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文

秦亞文

蘇州大學畢業學生
秦亞文,畢業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在蘇州大學學習期間,秦亞文因為從大一到大四每天堅持穿着漢服上課而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現在蘇州創立了初塵居漢家生活館,任館主。“初者,歸真也;塵者,微細也;居者,可生活矣。初塵居漢家生活館,分享傳統文化點滴,用心生活。”
  • 中文名:秦亞文
  • 外文名:
  • 别名:漢服女孩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濟源
  • 畢業院校:蘇州大學
  • 職業:

漢服女孩

在蘇州大學裡有一個姑娘,每日雲簪輕挽,裙裾飄揚,身穿漢服,腳踏青鞋,在來來往往上下課的學生人潮中分外惹眼。這位“漢服女孩”名叫秦亞文,蘇大藝術學院大四學生,從大一開始,秦亞文堅持每天穿着漢服上課。漢服對她而言是平日裡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

電視劇裡看到古裝(古風服裝,多用于電視劇、影樓),後來邂逅漢服(漢族民族服飾),從此一見傾心。

上大學後,漢服就是日常生活的便服

回憶起幼年接觸漢服的零星記憶,秦亞文說,86版紅樓夢、老三國等一些較早期的電視劇是她結緣漢服的“媒婆”,當時年幼的她對漢服文化一無所知,但卻打心眼裡認同漢服的華美。自打記事時起,秦亞文便迷上了漢服,如同衆多熱愛漢服的同袍(以漢服為主體的漢文化的複興者)一樣,兒時都曾“披床單”模仿電視劇裡的演員。随着年齡的增長,秦亞文開始逐漸了解漢服背後诠釋的文化,盡管鐘情漢服,但初中階段受學校限制秦亞文一直未能公開穿着漢服。

“大學校園環境相對寬松自由,從上大學起,我才真正穿上漢服,漢服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服。”秦亞文從大一穿上漢服上課,一穿就是三年多,盡管大學氛圍相對自由,但惹眼的“穿越”打扮還是引來不少無端的猜測和指責。

據秦亞文介紹,因為漢服着裝,她曾多次和長輩辯論。秦亞文的父母起初以為女兒穿漢服隻是圖個新鮮,後來發現她每日身着漢服,才知道女兒心中對漢服的熱愛與責任,從當初反對她的“另類”打扮,後來竟也慢慢接受理解,并給予支持。“現在父親有時在網上看到漢服相關資料,會第一時間發郵件給我。”家人的支持讓“漢服女孩”秦亞文有了堅強的後盾。

她三年裡組織十餘場漢服活動

身體力行喚起人們的漢服文化記憶

三年前,蘇大校園裡秦亞文是身着漢服第一人,三年後的今天,秦亞文高興地說,蘇大已經有二十多個喜歡漢服的學生,她們偶爾也會穿漢服外出。秦亞文是蘇州漢服群的發起人,三年多時間裡,該群已經有近兩百人。秦亞文笑言,如今她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漢服朋友,現在的她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大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秦亞文會舉辦各種活動,穿漢服展示,漢服文化講座等等。三年多下來,秦亞文已經辦過十餘場跟漢服有關的活動,參加過活動的人最初對漢服一知半解甚至誤讀誤解,之後便能真正了解到漢服之美以及漢服文化的深邃。

據秦亞文介紹,三年前她走在大學校園裡,身旁總會有同學指指點點,小聲嘀咕,現在這樣尴尬的情景已經很少出現。“不僅蘇州,其實全國各地都散落着熱愛漢服的人,每到一個地方,看到穿着漢服的人,就像看到親人,對漢服的共同愛好,一下子就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秦亞文告訴記者,在全國各地,她都有志趣相投的漢服知己。

秦亞文介紹,她每日穿着漢服一方面是因為對漢服有着與生俱來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最外在的形式喚起人們對漢服的記憶,讓更多的人了解漢服,從而更好地體味漢文化的博大精深。

服裝是文化的載體,衣食住行更是“衣”字當先,秦亞文介紹,漢服始于黃帝直至宋明,其間有四千多年曆史,盡管各個朝代的漢服在造型上各有演變,但其中蘊含的文化意蘊卻幾乎始終如一。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在漢服細節上都有體現,秦亞文舉例說,漢服上衣後背都有中縫,就是寓意中庸之道。漢服通常由領、襟、裾、袂等十部分組成,每部分都各有考究,不能随意更改。“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秦亞文解釋,華夏之邦的由來與服裝大有淵源,而服裝則是禮儀最外在的呈現。

