雅》靡聖管管。《傳》管管,無所依繫。《箋》管管然以心自恣。

又《博雅》管管,浴也。

又五臟腧亦曰管。《莊子·人閒世》支離疏者,五管在上。《註》管,腧也。

又管籥也。《周禮·地官》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註》謂籥也。《禮·月令》修鍵閉,愼管籥。

又《集韻》或從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玉琯,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凰來儀也。

又《韻會補》通作筦。《前漢·東方朔傳》以筦窺天。《註》古管字。

又《類篇》沽丸切。《集韻》古丸切,音官。《儀禮·聘禮》管人布幕于寢門外。《註》管,古文作官,猶館也。謂掌次舍帷幕之官。

又葉扃縣切。《蘇轍·燕山詩》居民異風氣,自古習耕戰。次稱望諸君,術略亞狐管。

又葉古轉切。《郭璞·鷰贊》殷王元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說文解字

管【卷五】【竹部】

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從竹官聲。琯,古者玉琯以玉。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琯。前零陵文學姓奚,於伶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鳳皇來儀也。從玉官聲。古滿切

說文解字注

(管)如箎。六孔。箎有七孔。見大鄭笙師注。管之異於箎者、孔六耳。賈逵、大鄭、許君、應劭風俗通、蔡邕月令章句、張揖廣雅皆雲如箎六孔。惟後鄭周禮注、詩箋雲如篴而小。倂㒳而吹之。今大予樂宮有焉。十二月之音。物開地牙。故謂之管。風俗通曰。管、漆竹。長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物貫地而牙。故謂之管。物開地牙四字有脫誤。當作物貫地而牙。貫管同音。牙芽古今字。古書多雲十一月物萌。十二月物牙。正月物見也。從竹。官聲。古滿切。十四部。

(琯)古者管㠯玉。此句今正。舜之時。西王母來獻其白琯。見大戴禮、尙書大傳。前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見風俗通。孟康漢書注、宋書樂志皆雲。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奚景。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白玉管。惟孟注無笙字。盧注大戴作明帝時。亦無笙字。夫㠯玉作音。故神人㠯和。鳳皇來儀也。風俗通同。從王。官聲。按此疑出後人用風俗通沾綴。許書衹當雲古者管以玉。或從玉。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古滿切

kuɑn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沽 (古)丸切

kuɑn

上聲

合口呼

全清

古緩切

kuɑn

韻略

上聲

古緩切

增韻

上聲

古緩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桓歡

全清

kuɔn

中州音韻

上聲

桓歡

光捥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古緩切

kuon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二十七官管貫括

方言音韻

◎贛語:gwɛn3

◎客家話:[沙頭角腔] gon3 [東莞腔] gon3 [海陸腔] gon3 kwan3 [客英字典] gwon3 kwan3 gon3 [台灣四縣腔] gon3 kwan3 [陸豐腔] gon3 [梅縣腔] gwon3 [寶安腔] gon3 [客語拼音字彙] gon3 guon3

◎粵語:gun2

◎韓語:KWAN 관

◎越南語:quản

上一篇:地頭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