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漢語漢字
秋(拼音:qiū)是漢語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秋的古字形像蟋蟀或蝗蟲,甲骨文中假借為“秋季”。從天文曆法上說,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後冬前的季節。秋天是個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獲、豐收之義。上古時期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秋“又被引申為年代,經深層引申,它還可持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秋天之後就是萬物肅殺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着“蕭瑟”之義,所以“秋”還可表示悲愁。古時與律令刑獄有關的事,也可稱為“秋”。如刑部别稱“秋曹”。秋(繁體)原是“鞧”的異體字。後來用于指一種傳統體育遊戲——秋千。它原和“秋”是不同的字,漢字簡化時被簡化成“秋”。
  • 中文名:秋
  • 拼音:qiū
  • 繁體:鞦(秋千)
  • 部首:禾
  • 五筆:TOY
  • 倉颉:HDF
  • 鄭碼:MFUO
  • 筆順:撇、橫、豎、撇、點、點、撇、撇、捺
  • 字級:一級(編号:1550)
  •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 筆畫:9
  • 注音字母:ㄑㄧㄡ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統一碼:基本區-79CB
  • 四角碼:2998₀
  • 異體字:秌、龝、䆋、?、?

字源演變

秋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有的甲骨文的秋字,在下面加了一把“火”(圖2)。有人認為甲骨文的“秋”像一隻蟋蟀,在中國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蟲,九月份十分活躍,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蟲,而且“秋”字的讀音也與蟋蟀的鳴叫聲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鳴叫的季節叫做“秋”。從火,表示秋季收割後要燒荒以備播種。

也有人認為,它像一隻蝗蟲,蝗蟲也是經常活動于秋季的昆蟲。在中國的曆史上,蝗災是收獲前常常遇到的天然農業災害。蝗蟲有趨光性,所以每當蝗災來臨時農民們就燃起大火,讓蝗蟲自往投撲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從火。由此可見,其造字本義應該是用火焚地以殺滅害蟲。蝗蟲活動于秋季,因此人們用蝗蟲的形象代指秋季。

籀文(圖4)的“秋”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禾”字而成,更突出了秋季是禾谷成熟的季節,但是其中的昆蟲形訛變成了“龜”形。由于這三個獨立字形組合而成的字形又過于複雜,因而小篆(圖8)又省略了“龜”,使其字形為“秌”。有的又添加了“日”旁,表示與時間有關(圖6、7)。隸書(圖9-10)出現了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至現代。“秋”字從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書,其構形幾經變遷,雖然表義各有側重,但始終都是圍繞着秋天的特征來刻意對秋天進行描繪的。

秋是一年中的第三季,抽出具體内容,泛指季節。《史記·梁孝王世家》的“千秋萬歲”即千年萬年。再擴大指時候。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是一個多彩的季節,此時既有金風送爽,又有萬木飄零;既有累累的碩果,又有暮年的傷感,古往今來,人們從不同感受出發,賦予了“秋”字的不同的内容。

有人感到秋天是美好的,“秋水”晶瑩透澈,光可照人,因此古人用來比喻寶劍,也比喻鏡子,更多地用來比喻美人的目光。“秋波”這個詞從字面上講是秋天的水波,它清亮閃爍,因此專用來指美人的目光。現代人稱秋風為金風,稱秋季為金秋,都帶有贊美秋天美好的意思,在古代并沒有褒貶的意味。它的來源是這樣的,古人用五行配指方向季節,五行之一的金指西方和秋季。

在另一些場合,“秋”則多帶有凄涼傷感的味道。曹操有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說秋風凄涼,海浪洶湧。杜甫詩有“萬裡悲秋常作客”的句子,無邊無際的悲哀的秋色和寄身外地傷感連在一起,更加了一層黯然銷魂的色彩。秋天萬木凋零、使人想到暮年,所以“秋”也用來指衰老。陸遊詞中有“胡未滅,鬓先秋”的句子,意思是入侵的金人還沒有滅掉,兩鬓已經出現衰老的白發了。

秋(繁體)是形聲字,“革”為形旁,意指這個字的本義與皮革有關;“秋”為聲旁,表示音讀。“秋(繁體)”原是“鞧”的異體字。後來簡化為“秋”,但是僅用于“秋千”一詞。

詳細釋義

拼音

語法屬性

釋義

名詞

四季之一,參看“秋季”。

莊稼成熟或成熟的時節。

指某一時期、某一時刻(多指不好的)。

一年的時間。

指一個季度,三個月的時間。

收成;收獲。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時,秋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古以四方配四時,西為秋,因以秋指西方。

古以五音配四時,商為秋,因以秋指商聲。

秋主肅殺,古因稱與律令刑獄有關之事為秋。

姓氏用字,參看“秋姓”。

動詞

〈文言〉作物成熟。

形容詞

〈文言〉破敗;蕭條。

〈文言〉飛翔的樣子。

-

【秋千】一種傳統體育遊戲。

-

〈文言〉同“鞧”。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上】【禾部】七由切(qiū)

禾谷孰也。從禾,?省聲。

?,籀文不省。

說文解字注

禾谷孰也。

段注: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於禾谷,故從禾。言禾複言谷者,晐百谷也。《禮記》曰: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揫也。

從禾,?省聲。

段注:七由切。三部。

廣韻

七由切,平尤清‖秋聲幽2部(qiū)

秋,春秋。《說文》曰:“禾谷熟也。”又姓,宋中書舎人秋當。七由切。十七。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秋·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4

古文:?、?、龝、?

《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竝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為白藏。注: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時成也。

又《說文》:禾谷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雲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

又《禮·鄉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注:愁讀為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又九月為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又四秋。《管子·輕重乙篇》: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纩之所作,此謂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會,此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又《廣韻·藻》:竹秋,三月也。蘭秋,七月也。

又秋秋,馬騰驤貌。《前漢·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

又揚雄《羽獵賦》:秋秋跄跄入西園。《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注:秋秋,猶跄跄。謂舞也。

又春秋,魯史名。

又大長秋,皇後官名。《前漢·百官表》:景帝更将行為大長秋。師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恒久之義。

又姓。

又七遙切,音鍫。揚雄賦:秋秋跄跄。蕭該讀。

又《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幹,其音若箫。秋與箫為韻。

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記》:北方老妪八九十歲,齒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嬰兒,名秋姑。秋讀如蒭酒之蒭。

【戌集中】【革部】秋·康熙筆畫:18·部外筆畫:9

《廣韻》七由切。《集韻》雌由切,竝音秋。《玉篇》車秋也。《廣韻》本作鞧。

又作緧、?。

又秋千,繩戲也。《古今藝術圖》:秋千,北方戲,以習輕趫者。本作秋千。

字形書法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丨(豎)④ノ(撇)⑤丶(點)⑥丶(點)⑦ノ(撇)⑧丿(撇)⑨㇏(捺)

【規範提示】“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禾”窄“火”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禾”略低。❷“禾”,橫筆從橫中線起筆。❸“火”,點筆在田字格中心,短撇起筆略高;長撇從右上格起筆,撇向“禾”下側;撇、捺收筆持平。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上古音

shɯw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清

七由切

tsʰju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八尤

開口呼

次清

雌由切

tsʰiəu

韻略

平聲

此由切

增韻

平聲

此由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尤侯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粗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次清

此由切

ts‘iou

上一篇:大餐

下一篇:流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