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魚

石魚

有毒海生魚類統稱
石魚,為少數幾種有毒海生魚類的統稱。底栖,行動遲鈍,生活于岩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它們是動物王國的僞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靜靜在“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主動上門。石魚背上的棘刺能夠抵禦鲨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所釋放的毒液能夠導緻暫時性癱瘓症。
    中文名:石魚 拉丁學名:stonefish 别名:毒鲉(Synanceia horrid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輻鳍魚綱 亞綱: 目:鲉形目 亞目: 科:毒鲉科 亞科: 族: 屬:毒鲉屬 亞屬: 種:石魚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淺水中

基本信息

石魚屬于毒鮋科,是幾種有毒的海水魚類的統稱。石魚生活在印度洋到太平洋熱帶的淺水中。它們隻在水底生活,而且行動遲鈍。它們躲在岩礁、珊瑚以及泥底一動不動,憑着它們那一身跟周圍環境幾乎一模一樣的僞裝,平平安安地過着日子。别以為它們隻是不好看,它們還是危險的魚類呢。

如果不小心踩到它們,它們便會通過背鳍上的刺将大量毒液注入到人身體内,引起劇痛,甚至緻命。這些魚可以長到一尺多長。

石魚的代表品種為玫瑰毒鲉,體長可達約33公分。毒鮋科還包括幾種其他粗壯多疣塊的魚類,亦有毒,但不如石魚惡名昭著。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鲉科(Scorpaenidae)某些鮋亦被視作岩魚或石魚。

這種魚生長在澳大利亞的南岸,這種魚就像是海上的岩石或者珊瑚。石魚的毒液會引起激烈的疼痛,并使被毒害的動物休克死亡。

形态特征

底栖,行動遲鈍,生活于岩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體粗短,頭和口大,眼小,皮膚被以疣狀腫塊和肉垂,不光滑。為危險魚類。伏于水底不動,體形與顔色常同周圍環境混為一體,不易察覺。石魚的背鳍上長着12~14根粗大鋒利的毒棘,是用來防備天敵傷害的。

栖息環境

石魚生長在熱帶海洋中淺水域的岩石縫隙裡,以小魚小蝦為食。産于江西省猶縣。魚綱、銀魚科。成體大的長寸許,生活在飛瀑深潭、高峽水流崖石縫間。因其喜水底沙礫處,故古代稱之“沙塭”。肉味鮮美,蛋白質豐富,為高級營養食品。

分布範圍

石魚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淺水中,南非、墨西哥、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沿海地區都可見到。

石魚石蘊存于石魚山第三紀地層中,其地質岩層一直與五裡外的石獅江相通,石獅江入漣水口處也有魚化石分布。據考在幾百萬年以前,湘鄉市湖山及蘇坡鄉一帶曾為湖泊,湖裡的魚類和其他浮遊生物,在地層變遷運動中被埋在泥沙下面,經長期的地質作用後成為岩石層中的化石。

生活習性

僞裝特性

石魚因其外表而得名,善于僞裝成一片岩石、珊瑚或是水草等,還會根據周圍環境而變化顔色,等獵物接近時敏捷地吞食。

毒性

石魚的外表看起來平庸無奇,但它的叮咬功力可是出類拔萃,既疼痛無比又具有緻命。

它生長在熱帶海洋中淺水域的岩石縫隙裡,背部長有數根極為鋒利的尖刺,它會将自己僞裝成一片岩石或珊瑚,哪個倒黴的路過動物一旦踩到它身上,石魚背上的尖刺會刺穿它的皮膚,注入一種緻命毒液。據稱被刺的痛感尖銳而強烈。

石魚是世界上最毒的魚類,當被誤踩上時,可通過背鳍棘的溝将大量毒液注入對方體内,引緻創傷和劇疼,有時可緻命。

人體在中毒後會立即出現呼吸困難,渾身劇烈疼痛,伴随症狀有惡寒、發燒、惡心,進而會引起昏厥、神經錯亂、嘔吐膽汁,接着心髒衰竭、血壓下降,皮膚會在1個小時之内變成藍色,面部會因痛苦抽搐而扭曲變形,緊接着會胡言亂語、谵妄無知,最後呼吸麻痹,失去知覺。免疫力最強的人在24小時之内、普通人在二、三小時之内會死亡。

分類

廬山石魚

廬山石魚體色透明,無鱗,體長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鏽花針長短差不多,就是長上七至八年,長短也不超過一寸,故又名鏽花針。

廬山石魚因長年生活在廬山泉與瀑布中,把巢築在泉瀑流經的岩石縫裡,故稱石魚。

石魚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中,體小,長而略扁,大者二三村,小者四五分,其肉細嫩鮮美,滋補去火,味道香醇,因而遐迩聞名。石魚不論炒、燴、炖、泡都可以,營養成分豐富,尤為産婦難得之滋補品。

石魚除廬山有外,在九江、宜春、贛州、吉安等地的山區都有發現,但以廬山石魚質佳。“石魚炒蛋”為廬山特産名菜之一。與石雞、石耳同為廬山“三石”。

遼甯石魚

遼甯石魚,多數沉積岩如泥岩、頁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區都有分布。淩源市宋杖子一帶的原白鲟化石,出于晚侏羅—早白垩世義縣組地層。

石魚在該區産出曆史悠久,分布面較廣,據同治甲戌年《永新縣志》地方特産記載:"官北石魚,産于遼甯省朝陽市的淩源市、北票市,錦州市義縣等地。

陝西石魚

石魚,産于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千陽縣石魚溝等地。該石為魚類化石。石魚溝地質構造特殊,因出土過大量魚化石而得名。

清徐珂《清稗類鈔礦物》魚石:“汧陽縣有魚石,狀如饅頭,破之即成兩石,各有一魚形,鱗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魚腥。溪中所産之石皆然。”注:汧陽縣,即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

漢白玉石魚

根據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對他的教友亞樂園先生的回憶整理出版的《十八世紀耶稣會士所作圓明園工程考》一書記載:在20世紀20年代,莫裡斯·亞當(1889-1932,漢名亞樂園)在中國海關工作時,曾親自去圓明園、長春園調查,在熟悉圓明園建築工程的金勳先生等人的幫助下,搜集到大量有關圓明園西洋樓的文獻圖片,并且親自拍攝了大量西洋樓殘迹照片。

由于準備得很充分,所以莫裡斯·亞當拍的西洋樓殘迹很具體,幾乎把當時西洋樓所有的建築殘迹都拍攝了。在這些照片中,其中有兩幅是大水法殘迹,照片上記錄了在圓明園被毀前大水法景點有石魚的存在。大水法在盛時主要是以噴泉為主要景觀。

在尋找流散文物的工作中,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偶然發現西單橫二條34号院内(原系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宿舍)擺放有兩條漢白玉石魚,很像照片中西洋樓大水法遺址上的遺物。經院内住戶準許,進行了拍照。

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緻,身長125厘米,高58厘米;放石魚的須彌座長125厘米、寬93厘米、高47厘米。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經過對石魚現場勘察,并與現存的西洋樓大水法殘迹照片(早期法國人亞樂園來園拍攝)上的石魚相對比模樣相吻合。确定兩條石魚屬大水法遺物。

上一篇:蜜蜂科

下一篇:花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