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

端午習俗

中國四大傳統民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的習俗圍繞着祭龍、祈福、攘災等形式展開,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是“飛龍在天”的吉祥日子,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曆史中。端午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中文名:端午習俗 外文名:Dragon-boat festival custom 别名:端陽節、龍節、天中節、龍舟節等 節日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節日類型: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流行地區: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起源:天象崇拜、龍圖騰祭祀 節日活動:扒龍船、祭祖、挂艾草菖蒲、洗草藥水等 節日飲食:粽子、五黃等 節日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節日由來

古老節日是古老文化傳承的載體,選擇在端午舉行祭龍節儀與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時節天象有關。在傳統文化中,方位和時間以及卦象是聯系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龍星飛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經·乾卦》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于“中正”之位,為大吉大利之象。《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天象“飛龍在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禮俗。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内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内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内容豐富。 

民間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争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迹。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産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争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挂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骊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裆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挂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丢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将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靓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随身攜帶的袋囊内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将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各地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于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挂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緻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筝,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内,仍有兩個石階疊架着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于南渡江中競渡……曆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内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家在海南的小鄭說,從小過端午,家裡總會四處彌漫艾草香味。媽媽早早的在家門口懸挂艾草,晚上,燒了一大鍋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說是這樣,可以驅魔避邪,強身健體。小吳,家在海邊,幼時,每逢端午,家裡人都會帶他到海邊去洗龍水。百姓們認為,屈原先生早已當了龍神,洗洗 “龍水”,龍神會保佑孩童健康成長。自幼,海島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膚疾病。滂海的澄邁縣,為紀念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會在盈濱半島舉辦“龍水節” 。海島各地的人們老老少少,都紛紛來此一起“洗龍水”。萬人共泳,這一端午海面奇觀,你看過麼?端午,也是清明之後,海南人一家團聚的日子。據說,隻要能夠回家,島上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請安、與兄弟姐妹戲耍。女人們,則早在半個月前就張羅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戶戶,送粽傳平安,熱鬧非凡。海島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飄香、龍舟競渡、龍水嬉戲中,進入了漫漫長夏。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绫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甯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擡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于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于午時采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産。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绛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彩線,系于钗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窦娘”。

相關

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昨天上午9時,随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2021年北京市端午節龍舟大賽正式拉開帷幕。來自東城、西城、順義、大興等8個區的22支參賽隊齊聚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共分為5個小組,按組别參與預賽比拼。賽道上,隻見龍舟飛馳競渡,随着木槳飛舞、浪花飛濺,選手們團結協作、奮勇拼搏,在拉拉隊和觀衆的呐喊聲中你追我趕。預賽獲勝者可以晉級決賽,最終評比出前8名參賽隊。

順義仁和複興龍舟隊隊員萬佳庚告訴北青報記者,仁和鎮複興村一直有端午賽龍舟的傳統,他們隊也是一支老牌冠軍隊,多次在北京市、順義區拿獎。萬佳庚介紹,複興龍舟隊所有隊員都是複興村的村民,他們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隻在賽前一個月才聚在一起,大家白天訓練,晚上加班工作,就為了準備在端午節時給觀賽的市民一個精彩的亮相。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端午假期,市民在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除了可以觀賞到龍舟隊員們劈波斬浪、競渡争流的精彩畫面,還可以現場體驗包粽子、做香囊、編彩繩的樂趣。

昨天上午10時,在體驗區裡,不少小朋友圍在桌前動手包起了粽子。據現場負責老師胡建松介紹,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很高,端午假期首日有100多組親子家庭報名體驗。為此,工作人員提前備足了食材,包括56斤糯米、10斤紅棗,還有500多份粽子葉,現場指導孩子們包粽子。“有的孩子雙手麻利,兩三分鐘就能包好一個粽子。我們在各組參與家庭中選出粽子包得好看而且不漏米的小朋友,贈送五彩杯子、驅蚊手環、遮陽傘等小禮品。”胡建松表示。

此外,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還設置冬奧項目體驗專區,遊客可體驗旱地滑雪、旱地冰壺、旱地冰球等項目,盡享冬奧運動的獨特魅力。以端午文化、非遺文創為主題的互動型市集區,通過各類活動和内容展示,可讓遊客充分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和節日習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