秦亞文希望隻提及其号“若兮”,“若兮”取自曹植《洛神賦》中描寫洛水女神“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二句。秦亞文對古典文學興趣頗深,自己取的字号都頗有底蘊。2010年,二十歲的秦亞文按照古時女子成年禮節,在大學老師的見證下,行“笄(jī)禮“。

古時女子十五歲許嫁,行笄禮取表字。如果十五歲未許嫁,就後延到二十歲行笄禮。”秦亞文介紹,去年在二十歲那天,她搭了末班車,行了“笄禮”并在征求父親同意下,自取表字。秦亞文自取表字“初塵”,“初”字正對她名中的“亞”字,“塵”是看得見的微小事物,對其名中“文以載道”的“文”字,寓意簡單踏實的生活。

秦亞文說,她身着漢服,行漢禮不在于想人人效仿,僅僅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漢服,了解漢文化。相關聲明(秦亞文回應"蘇大女生穿漢服上課"新聞的說明。)

相關聲明

不為陳情表隻為正三觀

大家好,我是秦亞文。與衆多漢文化實踐推廣者一樣的普通漢家女。圍觀近日以來的新聞,傳播之快,很是意外。不知該喜該悲。喜者,我漢服終有出頭之勢;悲者,三人尚成虎,而傳媒之下的斷章取義,對漢服來說更大的是一緻命傷。此番叙述,是陳情,更是想糾正部分媒體以噓頭亂定标題誤導不明群衆對漢服的認識。

起先應是由蘇州名城發的一組照片被“幸福蘇州”微博轉載引起。本是中秋臨近,名城想舉辦中秋祭月,便找到我這個曾有個别經驗的人幫忙指導,聞此,無任何條件欣然答應。期間曾有一次見面交談,工作人員姐姐拍下一張照片留念,便是後來被轉發的那組照片中第一張,而其他三張皆是出自于我QQ空間相冊。不同時期,有生活照,有遊樂性質的非生活照。出于微博内容并無惡意,便未追究。

也正是此組照片,一日自稱是蘇大畢業曾校園中見過我的學姐聯系到我,想寫一篇關于漢服的文章,便是此次揚子晚報記者。同樣答應。用了半小時時間交談,由于學姐說之前有查閱了解過漢服方面的資料,聊天起來便輕松很多。問到關于何時喜歡上漢服時,我隻能老實回答,從小。隻是那時不懂“漢服”二字的含義,隻知道從小便對這樣的服飾情有獨鐘!相信很多人也都做過“披床單”的事,便對這樣的情愫不難理解。而接觸這件衣服的唯一渠道,隻能是通過甚至形制鮮有完全規範的古裝劇,起碼在九幾年的當時來說。後來才漸有漢服二字的概念:“漢族的民族服飾”。

那為什麼其他民族可以有自己的服飾,漢族就不可以有呢?為什麼少數人口的民族着自己服飾會引來顧盼流連贊美一片,漢族作為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卻是異樣目光?為什麼由漢服演變過去的韓服和服等皆是韓國日本對傳統的尊重,而中國便是封建迂腐的代表呢?穿越、炒作、日本人等字眼屢見不鮮,而說出這些言語的正是自己的漢族同胞們!着實寒心......直到大一也就是四年前遇到蘇州的樂昀姑娘,才發現原來不是我一個人。

甚至全國各地都有為漢服及漢文化推廣做貢獻的同袍們。小小年紀的樂昀姑娘對漢服的了解程度是我遠不及也是我欽佩不已的。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想做些事情,即便微盡其微,才有了後來組織的一場場傳統節日活動......

隻是不知為何會演變成後來标題中的“癡迷古裝劇中華美衣裳,蘇大女生三年着漢服上課”?!之後轉載的各大媒體更是斷章取義,以此作大标題為噓頭。文章發表前,由于之前吃過媒體“古裝”“穿越”的虧,便找到揚子晚報的學姐,要求發表前可以給我看一下。而所選圖片也要求盡量生活照,避免大衆對漢服形式化的誤解。名字要求不用真名而用字号以免惹是非。事實的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第一眼看到文章時,是朋友留言讓我去媒體網站看的。

名字連真名帶字号一并奉上。圖片倒還好,不過需要我個人來說明:及笄禮那張會被多數人以為是COS美人心計,甚至聯系寫生時戴的帏帽,有人專程拿了美人心計林心如帏帽及家人子照片做對比,得出結論:乃入戲太深!我确實可以說,美人心計裡的服飾不算規範漢服,我确實可以說,我這件衣服雖有仿美人心計服飾配色嫌疑,但真心是按照漢服形制來的,不說形制完全規範,此商家還算是被漢服同袍認可的。至于寫生時的帏帽,便有“武俠”嫌疑了。

且不說據我淺薄知識的了解,帏帽,蘇公笠皆是自古有之,單純說此帽子,它真的隻是用來遮陽的!外出寫生正是春夏交接,身邊同學尚且皆戴帽子,而我用更實用的幕簾有何不可?

