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學習

程序學習

教育學術語
把課堂上集體的視聽學習情境轉化為個人學習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種學習方法。程序學習的教學目的與教學内容沒有特殊的要求,任何國家的任何課本,都可以進行程序學習。但是,它必須由有關專家或教師把全部教學内容按邏輯順序分解成許多小的項目(問題)。程序學習開始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S.L.普雷西1924年設計的第一台自動化教學機器。20世紀5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學機器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設計教學機器。以後又發展成為可以不用教學機器,隻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學習(或教學)。
  • 中文名:程序學習
  • 外文名:
  • 定義:把視聽學習轉化為個人學習
  • 理論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
  • 原 則:小步子原則、積極反應原則

簡介

前一項是後一項的基礎,後一項是前一項的發展,然後印刷成供學生翻閱用的程序教科書;或印刷成能安裝在教學機上的程序紙帶;或編成計算機用的程序軟件。程序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以上三種。無論用哪種表達方式,學生都得從頭開始,首先對一個問題(刺激)進行思考,閱讀有關材料,進行回答(反應),如果錯了,再思考或查閱材料,再重新回答,一直到答對被認可為止,才可以進行第二個問題。如此按序按部就班地前進。一直到完成一個學習目标為止。程序教學的功能是可以肯定的。它的理論根據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強化學說。該學說認為,有機體受環境的制約,來自環境的刺激要得到反應,增加刺激與反應間的神經聯結叫強化。強化正确的反應,消退錯誤的反應(即分化性強化),能提高學習的效果。

程序學習開始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S.L.普雷西1924年設計的第一台自動化教學機器。20世紀50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B.F.斯金納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在普雷西教學機器的基礎上提出學習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設計教學機器。以後又發展成為可以不用教學機器,隻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學習(或教學)。

原則

①小步子原則。為了能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掌握材料,達到目标的序列由小步子組成,每次隻給一步。②積極反應原則。為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者要作出積極反應,如“書寫”、“按鍵”一類的外顯反應。③及時反饋原則。為了學習的進行迅速而準确,學習者反應以後,及時獲得信息反饋,明确正誤。④自定步調原則。為了适應個别差異,學習者确定符合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的進度。⑤低錯誤率原則。為了提高學習的正确率,在編制程序過程中除按照材料性質劃分序列外,還要根據學習者可能産生的錯誤考慮補充程序和反複修改,使錯誤減至最低限度。

在學習程序中,有斯金納型的直線程序和N.A.克勞德型的分支程序,前一種模式的程序、學習的目标不是再認而是重現,要求學習者對程序作出構思反應(如填充或寫答案)。後一種模式的程序則要求作出多重選擇反應,即根據學習者的反應在分支上作下一步提示。所以,編制程序要預先估計學生的各種典型反應。

現在程序學習

現在程序學習(和教學機器),在向學習與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步子大小、序列、反應方式以及信息反饋等問題上,尚需進一步研究和加以妥善解決。一般說來,它是掌握許多學科領域裡已确定的知識内容的一種有一定成效的方式,但它不是學習科學方法、讨論有争議性的問題、表達思維的獨立性與創造性的适宜而有效的“策略”。它照顧到個别差異,便于自學,但對培育良好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卻少助益。

程序學習還在不斷發展過程之中,其技術裝置已發展到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但在理論和技術上尚處在探索的階段。深入研究它的各個方面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這對提高學習和教學的質量,将會有一定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