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蛇尾

筐蛇尾

一種海底動物
筐蛇尾(Gorgonocephaluseucnemis),又名蔓星魚,俗稱女妖的頭,這是因為外形像女妖的頭部。此外,也被稱為藍海星,但它并不屬于海星綱,隻是與海星是近親。筐蛇尾是棘皮動物門、蛇尾綱、蔓蛇尾亞目、筐蛇尾科的代表物種。其腕多分支,且多卷曲,生活在2深海海域。筐蛇尾重11磅(約合5公斤),它們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碎屑為食,也可憑借其複雜精細的臂狀物去捕捉磷蝦等浮遊動物。筐蛇尾,它不但再生能力驚人,就連5條腕的每一條也能分成2條小腕,而這些小腕又再分成許許多多更小的腕足,看起來就像許多條蛇盤繞在一起。
    中文名:筐蛇尾 拉丁學名:Gorgonocephalus 别名:蔓星魚、女妖的頭、藍海星 界:動物界 門:棘皮動物門 亞門:海星亞門 綱:蛇尾綱 亞綱:蛇尾亞綱 目:蜍蛇尾目 亞目:蔓蛇尾亞目 科:筐蛇尾科 亞科: 族: 屬:筐蛇尾屬 亞屬: 種:筐蛇尾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腕分支,常纏繞成團,中央盤及腕上不具骨闆。中央圓盤盤徑14厘米(5.5英寸),體色有白色和米色的分布于不同層面,越往裡顔色越深。體表蓋裸出的或具顆粒的厚皮,不具闆和鱗片。腕棘短小,位于腹面,呈鈎狀,可以用來控制和處理食物殘渣。

筐蛇尾的再生能力驚人,5條腕上各分出兩條小腕,而每條小腕上又長出很多分支。體重可以達到11磅(約合5公斤)。

分布範圍

生活于底質較硬的深水域。最早的筐蛇尾見于泥盆紀。現存種類對環境條件(溫度、鹽度和底質)的要求比較嚴格,分布比較特殊,是研究海洋動物地理學的一個指标種。

主要分布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部地區的南法羅群島和馬薩諸塞州。在日本南部太平洋的白令海和拉古納海灘、加利福尼亞州也有發現。主要發現于水流強勁深度為2000米(6600英尺)的岩石地區,但最常見的是在15至150米深的海底,在泥漿和沙質海床在巨石中也有發現。

生活習性

白天,這些筐蛇尾被當作像一團蛇發女妖樣的死珊瑚,但在夜晚,它們舒展開來,形成一個倒扣着的籃子樣的東西,伸展着許許多多的小腕足去捕捉經過的小生物。晚上,當它們聚集進食時,它們就像一大群捕魚的船隊,而它們四下張開的腕足就像漁民們撒下的網。蛇尾通常選擇躲在隙縫間、洞穴或岩石底下,等待白天的結束。因此,人們很難真正發覺蛇尾在不同的栖息地中,數量到底多到何種程度。根據一項在加勒比海所進行的調查,每一平方公尺的面積平均有40隻海尾,同樣的面積在沙質海底的數量甚至更多達1000隻以上!不過栖息在沙質海底的蛇尾在白天時候全都會躲進沙中;此外,它們的體型也十分嬌小,直徑僅僅不到一公分。即使是較大體型的蛇尾,它們大部份時候也都是群體一起出現,例如經常出現在德國附近海域的脆蛇尾(Ophiothrix fragilis)。基本上,隻要随便翻開海中任何一塊較大石塊,我們總是可以找到好幾隻相同品種的蛇尾躲在底下;這些蛇尾會因為受到幹擾,急忙地尋找另一個隐密處躲藏起來。

筐蛇尾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機物碎屑為食,也可憑借其複雜精細的臂狀物去捕捉磷蝦等浮遊動物。活動時,腕伸展開像一個具有很多網目的筐,以此構造捕捉小型浮遊動物為食。

上一篇:斑鳳蝶

下一篇:柳葉刺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