現在漢服雖然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而興起,除衣服本身華美之外,更承載着華夏二字的重量。但漢服說到底,不過是一件衣服,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為生活方便而來,很多人對漢服的了解停留在寬袍大袖上,事實是,漢服以形制多樣為特色,長袍、裋褐、寬衣、窄袖皆有。華夏千年文化,風流騷客也好,農間勞者也好都有适合自己的服飾,在沒有科技代替雙手完成工作的時代,古人誠不會着不便生活的服飾憋屈自己數千年的。

人微言薄,感謝大家抽出時間看完這篇放到人群中馬上看不見的無名小輩陳述。服章為表象,文化是歸根。看似傳承了我們千載文化的日本韓國,不過是形式,但我們卻是血液裡流淌的骨子裡傳承的文明。但不得不佩服日本韓國對文化的重視。莫要讓

鬼子小瞧了我們。釣魚島是中國的,茶葉是中國的,插花是中國的,漢服是中國的,文化更是中國的!

相關評論

馬振國:“漢服女孩”也許沒炒作隻是被炒作

在蘇大校園裡有一個姑娘,每日雲鬓輕挽,裙裾飄飛,身着漢裝,腳踏青鞋,在來來往往上下課的學生人潮中顯得分外惹眼。這位“漢服女孩”名叫秦亞文,蘇大藝術學院大四學生,從大一至今,秦亞文堅持每天穿着漢服上課。漢服對她而言是平日裡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10月4日《揚子晚報》)

如果此事不經媒體曝光,人們也許還有理由相信,這個“漢服姑娘”對漢服的執着,僅僅是出于對漢文化的熱愛。可是,此事被媒體曝光之後,人們會如何看待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也許,有些人還會堅持原來的看法,但是更多的人則會對“漢服姑娘”的行為産生懷疑,甚至指責這是在炒作行為。

誠然,在炒作并不稀缺的今天,我們有太多的理由,認為“漢服姑娘”隻是在炒作自己。可是,筆者舉得民衆沒有必要對“漢服姑娘”有這樣的懷疑,以至于否定“漢服姑娘”帶來的積極效應。一者,“漢服姑娘”的出現可以引導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二者,“漢服姑娘”的行為産生的效應并非完全利己,也有利于活躍整個文化市場。三者,根據相關報道,“漢服姑娘”的行為完全是出于個人對漢文化的喜愛,在一個提倡張揚個性的時代,這種行為完全可以視為張揚自我個性的一種方式。

其實,有些炒作未必出于當事人的目的意圖,也有可能是媒體刻意加以渲染報道的結果。民衆應該明白,要是媒體對“漢服姑娘”的報道,要是超出新聞報道的底線,變成媒體單方面的炒作行為,污染的是自己的眼睛,受傷的則是這個尚未走出校園的女大學生。因而,民衆更要謹防“漢服姑娘”被炒作,防止“漢服姑娘”被聚光燈灼傷,而不是擔心自己會被“漢服姑娘”欺騙。

民衆要謹防“漢服姑娘”被炒作,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提取新聞報道中的真實信息,不讓虛假的新聞報道幹擾自己的思維,做出過激或者錯誤的反應。具體來講,民衆看到這類新聞之後,要根據自己知道的常識、以及掌握的知識建立屬于自己的過濾網,把那些符合常識的内容提出出來,把那些不合常識的内容給過濾掉。這些過濾出來的内容,民衆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辨别,看那些屬于媒體刻意制造的錯覺,那些是新聞當事人有意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經過這麼一番分析過濾,民衆再決定自己的批評對象,再決定自己對這則新聞該持有的态度。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閱讀新聞太麻煩,其實這樣閱讀新聞不僅可以提高自己識别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防止由于自己對信息的錯誤判斷,傷害那些本不該被傷害的人。話說回來,在這個信息海量的時代,閱讀報道能建立一套存真去僞的閱讀方式,反而能提高自己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節約更多的閱讀時間。

上一篇:岡澤高宏

下一篇:朵朵果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